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所谓“新农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农村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素质。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秦红耀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农民素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

关键词】农民 新农村 农民素质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础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

所谓“新农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育新一代农民

1.提高农民素质的必要性

(1)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提高农民素质。我国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可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又人口众多,人地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全体人民食物需求,将主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除了国家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外,技术应用将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高素质的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对新技术的反应敏捷,这将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新技术对农业的贡献将极大地提高。另外,高素质农民将形成对农业新技术要素的持续旺盛需求,刺激和诱致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扩大供给,从而保证农业生产长期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意味着就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唯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也才能根据市场变化适时主动地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www.daowen.com)

(2)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更主要是一个有其内在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为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转化成现实性则取决于资源要素配置效益是否能够提高。“钱”固然重要,但“人”是决定因素。只有较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提高投入产出水平,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判断,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同一过程中的多方向发展,必然伴随着数亿农民流向城市,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农业和农村发展更加依赖技术进步,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更高;二是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就不再是农民,更不应该是现在所谓的“农民工”。他(她)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就业,现代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之于农业产业更高,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提高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了,进城农民能在现代正规岗位比较充分的就业了,城乡差距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3)新农村文明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村各项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身的文明是各项文明建设进程中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没有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文明建设就没有依靠;文明建设离开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农村经济建设与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经济行为的自觉意识有直接关系。政治文明建设与农民的文明素质紧密相关,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是否能真正落实,取决于农民的权利意识以及正确行使权力和维护利益的途径和手段,取决于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公民意识。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农民素质越高,精神追求的境界也就越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就越旺盛。先进文化占据了农村文化阵地,农民的科学精神才能养成,落后、愚昧、迷信的文化就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乡风民俗就会健康向上。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提高农民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在快速增加。但从总体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比为2.57∶1,到2005年,这一差距比扩大到了3.22∶1。为了减少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城乡的协调发展,没有和谐的农村,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和谐社会是由农民自己主导的,人际关系的和睦、利益关系的调整、权力诉求的表达都是受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影响和决定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取决于行为参与者的知识结构、教育水平和信息加工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农民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基础之上的。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农民,没有新型的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没有农民的现代性,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

2.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

(1)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农民既是农村的主体,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素质低,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辍学率高、经费紧张、教师知识陈旧、教育质量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彻底改变农村教育现状,一是要把农村义务教育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让各部门从为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真正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救助机制,帮助升入大学的农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农村家庭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现象,三是农村教育的经费要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切实改变农村校舍危漏、教学设备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

(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立足于农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要让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适宜技术。同时,职业技能培训还要着眼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抓好季节性进城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有计划的对即将变为城市人口的农民进行培训,为农民身份的改变创造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条件。一是通过职教中心、农广校和各类技术协会等,采取集中培训、广播宣传、散发传单,组团外出考察观摩,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现场指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二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送服务,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3)加强农村基层班子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最终要落实到农村基层干部上。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执行。一个好班子可以带富一方人。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一是要按照“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标准,采取“两推一选”、下派培养、回请任职、上挂锻炼等形式,严格选拔两委班子成员,特别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二是要定期举办由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参加的村级干部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农业实用知识和新农村建设等知识,以提高“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本领。三要按照“四实两多一深入”(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多做少说、多务实少务虚、深入基层一线)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登记在册,分类排队,采取“挂账销号”的办法,专人负责,逐一解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农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终于赢得了提升自己形象和地位的千载良机,我们可以预期,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中,在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扩大过程中,不久的将来,中国农民必将以崭新的风貌和姿态屹立在东方大地上。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消亡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没有身份的歧视,没有机会的不平等,所有人都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和谐生活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新农村,新天地,新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民庆.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J].渭南经济,200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