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托尔斯泰:揭开自杀之谜

托尔斯泰:揭开自杀之谜

时间:2024-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托尔斯泰怀着惶惶不安的心情指出:人类生命的基本矛盾从远古时代就被人们所意识。托尔斯泰将真正的生命理解为理性的生命,而理性的生命不可能为了个人的肉体目的而生活,对于理性的生命来说,决不退向动物性的个体目的之路。

托尔斯泰:揭开自杀之谜

3.托尔斯泰人性之光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国19世纪末的大师在晚年曾这样回忆:

“50岁以前,我以为人从生到死的那种生命,便是人的全部生命,因此,这个总要死亡的生命的幸福,就是人的唯一的目的,我一直带着这种思想生活着,并且努力寻求这种幸福,但是,当我照此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这种幸福根本就不存在,将来也永不存在……”(《基督教教义·前言》1897)

对生命之谜的思考,一直激动着少年、青年、老年的托尔斯泰,他并不为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所羁绊,而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一个文化巨人在生死迷宫中发出的理性之光和人性之光。

托尔斯泰怀着惶惶不安的心情指出:人类生命的基本矛盾从远古时代就被人们所意识。人类的启蒙者向人类揭示了生命的概念并解决了它的内在矛盾。但是伪君子和书呆子们又把它掩盖了。因此他要用理性来超越虚伪的学说,停留在生命的中间来寻求答案。

人的真正生命不是在时空中进行的。托尔斯泰认为生命有真假之分,在世俗社会中人们想象的生命的唯一目的是个人的幸福,但这不可能存在,如果有的话,这个幸福所寄居的个体生命却要随着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而不可避免地走向痛苦、走向死亡、走向毁灭。人们浑浑噩噩地生存着,以为人的生命就是从早起到晚睡的一系列行为,无论做什么,无论达到什么,最终一切都同样以痛苦、死亡、毁灭而结束。其实这种把人的生命当做从生到死的动物性存在的习惯看法所认识的人的生命是一种虚假的生命,即把生命看成是自己个人肉体的存在,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生命。那么,人的真正生命是什么呢?人的真正生命是在它自身诞生的理性意识和他的动物性个性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从否定动物性个性的幸福出发,又以理性意识的醒悟开始的。真正的生命在于动物性个体对理性意识的服从。因此,“梦呓中的人、精神失常的人、弥留之际的人、酒醉的人、情欲冲动中的人,所有这样的人,都不能算是活着的真正的人,无法像对待真正的人那样对待他们。我们只承认他们身上有生命的可能性。”[2]而并没有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就是理性的生命,理性的生命是唯一的,对于它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时间,人类的真正生命是在空间和时间之外发生的。对于人类来说,“必须死去而且正在不停地死去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的;只有抛弃了将要死亡、应当死亡的东西,抛弃我们的动物性的躯体,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它是不会死亡的,也不可能死亡。”“我们真正的生命只有当我们不再认为那些从来就不是我们的生命的东西,即动物性存在是生命的时候才开始。”[3]为了获得真正的生命,人需要像基督所说的那样“重新诞生”——生出理性意识,这就是人的生命的复活,这个生命是人的光明,是永远存在的真正的生命,对于人来说它不能生,也不能死。

真正的爱是生命本身。托尔斯泰的生命观和死亡观充满托尔斯泰式的宗教色彩,他一直把宗教看成是一种人生观,是某一时代对生命、生活的带有强烈人民性的普遍态度,而不是神秘的教条,因此他对生命之谜的探讨和对宗教的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托尔斯泰将真正的生命理解为理性的生命,而理性的生命不可能为了个人的肉体目的而生活,对于理性的生命来说,决不退向动物性的个体目的之路。能解决人类生命基本矛盾的活动就是爱,“爱是人类唯一的理性活动”[4],爱的感情是服从于理性意识的个体活动的表现,“如果人能够把自己的幸福置放到他人的幸福中,就是说爱他人胜过爱自己,那么死亡就不再是生命和幸福的终结”,[5]而这只有理解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即生命复活的人才能做到。托尔斯泰从基督教义出发,认为真正的爱就是生命本身,谁在爱,谁就有生命,爱父母妻子儿女胜过爱自己,爱朋友,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不仅爱自己的人,还要爱自己的敌人,爱仇恨自己的人,甚至动物和植物,如小狗、小草之类,总之就是关注别的生命胜过关注自己,一生只有一个愿望——让所有的人生活得永远幸福愉快,为此他愿意献出自己的全部生命。这就是爱,也只有这才是爱,人的生命就在于此。这种感情应该在复活者的心底像清泉一样自然的涌出。这样一种感情在托尔斯泰笔下所有心爱的主人公身上都清晰地流动着,寄寓着托尔斯泰的博爱精神。托尔斯泰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幼年》中曾动情地写下了他对他家中的女管家娜达丽雅·萨维什娜的去世的感受:(www.daowen.com)

“她毫无悔恨地离开了人间,她不怕死,把死当作一种天惠。人们常常这么说,但是实际上这么想的却是多么少啊!娜达丽雅·萨维什娜能够不怕死,是因为她是怀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完成了福音书上的训诫死去的。她一生都怀着纯洁、无私的爱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如果她的信念能够更高尚,她的生命能够献给更远大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难道这个纯洁的灵魂就因此受到较少的敬爱和赞美吗?她在这一生完成了最美好、最伟大的事业,毫无悔恨,毫无畏惧地死去了。

遵照她的遗愿,她被埋葬在距离我母亲坟墓前的小礼拜堂不远的地方。她长眠在一个长满荨麻和荆棘的小土墩下,四周围着黑色的栏杆。当我走出小礼拜堂的时候,我从来不忘记走到栏杆跟前,叩个头。有时我在小礼拜堂和黑栏杆之间默默地站着。沉痛的回忆突然涌上我的心头。我想:难道上天把我同这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使我终身为她们惋惜吗?……”

这就是理性和爱的感情如此融洽在一起的托尔斯泰,是何等的真诚!

复活的生命没有死亡。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如果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在理性的观照下对人类表现出一种博爱精神,那么 ,人的生命也就复活了,整个生命之流会随着爱的不断增大而愈发强健,它永远不会中断,这时他对死亡就无所畏惧了,复活的生命也就无所谓死亡了。人们惧怕死亡是由于人们害怕在自己的肉体死亡时失掉那个已经存在于肉体的“我”,即把肉体和一系列在时间上表现出来的意识联结在一起的特殊的“我”,实际上尘世的生命的消逝,也就是肉体死亡所真正毁灭的仅仅是对时间性生命的意识,而“肉体死亡时最后一个意识的消灭不能消灭真正的人类的我”,[6]真正的我是超时间存在的,意识可以中止,却不会消失,对于非时间性的真正的生命来说时间根本就不存在,理性的生命是超时空的,时空的变化不可能毁灭时空以外的东西。只有那些停留在虚假生命中的人,未能复活生命的人才会看到死亡,才会害怕死亡。“这些人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死亡,对他来说,看得见的可怕的死亡不仅只在将来,而且也在现在,在动物性生命减少的一切表现之中”,“这样的人在自己面前总看到死亡,而无论什么都不能把他从死亡中拯救出来”。[7]因此,我们不能让肉体的死亡遮住我们的眼睛,必须用理性之光穿越尘世生命的屏障,用爱之温暖融化尘世生活的痛苦,让生命的幸福永远生长。

托尔斯泰以人类博大的胸怀和超尘脱俗的境界对我们谍谍不休地虔诚进行着宗教般的生死说教,他反复强调的理性的生命和复活的生命其实是一个意思,他告诫我们:人们必须放弃思考自己生命的迷误,否则会永远感到痛苦。“不管人愿意不愿意,他都要承认他的生命不限于从生到死这段时间里他的肉体,他要承认被他所意识到的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他必须承认他的生命事业,同全世界生命不可分割的生命事业”是“建立在他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相互结合的那个完整世界的不断实现之中”的。[8]如果没有理性意识,就只能看见死亡和痛苦的恶,其实死亡和痛苦不过是吓唬人的稻草人,它从一切方面向人嚎叫着,并“迫使人走上一条开阔的人生之路——即服从自己的理性规律,并以爱的形式表现出来。死亡的痛苦只是人对自己生命规律的违背,对于按自己的规律生活的人来说,没有死亡,也没有痛苦。”[9]托尔斯泰的生命观和死亡观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时便形成了他独特的文艺观和美学观,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总是直面死亡,而他在描写人物的死亡时,在处理方法上视点却违背了逻辑,因为他把“他人眼中之死”写成了“自己眼中之死”。托尔斯泰描写的死亡往往是濒死的人对死亡的内心感受,在他那里死亡跟别人没有关系,死亡是孤独的,是“自己眼中之死”。人们对此迷惑不解,其实这难道不是托尔斯泰在体验死亡吗?托尔斯泰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没有自杀,他最终实践了自己的生命观和死亡观,他理性的生命复活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复活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复活在世界文化巨人的行列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