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中国古典音乐简史:传统文化明珠

中国古典音乐简史:传统文化明珠

时间:2024-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中国古典音乐简史中国古典音乐是指中国古代人民创作的“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因此,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研究与审美中,仍然包括这类在历史上曾经歌唱过而今天已无法探知其音乐元素的诗歌。古人认为人演唱的声音是最美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只要有人声演唱,即使有乐器伴奏,也属于声乐作品。

中国古典音乐简史:传统文化明珠

第一章 中国古典音乐简史

中国古典音乐是指中国古代人民创作的“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1]中国古典音乐源远流长,最早的声乐作品相传为黄帝时所作的《弹歌》,歌词仅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表现了远古人类用竹制作了箭,并通过了箭和用泥制的弹丸追打动物的场景;最早的器乐作品相传为大禹时的《大夏》,它以一种叫做籥的原始管乐器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人们在这种乐器的演奏下,尽情地跳着舞,以歌颂大禹成功治理洪水英雄事迹。当然,若以乐器制作的年代来看,器乐作品的出现时间比《大夏》还要更早。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出土了20余支形制精细、规范、统一的骨笛。这些骨笛长约20厘米,管身两端相通,上面开有7个大孔和1个小孔。经过专家测试,其中1支可以准确地奏出七声音阶,有5支可以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曲调。专家们用碳十四测定法测定,这些骨笛的生产年代距今约七千至八千年,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物,与裴里岗文化同期,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器乐作品的历史是何等的悠久。

从数量上看,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丰富多彩,数量庞大。据袁静芳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统计:“民间歌曲的歌种有千余种,精选曲目约两万余首,民间舞蹈音乐的品种有近1500种,精选舞曲约8000余首;曲艺音乐的曲种有300余种,精选唱段有3000余首;戏曲音乐的剧种有200余种,精选唱段6000余首;民族民间器乐除《琴曲集成》外(已出版近20部),独奏音乐曲目近千首,民间乐种近百种,曲目已逾万余首。”[2]由此可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数量庞大。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审美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声乐作品、器乐作品和综合作品。所谓声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歌唱的音乐,可以有乐器伴奏(区别于器乐)”[3]。从古代的角度看,声乐作品包括歌曲和民歌两大类。所谓歌曲,《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4]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歌曲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唐宋以前的歌曲,由于历代战乱及记谱工具的不完善,已难以考知其音乐的真实状况,唯有与之相结合的“诗歌”,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因此,在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研究与审美中,仍然包括这类在历史上曾经歌唱过而今天已无法探知其音乐元素的诗歌。当然,这种审美与研究,既属于音乐的研究范畴,也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两者的研究,其目的都是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所抒发的各种情感以及作品背后存在的中国文化的各种镜像,只不过两者所取的角度不同而已。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如李白作词的鼓角横吹曲《关山月》,蔡文姬作词作曲的《胡笳十八拍》,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词的独唱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这种古代歌曲演唱时大多用乐器伴奏,没有乐器伴奏的歌曲称徒歌。所谓民歌,《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5]实际上,民歌也是歌曲,只不过它更倾向于“民间”和“口头”而已。民歌这种由劳动人民自发创作的口头歌曲,从原始社会起就一直贯穿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全过程。《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情歌,乐府中的歌谣,南北朝时期的吴声,唐宋时的俗曲和俚曲以及明清山歌小调等,无一不是它精华的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民歌有北方流传极广的《小白菜》《小放牛》;山西的《绣荷包》;陕北的《蓝花花》;青海的《草原情歌》;四川的《槐花几时开》;云南的《小河淌水》和湖南的《澧水船夫号子》等等。这些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口头流传,大多不知道作者是谁。这种民歌演唱时大多不用乐器伴奏,而是人们在劳作之余,随兴所唱的。(www.daowen.com)

所谓“器乐”,《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用乐器演奏的音乐(区别于声乐)。”[6]古人认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所谓“肉”就是指人声演唱。古人认为人演唱的声音是最美的,因此,在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只要有人声演唱,即使有乐器伴奏,也属于声乐作品。此处所指的器乐作品,主要是指与声乐作品相区别的纯用乐器演奏的音乐。如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阳春古曲》;古琴曲《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等等。这种纯器乐的创作和演奏活动在中国古代就非常发达,在《战国策》中就记载过在齐国首都临淄老百姓没有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的。著名的南郭先生吹竽的故事,就发生在齐国。

所谓综合作品,指既有歌唱,又有表演,还有奏乐的综合性音乐作品。在远古时期,大型的乐舞就是这种歌、舞、乐三者相结合的综合作品。据《尚书·虞书》记载:“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7]其中的“百兽率舞”就是一种大型的综合性音乐作品。

周礼·春宫·大司乐》说:“大司乐……而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8]文中所说的奏、歌、舞,说的就是这种综合性作品。这种综合性作品,大多用于正式的,高贵典雅的场所,场面一般都比较宏大。如唐代的《秦王破阵乐》,就是唐代初年创作的一首综合性音乐艺术作品。620年,秦王李世民粉碎了叛将刘武周的叛乱,从而使刚建立的唐初政权转危为安。李世民的部将则将古曲填入新词,以歌颂他们的主帅李世民。这首古代音乐作品中既有歌者唱“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等歌词,又有128人表演战争中杀敌破阵的舞蹈,还有多种乐器伴奏。这就是典型的综合性古代音乐作品。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唐代著名的歌曲大曲《霓裳羽衣曲》。这种综合性音乐作品发展到后代,便成了中国古代的曲艺戏曲以及近现代戏剧或舞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