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云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重视农村妇女自身能力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妇女 能力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与时俱进、针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首要方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句话20个字,系统全面地概括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内容和要求。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但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妇女自身能力相对较低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农村妇女自身能力建设刻不容缓。
一、农村妇女自身能力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提升农村妇女自身能力,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就是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而提升农民能力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任务。随着农村男子外出务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据2004年统计,全国农村妇女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65%,有些地方高达80%。只有全方位搞好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工作,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妇女自身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肯创新、身心健康的新型农民。
2.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农民的能力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推进农村妇女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其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改善其生存和生产环境,才能确保她们通过自己的创新劳动过上富裕的新生活,早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
3.促进农村的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妇女是家庭美德的主要传承者,也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中有着特殊作用。“仓廪实而知羞耻,衣食足而知礼节”,推进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可使广大农村妇女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有精力、有条件、有自信去自觉提升其精神生活质量,并以其个人和家庭为出发点,将其影响力向外层层辐射,进而形成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人人思进取的良好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稳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有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涉及由人类引起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方面,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农村妇女能力建设,提高其科学认识水平,引导她们走科技兴农之路,可使她们自觉将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工作贯穿于日常生产劳动,在致富的同时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自觉参与环境和资源保护,与此同时,她们已经形成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模式又将直接影响农村儿童和男性农民,从而使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控制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妇女作为生育主体,其智力、体力、文化水平、思想观念都直接影响着农村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推进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全面改善她们自身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使她们彻底改变“养儿防老”的陈旧观念,坚定“少生、优生、优育”的信念和决心。
二、农村妇女能力建设面临的问题
农村妇女要成功地担负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能力保证是关键。然而,透视当前农村妇女生存状态,不难发现她们的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村妇女能力建设还面临着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1.农村妇女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环境
首先,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性别意识缺失的问题。涉及权力和重大事件,基本上都是以男性为主,社会性别意识仅限于一些特定的人群如妇女干部和学者,现实中的政府决策者在他们的决策中很少考虑性别因素,性别分析视角很少进入社会发展主流。而政府统计中性别分析的数据和资料比较缺乏,导致政策制定者难以辨别他们的政策可能对男性和女性产生的不同影响,农村妇女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其次,农村妇女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撑。农村基础薄弱,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农村农业发展速度不快,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的投入大、收益低,其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资金缺乏是最大的主要问题。但政府并未为妇女发展提供基础的、必要的资金支持。在金融服务方面,小额贷款原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她们启动和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但目前小额贷款发放程序没有充分考虑社会性别因素,缺乏性别敏感性。此外,农村妇女发展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社会制度不完善,妇女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证。虽然我国出台了《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但妇女在劳动推荐、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规定仍不够具体,如对非正规就业在工资标准、劳动关系、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安全及劳动保护等方面就没有相应的法律。
2.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科技文化素质是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生产力,而当前我国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却不容乐观。与农村男性相比,妇女受教育机会少且水平低。全国妇联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0.8%;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女性文盲率为13.9%,比男性高9.6%。在西部贫困地区农村,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妇女大多数都是文盲及半文盲,而一些受过教育的已婚妇女,由于长期不读书、不看报,知识水平“倒退”现象也甚为严重,且有相当部分的妇女是没有科技认知能力的“科盲”,女农民技术人员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农村妇女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不仅削弱了她们的创新劳动能力和意识,而且当她们从事其他非农产业时也遇到极大的挑战。在西部农村,至今还沿袭着传统的靠出卖体力和种植单一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近年来农村外出打工或劳务输出的妇女就业人口中,绝大多数也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未婚妇女,而那些文化素质和技能贫乏的已婚妇女几乎没有外出的机会。
3.农村妇女家庭、社会地位低(www.daowen.com)
由于长期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加上法律知识欠缺,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农村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仍然很低。从家庭层面来看,农村妇女在家庭决策和财务掌管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受“崇丁”观念的影响,她们的生育意愿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多胎生育的现象仍很普遍。她们尚不能完全摆脱家庭暴力的威胁。老年妇女的赡养问题依然得不到保证。土地是农村妇女赖以生存的根本,然而父权社会结构强加给妇女的依附性性别角色定位,“从夫居”的婚姻陋俗,“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排斥女性的村社传统——“户主议事制度”、歧视女性的所谓的村规民约等,导致了农村妇女在土地问题上承受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当婚姻关系变化、土地(征用)所有权和占有关系变化时,妇女土地权利流失首当其冲,许多妇女只有名义上承包土地的权利,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承包土地的占有、利用和收益权。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农村妇女参与农村事务管理的程度依然较低。主要表现在农村妇女的参政率仍然不高、在参选过程中表现被动以及决策层女性太少等几个方面。全国83万个行政村中,担任村主任、村支书的女性仅占1%,进入“两委”的女性也仅占16%,96%以上的妇女干部都是村委会提名后选举产生的,且妇女任职中正职少、副职多,实职少、虚职多,要职少、闲职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在贫困地区农村,贷款被认为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过问的”,小额信贷还不能真正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此外,进城务工妇女作为城市边缘人,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应有保障。超强度、超时间劳动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却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回报,被拖欠或克扣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且她们的人格尊严和人身权利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当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她们的权益常因没有签订用工合同而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4.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堪忧
新的分工格局正在把农村妇女推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位置,她们既要承担着生儿育女、照顾老人的家庭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传统农业生产的任务。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差的营养和卫生、医疗条件,使得她们身体素质普遍低于男性。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女性健康人口比例为86.72%,男性则为89.27%。而在非健康人口比例中,女性残疾人数占5.56%,男性则为5.16%。女性患病率为7.69%,男性为5.55%,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2.16个百分点,许多贫困妇女患有妇科疾病,一些地区患病率甚至高达50%以上。因贫困和交通不便等原因,与城市女性越来越注重保健相比,农村妇女生病久拖不医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相当多的孕产妇选择在家分娩,导致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极高。不仅如此,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由于生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女性心理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农村妇女由于家庭地位低下,往往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也不能找到恰当的排解途径,长期压抑更易导致精神抑郁、狂躁、自杀甚至犯罪。在心理健康意识尚未普及整个社会之际,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少有问津,心理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综上所述,农村妇女由于能力发展不足导致她们在生存环境本来就恶劣的农村更是陷入困境。因此,提升她们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发有效的人力资源已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妇女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农村妇女能力建设问题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小康社会的成败。实施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妇女个人能力的获得和形成;另一方面是社会对农村妇女能力的认识和使用,二者有机统一。
1.推广社会性别意识,完善农村妇女发展环境
尽管“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尤其在农村,厚重的封建传统文化积淀,顽固的社会偏见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对妇女的评判标准,也影响着妇女的自我评价,从而冰封了她们的灵智,压抑了她们的聪明,束缚了她们才能的发挥,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任,充分发挥媒体的载体功能,以高等院校为阵地,面向全社会,尤其是农村妇女自身和农村基层干部推广社会性别意识,改造和更新人们的性别观念,促进性别和谐,为农村妇女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进而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2.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工作,加快实施农村女性素质工程
鉴于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她们科技文化素质低的实际,必须把农村妇女教育提到社会发展与进步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使农村妇女教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农村妇女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村妇女教育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农村妇女教育组织机构,加大对农村妇女教育的经济投入,建立农村妇女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其次,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贴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妇女文化科技现实水平,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既要加大扫盲工作的力度,又要大力推广新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妇女从业能力,还要积极针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开展教育,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此外,在办学形式上,要适应农村、农时、农事、行业需要和受教育对象的特殊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大胆创新,注重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理论与实践、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机结合,加快实施女性素质工程。
3.设计妇女主导项目,建立妇女协作组织
各级政府要全面考虑农村妇女的爱好和特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设计合理的妇女主导项目,从政策层面引导并支持农村妇女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以便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这样,在农村妇女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的同时,也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了她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她们的进取心,从而有效挖掘和利用了农村妇女这一部分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实施农村妇女主导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建立妇女协作组织,大力倡导和支持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妇女干部和骨干带头领办、创办各类协作经济组织,把农村妇女组织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组织和带领妇女进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农村妇女的市场意识、合作精神和抗风险能力。
4.赋予农村妇女参与决策的权力,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
赋予农村妇女参与决策的权力,让她们自立自主,提高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是使农村妇女获得内在力量的过程,这些内在力量可以使她们控制自己的生活,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展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赋权给妇女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将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贯彻始终,将妇女发展和社会性别平等的观点纳入决策主流,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妇女发展中的问题,多倾听妇女的声音,多了解她们的需求,多出台激励妇女投入农业发展的措施,用政策和制度保证她们与男子平等的决策权力。在决策项目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农村妇女不是单纯的劳动者,更是监督管理者,要结合农村妇女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参与管理少的实际,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确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项目的实施获得成功。
5.改善农村妇女健康状况
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马勒曾精辟地评价了健康对于人的意义,他说:“健康并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便失去了一切”。没有身心健康的农村妇女,就没有农村妇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保证。因此,改善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是农村妇女能力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要切实改善农村妇女健康状况,必须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必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在县、乡设立更多妇幼保健机构,同时为每个妇幼保健机构配备精良的医务人员队伍和足够的先进设备,并且严格规定医疗收费标准,以确保农村妇女花最少的钱,享受最优的医疗服务,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健康教育队伍,加强妇女健康教育。要逐步形成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加强对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增加各级政府、各部门对健康教育投入的积极性,确保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开展工作,广泛开展部门健康教育协作,将健康教育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三下乡活动、农村扶贫工作、农村爱国卫生活动、农村妇女工作、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密切结合,与新闻媒体积极协作,充分调动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健康教育积极性,有效利用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的物质资源,制作目的性、目标性、效益性、适用性强的传播材料,促进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使健康观念深入人心,培养身心健康的新型农村妇女。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既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又赋予了新要求、新内涵,是一个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4位于一体的系统而全面的概念。农村妇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她们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必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结合实际,抓好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工作,使广大妇女真正成为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汪力斌、李小云、肖艳.当前中国农村妇女状况透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4)
[2]李忠香.发展农村妇女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6)
[3]韩云洁.小议农村妇女教育[J].成人教育,2006(4)
[4]李红霞.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J].农场经济管理,20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