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音乐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前221至220)期间的音乐现象。
(一)秦汉声乐
秦王朝的音乐,由于朝代的短促和资料的缺乏,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唯一留下的是一首《筑城曲》。歌曲以哀婉的笔调控诉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给广大贫苦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文帝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到汉武帝时,由于国力的强盛,进行了开边拓土的战争,正是这些战争加大了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可以说,秦汉两朝,对北方的匈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往来。特别是张骞的通西域,开辟了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各族人民和亚洲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与促进,传统的音乐文化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楚汉相争时比较著名的歌曲有项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项王歌》。《垓下歌》既抒发了楚霸王无与伦比的冲天豪气和罕见的自信,又唱出了对爱妻虞姬的无限深情和难以割舍的痛苦。虞姬的《和项王歌》则唱出了虞姬对楚霸王誓不相负的坚贞爱情。
汉初比较著名的声乐作品则有汉代开国帝王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汉高祖刘邦在打败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胜利的突然到来使得他非常高兴和快乐,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因为与他一起在垓下合围项羽的诸侯部队,实力已渐渐强大,对新生的汉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荣归故里的情况下,他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歌词只有三句,前两句唱出了荣归故里的踌躇满志,第三句却唱出了对前途未卜的焦虑和恐惧。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抒发了英雄末路的悲怆,那么《大风歌》则表达了胜利者对前途的悲惧。而作为两种不同的“悲”,则是对于个人在上天面前无限渺小的悲怆。难怪汉高祖在唱这首歌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西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歌曲还有戚夫人的《舂歌》,商山四皓的《采芝操》,刘章的《耕田歌》,刘友的《幽歌》,汉武帝的《匏子歌》《秋风辞》和《李夫人歌》,司马相如的《琴歌》,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歌》,李陵的《别歌》,刘细君的《悲秋歌》,杨恽的《拊缶歌》,班婕妤的《怨歌行》,王昭君的《昭君怨》以及息夫躬的《绝命辞》等等。西汉时期最引人注意的音乐事件是汉武帝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这个机构专门负责采集全国各地的歌谣以配合演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直到西汉末年,保存在中央乐府机关的各地歌曲有138首,可惜绝大部分已经亡佚了。乐府是在西汉统治阶级上升时期中,经济基础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设立起来的。乐府在采集民间音乐并进行改编、创作、配器等提高工作的同时,保存了不少宝贵的音乐资料,虽然现存五六十首的汉乐府民歌大多数是东汉后期的作品,但它的建立,对于当代及后代人们对音乐的重视和保护,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东汉时期比较著名的歌曲有梁鸿的《五噫歌》、张衡的《同声歌》、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和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全曲塑造了作者自身抒情主人公的感人形象。以自己被掳至匈奴的悲惨遭遇为描写对象,表现了蔡文姬身遭离乱,流落南匈奴十二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改嫁董祀的全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风格苍凉悲壮,感人至深。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是这一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歌曲:一是在思想内容方面,所反映的社会面相当广阔,尤其是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有的描写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如《东门行》;有的描写了战争和兵役带给人民的苦难,如《战城南》;有的表现了封建家长对家庭中的弱小者的迫害,如《焦仲卿妻》;有的抒发了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白头吟》;有的歌颂了男女之间诚挚坚贞的爱情,如《上邪》;有的则着重赞美了妇女的机智和能干,如《陌上桑》等等。二是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不少歌曲具有丰富的想象,并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并善于通过人物的话语行动来展开情节,不但富有故事性、戏剧性,而且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曲调多采自民间,并具有不同的配器和作用。在汉乐府民歌中,根据来源配器和作用的不同,分为了六个部类。其一是郊庙歌,如《日出入》;其二是鼓吹曲,如《有所思》;其三是杂歌谣,如《匈奴歌》;其四是相和歌,如《陇西行》;其五是舞曲歌,如《淮南王》;其六是杂曲歌,如《悲歌》。其中大类又分小类,如鼓吹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分为横吹与鼓吹两类,这在谈到器乐时,再详细介绍。(www.daowen.com)
(二)秦汉器乐
汉武帝时建立乐府后,负责乐府领导工作的是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李延年一家均是以音乐作为职业的。李延年善于唱歌,曾以一曲《北方有佳人》,打动了汉武帝的心,使得自己的妹妹成为了汉武帝的夫人,自己也担任了乐府的掌门人。李延年不但善于唱歌,还精通音律,据历史记载,他不但能将旧的曲调改编为新的曲调,而且善于为别人创作的歌词创作出新的曲调。李延年主持乐府工作时,不但大量采集民间的歌曲,而且大量采集民间的曲调,以此来丰富乐府的收藏。这些由民间采集来的曲调,有的配上歌词,由人声来演唱就成为了以声乐为主的音乐作品,有的没有配上歌词,就成了以器乐为主的音乐作品。在整个汉代,其器乐作品除了前代已有的器乐以外大多以新产生的鼓吹曲为主。所谓鼓吹乐是以击打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演奏的一种音乐。在击打乐器中,鼓是最重要的。在吹管乐器中,有排箫、横笛、笳、角等。鼓吹乐发展一段时期以后,渐渐根据所用的主要乐器和应用的场合不同,又分为鼓吹乐和横吹乐两类。据杨荫浏先生分析,“关于两者的区分,大概是如此。在较早时期,是角和笳在一起应用的,总称为鼓吹,后来分为两类:一类用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主要是仪仗在道路上行进时用的,仍称为鼓吹;另一类用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为军乐,在马上奏的,称为横吹。”[10]这种鼓乐一般都有歌词,是可以歌唱的,但有时也不配歌词作为纯粹的器乐演奏。
此外,在相和歌中产生独立的器乐演奏。早期的相和歌,歌和舞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特点是歌唱者自己敲击一个表达节奏的被称做“节”或“节鼓”的乐器,然后用其他的丝竹乐器进行伴奏,歌词多为民歌,在汉乐府中就收有不少这类相和歌的歌词。如《江南》《东光》《蒿里》《鸡鸣》等等。后来,随着相和歌曲式结构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和大曲。这种相和大曲在曲式结构上逐渐形成稳定的“艳”“曲”“乱”三个部分。“艳”是先用乐器奏出华丽婉转的乐曲,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曲”是人声歌唱部分;“乱”是乐曲后部紧张快速的结尾部分,以表示歌曲快结束了。“艳”和“乱”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器乐演奏。这种音乐部分脱离歌舞后形成的独立的器乐演奏,叫做“但曲”。由于脱离了歌词,没有像其他相和歌一样凭着歌词流传下来,再加以唐宋以前记谱方法的不完善,故只剩下了部分曲目。比较著名的曲谱有《广陵散》《黄老弹飞引》《小胡笳鸣》《流楚》《窈窕》等。其中唯独古典琴曲《广陵散》,由于魏晋之际的著名文学家嵇康临刑的演奏,在后世得以流传。《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今江苏扬州一带)的一首大型琴曲。原作者不知何人,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应壉的《与刘孔才书》中的“听广陵之清散。”嵇康得到《广陵散》的琴曲,据《太平广记》和《晋书·嵇康传》等书的记载,都极具传奇色彩。后来《世说新语》说“嵇康赴死,广陵散于今绝矣”。但实际上《广陵散》并未因嵇康的遇难而成为绝响。据《宋书·隐逸传》记载:“(戴颙)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玄》《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可见嵇康死后,《广陵散》仍在世上流传,只不过到弹奏时,曲调已有所变化。这个曲谱曾保存在明代汪芝编辑的《西麓堂琴谈》和朱权辑录的《神奇秘谱》中。该曲的内容是描写前四世纪时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全曲的序曲,着重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呈现出沉郁悲愤的情感。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表现了聂政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主体部分的音乐,既有徐缓而深刻的感情抒发,又有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的描写。乐曲急剧的变化和鲜明的对比,既表达慷慨激昂的悲愤之情,又使主题升华为一种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秦汉综合作品
秦汉时期的综合作品,仍以宫廷中的乐舞为主体。这种宫廷乐舞主要包括祭祀音乐和朝会宴享等场合中所用的带有典礼性的音乐。当然,也有少量民间所用的鼓吹乐和娱乐性的音乐逐渐进入宫廷等非正式的场合。每个朝代的宫廷中,大型的综合性音乐作品总是不可或缺的。这种用于宫廷的综合性音乐作品,一般有两个来源:一种是沿用前代流传下来的典礼音乐,一种是吸收当代音乐元素而创作的新作品。秦代因为短暂,其宫廷所用歌舞音乐,仅仅是沿用了周代六乐中的《韶》和《武》两支大曲,并将《武》改称为《五行》。汉代一方面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但同时又将《韶》改名为《文始》,另一方面,汉武帝的乐府机构常将一些民间音乐改编为宫廷雅乐。这些所谓的宫廷雅乐,其作用是配合宫廷典礼;其内容多为对当代统治者的歌功颂德;其目的无非是强调皇帝的尊严,以巩固封建社会的统治。因此,这种用于宫廷典礼的大型综合性音乐作品便逐渐地只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而在非正式的场合中,民间流传的“百戏”或“角抵戏”,则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所谓“百戏”或“角抵戏”,是一种大型综合串演形式的带有歌舞性质的大型综合音乐作品,其中还有简单故事情节和特定的人物造型表演,是后代戏剧的始祖。据史书记载,比较著名的曲目有《盘鼓舞》《龙舞》《袖舞》《巾舞》《建鼓舞》《高跷》等。因这些节目代表了当时演艺的最高水平,所以频繁地出现在皇室与官方的各种筵宴以及接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的仪典之中,对当时的音乐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此外,随着相和歌曲音乐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这个时期的“相和大曲”,在以前相和曲三个部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解”的部分。所谓“解”,即唱段间的舞曲,是用器乐演奏或伴奏的舞蹈音乐,速度较快,专门配合舞蹈而作。每一解后面,可以反复地插入歌曲演唱或器乐演奏,插入的次数多少不拘。最多的插入次数,如李延年所作的《新声二十八解》,就用了28次“解”,即插入了歌曲或器乐28次,由此可见这种相合大曲结构的庞大。相和大曲比较著名的曲目有《东门》《罗敷》《西山》《默默》《西门》《白鹄》《园桃》《白头吟》《何尝》《碣石》《置酒》和《洛阳行》等。其中的《罗敷》就是由相和歌的《陌上桑》演变而来的。全曲描写一个叫罗敷的采桑女子,通过自己的聪明和机智,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罗敷的美丽形象。全曲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展开故事,进行描写,使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感人。从这个大曲所刻画的人物和表现的情景来看,已经具有了后代戏剧的雏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