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程
(紫阳县行政学校)
【摘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坚持统筹协调,致力建设人和新农村;坚持综合治理,致力建设平安新农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关键词】生产力 人和 平安 和谐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如社会主义本身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到基本国情的制约,和谐社会的发展程度同样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达到高级程度。我们只能依据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扎扎实实地稳步构建和谐社会。
一、以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除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利益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等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以事实上的平等,而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可以说,事实上的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想,也是我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但治国理想的实现程度,价值取向的实现程度,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积累了相当的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使我们能够解决易于引起各种社会纠纷的重大问题。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来消除“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利益的状况”,至少能够防止阶层之间或利益群体之间出现严重对立。另一方面,作为终极目标的和谐社会,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事实上的平等,我们还无法达到。因为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人口多、土地少、底子薄、某些重要资源匮乏,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在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美元,财政收入3万亿元,但把这些数据平均到13亿人身上,结果并不乐观。
在特定社会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群体多占有了社会资源,必然意味着另一个群体占有的减少,必然引起其他利益群体的不满。所以,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只能以不断发展为依托。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单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所谓的城乡关系问题,也可用来理解其他社会问题。因此,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来说,其和谐是在发展中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以发展作为追求和谐的道路。当然,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有和谐的内容。为此,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四个坚持”,致力建设富裕、人和、平安、政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富裕是实现农村和谐的重要保证。当前,“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我们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致力建设富裕新农村。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财力。首先要强化招商引资。加大政策扶持,落实优惠政策,调动农户和农村集体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吸引内外资的投入。要通过土地有偿租用、转让使用权等方式,加快荒地、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的开发利用,从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对集体土地资源的统筹管理开发。对于村集体所有土地,要充分开发利用,用土地“养鸡生蛋”。对土地已分到农户的,要在农户自愿参与、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把不适宜分散经营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和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效益。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推行“一村一品”“一地一业”战略,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优势农产品基地。二要不断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比重,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要采取“扶优、扶强、扶大”的政策,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达到“抓好一家,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效应。
发展就业型经济,提高农村就业率。首先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出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注重扶持劳务输出。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出台政策措施保障他们就业合法权益。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农村劳动信息网络,组织农村劳务输出,解决“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无差异的社会,坚持统筹协调,致力建设人和新农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有矛盾有差异的社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社会也同样如此。构成社会的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内相互适应,便形成和谐的局面。但这种和谐不可能永远和谐,一旦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平衡,社会就会出现新的变化。只要社会在发展,其结构的平衡就会不断接受挑战,社会的和谐程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和谐社会在发展变化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差异。因此我们要坚持统筹协调,致力建设人和新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人和新农村的根本出路。我们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村投入,解决好“四个问题”,致力建设人和新农村。
首先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加快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其次要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实施“五通”“五改”工程,实现“五有”,即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实现村有生态小公园、有文化活动室、有医疗卫生站、有生活小市场、有垃圾清理场,给农民一个生活方便、环境整洁的居住环境。(www.daowen.com)
2.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生存问题
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由农民个人、村集体和政府三个层面筹资,逐步建立起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解除困难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做好农村的扶贫工作,建立起以社会互助为辅助、临时救济为补充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社会救助体系,努力为困难群体编织一个可靠的生存安全网。
3.着力解决农民就医问题
要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各级政府投入比例,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使广大农民有病医得起。大力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对低保对象、五保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实行看病医疗优惠和住院限额医疗救助。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和技术水平,建设好乡村医疗站,使广大农民治病能做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
4.着力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一要率先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杜绝学校乱收费现象,实现农村小孩真正免费上学。二要加大农村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工资拖欠、教育资源流失、教育设施严重滞后等问题。三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升农民技术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综合治理,致力建设平安新农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法治政府等执政新理念均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法治政府要求将政府的一切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和谐社会的纲领,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最为清楚地表明执政党抓住了当前社会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入手处。对和谐社会纲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程序与法治政府,乃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民主意味着,民众拥有平等的权利,政府给不同群体平等地提供与政府沟通的渠道,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政府的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它也要求政府应当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
法治意味着,清晰地界定政府活动的范围,政府的一切权力均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治另一层重要的含义是,民众与政府在法律上处于平等地位,一旦个人和企业的权利与利益受到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侵犯,他们可以到公正的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法律支持。
公平正义是民主法治的必然结果。民主程序能够使民众觉得政府所制定的法律、规则、政策是公平的,公正的司法体系则能够给权利和利益遭到侵犯的民众找回属于自己的正义。相反,民主的欠缺与法治的不完善,必然会损害公平正义,而造成社会不和谐。
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致力建设平安新农村。
抓教育,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一是实施农村“法制强基”工程。通过农村普法讲师团送法上门,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宣传栏等渠道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武装广大农民头脑,营造农村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二是实施“文明进农家”工程。广泛开展“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文明习惯、致富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文明进农家”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告别陋习,规范行为,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新农村。三是实施“青少年成长与法同行”工程。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在农村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道德教育,让正确的人生观和法制观念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抓管理,发挥特殊群体的积极作用。一要强化对流动人口管理,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二要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拓宽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渠道,切实解决其生活出路,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三要强化对问题青少年、吸毒人员、法轮功练习者和门徒会众的教育管理,做好帮教转化工作。
抓稳定,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一是全面排查与重点防范相结合。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对复杂场所、特种行业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堵塞漏洞,防患未然。二是职能部门调解与群众自治自管相结合。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解决群众思想问题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要把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工作的说服力。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起到化民怨、顺民气作用。
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公平正义,也就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当前,我们的首要责任不是喊口号,而是带头实干,埋头苦干,用率先垂范的影响力带动广大群众,脚踏实地地建设和谐社会。让我们多点务实、少点虚夸;多点实干、少点空谈。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大有起色,美好的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到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蒸蒸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