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汪曾祺《菰蒲深处》:如梦如幻的乡土情调

汪曾祺《菰蒲深处》:如梦如幻的乡土情调

时间:2024-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39部菰蒲深处汪曾祺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精华集《菰蒲深处》就是一部展现了如梦如幻的乡土田园情调的小说集。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菰蒲深处》的汪曾祺。

汪曾祺《菰蒲深处》:如梦如幻的乡土情调

第39部 菰蒲深处

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的小说确乎如此,什么都平平淡淡,但读完之后你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

——当代著名学者 李 陀

★中国当代文学精品之一

乡土田园小说的代表之作

★充满了诗性的才华和艺术探索精神的经典著作

身为江南才子,短篇小说大师汪曾祺以其老到的文笔,内敛的情感平和冲淡、洗尽铅华的笔法感染了世人。不是孤傲的雄鹰,挺拔的巨树,而是婉转的画眉,幽然的兰草——汪曾祺让自己静悄悄地写,也让读者静悄悄地看。小说难写,散文同样难写,而汪曾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将小说散文写得同样令人惊叹不已的大师之一,他的各类作品都充满了诗性的才华和艺术探索精神。文学批评界对汪曾祺好评如潮,称他的作品显示了京派文学的再度辉煌。浑厚的国学底子、出色的古文修养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天然亲和,决定了汪曾祺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

精华集《菰蒲深处》就是一部展现了如梦如幻的乡土田园情调的小说集。汪曾祺以淡雅的文笔怀念故乡高邮,寓哲理于自然,寓凄婉于幽默,描绘了一幅幅至真至美的风俗画卷。这些小说处处体现出对生命深刻的领悟,写尽了人生百味和世态炎凉。汪曾祺所作的小说不多,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刚一出场,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时至今日,数不尽的评论者对其文学成就和意义做出越来越高的评价。

《菰蒲深处》中精选了最能代表他文学成就的篇章,这些作品被视为“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层面上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意识相勾连,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充满时代感的古典理想美的意境。而作家在思想上将儒释道三家巧妙融通,更使《菰蒲深处》带给当代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是汪曾祺独特的贡献,也是文学史之幸。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菰蒲深处》是一本小说作品精选集,这部后世为缅怀文学大师汪曾祺而精心编择的文集,收录的几乎都是作者最为经典的小说代表作,诸如《受戒》、《大淖记事》、《小学校的钟声》、《鸡鸭名家》、《岁寒三友》、《鉴赏家》、《故里杂记》、《故乡人》、《故里三陈》、《晚饭花》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篇能更好地帮助读者走近大师的心灵世界

华文精选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方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

庙?!”

“还早哪!”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受戒》)

受老师沈从文影响,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取材也是自由而散漫的,大多是描写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调。故乡高邮如诗如画的水乡风物一直以来滋润着汪曾祺的身心,所以,他在创作上总是将触角伸向运河人家的街巷平民。对于能把散文的神韵与小说的结构巧妙地融为一体的汪曾祺来说,以散文的笔调写小说是一件快乐的事。

《菰蒲深处》中的小说作品,就用了这种散文化的写法,舒缓从容地展现出高邮县城五行八作的民俗见闻和风土人情。在小说浓郁的地方特色背后,满是作家对故乡眷眷爱恋的赤子之心。在当代文坛上,太多的人热衷于“大叙事”,习惯欣赏“大事物”、“大场面”、“大结局”,作品片面追求高、大、全,而汪曾祺却着力写故乡的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所以,《菰蒲深处》不写英雄豪杰,不写山崩地裂、生离死别,而是写小和尚、养鸡能手、村支书、卖菜的、乡村教师、小店店主、工匠,写这些最普通不过的“故里人”生活的欢乐与哀痛,情感与梦想。就是这些“小叙事”的作品,居然引起了“大轰动”。

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菰蒲深处》的汪曾祺。

——当代学者 马 风

新文学运动以来,汪曾祺堪称极少数到接近唯一的一位写作“中国小说”的小说家,一位深得笔记之妙的小说家。

——当代作家 张大春

20世纪80年代,文坛流行的是风格凝重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而汪曾祺却以一篇写小和尚小姑娘纯真友情的《受戒》将新时期的小说从冰冷生硬的氛围中带入温馨的人性世界里,继而,他又连续发表了人物小说《鉴赏家》、故土追忆小说《大淖记事》等名篇,很快便在中国文坛一枝独秀,以至于在当年引发了奇特的“汪曾祺现象”。

作为汪曾祺精华小说的集大成者,《菰蒲深处》中所选的作品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富有乡村气息的清新的景物描写,极具生命力。正是这些文字使汪曾祺成为真正在作品中体现自己人生态度的一位大师。《菰蒲深处》中的文章看起来短小随意,但篇篇都是以小见大的精致力作。读这部小说集,不但能看到作者的人生,也能体味到自己的人生。沉浸在这样的作品中,自然可以去掉人间的浮躁气,涤净心灵。

经典导读(www.daowen.com)

JINGDIAN DAODU

和谐: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生命

汪曾祺小说写的是和谐。以和谐来概括汪曾祺小说对人生的最深意义的展示,是再符合文本实际不过的了。汪曾祺自己也曾多次这样说过:“我追求的是和谐。”“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汪曾祺小说是对中国特别是旧中国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写的是“小市民,我所熟悉的小市民”。这些生活于市井街巷中的店主、画师、医生、教员、匠人、学徒、工友,虽社会地位低微,却几乎都于平凡中具有一种古仁人君子的风度。他们恪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怀着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善良正直,热情诚挚,多情重义,舍己助人。《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和靳彝甫“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公益从不袖手旁观。”王瘦吾和陶虎臣在靳彝甫需要资助的时候,为其凑足路费,让这位有才华的画师外出求生;靳彝甫在王瘦吾和陶虎臣生意破产、濒临绝境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变卖了祖传的三块田黄石章。《徙》中的高北溟为了恩师的遗稿得以刻印,节衣缩食,甚至不惜牺牲爱女的前途,还要周济恩师不争气的儿子。还有《茶干》中的连老板的公平和气;《受戒》中尘世佛门之间的亲密融洽;《安乐居》里的酒友之间的和和乐乐……这里几乎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尖锐的角逐争斗,父母兄弟姐妹间恭孝友爱,邻里乡亲间互助和睦,朋友间相濡以沫,同事间宽和谦敬。人们终年生活于一种和乐安宁之中,即使偶尔生出的怨恨,也带着几分无奈与和缓。

华文精选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

(《故里三陈》)

博大的爱心促成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而且还由人及物:《复仇》中的旅行者爱井边的红花、天空的苍鹰和牛的缓慢的反刍声;《受戒》中的小和尚爱听寒蛇唱歌,看萤火虫飞动;《天鹅之死》中的白蕤爱那美丽的天鹅;《昙花·鹤和鬼火》中的李小龙爱那雪白的昙花、美丽的野鹤和绿色的鬼火……在这种人与物的和谐中,凸显的是生命间的交流。此中的物似乎成了人的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的道德精神的恢弘扩大。

《岁寒三友》中的穷画师靳彝甫虽然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却“活得有滋有味”。他种竹,养花放风筝斗蟋蟀,赏石章。他在画室里挂了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可谓活得清淡潇洒;《鸡鸭名家》中的炕蛋名家余老五在辛勤的劳作之余,总是提了那把其大无比、细润发光的紫砂茶壶,在街上逛来逛去。他好喝酒,好聊天。一顿四两,一聊半天。可谓活得闲散自在;《徙》中的地方名士谈甓渔在晚年闭门著书前,每天到烟馆抽烟,到酒馆喝酒。闲逛街头,傍花随柳。吃蟹,看书。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全谈得来。可谓活得无挂无碍;《大淖记事》中,大淖的女人们全无规矩。姑娘们可以自己找人,可以未婚生子;媳妇们可以在丈夫之外再“靠”一个,甚至敢在叔公面前脱了衣服。“这里的女人和男人好,还是恼,只有一个标准:情愿。”可谓活得随心所欲。《受戒》中,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荸荠庵虽为佛门圣地,却全无所谓清规戒律。和尚们可以娶妻生子,可以唱情歌,找情妇。他们经常打牌,玩铜蜻蜓套鸡。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却照样杀猪宰羊吃喝,可谓活得放达超脱。此中的人既不需要对他人和社会履行责任义务,也不需要逃避社会,而是向生活敞开生命。

汪曾祺办事处人,不靠做派,不使技巧,不玩花活,就凭一副真面孔,一个真性情。对谁都谦虚有礼,朴素实在。真谈起问题来,你才发现此人学问有真知灼见,写作有独到之功,使你敬而不生畏,爱而不生烦。

——当代著名作家 邓友梅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

——现代作家 张兆和

在关于风俗画的描写中,汪曾祺甚至将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直接引进人生。《受戒》中的盂兰会上的唱小调,拉丝弦,吹管笛,敲鼓板,《岁寒三友》中“放焰火”场面上的“梅兰竹菊”四花齐放,“炮打泗州城”,“芦蜂追癞子”,都是纯粹的艺术表演。最典型的当数《故里三陈》中的迎神赛会。“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锣鼓声,鞭炮声,笙箫细乐,边走边奏。舞龙,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跑小车,站高肩……这是艺术,也是游戏。这种欢乐的场面,正是人的心境的写照,是人的生命力的洋溢。此时,表演者与观看者都已完全沉醉于艺术境界之中,心与物游,心物合一,生命本身进入了高度的和谐。这种高度和谐的生命,是人对自身的超越,是一个人的人格最后完成的标志。(石 杰)

平淡中的奇崛与骚动

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汪曾祺的许多小说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片和谐,而是潜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大多数时候,汪曾祺都以息事宁人之心,化解这些矛盾,以维持他所追求的和谐与平淡。有时实在控制不住,这些矛盾就会冲突起来,使和谐与平淡受到挑战。那些与环境不和谐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小人物,而且是安守本分的小人物。汪曾祺的小说人物都是卑微而且自甘卑微的人,他们对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与批判。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平平安安的生存。然而,就是这种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与他们的环境构成了无法化解的矛盾,他们不得不承受着环境所加给他们的各种各样的限制、摧迫与凌辱。

华文精选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

(《故里三陈》)

高大头、朱雪桥(《皮凤三楦房子》)、陶虎臣、王瘦吾(《岁寒三友》)、沈源(《寂寞和温暖》)、高北溟、高雪(《徙》)等人物,无论是市井平民,还是读书人,都是无野心、无恶欲的善良人。他们全都勤劳于本行、无取于他人。他们的愿望也十分平常,无一丝非分之想。王瘦吾虽然想发财,其动因不过是想让女儿穿上雨鞋、儿子穿上球鞋,以让他们跟上学校里的大众水准;高北溟只不过想保住一个教职,以求积点资金为恩师印一本文集;沈源不过是希望有权利从事她的农业科学研究,此外为父亲立一块墓碑。然而他们这么小的愿望也得不到外界的理解与支持。他们全都遭到失败:王瘦吾的生意被更有贪心的人挤垮,高北溟被恶人解职,沈源被打成右派分子,连给父亲奔丧的权利也没有。高大头的房产被剥夺,怎么也要不回来,高雪想外出求学而不得,最后抑郁而死。在人物与环境的矛盾中,人物是彻底的被动者、弱小者,环境总是主动地、蛮横地剥夺人物、蹂躏人物。汪曾祺总是避免把人物逼上绝路。他的息事宁人之心不但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但一个作家的现实体验会在进入本文时顽强地自我生长,最终挣脱作家的主观控制而自我呈现。小说中那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是作者怎么“息”也“息”不掉的。这是汪曾祺所不愿表现,却又无从掩藏的奇崛峻急之笔。

人物被环境摧迫致死,冲突可谓大矣。这些血淋淋的故事,终究是要冲破“人物与他们的社会团体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神话的。如果我们细加追索还将发现,除了这些被动地承受蹂躏和倾轧的人物之外,汪曾祺小说有时还会出现一些不甘于沉寂与灭绝的人物,他们出自本能地表达着他们的微弱的反抗,使得生活出现一些微弱的骚动。这些骚动当然会被生活的长河所淹没,但正是这些骚动与挣扎让人感觉到他们有血有肉的存在,感觉到他们的抗议与悲叹。(摩 罗)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在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坛”上,汪曾祺与绝大多数作家都不同:他是新文坛上的“旧”文人,写白话的传统作家,“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趣味却比80年代古旧数十年到数百年。汪曾祺不是现代“知识分子”,是个传统文人,虽不是彻底的琴棋书画、诗酒风流,但骨子里却是旧日士大夫的底蕴。

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格非在谈到自己成长道路时,曾经坦言道:“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是汪曾祺。”汪曾祺,这位专写“鸡鸭名家”的小说大师,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奇迹之一。

汪曾祺1920年3月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士大夫家族,祖父、父亲都是学识修养十分深厚的文化人。汪家的家庭教育是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尤其是父亲温柔敦厚、随和洒脱、情趣盎然的品性,深深地影响了汪曾祺的一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等著名学者和文学家。而写作课老师沈从文的人格魅力和文学主张,更是对年轻的汪曾祺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产生了巨大的驱动力。

汪曾祺(1920~1997)

汪曾祺开始发表小说是1940年,他也借此正式步入文坛,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作品,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等。短篇名作《受戒》和《大淖记事》都是他的获奖小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身为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各类作品中那些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佳篇,备受众多读者的真心喜爱,并在海外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然而,在华彩背后,是大师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1946年,汪曾祺在上海失业,一度打算自杀,从极度绝望的边缘自我救赎之后,却又于1958年被定为右派,下放到农村进行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搞过样板戏,汪曾祺再次深陷政治旋涡——所有这些遭遇都给这个善良斯文、安静如水的书生以沉重的打击。文弱而坚守传统的汪曾祺只有默默忍受着命运无情的摆布。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是对现实中的阴冷的体验。但是,他却一直陶醉于充满温情的桃源梦境,强烈地向往着鲜活的生存方式,渴望用文字心平气和地传达着自己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向上的信念、回荡着行云流水般的气韵。那种对生老病死的豁达以及主动忘却人生痛苦的通脱,无不启发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蒲桥集》是汪曾祺最著名的散文集,被评为“百年百部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收录了他的60多篇作品。汪曾祺的散文和小说成就同样突出,他的散文浸透了古典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了绝妙的机智和散淡的性情。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其清新流畅的文笔,使得读者体会他笔下的人生也成为一种享受。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汪朗、汪明、汪朝集体创作的一本传记。不同于一些回忆性散文的汇编集,这本书是内容连贯的整体,讲述了汪曾祺这个“在西南联大读了五年却没有文凭,当右派只是‘一般’。小说散文写过几篇,自称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偏还有人喜欢。诗酒书画略知三四,居然成了‘最后一个士大夫’”的可爱的老头儿的一生。

※ ※ ※ ※

《美食家》是苏派文学家陆文夫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更是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通过对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绘,艺术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与社会内容。朱自冶在旧中国是一个房屋资本家,除了吃一无所长。新中国成立后,高小庭针对他这样的“美食家”发起了“饭店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原以为可以阻止朱自冶纸醉金迷的生活,却革去了饭店的传统特色,革去了饭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困难时期,朱自冶只能以吃饱为最大享受。“文革”后,他又身价陡涨,成了烹饪学会会长。作品以人们的美食欲望为切入口,通过吃客朱自冶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国家历史命运的变动,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其间体现出来的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俗,成为陆文夫小说中的重要的情节要素,具有独特的文化与地域魅力,使其小说赢得了“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的美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