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思考点

陕西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思考点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推进西部地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农村信息化,要认识到西部农村贫困面大,网络和计算机普及率低,农民上网捕捉信息的条件还不具备,要从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突破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入手。

陕西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思考点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高 峰 庞 莉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等三点建议,旨在为西部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 信息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几个数据说明问题: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占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只购买了不到1/3的消费品;2004年农村人口只占有23%的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仅享有25%的公共卫生资源;全国有45%的行政村不通自来水,4%不通汽车,接近3%不通电话。

一、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现状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缩小城乡差别以及全社会信息化建设也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贫穷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与信息的贫乏。2004年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视机113台,拥有电话90部,其中座机55部、手机35部,计算机每百户只有两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目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农村的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4%和94.3%,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

就西部地区来说,农民目前所处的大众传播信息环境基本由电视单一媒介构成。广播听众大大缩小,乡镇所在地的广播往往是通知农民交缴各种费用的渠道。由于交通艰难和经济拮据,大部分农民不读报,少数想读报的农民无报可读。四川省有关机构曾对农户信息传播方式及流向进行调查,2000年农户认为最实用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从电视获得,其次是本地市场,再次是本地农技部门和当地干部。实用信息从电视获得的占52.6%,从本地市场获得的占19.2%,从本地农技部门获得的占7.6%,从干部传达中获得的占7.0%,从报纸杂志获得的占5.2%,从广播电台获得的占4.0%,亲友口头传播的3.4%,从外地市场获得的占0.4%,其他渠道占0.6%。在2004年的调查中,农户获得最实用信息的渠道第一还是电视,比例上升为59.9%,第二是市场传播占9.9%,第三是干部传达占9.1%,第四是本地有关专业部门占8.5%,第五是报纸杂志占6.8%,第六是亲友口头传播占3.4%,第七是其他占1.6%,第八是电台占0.8%。对于基本上由电视承担着主要传播任务的农村,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对农民获取有用的生产生活信息、评价自身、认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发展迅猛,网民人数激增,但网民多生活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1月第1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数据,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1100万人,农民上网人数只占全国总上网人数的1.4%。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我国互联网发展结构性差异明显。农村网民普及率很低,农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4万人,仅占相应农村人口的2.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农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而乡村网民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这一水平相当于世界上网民普及率最低的非洲网民普及率。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提高占全国总人口60%的农村人口的现代信息技能。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就GDP来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58.4%,西部地区GDP占16.9%,这一经济状况是造成东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使用状况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就网民数来说,东部占到了总网民数的57.8%,而西部网民数占到了总网民数的20.1%。其他一些数据如IPv4数、域名数、网站数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东部62.4%、78.5%、79.9%,而西部16.3%、10.0%、8.8%。东部在这些方面都遥遥领先于西部。

在西部地区信息化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下,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落后。西部的各省区农村信息化大多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的县区。据农业部2004年1月的调查,“在信息网络建设上,西部地区地(市)级农口已建成局域网的占39.4%,建互联网站的33.6%,分别比东部低28.5%和51.2%;县级已建局域网的14.5%,建互联网站的15.3%,分别低于东部12.7%和29.8%。在信息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上,西部地区地(市)级设立机构的占76%,远低于东部的96.4%;县级为41.4%,远低于东部的86.2%;乡镇建立信息服务的占14.9%,远低于东部地区38.4%”。数字鸿沟已成为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进西部地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农村信息化,要认识到西部农村贫困面大,网络和计算机普及率低,农民上网捕捉信息的条件还不具备,要从实现信息进村入户,突破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入手。笔者认为应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

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农村人口分布稀疏、地域广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始终面临高成本、高风险的投资瓶颈。农村幅员辽阔,部分偏远区域通信基础设施铺设到位后,电话、宽带入户率难于保证,投资大而收益小。经济条件相对差的欠发达或者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人烟稀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滞后,导致投资费用大,投资渠道窄,严重影响农村信息化进程。如果只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宣传,还不能把信息化送到每户农民家中。同时,大多数西部地区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民舍不得投资几千元购买电脑和支付上网费用,不具备上网所需基本设施,这成为农民不能上网的直接原因。同时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未被西部地区农村广大干部所认识,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信息化意识不强,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对网络信息应用认识不到位,对信息技术需求愿望低,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上网。有些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认为自己的产品有销路,满足于现有产品生产和销售规模,对利用信息网络能否为自己的企业扩大规模、打开销路没有足够的信心。

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技术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发出适合西部地区农民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具体来说,应尽快开发出简便好用的信息终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这是农村信息化能否推广普及的关键。笔者认为农民对信息终端一般要求应具有以下特点:坚固耐用、功能强大、有声有色、价格便宜、容易操作。实际上应是一种“傻瓜式”智能终端,而且应该按键大,声音大,彩屏,可以打电话、发信息,最好可以看到图像。现代农民要求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日趋综合多元化,既需要语音、文字信息,更需要视频内容,同时农民也不满足于给什么看什么,更希望实现“想看什么点什么,想问什么答什么”。因此,从技术上应对现有的通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进行网络结构优化,整合资源,在西部农村尽快实现“一网多用”“三网合一”,更好地帮助农民降低利用互联网络的成本。如“宽带+电视+机顶盒”的IPTV网络点播业务在农村就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农民可以通过宽带网在电视机上点播收看农业科普片、专家讲座,还能上互联网。这种技术操作简便,不需花钱添置大件设备,而信息内容却很丰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应包括构建多级多层次的信息网络体系,要有服务中心和二传手,为农民提供服务、开发等各种功能。(www.daowen.com)

2.强化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为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培养提高广大村民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能

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最突出的应是人才问题。西部地区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反映在基础设施滞后上,也反映在人才的短缺上。信息人才短缺是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个瓶颈。西部地区在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信息采集、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急需大量信息人才。由于经济落后,一方面本地基层信息人员严重匮乏;另一方面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也很难吸引外地高素质人才。同时西部地区人才的研究力量分散、水平低,分布极为不均。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使西部地区农民大多不具备使用网络的技能和素质,具体体现作为信息化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不会操作电脑,不会上网。因此西部农村信息人才缺乏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高素质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一方面是会使用、会操作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信息化农民的短缺。这些都制约着西部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走向千家万户,也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提高信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应用主体的信息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既包括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培训,也应包括对广大农民的培训。

首先,农村信息化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科技和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应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大专院校设置农村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加大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生的培养力度,尽快弥补这方面的高级人才的短缺,同时注意选派科技骨干出国考察、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学术会议等,学习国外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开阔视野。

其次,应加强农村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由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基层政府要培训镇、村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有了信息员,信息的收集与发布问题就可解决。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并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

再次,要以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为依托,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信息化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以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一方面为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另一方面围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加强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普遍提高“未来”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

3.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实用信息

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农民来讲,如何及时获取准确、实用的信息,是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应用现状:①互联网上涉农信息资源增多与有效信息匮乏的现象并存。虽然涉农网站和各种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很丰富,但农民感到实用的、“解渴”的信息却很少。涉农网站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民需求,但大多数千站一面,更新不够及时,有些信息基本上是摘抄书本,市场针对性不强。②信息增值开发度低也严重影响着农民获取实用有效的信息。涉农会议信息、文件信息网上比比皆是,但将之“转化”为农民可以理解把握的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却很少。③农村信息资源分散在各行业部门,运行经费、开支渠道也各不相同,整合各行业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公共资源难度较大,直接影响涉农网站信息的更新速度。

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实用的信息,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实用信息服务,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农民的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去搜集、整理信息,开发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在保证信息准确性、权威性基础上,使信息及时方便地以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传递到他们手上。笔者认为农民最需要、最关心以下几类信息: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价格信息;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培训和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信息;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等公共信息。另一方面必须发挥涉农部门、运营商和增值服务商的综合作用,加大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通信企业在这方面应具有明显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用户优势,可以提供完善的信息传送通道和信息集合平台。但通信企业自身并不拥有内容资源,而在农业领域也缺乏专业的内容开发商,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开放各种信息资源。同时要联合服务商,加强对信息内容价值的开发与转化。要通过多种方式去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创造信息价值提升通信网络的应用价值。只有多方联合起来,将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集成到互联网上,才能使农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实用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利永、王鲁燕、李道亮.我国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策略.农业网络信息,2006(4)

[2]王玉珍.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北方经贸,2006(2)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1)

[4]王锡苓、李惠民、段京肃.互联网在西北农村的应用研究:以“黄羊川模式”为个案.新闻大学,2006(1)

[5]贺文慧、杨秋林.国外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模式.世界农业,2006(6)

[6]冯荣英.多元化促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中国计算机报,200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