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宋元音乐
宋元音乐始于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建北宋的960年,终于明太祖朱元璋代元自立的1368年,前后共408年。宋太祖代周而建北宋王朝,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为了保证统治的稳固,赵宋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把军权、财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独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兴起。从而使得国内局势比较稳定。同时,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赵宋王朝采取了一些有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废除了许多苛捐杂税,使得城市人口得到极大地增长,城市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适应市民阶层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特别是表演音乐艺术文化的场所瓦子勾栏等娱乐性场所的出现,涌现了大批著名的曲子词作家和唱词艺人,使得在唐代萌芽的曲子词在宋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以至于“词”成为那个时代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按照一定的曲式结构原则连缀而成的套曲形式唱赚和大型的说唱艺术形式诸宫调也开始走向成熟。这种唱赚和诸宫调的出现和成熟,滋养着杂剧艺术越来越接近真正的戏曲。“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的覆灭。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于河南商丘,后建都于浙江临安,形成与北方金帝国对峙的南宋朝廷。金兵的入侵,使中原的经济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但由于南北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的进一步南侵,为江南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宋室的南迁,也造成了科学文化艺术的大规模南移,促进了南方科学文化艺术的大规模发展。正因为如此,偏安于南方的南宋依然是一个经济、文化、艺术非常发达的“小天下”。城市更加兴盛,工商业更加繁荣,文学艺术更加普及,尤其是兴盛于北宋末年的南方南戏,在杂剧的影响下快速发展。
1234年,崛起于北方蒙古高原的蒙古族灭掉金国统一北方,又于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中国。蒙古族入主中国建立元朝后,虽然在政治上实行极其野蛮的统治,但思想文化统治却极其薄弱。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使得杂剧艺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元杂剧的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比宋金时期更加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受杂剧中套曲的影响,散曲也广为流行,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好。以致“元曲”成为那个时代的显著标志。
在宋元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音乐的繁荣,使宋元时期的音乐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音乐文化的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由贵族化转向平民化,由歌舞转向戏曲。这种转变,标志着我国的传统音乐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歌舞艺术融入到戏曲艺术之后,我国的音乐艺术已向普及性更广、综合性更强的艺术形式发展。
(一)宋元声乐
宋元声乐作品继承了前代的各种声乐形式,并有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宋代的曲子词,二是元代的散曲。宋代曲子词的来源主要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的片断,其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曲填词。这种填词的方法主要是依据乐曲的长短和快慢来进行。填词时既可以在歌词方面作“减字”或“偷声”的变化,又可以在原曲牌的基础上采取“摊破”和“犯调”的手法形成新的变体。当然,宋代曲子词也可由作者根据当时流行的曲子的体裁和风格特点自创新曲,这种曲子词称为“自度曲”或“自制曲”,如南宋词曲大家姜夔的《暗香》、《疏影》就是著名的“自度曲”。宋代曲子词的作者大致可以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婉约派”大家主要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人;“豪放派”大家主要有苏轼、张元幹、张孝祥、辛弃疾、陈亮、刘克庄等人。宋代曲子词的作品数以万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大江东去)、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周邦彦的《满庭芳》(风老莺雏)、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张孝祥的《念奴娇》(洞庭青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辛弃疾的《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和《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陈亮的《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姜夔的《踏莎行》(燕燕轻盈)和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
元代的散曲是继承宋代曲子的传统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歌曲形式。元代的散曲与元杂剧并称“曲”,是根据曲牌的用途来划分的。凡用于写景、抒情、叙事等且采用清唱形式的称为散曲;凡用于表演故事、且采用代言体的称为杂剧。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小令短小精悍,只有一支曲子,著名的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带过曲由两支或三支曲子连缀而成,前无引子,后无尾声,著名的如张养浩的(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散套,又叫套数或套曲,它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的组歌,一般有引子或尾声。著名的如元代乔吉的《行香子·题情》,全套所用曲牌有《行香子》《庆宣和》《锦上花》《小阴关》《江儿水》《碧玉箫》《离亭宴》和带尾声《歇拍煞》。散曲的演唱一般用琵琶、笛、箫、笙、拍板等乐器伴奏。(www.daowen.com)
散曲在元代的演唱很盛行,其内容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表现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的居多,演唱场所多为歌楼酒馆和仕官府第,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常作为朋宾之间娱宾遗兴的重要手段。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卢挚、张养浩、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刘时中等。散曲的流行,对明清的小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宋元器乐
宋元时期的器乐,比之于前代,有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乐器在制作上有所改进并出现了新的乐器,如马尾胡琴等大量拉弦乐器的出现等等;二是民间器乐的活动,在都市中用途相当普遍,无论婚丧喜庆或茶楼酒肆都有器乐的演奏。当时器乐演奏形式,主要有器乐独奏和器乐合奏两种形式,器乐独奏曲如南宋琴家郭楚望的古琴曲《秋鸿》;器乐合奏曲如宋代的《渤海乐》等。著名的器乐作品有郭楚望的古琴曲《潇湘云水》、元代的毛敏仲的《观光楼》和徐天明的《泽畔吟》等。
(三)宋元综合音乐
宋元时期的综合音乐作品适应了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这种综合音乐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一是鼓子词。鼓子词一般由三人以上合作表演。一人讲说和兼唱,另由若干人组成的“歌伴”同时兼管伴唱和伴奏。伴奏乐器通常为鼓、管乐器以及弦乐器。著名的鼓子词如北宋赵德璘所作的《元微微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全词由一段散文的讲说和一段曲调的歌唱轮流相间而成。歌词兼带叙事和抒情,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曲调只用一个,即商调蝶恋花。全词随着故事的发展,反复歌唱十二次。二是诸宫调。诸宫调与鼓子词一样,也是一种说唱音乐,但形式更为复杂和宏大。鼓子词只用属于一个宫调的曲调,反复地歌唱,一般只描写比较简短的故事,音乐比较简单,场面也不复杂。诸宫调则不同,其音乐由属于各种不同宫调的许多曲调构成,音乐非常复杂,一般用于描写非常复杂的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属于一种大型的、成本的长篇说唱音乐。最先创造诸宫调这种综合音乐作品的是北宋泽州人孔三传,其作品名叫《耍秀才诸宫调》。比较著名的诸宫调为金章宗时董解元创作的《西厢记诸宫调》。全调根据唐代元稹的《会真记》的故事情节加以创造发展而成。作品既成功地刻画了红娘聪明、豪爽、公正的性格特征,又成功地塑造了崔夫人虚伪、残酷、毫无诚意的封建礼教代表人物的形象,是一部内容充实、结构宏伟、热情奔放的优秀作品。三是大曲。宋代的大曲和唐代大曲的相同之处是都包含着器乐、歌唱和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宋代大曲比唐代大曲要短小得多,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南宋史浩收集的《柘枝舞》。四是傀儡戏。傀儡戏与今天的木偶戏相仿,表演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除表演故事情节外,也模仿人的其他活动,并伴有器乐、歌唱、歌舞等形式,与戏剧大致相同,故称为“小杂剧”,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女童清音》和《扑蝴蝶》等。五是杂剧。在唐代音乐中,已经包含了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说白等五种艺术因素的戏剧,并且有了以扮演杂剧角色的专业艺人,也确立了杂剧的名称,但至今没有留下记载和剧目,只是在晚唐著名宰相李德裕的奏文中出现了“杂剧丈夫二人”的字样,故在唐代音乐中没有论及杂剧。在宋代,杂剧在各种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当时杂剧的剧目,共有280个之多,可见当时杂剧的繁荣,如大型杂剧《目莲救母》就曾在汴京的瓦子勾栏中进行过表演并深受观众的欢迎。到南宋时期,杂剧就超过了歌舞艺术,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宋杂剧的结构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散段”三个部分组成;其角色则由“付净”“孤”和“旦”四人组成;其音乐一般采用唐宋大曲、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曲调的音乐。可惜的是宋杂剧没有一部作品流传到现在。我们只能从宋人的笔记中看到一些记载。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从戏剧艺术的角度看,它还很不完备,既缺乏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也没有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元杂剧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金代的杂剧称为院本,其结构、音乐和表演形式与宋杂剧大体相同。元代是杂剧高度发展、繁荣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空前黑暗的时期,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为杂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内容。受统治者歧视和迫害的文人,有了深入民间创作杂剧的大好时机。而都市经济的畸形发展,为杂剧的流行准备了充足的物质环境。正因为如此,元代杂剧名家辈出,佳作如云,以元杂剧为主体的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三足鼎立的著名艺术形式。元代杂剧是以唱曲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为北曲,多来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和其他曲调。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内容如果过于复杂,一本四折不能尽情表演时,可分成几本连续表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折。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元杂剧的知名作家有90多人,剧目达450多种。最著名的作家有“元曲四大家”之称。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也有将王实甫和乔吉甫列入其中,称为“元曲六大家”。著名的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和《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和《梧桐雨》,王实甫的《西厢记》,乔吉甫的《两世姻缘》《金钱记》和《扬州梦》等。六是南戏。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原是在温州一带的民间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戏。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时,南戏吸收词调、大曲、诸宫调以及杂剧等艺术形式的因素,逐渐成为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戏曲形式,风行于苏杭一带。南戏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开始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为了区别于北方杂剧,又称做“南戏”或“戏文”。元代则将南戏称作传奇。宋代南戏的著名作品有《赵贞女蔡二郞》《王魁负桂英》《王焕》和《乐昌分镜》。进入元代,南戏受到歧视,发展受到压抑。元代中期以后,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南戏重新得到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为《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