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时间:2024-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媒体又称媒介、媒质,是承载信息的载体。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同时,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媒体又称媒介、媒质,是承载信息的载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媒体是“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1)

如前所述,手机媒体不仅已经诞生,而且其社会影响日益深远。我们认为,所谓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经不再只是“移动电话”,而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见图7—1)。手机媒体也只能成为信息海量的网络媒体新的组成部分,否则它将面临信息贫乏的难题。

手机媒体是新媒体的重要成员。要特别强调,手机短信只是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但不是全部,也不代表未来的方向。在中国,许多人误以为手机短信(SMS)就是手机媒体,并称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其实,中国的短信量巨大、短信文化发达是由特定的电信管理体制与收费模式造成的。

一、手机媒体的特征

手机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最本质的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同时,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这些特征使得手机媒体能够渗透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层面,深刻影响人类的传播活动。

图7—1 手机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不只是“移动电话”

(一)手机媒体的优势

1.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

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信息传播极其方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把手机媒体形象地称为“影子”媒体,因为手机往往24小时不离身,手机媒体以其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实现了边走边看。媒体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眼球资源成为媒体最短缺的资源,然而受众却有大量的零散时空被耗费,如等车、候机、坐地铁等,成为注意力的“盲点”,而手机媒体随时随地且无处不在地服务,正好填补了人们的离散时空。通过吸引受众的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来获得经济收入,创造出“离散眼球经济”。

保罗·莱文森在2004年出版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问世,才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唯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

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一书中提到了新媒体的全新沟通模式: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全新的沟通模式。如果说电视收视率、报纸的订阅率更多有赖于用户的传统媒体习惯,那么,具有相当可读性、必读性、互动性、新奇性,类型丰富、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满足用户需求的手机媒体,就会成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新的习惯性媒体。

手机媒体高度的便携性还带来了高度的个性化、私隐性与贴身性,手机是同人们生活黏度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这就要求手机媒体传播者要按用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即真正做到分众传播。

2.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因此手机传播的受众群十分巨大。

手机媒体在即时性方面的优势已经彰显无疑,不用打开电脑或电视机,许多受众就是通过手机媒体看到权威媒体机构提供的实时新闻、现场图片或现场视频片段。例如,不少受众通过手机领略“神六”升空的壮丽场景。新华网发出的第一条有关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爆炸的图片新闻,不是来自摄影记者,而是来自当地居民用手机拍摄的。特别是当遇到台风地震山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手机媒体即时报道,沟通信息,有利于紧急避险。手机媒体还具有即时接收和动态传播的特点,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媒体也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

手机传播的更新速度快、更新成本低。手机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手机传播的即时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手机传播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接收的异步性”,例如,一条手机短信发过来,你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再去阅读与回复。接收的异步性可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与利用。

3.互动性

手机传播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在现实中通常是单向的,传播者与受众双方无法随时随地进行双向沟通。而手机传播既可以是单向传播,也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手机传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这一特点导致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尼葛洛庞蒂把网络区分为环状网络和星状网络。电视网是典型的环状网络,它的作业方式是“一对多”。而移动通信网则是一种典型的星状网络,是“多对多”的作业系统。其实,我们可以把星状网络界定为“无中心化机构的网络”。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媒体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是此传播体系中的一环,传者与受者一律平等,受者亦构成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传者与受者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手机媒体不仅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更可达到跟踪、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论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较之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特殊地位,清除了一般受众进入媒体的障碍,使得每一个人都能通过手机媒介行使自己的信息发布、意见表达权。在这种情况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与融合。就组织机构类型的传播者而言,既要进行网上信息发布,又要强化受众意识,及时接收整理用户的反馈,及时作出调整,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防止用户“用拇指投票”,不登录自己的手机网站或不使用自己提供的服务。对普通受众而言,随时随地都在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之间转换,比如浏览新闻是受众,发表跟帖评论是传播者;浏览别人的博客是受众,而开办自己的博客又成为了传播者。而手机独具随写随拍随录随发功能,使每一个用户无时无刻不能往往手机网站或互联网站上发布新闻信息、图片、视频等内容,普通受众的传播者角色得到空前强化。

手机传播强调个人化、人性化,强调用户参与。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手机媒体在传播类型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手机本身就是人际沟通工具,借助手机媒体上的各种论坛、聊天室、移动QQ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更加丰富。群体传播在手机媒体上也能便捷地实现,不少手机网站都在倾力打造主题BBS、专题论坛、手机社区等,供有共同爱好或需求的用户交流。通过手机进行组织传播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不少单位和部门开发了专门的手机信息发布平台,直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传递组织内的各种信息;北京等地政府部门还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将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市政建设信息等在第一时间告知市民。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正在不断加强,一些传统媒体在无线互联网上安家落户,一批以新闻信息服务为特色的手机网站逐渐兴起,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传播类型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比如,通过移动QQ,既可以进行人际传播,也可以进行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手机传播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认为人类技术发展是在模仿甚至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并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2)作为继网络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传媒,手机媒体在很多方面克服了其他媒体的不足,会越来越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手机媒体能实现信息产品和家电产品功能的一体化,实现各种媒体功能的集约化,例如,通过手机可以看电视,可以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并直接传播,摆脱了众多设备和程序的束缚,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特点。手机媒体形体小巧,易于携带,更符合个体的需要。手机媒体是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把人与媒体分离开或像网络媒体那样把人“淹没”其中,更能凸显人的主体性。手机是“作为人体组成部分”的媒体,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生动诠释。

4.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现实和潜在的受众数量,而对手机媒体来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已有60亿人使用手机;截至2012年3月31日,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0亿。手机用户数远远超过网民与报纸读者的数量。与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杂志,点击率最高的网站,以及客流量最大的车站、地铁等场所的户外媒体相比,手机媒体拥有数量更庞大、类型更广泛的受众群。

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手机日益成为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甚至是个人数字娱乐中心。未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用户数量的扩张转移到人均利润最大化。虽然在许多成熟的市场当中,手机的拥有量已经达到饱和,但在利用手机进行信息传播以及赢利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5.多媒体传播

手机信息处理功能日益强大。上网、拍照、录音、摄像已逐渐成为不少手机的基本配置,多媒体手机逐渐普及。手机的操作平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手机电脑化趋势迅速发展,基于Android、iOS、Windows Mobile和Symbian等几大主流开放式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具有传统以通话为核心功能的手机所不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且该能力还在不断提升。新推出的一些手机,还整合了移动博客、即时通讯等最新应用,手机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传播功能不断增强。

3G时代的手机传播是一种多媒体的传播。它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手机传播的新闻也可以是多媒体的。

手机真正成为大众化媒体的催化剂是3G,3G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方向。随着3G时代的来临,随着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手机媒体及相关产业的巨大潜力也随之得到显现。在3G基础上,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得以实现。而这些传统、新颖的功能结合在一起,所能带来的不仅是集中发力的冲击,更能为不同需求、不同终端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也可通过多种形式形成一定的互补和替代,确保同一类内容在手机媒体中以不同的形式实现最广泛的传播。

6.手机亦是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www.daowen.com)

2005年7月,就在伦敦连环爆炸案发生后数秒钟,十几名地铁乘客和被炸巴士附近的路人,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下现场的恐怖画面。有人用手机拍下了其中一个地铁站的爆炸现场(见图7—2)。画面显示,由于车厢满是浓烟,乘客们不得不用手捂住嘴巴。另一个画面捕捉到,附近的另一名男子也在用手机拍照。

图7—2 手机拍摄的伦敦地铁爆炸图

电视台和新闻网站上出现的录像和单张照片显示了绝望的地铁乘客到处寻找逃生之路的情景。还有画面显示,巴士爆炸发生后,失去知觉的乘客横卧在地。画面清晰地捕捉到满脸黑灰的乘客逃生的情景,还有一名妇女在人行道上痛苦的蜷缩成一团。周围的建筑物上也有斑斑血迹。

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幸存者发现,手机线路出现拥堵,因为成千上万人都想在第一时间联络自己的亲人。电话打不出去,一些人便用手机拍摄现场的恐怖情景。许多媒体向这些亲历者索取现场画面,希望他们通过电子邮件将拍摄到的画面发送给媒体,有许多人给予了回应。

手机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使得全世界几乎所有普通的民众都能够拍下突发新闻并迅速贴到互联网上。世界见证历史的方式正在因此而发生改变,名人们的糗事更是无处可藏。有些西方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草根新闻”、“草根记者”,只要有手机就可做记者。

以前只能靠人脑记忆的事件现在可以以几百万像素的精度几秒之内完整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拍照手机的问世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新的高潮。图片的作用也日趋增加,检方在审理抢劫、恐怖活动等案件时,越来越依靠现场图片的证据作用。保险公司在处理交通事故时,除了听取当事人的回忆外,手机照片也成了重要的佐证。

7.私密性

手机媒体是一种十分个人化的媒体,不像电视那样方便家人共同观看,也不像报纸那样方便多人相互传阅,而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贴着个性化标签的信息传播工具,具有很强的私密性。每一个手机终端对应一个具体的受众,这比互联网IP地址更能准确跟踪用户信息及行为。对信息服务提供商来说,信息传播可以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甚至特定用户设定,从而提供有吸引力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手机媒体用户来说,自主地位得到提高,自由选择和发布信息的权限扩大,私密性得到保证。

8.整合性

手机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平台。手机媒体能整合多样的传媒形态,承载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内容,并充分发挥出网络媒体本身所具备的一切传播优势。手机媒体能整合多元的传播主体,将电信基础运营商和各种类型的SP、CP融合到一起,将生产信息、传播信息的传者与接受信息、消费信息的受众合而为一。手机媒体能整合多样的传播方式,既可实现点对面(手机网站对用户)、面对点(多个用户向网站反馈信息)的传播,还可实现点对点(单个用户对单个用户)、一点对多点(聊天)、多点对多点(群组)等丰富的传播方式。

9.同步或异步传播有机统一

手机媒体将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有机整合到了一起,即用户借助手机媒体提供的各种传播工具,既可以实时接收传播者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实时交流,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愿意的时间接触传播者传递出来的信息、与其他用户进行跨时间交流。这与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特征十分相似。手机媒体的特殊性在于,由于手机是与人形影不离的传播工具,能有效缩短甚至消除异步传播的时间差,实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比如,电子邮件是异步传播方式,但手机邮箱的邮件到达提醒功能,能让用户更快知晓邮件内容;即时通讯工具具有留言功能,但手机即时通讯的留言提醒功能,能让用户不必被动等到下次上线才去提取。

(二)手机传播的不足

手机作为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便于随身携带。手机媒体是一种数字化新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网络媒体的许多特性(包括不足)也延续到手机媒体之中。在现阶段手机媒体存在以下不足。

1.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

一些不法分子发布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各种淫秽信息和流言蜚语借手机流传,败坏了社会风气,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2.侵犯个人隐私

针对越来越多的不法之徒利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拍照功能进行偷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机构开始介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建议引用普通法的“破坏公众体统罪”控告偷拍者,以取代目前刑罚较轻的“游荡”罪名。疑犯一经定罪,最高可判入狱7年。韩国要求用照相手机拍摄时必须自动发出响亮的快门声,以有效制止手机偷拍现象;日本政府制定规范,禁止在公共浴室、更衣室等偷拍高发地点使用照相手机。英国政府禁止人们携带手机进入任何可能进行偷拍的公共场所。美国芝加哥市规定,在公共浴池和淋浴间,未征得当事人允许,禁止对其进行拍照。芝加哥市议会提议,对违反规定的人处以5美元~500美元的罚款。

3.信息垃圾

目前,中国网民收到的垃圾邮件数量已经与正常邮件数量相当,垃圾短信也不计其数。

4.信息安全

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有些病毒利用了手机芯片程序中的漏洞或缺陷,用简讯的形式把病毒代码播发,从而造成破坏。而其他曾经出现过的手机病毒,能使手机自动关机、死机等,甚至破坏内部芯片。部分手机病毒甚至还可使手机自动报警、将机内个人地址簿自动转发等。

5.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屏幕小,电池不足

屏幕小是手机的固有缺陷之一,但是,近年来,手机屏幕的尺寸越来越大。2011年以前,手机屏幕的主流尺寸还是3.5英寸,2009年很多手机厂商已经开始生产4.0以上英寸的屏幕。2011年9月三星对外发布了5.3英寸的Galaxy Note,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2年,大屏幕手机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

但是,电池依然是智能手机发展的制约因素。人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电池技术的发展却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目前,解决的方式仅仅是增加容量。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全新的充电技术(如:动能充电、燃料电池技术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手机媒体存在不足之处,然而手机作为新媒体已经实现移动电话媒介身份的突破,正在成为人随身携带的信息系统。手机作为新的传播终端,以高效、便捷、及时、互动的特性,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和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这将是一种不同以往的、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的全新的文化生产样式和信息传播渠道。

从手机媒体的特点来看,它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而是和网络的传播特性较为接近。其功能是多元合一,比如,通话时手机就是移动电话,发短信时就是文字媒介,用手机上网时就是网络媒体。应该说,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

手机庞大的用户群已经了构成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大量的分散的受众。手机的特点在于随着其功能的日益强大,它正逐渐从一种通信工具向信息平台转型。

作为具有信息载体功能的终端,手机在实现自身基本功能属性的过程中,面对海量的终端用户进行直接接触,因而有可能把特定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传播,进而达到一种类似甚至超过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效果(无论是在广告还是新闻方面)。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现代社会正以裂变的方式不断地制造信息,传统媒体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时也遇到了各种局限,渴望自己的信息能够更快、更好地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对传统媒体而言,这就找到了一个极佳的突破点。这种供求关系的扩张,使得将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手机的优势结合起来成为可能。

手机的特点在于可移动性以及个性化。一方面,即时滚动新闻的推出使得用户在路上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一些重要而简短的新闻;另一方面,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长期发展形成的信息采集网络、媒体品牌、广告经营以及社会公信力,也是目前其他新兴媒体所无法逾越的一道门槛。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的结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内容表现形式,其最深层次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传统媒体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受众使用传统媒体的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