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了解中国文学经典《缘缘堂随笔》的清朴力量

了解中国文学经典《缘缘堂随笔》的清朴力量

时间:2024-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缘缘堂随笔》,更是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树起了一面以清朴见长的旗帜。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便是丰子恺献给红尘俗世的一杯清茶。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丰子恺的散文通常被称为“缘缘堂随笔”。只有读《缘缘堂随笔》,才能认识真正的丰子恺。《渐》是《缘缘堂随笔》的开卷首篇

了解中国文学经典《缘缘堂随笔》的清朴力量

第24部 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1898~1975)

丰子恺是当代文学史中一位归来的“夜行者”,只有揭开那试图吞没他的无边的黑暗,他的潜隐的行踪才能重见天日,而他的那些“潜在写作”中的精神灯火也指引着我们依稀地窥见黑暗的脏器。正是在与黑暗的相互衬显和相互质疑中,丰子恺的散文彰显出其独特的人格光芒和审美价值。

——当代学者 张新颖

★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树立了一面以清朴见长的旗帜

★20世纪怀旧散文经典

中国现代杰出的文艺大师丰子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兼具文人和佛教居士等多重身份,一生涉猎广泛,著作颇丰。他的创作是20世纪的中国留给世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作为我国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他注定被历史铭记。对于艺术,丰子恺抱有非同寻常的真诚态度,漫画家的敏感、尖锐和佛教徒的宽容、慈悲在他身上交融成了莫大的和谐,使他成为现代艺术史上一位独具风格神韵、无可替代的大家。

社会诸多领域,丰子恺都有着丰厚的建树。他以漫画而驰誉艺坛,又是著名的音乐家、翻译家、教育家,更是极富成就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平和、亲切、天真自然,一纸风行,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缘缘堂随笔》,更是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中树起了一面以清朴见长的旗帜。

丰子恺其人独一无二,其文自然也便成了空谷绝响。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便是丰子恺献给红尘俗世的一杯清茶。丰子恺以其率真及对世间万物真切的爱,铸成了平易近人的文章,其文字干净、流利、漂亮,洋溢着真淳朴实的美,富有真挚、朴素、活跃的特质,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超脱从容以及属于真正的艺术家的率真达观。《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描绘的清淡漫画,于生动、简约、素雅中,将世间百态尽数呈现,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田,更因其中对“禅”的生活化的理解,成为文化品位奇高的经典小品集。

身处俗世凡尘,手执一卷《缘缘堂随笔》,聆听大师的心香一瓣,浓厚的生活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更能于红尘浮躁中寻觅到那渐行渐远的童心与慧根。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丰子恺的散文通常被称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亲自绘图设计的一所中国式建筑,具有朴素深沉之美。在这里,丰家度过了5个寒暑。对丰子恺来说,无论在生活上或创作上,那段时期都可说是黄金时代。而“缘缘堂”三个字则是丰子恺在恩师弘一法师指点下取的斋名。

华文精选

春天,两株重瓣桃戴了满头的花,在你的门前站岗。门内朱栏映着粉墙,蔷薇衬着绿叶。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着,檐下的铁马丁东地唱着。堂前有呢喃的燕语,窗中传出弄剪刀的声音。这一片和平幸福的光景,使我永远不忘。

夏天,红了的樱桃与绿了的芭蕉在堂前作成强烈的对比,向人暗示“无常”的至理。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的人物映成青色,添上了一层画意。垂帘外时见参差的人影,秋千架上常有和乐的笑语。门前刚才挑过一担“新市水蜜桃”,又挑来一担“桐乡醉李”。堂前喊一声“开西瓜了!”霎时间楼上楼下走出来许多兄弟姊妹,傍晚来一个客人,芭蕉阴下立刻摆起小酌的座位。这一种欢喜畅快的生活,使我永远不忘。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缘缘堂随笔》是一部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集,其中包括《忆儿时》、《肉腿》、《杨柳》、《我的母亲》、《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佛无灵》、《胜利还乡记》、《王囡囡》等著名文章。涉笔最多之处,是丰子恺对宇宙奥妙的思索,对美的向往,对纯真生命的爱,这些人类生活中永恒的元素。只有读《缘缘堂随笔》,才能认识真正的丰子恺。他以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笔写身边小事,自然朴实,小中见大,寓意深长,篇篇都是格外隽美、耐读的佳作,体现了“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常常是“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即使历经时代变幻,这部文集仍然会让当代的读者露出会心的微笑,引导人们于生活的细微处和艺术的浩博中,感受爱与美。

据说,当年林语堂办了杂志《论语》,有“论语八仙”,丰子恺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独具的艺术气质,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一向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天性的敏感,使他看到了许多素来不为人所留心的生活场景。而由于宽容,丰子恺则以他惯有的同情心取代了尖锐的讽刺。一点一滴的小小景物都被他的点睛之笔记录在案,一任后人去慨叹和惊异。在内容上,《缘缘堂随笔》既描绘儿童的世界,表现真情真性;又执著于宗教关怀,流露出超脱淡泊的情怀。毫无疑问,宗教精神是丰子恺的一个重要艺术支撑点——这也是丰子恺有别于很多庸常的散文作者的原因之一。宗教沉静内敛,而艺术热烈沉醉,但它们都富含真挚虔诚、热情执著、平等博爱。丰子恺渴望用充满宗教意识的艺术去唤醒人们对美的同情与建造,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在萧疏淡远中融入哲理之思,不求功利、讲究人生的平淡趣味。丰子恺一心怀念并向往着“儿童游戏、西湖风物”,写胡琴、写吃酒……文字中浸透了平和亲切的生命真性情。

华文精选

秋天,芭蕉的长大的叶子高出墙外,又在堂前盖造一个重叠的绿幕。葡萄棚下的梯子上不断地有孩子们爬上爬下。窗前的几上不断地供着一盆本产的葡萄。夜间明月照着高楼,楼下的水门汀好像一片湖光。四壁的秋虫齐声合奏,在枕上听来浑似管弦乐合奏。这一种安闲舒适的情况,使我永远不忘。

冬天,南向的高楼中一天到晚晒着太阳,温暖的炭炉里不断地煎着茶汤。我们全家一桌人坐在太阳里吃冬舂米饭,吃到后来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堆着许多晒干的芋头,屋角里摆着两三坛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的晚上,孩子们陪我写作到夜深,常在火炉里煨些年糕,洋灶上煮些鸡蛋来充冬夜的饥肠。这一种温暖安逸的趣味,使我永远不忘。

(《告缘缘堂在天之灵》)

长期身处疯狂喧嚣的时代,丰子恺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于《缘缘堂随笔》中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可使读者在会心之时拈花一笑,又在微笑之中感到那生活的丝丝悲凉。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丰子恺:耐得住细碎

终其一生,他都致力于表现细碎的东西,而正是在细碎中传达了人生的社会意义,在时间这个话题里,朱自清拈出一个“匆匆”,作成一篇好文章,丰子恺则拈出一个“渐”字,作成一篇好文章。《渐》是《缘缘堂随笔》的开卷首篇,在所有的丰子恺散文选本中都是必录的首选。就是在这第一篇里,丰子恺业已为自己平生的文章定下了调子,入渐知微,这便是丰子恺全部文字的品貌和格调。

丰子恺的散文,虽平和冲淡,但个中蕴涵的对人生、艺术的体味与妙谛,则时时可见,思之悟之,颇可玩味。

——当代学者 王泉根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乡土漫画家和散文家,1898年诞生在浙江桐乡县的石门湾,并在那里生活了17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尚习俗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缘缘堂随笔》一书中富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漫画,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再辅以江南水乡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乡情摄影图片,让酷爱水乡文学的朋友读之心弦拨动……(www.daowen.com)

——《名家与故乡》

“渐”是时间上的“微”,“微”是空间上的“渐”,都是点滴细碎之意。但是,“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抓住了“渐”就抓住了时间,抓住了“微”就抓住了空间。他说,“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引用英国诗人的话,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丰子恺在谈论哲学命题,不期然地,有意无意地,为自己找到了一种文学态度、文学精神和文学内容。终其一生,丰子恺都在用力用心表现细碎的东西,却正是在细碎中传达了人生的社会的意义,或者说“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丰子恺喜用的概念。

有些题目,别的作家是不会着手的,哪怕心中有感兴,也会觉得它的不雅不文学不足道。丰子恺却能将这些被漠视的细碎题目写出来,鲜活生动而富含意蕴。如果其中有道理,他也会先静下心来描写、叙述,再顺水推舟式地点示它的意义,点到为止,并不没完没了地大发议论。如果只有意趣,那么他会任意趣自己细碎地透示出来,绝不另外发言。《吃瓜子》一篇,丰子恺用了那么多的细密的功夫描写、叙述,说掌故似地娓娓道来,最后才议论到中国人用吃瓜子打发时光的可怕来,以至我们耳边果真有不绝的“格、呸”之声,比高论有力得多,将无聊的事物用有趣的文字指示出来,真是好手段。《湖畔夜饮》写丰与郑振铎老友重聚畅饮老酒,写得那么天然,那么生活,没有一点多余的浮屑,也没有加进一点额外的议论。有一些怀旧的丝缕,却没有通常的文学感伤,以记事写情谊,那么温良和煦的干净文字。类似篇目,还有《野外理发处》、《半篇莫干山游记》、《作客者言》、《山中避雨》,都是耐读的名篇。

丰子恺的随笔,通常都比较短,有时就觉着不过瘾。《辞缘缘堂》比较长,有1万多字,可以弥补这种遗憾。两篇同题的,《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都比较短。丰子恺为“缘缘堂”作传,是在它被战火毁灭之后。“缘缘堂”得名于1926年,挂牌于上海江湾永义里丰宅,真正的“缘缘堂”落成于1933年,在丰的故乡嘉兴石门湾。“合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的缘缘堂,尽出于丰本人的设计。丰氏的忆堂文章,两处细碎最感动我,一段是,“冬天,屋子里一天到晚晒着太阳,炭炉上时闻普洱茶香。坐在太阳旁边吃冬舂米饭,吃到后来都要出汗解衣裳。廊下晒着一堆芋头,屋角里藏着两瓮新米酒,菜橱里还有自制的臭豆腐干和霉千张。星期六的晚上,儿童们伴着坐到深夜,大家在火炉上烘年糕,煨白果,直到北斗星转向。”这一段,要比天井里的芭蕉、樱桃、蔷薇,屋里四壁的书卷,院外的叫卖,还要令人难忘,这是家常的味道;还有,“儿女们曾统计过,我家共有一百二十五只抽斗”,这么细碎的一句,便递出了怀恋之深切之绵长。(向 阳)

每年必读一次的是丰子恺的作品,读后清心快乐。

——香港著名电影人 蔡 澜

我所喜欢的,乃是他(丰子恺)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这时代要想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日本汉学家 吉川幸次郎

一个智者和他的缘缘堂

丰子恺先生是一个性情中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一个中国文人的智慧与情趣。我感到,智慧与情趣,是构成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没有奇峰突起的神来之笔,也没有故作高深的惊人章法,就像缘缘堂附近的大运河一样,舒缓而质朴地流动着。流动就是生命。何况,这生命的血液里,跳跃着卓越的智慧和动人的情趣。这使得他那些朴素平凡的文字与图画,具有隽永的美学意义和灵动的情感蕴涵。缺乏智慧的作品,流于枯涩;而没有情趣的文本,则显得呆板。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而丰子恺先生的艺术实践,把智慧与情趣,表达得浑然天成,趣味横生。他的舐犊之情、艺术见解、哲思妙语、写景状物,无不至情至性,生动率真。如他的随笔《给我的孩子们》、《儿女》、《吃瓜子》、《白鹅》,漫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等,让人见微知著,过目不忘。并且,在我们心灵的湖面上,激扬起优美的涟漪,一层一层地荡漾着、荡漾着——最终掀起我们思想深处的狂涛巨浪:充满智慧而富有情趣地生活在艺术之中,是多么的诗意而幸福!丰子恺先生就是这样不露声色地点化着凡尘俗世中心乱意迷的人们,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世间那些终日追逐奔波、疲惫荒芜的心灵。

华文精选

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受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馀,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馀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是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忆儿时》)

石门湾的缘缘堂,是一个淡泊悠然、率真本色的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栖憩之地。正直、高大、轩敞、明爽的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亲自设计的三楹高楼。他对缘缘堂的珍惜与喜爱,绝非常人可以体察。他曾经说过:“但倘使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决不同意。”然而,1938年1月,侵华日军的炮火却把缘缘堂摧毁了。丰子恺先生在《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等一系列文章中,如泣如诉,悲怆不已。

丰子恺先生信佛,历来只“显正”而不“斥妄”。经此浩劫,他看到了人类残酷、悲惨、丑恶和黑暗的一面。“显正”必须“斥妄”,“斥妄”才能“显正”。这是艺术的辩证法,也是人生的辩证法。“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我的前途尚有希望。”丰子恺先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联系起来,“一心向前,勇猛精进”。佛家的隐忍、陶渊明的悠闲,国难当头方显赤子之心:铁骨铮铮,激越高昂。隐逸或者进取、消极逃避还是积极抗争,作为文人的丰子恺先生做了最好的回答和选择。

恋恋不已盘桓在缘缘堂,仿佛看到抚髯微笑的丰子恺先生,散淡而平和地坐在缘缘堂的书房里,面对着弘一法师亲撰的长对:“真观清静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一派智者风范、大家风度,感悟着艺术、感悟着人生。(王 立)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丰子恺是一位现代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奇才,名仁,又名婴行,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1898年11月出生于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丰子恺的名字是和《丰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除断断续续教了几年书之外,几乎就是读书、写文和作画,对绘画、音乐、文学、书法、金石、装帧、工艺、建筑等均有研究,而且卓然成家。他的一生几乎踏遍了文学艺术的全部领域,创作、编译、出版了180多种图书。

丰子恺(11898~1975)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艺术大家,丰子恺年幼时就接受了家学的教育,古典文化修养十分深厚。17岁时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者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其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23岁时,丰子恺又东渡日本,自费学西洋画、音乐和外语将近一年;回国后做过美术音乐教师和编辑,并与文学大师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进入而立之年,顿悟的丰子恺在其师弘一法师的影响下皈依佛法,成为居士,是现代文学史上以文艺弘扬佛教教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后他退居家乡缘缘堂,以诗画为业。

丰子恺一生共绘制了4000余幅漫画,出版了40多本画册,其中最著名的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子恺漫画全集》6册、《漫画阿Q正传》等。在许多人心目中,漫画是丰子恺的专利品,丰子恺就是漫画的创始人。而“漫画”这一名称,也的确是丰子恺第一个在中国叫起来的。

其画作的重量自是不言而喻,而其文同样不可小视。作为著名的散文家,丰子恺一生写作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率真集》、《子恺小品集》等20多本散文集,如他的画一样,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此外,他还创作了《西洋美术史》、《绘画与文学》、《艺术丛话》、《艺术修养基础》、《艺术与人生》等大量厚重的学术论文集,以及颇富天真稚趣的《小钞票历险记》等童话作品。语言功底深厚的丰子恺同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一生从英国、日本和俄国文学中精选并翻译了《苦闷的象征》、《艺术概论》、《猎人笔记》、《初恋》、《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自杀俱乐部》等30多种外国文艺作品。正是这样一位通才般的大师,以其卓然的艺术风范,树起了一座巍峨的高山,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具有独特而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散文集《缘缘堂续笔》原名《往事琐记》,是丰子恺对幼年记忆的追述。别人都在睡梦中时,他坐在窗前挑灯而作了这部文集。其中的33篇作品,都是作家在身心遭受侮辱的黑暗时期,于1971年到1973年间的凌晨时分偷偷写出的,其间漾动的仍是《缘缘堂随笔》的神韵,闪烁其间的人性光芒投射着作者深入骨髓的生命体验。《缘缘堂续笔》堪称在黑暗专制的年代维护个人尊严的“夜行足音”,其行文风格正是一种随手拈来的闲谈,绝无做作与表演的成分,但在镇静的讲述中又深藏着别样的人生痛感。

※ ※ ※ ※

《燕知草》是与丰子恺同时代的著名文学家和学者俞平伯的代表文集,其中诗、谣、曲、散文等共21篇,不少是传诵一时的名篇。大都是追忆杭州的文章。20世纪20年代,俞平伯与朱自清到杭州教书,在西子湖畔生活了5年。对于他来说,杭州是有着特殊感情的地方。他写孤山、南屏山,考据“西关砖塔”,描述了西泠桥上卖甘蔗的小女孩,记下了和朋友一起上街卖笺纸的趣事,有《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出卖笺纸》、《自从一别到今朝八解》等名篇,清幽玄妙,富于浓郁的江南都市风味。

※ ※ ※ ※

《山水》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冯至的散文集,包括13篇韵致和谦的散文佳作,代表作有《怀爱西卡卜》、《罗迦诺的乡村》等,几乎每一篇都是对自然的怀念与眷恋的真情吐露,平凡而亲切,朴质而诚恳。散文集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水光山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作者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山水》的精彩是有目共睹的。在这本文集里,生活、人、自然、命运、情感、理念打成一片,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仿佛组合成了一个地球人类的生活的种种常情,读来可以不觉进入其间,感受着作者的心灵历程。而这本不厚的散文集更深刻之处在于,它不单单是描绘歌咏自然而已,同时也呼吁出为战争、饥寒、疾病所压抑的、扼塞了的人性。作者实际上是以他那支纯洁朴素的笔,饱蘸了温柔敦厚的博爱与同情的泪泉来赞美,来唤取那份我们凡俗人间求之不得,而又相去已远的安定与平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