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飘落的樱花之神秘体验:诗人自杀之谜

飘落的樱花之神秘体验:诗人自杀之谜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被霏霏如落雪般的樱花风暴所包围,该是一种充满畏惧感的神秘体验吧。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纷纷飘落的樱花,把只不过是永远流逝着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加以晕染和放大,从而构筑出一个极美的、浪漫的“交界线”。

飘落的樱花之神秘体验:诗人自杀之谜

3.飘落的樱花

日本人似乎有自杀的传统,诗人也不例外。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相继走上自杀道路的知名作家就有北村透谷、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太宰治、田中光英、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日本诗人除了30年代左翼作家处于被迫害的状态,在整体上没有遭到像俄罗斯诗人那样的厄运,除了小林多喜二、宫本显治、藏原惟人、西泽隆二、宫本百合子等少数英雄,他们绝大多数屈服于“狼的追猎”。因此日本诗人自杀的社会心理跟俄罗斯诗人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与日本民族中世纪以来传统的生死观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日本人看来,死是生之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成,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倘若需要,仿佛随时都可以去死。由生到死,好似是从一种境界走到另一种境界,就像出门旅行一样。日本小说家、翻译家谷川辰之助(1864~1909)的笔名二叶亭四迷,意思是“你给我死掉算了”。这个带有自嘲味道的笔名既表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也表明了他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与日本民族崇尚佛教的禅学思想以后武士道精神的张扬是密切相关的。让人毛骨悚然的“切腹”虽然是日本的一种“国粹”,但只有具备武士道精神的人才会使用。武士道精神的流行滋长了自杀的风气。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元禄时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8世纪武士时代佐贺藩士山本朝在主君佐贺藩主锅岛光茂逝世后,本想殉死相随,但当时已下禁止殉死令,他只好出家,削发受戒隐居,写下了一部武士修养的教科书——《叶隐》,宣扬大义和殉死:大义就是忠君主,对主君忠贞不渝;殉死就是为主君而死是最高的理想。三岛由纪夫曾对《叶隐》作过详尽的解说,他最欣赏的是《叶隐》中的一句名言:“所谓武士道,就是找到死之所在”,就是死得其所。他对《叶隐》中提倡的男女“秘恋”也情有独钟。日本近世严禁男女相恋,男女之间的爱与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男女恋爱成为“秘恋”,当时掀起一股“殉情”的风潮,以表白双方的真情。其时的文艺,尤其是好色文学大师井原西鹤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大多是描写男女双双情死的故事,赞美秘恋的殉情,将爱与性公开,放在特异的位置上,表现男女在恋爱最绝望的时候,为了追求纯洁美,为了实现风雅美而殉身,将情死崇高化。理想的恋爱是为了恋爱必须一死,死才能提高恋爱的紧张和纯度。三岛由纪夫还从美学的角度总结出武士道的理想公式:死=选择=自由,而剖腹自杀,则达到了最大的自由,最高的美。[15]

日本人自杀的决绝有时令人迷惑不解,但有一个根本的观念是相同的:那就是把死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即所谓“无中万般有”。芥川说:“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川端说:“一切艺术的奥秘就在这只‘临终的眼’吧。”东山魁夷说:“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我从死亡一侧望见了风景,它打开了我的眼界……”意思是说,临死的眼中看到的美更真实。川端的自杀有许多因素,能够确定的是与他的死亡观有关。三岛的自戕也是。三岛为自己的死准备了4年,并提前约了记者到场,它的形式是过分夸张的。他说:人在最青春的时候自杀能够保持美的概念。人衰老的时候,他认为是丑的。这跟日本人对樱花的认识相同。樱花盛开的时候是最繁荣最美丽最灿烂的时候,但很快就凋零了。因此樱花象征着繁荣和美丽,也象征着“短暂”和“无常”。正因为如此,在日本古代人死后就被埋在山里,而春天一到,山里的樱花就开放了,于是人们认为樱花的美丽与脆弱的性质,与被人们所爱的、由这个世界逝去的人有相似之处。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有一首令人感到樱花神秘之美的名歌:

无数人间事,飘然似白云/春花飞散落,人死亦纷纷。

被霏霏如落雪般的樱花风暴所包围,该是一种充满畏惧感的神秘体验吧。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纷纷飘落的樱花,把只不过是永远流逝着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加以晕染和放大,从而构筑出一个极美的、浪漫的“交界线”。樱花在短暂的时间内燃烧全部的生命的绚烂盛开,然后转瞬间凋落殆尽,回归纯洁,以及飘零逝去时凄楚死亡的美感,使那些多愁善感而凝视飘落的樱花有着大喜欢的日本诗人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越过这条生与死的“交界线”,也像樱花一样的凋谢 。

日本诗人、评论家北村透谷原名门太郎。生于神奈川县。少年时代深受自由与民权运动的影响。后脱离政治运动,决心通过文学途径实现自由与民权的理想。1887年皈依基督教。1889年自费出版为日本最早的自由体长诗《楚囚之歌》。1891年发表诗剧《蓬莱曲》,描写一个青年既否定现实,又反抗仙境的统治,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生、世界、艺术等观点。诗剧的形式和浓厚的幻想色彩,在日本近代诗歌史上独具特色,是日本最早的浪漫主义作品。他的抒情短诗在日本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基督教反战运动的组织者,曾参与创办并主编日本最早反战运动的刊物《和平》。后期致力于文学评论活动。1893年和岛崎藤村等创办《文学界》杂志。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人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德川时代的平民理想》等文章,主张人性自由解放,提倡纯洁而高尚的爱情,向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挑战,并彻底批判了旧文学,为日本早期浪漫主义文学作了理论上的阐述。他在人的观念、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所作的贡献,对确立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大。1894年因寻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失败而自杀。

有岛武郎1878年3月4日生于东京贵族官僚家庭,幼年时代所受东西方不同教育,对他后来的创作思想有很深的影响。1903年入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历史经济学,开始倾向文学;由于对唯物主义学说发生兴趣,放弃了宗教信仰。归国后任札幌农业大学预科英语伦理学教师。(www.daowen.com)

有岛武郎于1910年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等创办文艺杂志《白桦》,形成对日本现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白桦派”,开始发表小说。有岛武郎于1911年开始在《白桦》上连载的长篇小说《一个女人》,明治时代一个叛逆的女子反抗封建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经历种种苦难,结果遭到毁灭。这是他到晚年才最后完成的毕生大作。他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对人类的爱;他写人生中美好明朗的一面和丑恶阴暗的一面,鼓舞为爱与理想而生存,而又不能不深感人生的虚无。作品构思严谨,文笔华茂遒劲。1916年有岛武郎的妻子和父亲相继亡故,他放弃教师职务,回到东京,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探索生活中深刻的主题,力求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被视为有良心的人道主义作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压力和他遵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已不能安心停留于人道主义的范畴。1921年在东京《读卖新闻》上发表论文《无产阶级与文学》,使他成为日本最早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之一。他以行动贯彻自己的信仰,把他在北海道农场所有的土地分给佃户,把庄园住宅分给农民居住;并变卖私产,作为工人运动的经费。他虽然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真正自由的理想,但他的阶级出身和他所受的特权阶级的教育,在他思想上形成尖锐的矛盾。由于无法解脱,1923年6月9日自杀去世。

日本小说家号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寿陵余子。能赋俳句,俳号我鬼。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亲经营牛奶业。生后 9个月,因母亲神经失常,过继给舅父做养子,改姓芥川。芥川家世世代代在将军府任文职,明治维新后,养父在东京府任土木科长。养父母精通诗书琴画,家庭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气氛。芥川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上中学后广泛涉猎欧美文学,喜读易卜生、法朗士、波德莱尔、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深受世纪末文学的影响。1913年入东京大学英文系。学习期间,成为第3次和第4次复刊的《新思潮》杂志同人。1915年发表《罗生门》,并未引起文坛重视。1916年,大学毕业之前,在第 4次复刊的《新思潮》上发表《鼻子》(1916),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赏。《芋粥》(1916)和《手绢》(1916)接连问世,从而奠定了作为新进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在镰仓海军机关学校任教3年。1919年入大阪每日新闻社。1921年以新闻社海外特派员身份到中国游览,回国后写了《上海游记》(1921)、《江南游记》(1922)等。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早期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喻今,针砭时弊。:①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如《罗生门》和《鼻子》系根据古代故事改编,揭露风行于世的利己主义;《地狱图》(1918)写一个服务于封建公侯的画师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成就而献出女儿和自己的生命,抨击暴君把人间变成了地狱。②取材于近世传入日本的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如《烟草魔鬼》(1917)、《信徒之死》(1918)、《众神的微笑》(1922)等。芥川晚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幻灭感。1927年初,发表《玄鹤山房》,通过老画家之死,揭露家庭内部的纠葛,反映了人生的惨淡和绝望心情,暗示旧事物的衰亡和新时代的来临。写这篇作品时,芥川已萌自杀的念头,使以后的作品如《海市蜃楼》等充满了阴郁气氛。《河童》(1927)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抨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遗作《齿轮》和《某傻子的一生》(1927)描述作者生前的思想状态。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在创作过程中苦心孤诣地不断进行艺术探索。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盎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2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芥川意识到自身的矛盾和软弱无力,因“对未来的模模糊糊的不安”,终于在精神极度苦闷中自杀。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原名津岛修治,生于青森县一大地主家庭,1930年入东京大学法语系,曾一度参加左翼运动。太宰治于1935年以《丑角之花》走上文坛。他的小说《惜别》(1945)描写鲁迅在日本仙台的留学生活。战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斜阳》(1947),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贵族子弟为主人公,描写他们在战后由于社会地位下降,战前那种优游闲适的寄生生活已成过去,靠着变卖家产维持腐化堕落的生活。作者对日趋没落的贵族表示了无可奈何的悲伤与惋惜。《维扬的妻子》(1947)和《没有作人的资格》(1948)也是他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写一个贵族出身的诗人生活腐化,妻子为了替他还债,去当了酒馆女侍,也过着堕落的生活。作品表现一种颓废的人生哲学。自传体长篇小说《没有作人的资格》写一个耽于女色的知识分子,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最后被关进疯人院。太宰治的作品和新戏作派(又称无赖派)不少作家的小说一样,大多通过混乱的两性关系或男女纠葛,表现活着不过是求取官能享乐的生活态度,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战后群众运动的冲击而产生的绝望情绪。而他却无法克服这样的绝望情绪,终于在1948年像凋谢的樱花永远飘逝在水中。

飘落的樱花飘落如故,而飘逝的诗人一去不归!他们的生命只有在他们的作品中才能与飘落的樱花重叠,他们只能在另一个世界凝视着樱花创造的生与死的交界线,感受生命乃至世界万物的流逝与无常。然而又是什么让樱花飘落如故,而飘逝的诗人一去不归?难道只有冥冥之中的上帝才能告诉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