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 雅舍小品
梁实秋(1903~1987)
从一篇篇雅洁、清新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梁实秋)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于恬淡闲适中寻求生活情趣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有助于人们涤除商品化社会中产生的追逐金钱、贪慕虚荣、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被异化了的人格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当代学者 江正云
★20世纪100部中国名著之一
★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散文集
梁实秋兼具四种身份:学者、文学翻译家、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一代宗师,对中国文坛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对英国文学的学术研究、对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以及对英语教学的大力推广,使之成为百余年来当之无愧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文化名人。出于“兼济天下”的目的,他感时忧国地投身于一系列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失意后仍能潜心著译,教书育人,他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以对生活的执著热爱积极改善着世态人心。
在中国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当首推梁实秋。在写作上,他不薄今人厚古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他的散文一向以中西合璧、闲适超脱铭世。《雅舍小品》是这位文学大家给中国留下的一笔丰厚的人文财富。这部广征博引,最终“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言志小品集是梁实秋的大手笔,一直风行世界,魅力经久不衰,已先后印有300多个版本,在中国散文史上堪称奇迹。
散文集《雅舍小品》可谓篇篇皆精品。文集中那些描摹日常风情的短小散文,亲切平和、深入浅出,用寥寥数笔的精确勾勒和恰到好处的雅淡幽默,对中国文化以及普遍的人性加以谑而不虐的针砭。文风醇正,不走偏锋,娓娓道来,令人忘怀疲倦,堪称现代散文的不朽典范,使人阅读欣赏的过程也成了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的反复无常中,这部“信手拈来,谐而不俗”的《雅舍小品》,因为妙趣横生、脍炙人口而显得形散意深、清雅隽永,受到中外读者的绝口赞誉,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起了开拓性的历史作用。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雅舍小品》无疑是对这一经典理论的最好诠释。这部蕴涵着丰富哲思的文集,是梁实秋最著名的作品,四集中共囊括了143篇散文,所谈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文章篇幅不可谓不短小。其实雅舍本身并不美,美就美在梁实秋的手笔和内心。
20世纪50年代以后,读者和时代的需求早已不同于抗战时期,人们希望在紧张的劳作之余,借助一些文学作品来调剂生活,获得娱乐,轻松一下心弦。《雅舍小品》的闲适性正符合了这种需求。《雅舍》、《孩子》、《音乐》、《信》、《女人》、《男人》、《狗》、《客》、《握手》、《下棋》、《退休》、《头发》、《怒》、《沉默》、《窗外》、《吃相》、《送礼》、《排队》、《爆竹》、《搬家》、《看报》……在梁实秋的笔下,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些片段不可以变成耐人寻味的文字。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蕴涵着散文大师丰富的人生经验,启发读者换一种角度去思考生活、珍惜人生。
华文精选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
(《中年》)
文集中的小品文之所以脍炙人口,正是因为它们并未停留在衣食住行、生活琐事的表层现象,而是透过这个粗浅的表面,写出了人生奥义,也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带给中国人民(特别是工薪阶层、知识分子)的灾难。梁实秋并没有闲适到“不食人间烟火色”,他的散文也没有超脱尘世,仍然不时闪射出时代的折光和现代文明的锋芒。作品中对形形色色世相的讽刺、对人生的杂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沉思,无不表现出他的真知灼见。
《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
——著名学者 朱光潜
《雅舍小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如关切社会人生,讲究经世致用,理性节制情感,普遍、中庸等等,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与西方近代思潮的“暗合”(即同构)而重获新生的。
——当代学者 马俊山
梁实秋先入清华大学,之后赴美留学的经历,使其具有学贯中西的背景。他的文风上承唐宋,下撷晚明,旁取英国小品文的从容洒脱,使《雅舍小品》篇篇读来,幽默风趣,不仅可见作者的广博见识与文笔功力,其庄谐并作的风格更能见其真情、创意与豁达。《雅舍小品》中的散文真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本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词调的经典文集,于最平淡的描述中,无比深刻地洞察着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也只有梁实秋这样的大家大手笔,才能把散文语言归于平淡,在文字上力求简洁,让作品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节奏美。其中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不仅可以使人从中了解风土人情,还能体味到一种浅淡的幽默,这是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感受。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雅舍之味
《雅舍小品》的出世,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战前的梁实秋虽然写了和鲁迅论战的不少名文,也写了几本文艺批评著作,但散文之作,仅有《新月》上断续发表的“零星”,实在乏善可陈。不过,想想梁氏浑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修养,他能写出《雅舍小品》这样优美的杰作也就并不奇怪了。
写人际交往、人伦关系的篇章约占《雅舍小品》的二分之一,诸如《孩子》等皆是。这些篇章有深刻入微的观察,有对人性独到的认识和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是不平等社会的普遍现象,《雅舍小品》对此也有精彩表现,其中最佳篇什当首推《握手》。在一般人眼中,“握手”不过是小事一桩,难有多大意义。而梁实秋恰恰独具慧眼,看出了“握手”的深意。他认为和“有几种人握手”是一种“痛苦”。“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假如去握了,“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涔涔的讨一场没趣”。显然,这里针砭的是那些不近人情的官僚。第二种正好相反,“他握着你的四根手指,恶狠狠的一挤,使你痛彻肺腑”,而且握住便久久不放,你“休想逃脱出来”。不要以为这种“紧握者”好得不得了,“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他们不过是一些“故作多情”的伪君子。在梁氏看来,还有另一种更难忍受的握手:“大庭广众之下,宾客环坐,握手势必普遍举行,面目可憎者,语言无味者,想饱以老拳尚不足以泄愤者,都要一一亲炙,皮肉相接,在这种情形之下握手,我觉得是一种刑罚。”
华文精选(www.daowen.com)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
(《洋罪》)
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经过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炼孕育成功,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
(《诗》)
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握手”,竟被赋予了这样深厚的感情含量和多样的感情色彩,讽刺了那些只伸不握、神气十足的官僚和假惺惺热情过分的伪君子,也抨击了那种环坐相握、无分良莠的陋习。至此,这篇小品已经远不是一个握手所可概括了。
在幽默风趣方面,《雅舍小品》也有出色表现。“雅舍”者,纯粹是半山腰下、黄土坡前的破败草房也。“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老鼠纵横,蚊蝇成群,简直无法居住。但作者偏说它“可爱”,“有趣”,“无复他求”,是难得“雅舍”,实在表现了很高的幽默风趣才能。这种才能在《下棋》、《猪》、《理发》等篇中也很突出。《雅舍小品》以《雅舍》开篇,以《穷》结尾,中间又多次写到衣食住行之艰难,这正是对战时困苦生活的曲折反映。其实,一篇《雅舍》,已足以说明了一切。(袁良骏)
别一种风范
梁实秋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才华,应该说确是从《雅舍小品》才开始焕发出光彩来的。其后他孜孜不倦地耕耘,终至成为大家。他从1923年就开始写作散文,1927年曾出版过一本散文集,不过佳构无多,没有引起世人的注意。而在《雅舍小品》中,韵味十足的篇章却比比皆是,且与其他作家的散文风格、情调迥然相异,别具一种风范。这部不同凡响的集子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席地位不是偶然的。
《雅舍小品》一书在台湾畅销并长销数十年,谁都读过《雅舍小品》。
——现代著名作家 林海音
实秋不但能说会道,写起或译起文章来,也是下笔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来,谐而不俗。
——现代著名作家 冰 心
(梁实秋)生前著作无虚日,死后文章惠人间。
——老舍夫人 胡絜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台湾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散文而言,达到“雅舍”系列境界的毕竟还是寥寥,而此时梁实秋已文名甚盛,在台湾被尊为一代宗师,他的各种散文集的艺术品位都相当高,持续畅销不衰也就势在必然。大陆的读者重新接触到久违了的梁实秋散文,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自新中国建立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闲适一路的小品在大陆几近绝迹,人们读到的作品几乎都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教训意味甚浓。进入20世纪80年代,赏心悦目的小品篇章才渐渐多起来,不过似乎还没有谁被公认为大家。尘封甚久的周作人散文开始重印,但这位苦茶老人的作品,其味甚苦,喜好这种苦味的人毕竟有限,而更多的读者更偏爱梁实秋:因为他既执著人生,处世态度悠然洒脱,文品又高雅幽默,而充盈在他作品中的那种珍惜有限人生、随缘享受生活的精神特点也颇合时尚。梁实秋的名字很快就家喻户晓了。
梁实秋起笔写《雅舍小品》时已步入中年。其时他的情况恰如在《中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回想从前,自己做过扑灯蛾,惹火焚身,自己做过撞窗户纸的苍蝇,一心想奔光明,结果落在粘苍蝇的胶纸上”。此时的他已经“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不过他的人生态度确实洒脱、豁达,他接着写道:由于已经有了这样的经历与认识,应去“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梁实秋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许多散文,都表露了他既注重于为社会做事,又随缘享受尘世生活情趣的心迹。
自《雅舍小品》开始的梁实秋散文,其创作特色有几点是很突出的:他的不少作品有着分明的民族意识,表现着他的爱国情怀;到晚年,时常表现为强烈的家国之恋。此其一。第二,与此相联系,这位有绅士之风的作家,常常以调侃、幽默的笔调来针砭时弊。第三,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注重追求精神的愉悦,这种愉悦来自于努力为社会做事,也来自于淡泊名利,把生活当做艺术来享受的处世态度。第四,他关注人性、表现人性,并倾注心力于人性的抑恶扬善。(卢 今)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梁实秋始终是一个坚持自己人生原则、理想的散文家。这位才情令人惊叹的学者型文人,祖籍浙江余杭,1903年1月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大学,是梁实秋文学生涯的开始。毕业后,他又远赴美国留学,研习英语和英美文学,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深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影响。最初的几年间,年轻气盛的梁实秋被浪漫主义的潮流鼓荡着,发表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诗作。1926年回国后,他开始在南北方的很多所大学执教,并成为著名进步文学团体“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创办了杂志《自由评论》,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梁实秋(1903~1987)
新中国成立之年,定居台湾的梁实秋继续做着英语和文学教授,并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梁实秋选集》、《清华八年》、《文学因缘》、《谈闻一多》、《秋室杂忆》、《看云集》、《槐园梦忆》、《雅舍谈吃》、《白猫王子及其他》、《梁实秋札记》、《雅舍小品续集》;评论集《冬夜草儿评论》、《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偏见集》、《约翰孙》;杂文集《雅舍杂文》、《骂人的艺术》、《秋室杂文》等大量令后人钦佩的文字精品。进入不惑之年的梁实秋,发力的方向有所转移,较多地进行翻译工作,像那些享誉世界的巨著——《呼啸山庄》、《情史》、《百兽图》、《结婚集》、《潘彼得》、《西塞罗文录》、《职工马南传》等,都是他研西方美文于汉语妙韵的心血之作。而《威尼斯商人》、《奥赛罗》、《哈姆雷特》、《暴风雨》等40部莎士比亚的名著,同样是由梁实秋翻译介绍到中国的,进一步确立了他翻译大师的地位。不甘寂寞的梁实秋,晚年时更是耗费7载光阴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英国文学史》。
梁实秋其人,从个性上看可谓刚柔并济。他的“柔”在于性情的亲切生动——作为一个真正的“幽默大师”,他会戏称“搓麻将”为“上肢运动”、“蛙式游泳”;他中年以前坚持用毛笔写信,书法一流;他还擅长描摹梅花和山水,很有专业水准,在篆刻、围棋方面也颇有心得。此外,他还是个棒球和乒乓球迷,同时又是位美食家,对中国各种民间文化了如指掌。而这位外表文弱的书生,“刚”的一面同样鲜明而突出:一旦做出决定以后,他便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任由别人评说。到了台湾以后,梁实秋从“兼济天下”转至“独善其身”,因为政治理想不同,他坚决辞官。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和崇尚自然的生活艺术家,梁实秋毕生都在以一种积极的审美态度享受着平淡人生,在粗茶淡饭中发觉世俗的智慧和欢乐。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春醪集》是现代著名作家梁遇春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奇异之作,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梁遇春28年的短暂人生中,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除了20余种外国文学作品译著外,他自己的文字主要就是这本书了。《春醪集》是作者用情感、学识和思想酝酿而成的经典。在文中,他谈读书、论学问、聊爱情、议朋友,引经据典,而毫不迂腐唠叨。书中的作者是无疑热爱生命、赞美人生的,他在面对这个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交织在一起的世界时,并没有用“拍案而起”的态度来一味批判,而是带着些许冷漠与鄙夷缓缓地揭露。这种风格,当代文坛再无第二人拥有。
※ ※ ※ ※
《雨天的书》是一部最可以显示周作人前期随笔风格特色的散文集,包括《苦雨》、《鸟声》、《日记与尺牍》、《死之默想》、《怀旧》、《十五年前的回忆》、《学校生活的一页》、《初恋》、《故乡的野菜》、《喝茶》等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正如作者的自白“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雨天的书》很好地体现了这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人生态度。而书中也不尽是闲适小品,只是文章写得晶莹剔透,所以影响深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散文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