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一位黑人青年在伦敦被警察开枪射杀,民众前往警察局门口抗议,要求真相和正义,随即变成暴动和骚乱。一场30年来从未有过的骚乱突然迅速蔓延全英。虽然高失业率、财政削减、经济不景气、种族和文化冲突,以及年轻人和警察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次骚乱的深层原因,(3)但在此事件中智能手机强大的网络联结功能使得事件不断推向高潮,值得深入反思。
一、智能手机在伦敦骚乱中的作用
(一)不易追踪的BBM发动大规模串联
“城市混搭”的博主乔纳森·艾克伍认为,黑莓通信(BBM)所提供的社交平台在这场骚乱中扮演了更重要角色(4),英国警方也很赞同这一看法。(5)以下就是一条2011年8月7日群发的集结游行的短信:“伦敦各地的人快到市中心牛津广场集合,这里的商店有大量免费商品等你来抢!让我们用暴力把那些警察送回家!见到兄弟打个招呼,见到警察就开枪!”类似这样的短信在人群中不断转发。
与警方相比,年轻人更擅长利用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功能发动串联。英国年轻人是黑莓手机的主要客户群。根据研究,有37%的英国青少年拥有黑莓手机。(6)较之Twitter,黑莓的BBM系统是通过加密网络免费群发信息,很难被政府追踪,因此深受青少年追捧。
(二)移动定位系统的双刃性
鉴于上述特点,黑莓公司于2011年8月8日下午3点07分在Twitter上发表声明:“我们会竭尽全力协助政府当局。”(7)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骚乱发生后,Twitter有两个著名的标签迅速聚拢人气。一个是伦敦骚乱(#londonriots#),在这里人们相互讨论着事件的发展,甚至有人利用Twitter绘制了事件地图,比从英国《卫报》的地图要早两天推出。《卫报》画出了整个活动的动态路线图,可以根据时间进展看到整个活动在城市与地区间的蔓延过程(见图7—5)。
图7—5 英国《卫报》画出的整个活动的动态路线图(8)
另外一个标签就是骚乱清理(#riotcleanup#),通过这个标签,民众被再次召集起来清理骚乱过后的街道垃圾,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人们通过手机上的社会网络平台不但可以相互联结,也可以准确定位;不但推进串联活动,也可以帮助警察和政府跟踪事情进展,迅速调整策略,控制整体局势。①
二、案例透析与启示
“蝴蝶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即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微妙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9)党生翠认为,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是指,在网络舆论这个自组织中,具有奇异吸引子的微小信息经过分形和迭代的传递,形成具有不确定性的能量冲击波,最终形成传播效果的指数级放大,可能会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或深远的影响。(10)在这次骚乱中的初始信息中有关死者是“4个孩子的父亲”、“非洲裔”、“非主流的年轻人”在网络中都是非常敏感的词汇,非常具有煽动性,伦敦警方并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些微小信息的传播力。如果将类似于“这名死者确实非法携带武器,并且首先开枪危及警察安全”的信息及时查实并公布,就可能避免事态发展的失控。(11)然而因为初始信息的处理失当,使得此类信息一触即发,并迅速蔓延至伦敦以外的多个地区甚至国家,使得后期事件的处理难度不断升级,提高社会管理成本。
(二)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的平衡
2011年8月11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英国政府正在考虑在骚乱发生时关闭社交网站,并禁止发送短信,以阻止骚乱者利用其相互串联。他说:“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来做好事,但同样可以用来干坏事。如果有人利用社交网络制造暴力,我们需要阻止他们。所以,我们正与警方、情报部门和业界合作,研究是否应当在我们知道有人策划暴力、骚乱和犯罪时,阻止他们通过这些社交网站和服务串联。”(12)伦敦当局也与Twitter、Facebook、黑莓等公司一起召开会议,协商网络监管,讨论如何更好地监控网上的犯罪动向,(13)特别敦促警方要研究黑莓这样的封闭网络。一些人对伦敦警方在危机时刻关闭新媒体的主张极其不满,认为是违背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自由”价值观。而由伦敦骚乱所引发的美国的动荡,也使得美国警方希望关闭短信系统来防止加利福尼亚州的形势恶化,但此举亦遭到包括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美国多方的反对,认为是对个人表达自由的亵渎。(14)
在突发事件爆发危及公共安全时,暂时牺牲个人表达自由来保障大多数人的利益无疑是政府和公民的应有责任,伦敦警察在骚乱开始表现的缺位与失措,但随即调整策略,主动利用媒体控制局势,比如通过监测社交媒体网站Twitter和黑莓手机的信息,成功阻止了对奥运场馆、牛津街和维斯菲尔德购物中心的预谋攻击。(15)
(三)移动互联环境下国际治理的新挑战
Web 2.0时代的参与性媒体技术,如SNS、Weblogs、RSS,正在颠覆人们的时空感觉,人们的社会结构以及城市、国家和整个世界的关系。(16)互联网的最大特性在于联结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17)其模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界限,大规模合作性的生产方式使得全球范围内便宜的生产和便宜的消费成为可能,(18)但同时也往往被市场、国家、市民社会和国际组织等各类机构利用意识形态操纵。(19)所以不同的利益团体就会在管制的过程中相互联结、协商、斗争。结果,融合的革命性就不仅体现为新的消费习惯、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体系,而是在很多方面颠覆传统的上到下的监管方式。
各国政府都希望利用互联网为其全球外交及国际战略服务,但同时都面临网络安全与犯罪的治理挑战,在移动互联的环境下,政府间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建立能够兼顾各方利益且符合网络社会基本特征的治理体系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网络空间,使得新媒体成为疏导民意体察民情的晴雨表而非引发社会动荡的助推器。
(四)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的新内涵
BBC公布的伦敦警察局统计数据表明,在各地方法庭接受审讯的犯罪嫌疑人中,95%为男性,82%不到30岁,其中69%不足24岁。(20)青少年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不能只注重媒体技能使用的教授,更应注重培养其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思考和鉴别能力,提高其媒体使用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www.daowen.com)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5版,9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参见[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6、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独家分析:伦敦骚乱愈演愈烈的多种原因》,见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2011-08/09/content-13076737.htm,2011-08-09.
(4)See“Were Twitter or BlackBerrys Used to Fan Flames of London’s Riots?”,William Lee Ad-ams,Time,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2087337,00.html#ixzz1bDCe4cVV.
(5)See“Blackberry Maker to Aid London Police in Riot Probe”,Foxnews.com,http://www.foxnews.com/scitech/2011/08/09/rioters-use-blackberry-network-to-spread-london-violence/.
(6)See“From Enfield to Brixton via Blackberry:London riots day two roundup”,Matt Wells,http://www.guardian.co.uk/uk/blog/2011/aug/08/london-riots-day-two-roundup.
(7)同上。
(8)图片来源: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interactive/011/aug/09/uk-riots-incident-map#animation.
(9)参见韩立新、霍江河:《“蝴蝶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机制》,载《当代传播》,2008(6)。
(10)参见党生翠:《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混沌理论视野的解释》,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11)参见李文鹏:《伦敦骚乱凸显新媒体“双刃剑”专家:应及时化解热点》,载《齐鲁晚报》2011-01-11。
(12)转引自《英国考虑骚乱时关闭社交网站并禁发送手机短信》,见新华网,2011-08-12。
(13)参见《英国政府与社交媒体网站商讨网络监管》,见新华网,2011-08-26。
(14)See“Cell Phone Service Shut Down to Deter Organized Riots”,Brittany Stepniak,Wealth Wire,http://www.wealthwire.com/news/liberty/1692.
(15)参见《社交网络为英国警方所用 预谋骚乱被挫败》,见中国新闻网,2011-08-17。
(16)Castells Manuel,The Space of Flows,The Castells Reader on Cities and Social Theory,2nd ed.,1996.Edited by Ida Susser,Oxford:Blackwell.Sassen,S.,Reading the City in a Global Digital Age,Locating Cities on Global Circuits,this paper is based on her introduction to her edited volume Global Networks,Liked Cities,Routlege,2002.
(17)参见王菲:《媒介大融合》,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18)See Benkler,Y,The Wealth of Networks:How Social Production Transforms Markets and Freedo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and London,2006.
(19)Blackman,C.R.,“Convergence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media”.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8,pp.163-170.
(20)《英国骚乱:没那么简单》,载《中国新闻周刊》,2011-08-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