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新型农民

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新型农民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20字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则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随着“一网两工程”的实施,陕西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发展景象。

陕西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新型农民

发展我省农村职业教育,造就新型农民

朱丹晶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作为地处西北的农民大省的陕西,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从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入手,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按照20字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则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村生产力,为此必须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依靠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目前我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由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导致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从而导致农村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由于农民的素质低,使得良种技术、无公害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也大打折扣。这是造成我省与我国其他省区及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民收入之间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我省农业经济,离不开现代新型农民。

2.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农村现代商品生产、流通体系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村现代商品生产、流通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整套体系,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既需要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村经纪人;也需要农民不但有生产能力,更要有驾驭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但是现在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相应的市场知识和观念,常常导致市场趋同现象,结果造成生产和销售的被动,产品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例如我省的猕猴桃苹果等产业都出现过“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情况,既浪费了农业资源,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大多数农民在市场面前感到无所适从。

3.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

调查资料,2004年,按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分组,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人均纯收入1640元,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1822.6元,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021.3元,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户为2045.7元。这些数据表明,劳动力文化程度与收入呈现正方向变动关系,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是加快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而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不但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更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4.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民收入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民素质提高,将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可以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农民学了实用技术和技能,这样才能迅速溶入工业化社会,既解决了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问题,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城乡经济才能得以协调发展。陕西是个农民大省,在全省361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74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6%,而全省的耕地面积仅有514万公顷。在全省1360万农村劳动力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他们当中87%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这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由于没有专业技能,他们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的简单劳动或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收入很低,而且劳动基本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使他们不能很好的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加剧了城乡差距,也加剧了农村和城市人口的不平等地位。

5.发展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农村文明的基础

农民增强了发展意识和竞争意识,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经营上,进而才会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这样,那些不文明的、落后的习俗才会得以改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才能真正提高。现阶段不良文化在我省许多农村地区的泛滥其根本原因是科技文化素质的缺乏,它也导致了农民精神上的贫困。因此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对提升农民精神生活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主要原因

1.农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职业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职业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容乐观。据统计,在我省1432.3万人适龄乡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4.43%,高中以上的只占13.42%。这些都成了建设新农村的障碍。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这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已初现雏形。从实用技术培训到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村组干部培训,乃至农民学历教育等都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2003年我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又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一网两工程”。“一网”是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两工程”是指“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和“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随着“一网两工程”的实施,陕西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红红火火的发展景象。近两年来,陕西省职教战线共引进致富项目164个,完成实用技术培训204.8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185.6万人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这和我省2700多万的农业人口相比仍是极不适应的。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省乃至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和培训人数都还不够。如目前法国有925所农业院校,在校学生17.4万人,而2001年法国农业人口只有189.6万人。此外,法国每年还有10多万农民接受职业培训,这对推动法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www.daowen.com)

2.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实际脱离,与基础教育严重脱节,农村职业教育普及率极低

在我国,全国仅有5%的农民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而且农村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城市一样,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农村生产经营严重脱节,这就造成了农村为城市培养人才。即使农村的学生考上大学也是千方百计留在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农村,更别说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发展了。这种反差恰恰说明了农村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造成了农村人才流失。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是城市生活的内容,而对身边的农村生活可能并不熟悉,甚至“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农村教育为农村孩子走向都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门票”,却对长期生活在农村土地上的大多数青年农民如何发展生产技能,建设家乡关注不够。未留在城市和农村中途辍学者所学知识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对称,既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增加了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性。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覆盖面窄,影响力低,并且由于学费高以及应用方向不明等原因致使许多人在农村就业前选择职业教育者寥寥无几。少数职业教育主要是打工期间的在岗培训。我省农村现有的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全承担起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培育新型农民的责任来。

3.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投入主要以政府为主,但是政府的现有投入和农民的教育需求极不适应。由于政府的投入有限,所以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还主要局限在短期为主、扶贫为主,没有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现在农民也盼望着有职业培训,但是“要钱吗?”这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农民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太重,如果再交很多钱来进行职业培训,许多农民都会放弃培训的机会。而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投入也十分有限,所以也只能局限在短期培训和扶贫培训。

另外,农民在参加职业教育之前对教育的后果也存在着患得患失的想法。只要有活干,即使有免费的教育培训也不会参加,因为害怕参加培训后丢了原有的活。这种患得患失的想法和我们农村职业教育机制不健全,只注重“入口”(教育培训),不重视“出口”(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加强我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理顺教育体制,建立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与农村基础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可以使农村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相结合,相渗透。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利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服务,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引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例如可以借鉴其他省区进行的农村初中“2+1”职业教育分流经验,即对于不想升学或升学无望的初三阶段的农村学生,在保证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组织县乡农业技术人员对其进行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些学生回到农村后,马上就可以利用所学修电器、开拖拉机、种蘑菇、养牲畜等,让农村家长觉得“娃娃上学有用”,让这些在农村土地上生活的青年农民也有一技之长。还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经验,让综合高中的学生到地方职业学校修职业教育学分;在综合高中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设农业实用课程。

2.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起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机制

为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农业部等先后推出了五大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为了完成好这五大培训工程,必须有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建立起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短期职业培训和长期职业教育相结合。短期职业培训主要是结合农时对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培训和指导。这种培训应该结合我省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实际安排培训内容,并且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真正解决农民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长期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一年及一年以上的围绕提高农民素质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要根据产业分工不同决定培训内容,既注重理论,更注重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农民对科技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提高。短期职业培训和长期职业教育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紧密结合。

第二,注重扶贫培训和专业人才培训相结合。扶贫培训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培训。这种培训一方面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培训效果,培训和就业脱贫相结合。专业人才培训主要是针对农业人才短缺进行的培训。这种人才培训应包括三类人才培训:一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和运用新型农业技术,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水平,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二是农业经纪人培训,培养农产品经营能手和市场接轨的农村人才。产品很好,但要组织出去,就要培养农村经纪人,这样才能解决一家一户生产和大市场销售的矛盾,才能真正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解决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三是农民多技能培训,为农村人口分流,进入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加大农村人才职业教育的品牌建设。有品牌才能有品牌效益。我省在劳务输出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劳务品牌,已创出了“米脂女子家政”“蓝田厨师”“杨凌农科”等一批有特色的劳务品牌。这些劳务品牌的背后离不开职业教育培训。例如在“米脂婆姨走天下”的背后,有延安宝塔女子家政培训学校、米脂女子家政学校作支撑。“米脂婆姨”们的职业道德、礼仪礼节、烹饪菜点、医疗保健等职业知识,成为她们“走天下”的资本。这也说明,只有经过严格职业培训,才能实现劳务品牌所要求的劳动力质量优质化、数量规模化、组织有序化和竞争特色化。由此可见,我省一方面可以依托职业教育打造劳务品牌;另一方面也可以依靠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开发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育科研优势打造农用职业教育品牌。有了“职业教育品牌”和“劳务输出品牌”两张王牌,我省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问题就能解决,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也将大大提高。

3.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机制

政府统筹是指一要统筹规划,二要统筹政策,三要统筹资源,四要统筹办学;社会参与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兴办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应该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还要引导社会资金的加入,建立并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针对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的新型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学校将主要专业相应的校内基地办成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在此基础上,联合周边地区的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建立经营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形成集培训、生产、实验、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这样,学校培训的学生有了实践的基地,周围的农户也有了技术上的支持,而且学校还可以从实践基地和公司生产经营中获取利润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另外还可以以学校与乡村联办种植、养殖、药材等试验、实习基地,由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集中授课;乡村提供学员试验、实习基地,利润由校、村共享。这样,既可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使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了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年鉴2003.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中国农业年鉴2004.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南琳.“米脂婆姨”何以能“走天下”.光明日报,2004年3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