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梅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构建和谐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要掌握先进文化的主导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和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和谐文化 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又担负着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使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互动并进的过程,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鲜明地反映了执政党的理想、信念、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目前建设和谐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夯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当今世界,一个政党要掌握政权,既取决于经济政治资源,也取决于其掌握的文化资源及对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掌握先进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提高先进文化建设的能力成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要掌握先进文化的主导权,发展先进文化,其中一个关键和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和灵魂。在当代中国有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存在,在多种意识形态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无疑占有主导地位,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通过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和文化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因此,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我国先进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
1.中国社会的现实国情决定先进文化发展、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绝对没有丝毫的动摇。因此,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居主导地位,它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为补充的所有制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为政体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由于经济和政治现代化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是新文化要素的来源,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最终根据,因此,从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基础看,中国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建构的,它受现实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客观上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从我国目前文化领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多样性多变性的现实看,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是一场社会大转型,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全面变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具有特殊性:即转型任务的叠加性、转型环境的复杂性和转型速率的加速性。这给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旧格局被打破,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往日的神圣权威,新秩序和新的价值体系又没建立起来,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导致了种种前所未有的思想困惑、道德迷失和文化冲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多方面深刻变化,最突出的就是推动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发展,带来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多变性。而且在我国加入WTO,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我国的情况下,这种差异性、多变性显得更为突出。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形成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与重要表现,有其积极的一面,不能否定和排斥,因为异质思想文化的冲突交汇、互渗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消极负面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对此不能听之任之,如果听之任之,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影响。因为,思想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与社会意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因此面对我国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多样性多变性的现实,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以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国家主流意识作指导,去引领、整合各种思想观念,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引导社会成员,使其化解思想矛盾,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健全国民社会心理,重建精神家园,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3.在全球化浪潮中,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确保文化安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增强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也为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吸取、利用、融合的渠道。但是,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从实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在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也传播着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加之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社会主义的图谋从未中止过。我们依然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的严峻挑战,依然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我国加入WTO以后,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新阶段,我们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优秀文化的引进也必将进入一个高峰期。同时,西方国家在WTO框架下将获得文化市场准入,西方敌对势力势必借机千方百计地将他们的意识形态包括大量的文化垃圾倾销到我国,影响并冲击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西强我弱的总体态势不会在短期改变,这就更强化了他们用意识形态和文化力量,包括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问题向我们进行挑战,而信息网络化为上述提到的渗透和挑战客观上提供了便利条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这种渗透无孔不入,挑战无处不在。面对挑战和威胁,为了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确保文化安全,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及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制定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体讲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先进文化发展及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下:
1.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文化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价值观,任何社会都有代表这个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即价值导向。它是该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各利益集团的关系,保持社会稳定而自觉倡导的一种社会价值目标,它对于各种非主导的价值观念进行统摄和抑制,起稳定社会的精神支柱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导向或社会价值导向乏力,缺乏统摄和引导的作用,就会使个体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价值导向而各行其是,从而造成社会运转陷入无序或混乱,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及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作用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对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定向上。首先,它以全人类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尺度,以最能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大增进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其次,它把人类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以个性的自由与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为价值建设立足点,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有助于从制度层面确立起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的方向。(www.daowen.com)
在当今我国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建构作用,具体表现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上,因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晶,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思维工具,对于先进文化的发展及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
任何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也表现在文化思维模式的塑造上。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为中国文化的自我优化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更新过程,更是文化思维模式的创新过程。一个先进的文化思维模式必然要有一个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优越性(即进步性和科学性)正是其他理论所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一方面以其唯物主义立场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视野;另一方面,又以其辩证的思维规则从方法论上优化着人们的思想方法,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思维加工机制。
3.马克思主义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及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实践模式,即起到了实践上的方法论作用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博采众长,是在实践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这一“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贯把实践看做是自己理论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强调自己的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新的历史篇章。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发展轨迹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如此反复不已,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实践的这种互动中逐步超越自身而获得发展的。而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紧紧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必须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必须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紧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相结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先进文化发展及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而实践是发展的,要求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是发展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回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推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引领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此外,如前所述,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作为中国文化的自我优化和发展,不仅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更新过程,更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文化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是思想、理论、价值观,文化创新的核心和前提是理论的创新。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化复兴无不从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创新开始。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就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中国社会迈进改革开放时期的一次文化启蒙运动。因此,发展先进文化,进行文化的创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创新,这不仅会使其自身充满活力,而且将带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利用马克思主义思维工具和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外来文化的整合,保证中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
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及和谐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过程,它是一个既有高度开放性,又有坚定自主性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不仅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应有当今世界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先进文化及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为我们的文化体系输入新鲜血液,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在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及和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通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对中西文化进行解析、整理、改造和重构,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讲,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挖掘,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而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使外来文化中国化,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和整合,使外来文化逐渐为中国文化所接纳,发挥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功能,从而既保证了我国先进文化的民族性,又成功实现民族文化的世界化。
[1]王来金.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
[2]蒋旭东.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要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3]刘浮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2)
[4]汪兆旗.发展先进文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9)
[5]唐丽绢.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文化中的指导地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