第44部 北方的河
张承志(1948~ )
张承志从文学的角度来叙述的地理学,就具有一种知识性与抒情性相统一的高贵品质。他的全部作品随处可见这种地理性话语的抒情意味,最突出的莫过于《北方的河》。
——当代学者 李咏吟
★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代人手中高扬不倒的旗帜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之一
无论在哪一种意义上,张承志都是中国当代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及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其前驱者的姿态一直备受当代作家的推崇。自称“草原儿子”的他,着力塑造着那些孤独却又执著的、灵魂无比丰满的朝圣者,游刃有余地切入人类的命运与历史的纵深,将丰厚的文化底蕴植入事物的内在,使读者真正地感受到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存的信仰。他让人理解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怎样不屈于命运的威压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奋力追求的民族精神。
在20世纪文坛里,张承志是举足轻重的,是无法被遗忘的。他为人所称道的,不仅是其小说不可模仿的艺术魅力,更在于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永不言退的、对神圣彼岸的不死追求。他的代表作《北方的河》,正是充满理想主义的一代人手中高扬不倒的旗帜。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流动的思想火焰,是张承志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小说。张承志在高度孤独的探索中,让自己的精神流淌在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等生生不息的大河之上,重新检验人性与理想。作品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了文坛的强烈反响。这篇对于作者来说“只想一诉为快”的小说,留给世人的震撼无疑是巨大而长久的。《北方的河》洋溢着一种深沉的人道感,其存在是对学会媚俗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挑战,更是对那些崇尚变化、急于跟风的批评家们的宣言书。这本不厚的小说四两拨千斤,从骨子里透散出一种压力。其中那种强悍的生命意志与价值目的,唤起了一代人的生命激情,跟随张承志一起进行充满纯粹理想的精神漫游。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
这部全篇都围绕着“北方的河”铺开抒情线索的小说,主要借助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展开叙述。小说的主人公“他”,是新疆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汉语语音学论文写得很漂亮。为了照顾他回北京,学校分配他到北京某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对此,他却不以为然,而是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在新疆插队时的好友颜林的父亲是搞自然地理的,老人向他介绍了一位搞人文地理的柳先生,促发了他决定报考人文地理学研究生的决心。离校回北京的途中,他打算再次考查一下黄河来增加感性认识。在去往黄河的卡车上,他偶遇从北京来拍黄河的女摄影记者“她”。二人一起来到黄河边上。相互讲述了父亲和童年惨痛的经历。他的父亲把他和母亲抛弃,而她的父亲在她12岁时被红卫兵打死了,幼小的她当年曾颤抖着擦去了父亲身上的血迹……
华文精读
他没有回答。在黄河里游着的时候我就想,这不仅仅是河流地貌,也不是地理学。这是一支歌,一曲交响乐,是一首诗。在湟水边我又在想。人文地理是科学,它有它的办法和路子。可是我除了科学还需要些别的。河流地貌不会关心青杨树是怎样长大的,描述性再强的地理著作也不会写到黄河浪头那种神秘的抚摸。还有那些彩陶片,暴雨冲垮了台地上的古墓葬,陶器在激流中撞得粉碎,接着,那彩陶片就流成了河。
回到北京后,她开始制作摄影作品,而他则开始了高速运转,专业课、基础课齐头并进,并写下一首新诗——“北方的河”的最初几行。而后出现的准考证事件使他的考研大计严重受阻,幸好有母校的秦老师和好友徐华北的帮助,才顺利办妥了手续。她的作品没有被采用,心情沉重地来找他,却巧遇徐华北,两人相谈投缘,互有好感。母亲的病加重了,他在医院里陪护了四个昼夜,直到第五天弟弟来替他,他和她又一起骑车去永定河。路上,她告诉他,作品发表了,徐华北的评论写得很精彩,这使得他心绪不平,徐华北向她求爱的消息使他失落不已。而面对永定河,北方大河的性格又让他信心和气势倍增,终于踏上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生的考场,一步一步向人生理想迈进。就在考试的前一夜,他梦见了自己向往已久的黑龙江,也完成了真正的生命之诗——北方的河。
也许《北方的河》并非一篇客观冷静的小说,而是一篇主观抒情的“非小说”。张承志在小说中使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带给了读者崭新的阅读体验,也提供了一个融进时代寻找自我的契机。张承志在作品中伸展自如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受限制、毫不拘谨地挥洒优美而溢满激情的大笔,使得小说语言优美、流利,通篇就是一首抒情诗,向每一个读者展示了雄浑、壮阔、绚丽的“北方的河”。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文化历史情结与生命意识的探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时期文坛涌动着一股“原始主义”的文化寻根思潮。跨着奔驰的神骏在内蒙大草原、黄土高原大西北“寻找”的张承志,是令人瞩目的弄潮儿。雄浑苍莽的大草原,滚滚的长河落日,云霞明灭的长空,铁灰色的戈壁,深邃的山谷,忧伤深沉的高原古歌,在张承志的笔下升腾起无与伦比的美妙的旋律。它使人热血奔涌,感受到一股洞彻的悟性和睿智;它使人欲歌欲泣,唤起了一种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并且,由于作家在民族史、宗教史方面的知识和造诣,使得他的创作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凝重的历史感、独特的个体情感的内审和自我肯定的历史性深化,渗透着对民族文化的哲理性思索。可是,你不能不注意:从《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到《黑骏马》,从《北方的河》再到《金牧场》、《心灵史》,张承志永远是一个孤独的骑手。越到他后期的创作,越是一个“不屑于与俗界对话”的忧郁歌者,是一个“沉醉在一切哲学最深奥最古老的概念中的智者。”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他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作品一种深刻的内涵,使小说达到了形而上的艺术层面。主人公怀着终极关切意愿,从一条河流奔向另一条河流,从一个目的地跑到另一个目的地,精神之旅永不停歇,他要去“寻找”贫瘠中闪烁的高贵,枯焦黄土中埋藏的瑰宝,要去找到那个冥冥中的终点,达到与文化历史的默契对话。这个人物是《大坂》里那位青年形象的深化与发展,他不再是《绿夜》重返草原的汉族知识分子“他”。因为绿夜的草原,“生活透露出平凡单调的骨架,草原褪尽了如梦的轻纱”。可以说,《北方的河》标志着张承志的理想主义已经由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苦苦思索,突进到将理想付诸于“寻找”的飞跃。作品是以北方的几条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袒露作者“寻找”的心路历程的。
北方的河,是养育主人公的一方水土,是主人公的血脉和生命的精灵。整部作品呈现出完整的象征对应:一边是无定河、黄河、湟水、永定河和追忆的额尔齐斯河与黑龙江;一边是那个充满着青春活力的足迹。六条滔滔奔腾的大河,一个个自然景观的闪现,把主人公带入了雄壮之美的风景中,去追赶着冥冥太空的宇宙之音,给读者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整部作品抒写描绘抽象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气质,给读者以形而上知觉美的感受,主人公及其他几个人物在历史文化苦旅中苦乐得失的思索与心路变化轨迹相契合相对应。
华文精读
她转过脸对他说:“在湟水边上,我拍了一张静物。就是咱们复原的那只彩陶罐。它可惜是碎的,像生活一样,”她小声说,“背景是那片小青杨树。我觉得,这是我这次拍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还有一张,她想,那是一个男人扑向奔腾的大河,我这一趟只有这两张作品拍得成功。“你知道的,青杨树林刚刚长起来,可惜罐子是破的,像生活一样。”她忧伤地摇了摇头。
“北方的河”,象征着民族文化历史和人格力量勇往直前,奔腾不息的历史必然;象征着破碎过而又萌发了新的希望和力量的生活。从作品强烈的人文精神、深厚的哲理意蕴,让人感受到张承志承受中西文化碰撞与融会的痕迹。它有着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崇尚;更有着浮士德始终怀着崇高目标、从错误中获得教训向着更高境界探寻、追求人生真理的悲剧价值的影响。跨过混沌的历史误区,张承志带着沉重的翅膀,进行着艰难的文化历史的探索。他凭借滚滚长河,企望揭开人生秘密,谁能说不是一种崇高圣洁的境界呢?
张承志,是一个文化修养较高的学者型作家。长年累月的东方文化精神熏陶,使他的思维火花明显积淀着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文化心理定势和认识思维机制。他把一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表现为不断进取的求索精神、民族骨气、审美品格。“北方的河”,最终是一种华夏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合。(丁润生)(www.daowen.com)
张承志:浪漫主义的极致和终结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张承志的创作以其对理想主义精神的高扬与浪漫主义的风格独步文坛。从《黑骏马》到《北方的河》再到《金牧场》,张承志以自己的创作画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成长至成熟的轨迹,它们既深入而细致地展示了作家所经历的心灵路程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将新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潮头推向极致。张承志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他是迄今为止当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为典型的代表,还在于他的理想主义最终以一种准宗教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成为孤绝的形象,《心灵史》及其之后的散文创作更呈现出商业时代最后的理想主义者的内在矛盾与全部复杂性。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人生观的形成固然重要,但作家自身的个性气质往往是决定作品风格的一个关键因素。张承志的个性气质在《北方的河》及之后的小说中越来越多地流露出来。
张承志是寂寞的,他的寂寞是不为人理解的寂寞,因为众生的冷遇与讥嘲之外他还拥有理想,他的寂寞是更深的寂寞,因为他所拥有的理想连他自己都不能保证是不是一个虚空,为此这寂寞是与生俱来而永不能摆脱的。
——当代学者 何向阳
张承志高举信仰之旗,这是他最值得钦佩的地方。如果能够把一种有益的宗教信仰作为新鲜血液,输入汉民族的肌体,无疑是功德无量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不管给张承志多么高的褒奖,也不为过。
——当代学者 郜元宝
这位“被那些河惯得太野”的河之子的故事就是他与河的故事,甚至就是河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情感流程也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在“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高亢中戛然作结,留给读者撼动心魄的启悟。
——当代学者 马丽蓉
只能把《北方的河》读作是一篇个人自叙传式的小说,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作者对于北方的河的动情的赞美,很难理解报考人文地理研究生为什么是一次几乎是高尚的、悲壮的行为,很难理解小说对于母亲的种种碎细描写以及对于北京姑娘简单化的、内涵单薄的形象描绘。应当说小说故事本身是相当平淡的,只是由于主人公几近亢奋的情绪与英雄情结的宣泄才赋予了它不平常的意义。其实张承志强调的正是主人公的与众不同,“岩石与岩石分开了”,“他”是超乎众人之上的。对于一个渴望成为英雄的人来说,爱情也不过只是一个陪衬,与主人公对于北方的河流和对于母亲的强烈的情感依恋相比,“他”与北京姑娘之间的关系显得既冷淡又暧昧,作者似乎只是借北京姑娘与徐华北的形象解释一种世俗的“奋斗”之路。对此,主人公虽未加以否定,但那的确是他所不屑的。
自《北方的河》开始,张承志那种浪漫主义的个性张扬与自我崇拜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他的小说人物往往以否定、对抗、征服外在世界的方式来达到自我的塑造和精神的超越。小说中的人物是可以称之为“张承志式”的英雄的,他们在平凡中追求辉煌,在艰苦中自我锤炼,不求成功也无所谓失败。这种完全超越了世俗功利的人生追求,往往被认为是张承志理想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社会拨乱反正、开创未来的充满憧憬与理想的气氛中,张承志小说中的这些极具阳刚之气的自我奋斗、自我塑造的英雄受到普遍的赞赏也应是必然的。(陈 慧)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张承志不是第一个,但却无疑是我们这个浮躁而多变时代最后一个不打折扣的理想主义者。在潮起潮落近20年的中国文坛上,他是极少数始终坚持自己鲜明个性的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张承志这位回族作家,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9月出生于北平。高中毕业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承志独自到遥远的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了5年牧民,直到1972年才重新回城,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了3年考古工作。1981年,张承志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助理研究员,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
张承志(1948~ )
其后,张承志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这位信仰伊斯兰教的当代文化研究者和优秀作家,具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能熟练使用多种外语。
也许是扎实的学科背景为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使他成为当代文坛特立独行、难得一见的个性大师。这种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为,他可以在严肃的思考之外兼备谦虚的自嘲精神:“曾经肄业于内蒙古牧民大学本科、新疆盲游大学院研究生班,现在甘宁青伊斯兰进修班再补课。获奖内容:一、草原醉酒无人骂;二、天山东西两至,处处有朋友;三、一小撮铁杆读者永远不弃。喜爱的动物有骏马、美鹿、黑山羊。用小说形式企图写诗,写来写去写得既不像小说又不够诗格”——这样一位有着幽默品格的大师,最终成为整整一个时代读者的心灵旗手。
20世纪80年代初,张承志以知青题材的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成名,并在其中开始了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90年代之后,他又以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震动文坛,并高扬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这些小说绚丽而又不失朴实,并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层次。张承志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北方的河》、《黑骏马》与《金牧场》、《金草地》等等,这些作品中表达出的对人的价值思考令人毕生都难以忘怀。
此外,他还出版了散文集《一册山河》、《绿风土》、《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鞍与笔》、《以笔为旗》、《谁是胜者》、《错开的花》、《鲜花的废墟》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以及爱文文学奖。不仅如此,张承志还是一位油画家和文化交流使者,在中外文学艺术事业的互通往来中发挥着旁人难以替代的作用。对于兼具几重身份而样样出色的张承志来说,活着,就是那不尽的自由长旅,是新大陆的辉煌再生。在这普遍平庸的时代,他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从未动摇和放弃。张承志,俨然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黑骏马》是张承志最广为人知的中篇小说,曾被搬上银幕,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小说以舒缓的节奏,优美的笔法,再现了草原上的风俗人情。歌颂了草原居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以及亲情、爱情、友情等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作者绝不是向我们单纯地讲这个故事,而是将笔触深入到草原民族凝重的文化积淀中,使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强烈的现实意味。
※ ※ ※ ※
《九月寓言》是与张承志并称的当代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一部与《北方的河》相当的经典文本。作品描绘了一个海滨小村的几代村民在艰苦岁月里的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画面,抒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编织了一个耐人咀嚼的寓言故事,巧妙地将现实与幻想熔于一炉。小说精深的意蕴,复杂而又和谐的艺术结构,凝练、圆熟的文学语言以及看似平淡的刻画人物的功力,都可谓自成一家,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部作品发表后,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