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4-07-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20部京华烟云林语堂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林语堂却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正是这种精神和气节使得他的英文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在他自己的生命和文学经历中都具有一份独特的意义。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在林语堂的诸多英文著作中,以《京华烟云》分量最重,影响最大。

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20部 京华烟云

林语堂(1895~1976)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林语堂却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民族精神和气节,正是这种精神和气节使得他的英文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在他自己的生命和文学经历中都具有一份独特的意义。

——当代著名学者 尹 鸿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

★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必读书之一

★生动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风貌图

作为一位世界性的知名作家而被美国文化界评选为“20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他不但学贯中西,是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更在语言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文学作品,他构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长廊,联通中西,在海外研究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林语堂80多年的生活遭遇和创作成就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是不可替代的:他兼备散文大家与著名长篇小说家的双重身份,是唯一一位长期用英文进行文学文化创作的中国现当代作家。

《京华烟云》这部长篇巨著是历年来有关中国的小说作品中,最磅礴、最华丽、最完备、最重要的典范之作,因为在构思与创作基调等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启发,而被誉为“现代红楼”。它不加粉饰地呈现出中国的一切困境与纷扰,并积极地昭示着国家的希望,是作者挥泪写就的民族心灵史,是一部只有国人才能完全体会的经典。小说里的故事,真实得宛如人生,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一一出现在这幅画卷中。这部史诗般磅礴的巨著被林语堂书写得如泣如诉,是一部可以在寂寞长夜里独自品味的佳作。更重要的是,它随着传播面积的铺开,已成为北美华人文学成功的典范,为世界华语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小说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华文精选

她进来时,父亲问她:“妈妈起来了没有?”

木兰回答说:“都起来了,只有体仁跟妹妹没起呢。”于是又问:“为什么昨儿晚上您说所有那些古玩都是些分文不值的废物呢?”

“你若把那些东西看做废物,那就是废物。”父亲这话对木兰是太深奥,太难懂了。

“难道您真要把那些东西留下吗?至少要把那些玉的跟琥珀小动物给我藏起来。我要。”

父亲说:“好孩子,我已经藏起来了。”于是像告诉她一件大秘密一样详细告诉她埋藏的是哪些件东西,木兰把每一件的名字都记住。

在林语堂的诸多英文著作中,以《京华烟云》分量最重,影响最大。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的风貌图。叙事忠实,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笔墨豪放瑰丽,对于古往今来,都有透彻的了解与体会:论国事,包括义和团之真面目、八国联军在北京、赛金花之义学、国民革命之推翻清朝统治、以段祺瑞为首之安福系北洋政府的卖国与屠杀爱国学生、国民革命军北伐日本人在华北之贩毒走私、日本人之侵华制造伪政权、上海“八一三”保卫战、中国国民之内迁逃难潮……论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顺乎自然的道家、前清高傲耿直不妥协的大臣、义和团的红灯照、旧式商人、千金小姐、富家公子、高等妓女、军阀、汉奸、日本官兵、爱国青年、耿介的学者、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等等人物……论地方,则有王府花园、北平各名胜、西湖、详尽的泰山游记、日本人与汉奸的毒品工厂……论战争,有长城血战、上海血战、天津血战、抗战第一年中华民族内迁大逃难的悲壮场面……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暴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论林语堂的家庭文化观

林语堂自始至终注意探讨“家庭问题”,这既表现在他的一系列论及家庭问题的散论上,又表现在他以家庭为主要描绘对象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上。

华文精选

她问父亲:“若有人找到那些东西,都掘出来怎么办?”父亲说:“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

木兰觉得很难过。后来父亲又说:“若不是命定的主人掘起来那些宝物,他只能得到几缸水而已。”

“那些玉雕的小动物也放在箱子里了吗?”

“那些东西会像小鸟一般飞走的。”

“可是如果我们掘起来呢?”

“那玉器还是玉器。铜器还是铜器。”

林语堂不像辜鸿铭等人那样对中国旧家庭文化津津乐道,他同鲁迅等作家一道,在新文化气息的吹拂下,嗅到了传统中国家庭文化的腐糜,并对其不合理部分给予否认,无疑,这对中国旧家庭文化的更新、完善有着相当巨大而深远的意义。(www.daowen.com)

《京华烟云》中,“母爱”神圣、伟大被写得很动人,姚太太虽不乏某些旧的家庭观念,但对儿子体仁的爱是深厚、纯洁的,她每天等着儿子回家,经常到深夜,不管多累多苦,仿佛她是为儿子活着。木兰、莫愁的母爱除了本能,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态,尤其是送儿子到前线打日本人,在非此即彼的选择中,母爱的意义被升华了。最感人的是陈妈,她数年如一日思念儿子,总是不断地为儿子做衣服,总是不停地寻找儿子。我真想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无私、神圣、永久、实在!应该说,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颂扬过母爱的伟大,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冰心的“母爱哲学”,但很少有像林语堂这样赋予“母爱”如此丰满、具体而形象的内容,尤其在中国现代作家总体审视母爱受到异化时,林语堂公然倡导母爱的纯真、伟大、永恒,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塑造了木兰、莫愁和陈三等孝敬奉养老人的形象。作为子女他们对父母老人一往情深,养老送终,老人的晚年幸福安详,像一处平静的风景。姚思安在临终时,子女围绕,奉孝教养,表现出传统家庭文化的优美、淳厚的良知与德性。有人说,美国是少年的游乐场,青年的战场,老年的坟场,林语堂赞美中国老年的幸福,让艰难的一生有一个如秋天一样丰美的收获。他用热情洋溢但不乏悲凉的语调说:“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活形态,使黄金时代藏在未来的老年里,而不藏在过去的青春和天真时期里”,“人生的交响乐应该以一个和平、宁静,物质舒畅和精神满足的终曲为结束,不应该以破锣破鼓的砰礴声为结束”。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林语堂之女 林如斯

林语堂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学家与学者。其一生沉潜于英语英文,而绝不成为“西方”的俘虏,其重返中国文化知识的勇气及其接物处世的雍容谦和,皆不失为一典型的中国学者。《京华烟云》豪放炫丽,是林语堂分量最重的著作。

——《中国时报》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塑造的木兰和莫愁性格中都多是“贤妻良母”,她们贤惠、善良、温柔、达观,显然具有女性气质的。当然,林语堂理想的妻子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有着现代意识的贤妻良母,尊重自己的个性、价值与尊严,文化修养高,自然、聪明、活泼,有生命感,并以女性独特的魅力感染丈夫,与丈夫取得较高层次的理解。

林语堂的家庭观念还远远不止于这些,他描写的家庭虽然也有风雨有矛盾有悲剧,但我们看到了一种安宁与和谐,家庭成员父与子、母与子、夫妻、兄弟姐妹、妯娌、主仆及仆仆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的,基本和谐的,并不似鲁迅等作家笔下那种被异化了的关系。(王兆胜)

若梦浮生中的彻悟

看完小说的最后一页,我再次端详封面上那烫金的四字标题——“京华烟云”,一切的感动与领悟,便尽融化于这涵盖了红尘百态的题目之中。我生平第一次被这样快乐的感动着,也是第一次带着这样的一种舒畅的心情和快乐的感动而流泪。《京华烟云》给人的感动是任何一个没有拜读过它的人无法体会的,那是一种浮生若梦的感悟,一种心旷神怡的陶冶,一种博大精深的震撼。林语堂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用他“博大、真切、健朗”的文风演绎了这部洋洋70万言的长篇巨著。

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他的话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仍受用。

——美国总统 布 什

这本书(《京华烟云》)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善、最主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但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

《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是一个《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它“以北京城中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忆起书中的件件史实,简直是“展现于历史舞台上的活剧。而剧后的背景,则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本书的原著是林语堂先生旅居海外时用他娴熟优美的英文写成的。目的是向那个黑暗岁月中因为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所以,书中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位艺术家对中国人生活艺术的由衷赞叹,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对中国深深的热爱。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书中处处流露出的老庄哲学思想。那种浑然天成、顺应天道,遵从自然,怡然随和的生活艺术。

例如书中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去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之周而复始,由平淡之至趋向绚丽,在由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循环过程。秋季的歌声,是“树叶衰落之时,春天已经开始”;“秋季歌声”写的是抗日战争,写的是一个旧的中国开始衰落时一个新的中国已经开始萌芽。其中有一句话:“晚秋落叶声中,得以听出新春的调子,即将来夏的强壮节拍。”这不正是将古老的道家哲学与现实的社会相联系,将中国的悠久的道家文化与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相联系而得出的伟大预言吗?

我被这种由滴水到大海的人生感动着,被这浮生若梦、瞬息红尘的彻悟所感动着,我的呼吸都顺畅得多,我的心境从未有过的开阔明朗,而我的眼前却不断地涌出感动、震撼于这种情感的泪水。如果说《红楼梦》让人感动,那么它是让人生悲,生怜,生愤,生出对旧世界的恨,以快快觉醒去砸碎它;而《京华烟云》让人感动,是让人生爱,生喜,生情,生出对新世界的热情,一起努力去开创它。你会一下子感到身边的事物是那么的可爱,你会学会像书中每一个人那样艺术的生活,安然恬静、积极热情的生活。它会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民族性,更加深沉的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的国家。而这一切,都蕴于木兰,这个道家女儿若梦浮生中的一些感悟。“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伟大的小说。”“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林太乙)这不就是所谓的“不朽的艺术”吗?我的思想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中国小说的魅力如中国茶一样在于回味悠长。在这个四月的薄阴天里,我呷一口香茗,凝望南方灰白的天空,久久地温习着这瞬息京华的故事……(张韦忠)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林语堂这位“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学今古文章”的学者,原名和乐,后改为玉堂、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是个从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基督徒。

新文化运动时期,接受新思潮影响的林语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倡白话文学,并与胡适成为好友。1923年于德国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林语堂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任教。一年后,开始为《语丝》、《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开始,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创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赖柏英》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以及《生活的艺术》、《中国人》、《大荒集》、《剪拂集》、《俚语集》等杂文集,再加上《人生的盛宴》、《文人剪影》、《欧风美语》等著名散文集,一生中共为后人留下11部中文著作、40部英文著作和9部翻译作品以及数百篇散文小品,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

林语堂(1895~1976)

不可捉摸的林语堂说自己是一团矛盾——他的心灵深处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冲突,他的人生哲学及人生实践也有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他最早翻译了“幽默”(Humor)一词,提倡性灵小品文;而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又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著名刊物上积极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同时参加各种活动以支持祖国的抗战工作,对于英美所谓的“中立”政策进行毫不隐讳的指责。他自称是老庄的信徒,崇尚自由、热爱自然,喜欢任意而行;他童心未泯、谈吐诙谐,曾经独自游荡于名山大川,主张人要不受社会习俗的束缚,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

而同时,林语堂又勤奋工作,一生致力于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林语堂成绩卓著,独一无二。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散文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认为是了解中国的必读书,一直被视作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被推选为国际笔会副会长的林语堂,此前还因为《京华烟云》等文学作品而四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的创作在为自己赢得了国际文坛巨匠地位的同时,也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骄傲。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与《朱门》、《京华烟云》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风声鹤唳》就像是中国文学里的《飘》(“Gone with the wind”),或许说,这部《京华烟云》的姊妹篇是仿《飘》而作的中国式的“乱世佳人”。《风声鹤唳》与《飘》一样,都描写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子,并精心刻画了她们在战争的磨难中苦斗挣扎的命运。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丹妮和郝斯佳,都参加过战地医疗抢险的工作,情节也非常相似,甚至两部作品的书名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风声鹤唳》这样一部独特的小说,记录了中华民族斗争的历史画卷,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

※ ※ ※ ※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文集,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部英文作品。在该书中,林语堂将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予以充分的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这本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语言上来说,都是英语爱好者的难得的读物。林语堂的高明之处在于经历了人生的各种困惑和死而后生然后觉悟,看透并超越了世界、文化、生命与人生。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达到了一种逍遥自适,快意如乘东风的境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