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朦胧美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的朦胧性。这种朦胧性带给人们的审美感悟是“空灵”“神秘”和“诱人”,就像梦一般的悠远和宁静,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和诱人的魅力。下面以古琴曲《潇湘云水》来分析朦胧美带给人们的审美感悟。
《潇湘云水》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浙派琴家创始人郭沔所创作的一首古琴曲。它的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郭沔,字楚望,今浙江温州人,生于南宋末期,终身未仕,主要从事古琴的演奏、创作与研究,曾经在当时朝廷主战派光禄大夫张岩家当过清客。主和派得势后,张岩被贬黜。随着元兵的南侵,郭沔离开张家,移居湖南衡山附近。每当闲暇无事或心情郁闷之时,便常在潇湘两水合流处游航。每当他远望九嶷山为云雾所蔽,云水奔腾的景象时,常常触景生情,引起自己对山河破碎,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因为上述原因和背景,他创作了琴曲《潇湘云水》这样一部声情并茂的千古佳作,以寄托自己对南宋故土的眷恋之情。
从《神奇秘谱》的曲谱看,《潇湘云水》共为10段,今人吴景略的演奏本共为18段。他是以清代徐琪撰于1722年的《五知斋琴谱》为主,同时吸收了其他琴谱的长处。这个18段的演奏谱共分为引子,主体和尾声三大部分。
引子为第1段。这段音乐开始的4个小节,是贯穿全曲的主题音调。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一种烟雾缭绕,碧波荡漾的空灵意境,仿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景式的水墨山水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眷恋之情。
主体部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2、3两段。这两段大多为慢板,是主题的显示部分。引子部分的旋律音调,从第2段开始向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古琴所特有的吟揉手法,反复围绕着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逐渐被蚕食的抑郁、忧虑的内心世界。这部分作品的主题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主题,是将引子中的主题音调构成完整的旋律,并以坚实有力的八度结合为悠长延绵的游动旋律,使主题音乐格调苍劲,气势稳健,又带有一种哀怨,即作者那种在元兵大举南侵,南宋将不复存在的忧国忧民的郁邑之情。第二主题的显示是先采取内在、平稳的旋律,然后再渐渐地变化为跌宕起伏,流动变换的旋律,以深化引子部分所描绘的潇湘之处云水苍茫,缥缈迷人的景色。
第二部分是4段至8段,主要是中板,这是主题的巩固和初步的展开部分。这部分先采用低音区层层递升的浑厚的旋律,通过大幅度荡揉技巧来表现云水声,以展示云水奔腾的画面。在这里,作者显然无意于来模仿云水之声,主要是通过对云水之声的描摹,来表现自己对云水苍茫这种朦胧美的主体感受。乐曲的旋律在低音区的变化再现,有欲起先伏之妙,特别是古琴在低音区的滑奏,使人仿佛看到潇湘云雾飘拂,水汽升腾的水移云动的动态景象。在音乐的进行中,还穿插着歌唱般的音调,特别是第8段,再现了第4段的水云声,但情绪更为奔放、热情,一是借以打破压抑的气氛,二是表达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和激愤的情绪。
第三部分是第9段至第14段,主要是快板。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这一部分以前面第5段的乐句为素材移高八度展开,充分利用古琴善于跳动的旋律在高低音区大幅度的跳动。并采用按音、泛音、散音不同技法的对比和不同音色巧妙的组合,交织成一幅天光云影,气象万千的诱人图画,再一次深入地刻画了潇湘云水的美丽景色,尽情地抒发了对以潇湘云水为代表的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这种音乐旋律组成的美妙图景,把作者的爱国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四部分为15段至17段,也主要是快板,这是乐曲主题的综合、变化的再现部分。第15段是第一主题的再现,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旋律不停地八度往返大跳,使曲调表达了一种对南宋江山存亡的疑虑情绪。第16段是一个过渡段,即快板逐渐向中板,慢板的过渡。到第17段,音乐进入低音区,在不断显示主题的同时,旋律逐渐地转为平静、舒缓。在这种低沉压抑的音调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南宋江山即将变色的惆怅之情。
尾声为第18段和尾段。在第18段,旋律上行又回折,音调中连续出现的,有着转调色彩的“fa”音,使乐曲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仿佛象征着作者燃烧着的爱国火焰的最后闪光。但是,紧接着的“尾段”中再现的“水云声”,已没有了第4段和第8段那样感人心魄,仿佛翻腾的云水已力不从心,只是一种无力的余波。这种旋律上对第4段和第8段的呼应,显得格外的微弱,表达了作者那种无力回天的无限感慨之情。
《潇湘云水》是一首非常感人的古典琴曲。作者运用古琴所独有的表现手法,采用快板、中板、慢板交替运行的旋律和时紧时松的节奏,描写了潇湘云水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对异族侵略的幽怨和愤怒之情。特别是第4段、第8段和尾段中的“水云声”的描摹,作者充分运用了“往来”“荡吟”的古琴演奏技巧,使古琴在低音区反复演奏,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不同神态的水云之声,并借不同神态的水云之声,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这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表达不是十分明确,需要我们在朦胧中反复体味,才能逐渐地把握。特别是作品中通过琴弦的袅袅余音,来表达自己面对山河破缺,内心的飘零空寂,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而旋律流动的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凄凉、悲楚的情感从琴音中缓缓传出,留给听众无限的遐想。正是这种朦胧迷离的无限遐想,使得《潇湘云水》这首古琴曲成为一首具有朦胧美质的传世佳作。
【注释】
(www.daowen.com)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8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8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杜牧:泊秦淮,见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1086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秦观:踏莎行,见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466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9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5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64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4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269—27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60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15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