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行政院校新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陕西省行政院校新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时间:2024-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唐辉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有多种需求。针对我省部分市县的农村建设发展调查中发现,金融服务具有滞后性与缺位,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有诸多不适应。目前受调查的部分县域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部分邮政储蓄。据调查发现榆林市进行农村信贷的只有信用社。蓝田信用联社及下辖20个信用社,主要为全县22个乡镇、519个行政村、60多万人的生产及生活提供金融服务。

陕西省行政院校新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

唐 辉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有多种需求。必须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变多元性经营目标为单一性,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正确处理金融结构与当地政府角色关系,优化金融服务外部环境,大力实施农户信用贷款系统工程

【关键词】金融服务 新农村 农村金融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金融服务。针对我省部分市县的农村建设发展调查中发现,金融服务具有滞后性与缺位,与当前新农村建设有诸多不适应。

一、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表现

我省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多分布在陕西北部地区,全省经济结构呈现二元特征。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如下:

1.小农经济为主

我省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其目标是以自给性消费为主。在满足家庭消费和储蓄基础上,其余粮按市场价格出售。在信息闭塞、政府职能缺乏、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影响下,农民生产成本往往较高,销售渠道不畅,产品价格低,严重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

2.从事传统农业生产

农村发展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在“靠山吃山”的思想推动下,自然形成其经济发展注重数量增长,忽视存量和结构调整。如榆林市南部有6个县,其地貌特征属于丘陵沟壑区,因此主要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而北部地区为风沙草滩区,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多从事矿产品开发与生产,经济较南部地区发达。

3.形成相互分割型经济群体

任何形式的生产经营都以供、产、销三环节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作为前提和保证。但我省多数县域经济因为是传统的小家庭经营模式为主,家庭经营观念强,户与户之间联系也仅限在沾亲带故上,加上家庭作坊只关心产品生产中的数量,忽视产前调整与服务、产后市场开发以及供、产、销三环节之间的协调工作。

4.农业资本实行自我积累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穷地区,县域内的民营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家庭色彩。在企业创业初期,资本积累具有内源性,表现为以家庭内部融资、亲友集资为主。资本积累具有漫长性、规模有限性、资金使用无强约束性等特点,从而在规模上和经营管理上制约着乡镇集体企业、个体企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表现,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体现在:

第一,必须实行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受调查的部分县域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部分邮政储蓄。比如榆林市有一家神木合作银行(在神木)、11家农村信用社(神木以外的11个县)以及分布在12个县的邮政储蓄,基本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务直接面对农户,但能基本满足大批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据调查发现榆林市进行农村信贷的只有信用社。其贷款方式采用: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主要用于发放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由1~2名担保人担保的农户担保贷款;在城市发放的用于抵押贷款。蓝田信用联社及下辖20个信用社,主要为全县22个乡镇、519个行政村、60多万人的生产及生活提供金融服务。截止2006年4月底,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43014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90718万元。在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余额为78087万元,占比85%,占全县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贷款总额的90%。

第三,农业贷款中,小额贷款地位日渐突出。针对农业生产小规模型、分散化等特点,同时又根据人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颁布,小额信贷在各级村镇普遍开展。蓝田县从2002年在全县18个信用社中推广小额信贷,至2006年4月末累计发放贷款13589万元。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支持粮食增产增收以及推动民营企业的建设等要求,信用社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榆林市在小额信贷业务上,从2002~2006年6月底,贷款累计发放余额为23467万元,较2002年增长207.4%,小额贷款农户达11798万户,较2002年增长295.1%,贷款满足率达97.6%,较2002年增加86.1%。

二、金融服务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1.当前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的成效

从上述的基本资料不难看出,金融服务主角是农村信用社,信用社从事的小额农户贷款涉足到了农村基层,因此仅从小额农户贷款看金融支持农村的运行效果。(www.daowen.com)

首先,小额农户贷款实行独特的运行方式,使其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层组织制度。面对以村、乡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信用社的组织制度实行自下而上的自主型建立机制,即以乡村为基础,打通村庄之间的资金融通渠道,构建出各种信息互通和减少贷款风险的范围型融资格局。调查发现,蓝田县以村为基础,利用社员之间的信任和信息对称开展资金融通;在各信用村普遍形成、彼此了解和信息沟通顺畅情况下,再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信用社;随着不同地源之间的经济趋同化、一体化发展,建立信用联社以扩大融资边缘。这种组织制度的建立能更好地增加信用社对农业生产的融资范围,也会避免信息非对称并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如许庙镇为扩大对农户的授信范围,先后在刘家山、漫道、冯家村等建立信用站,根据村里对农户资金需求情况、资信状况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等级向农户提供信贷。仅2005年,共贷款240万元,2006年仅5个月时间,又增加170万元。

其次,在信用管理体制上实行档案制。信用管理体制实行档案制是指对农户为单位的信用、以村乡为单位的信用均建立信用档案。对信用户评定实行调查研究,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每一农户按资信状况建立层次型农户档案。蓝田以家庭单纯收入为标准对农户进行评定,收入分别在2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设定信用户为一般户、较好户和优秀户。建立信用村镇主要依据辖内6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信用户、50%以上的农户是信用社的入股社员、拖欠信用社贷款户不得超过全村总户数的20%。截止2005年末榆林市共建农户经济档案43.92万份,占全辖农户数的63%,评定信用农户13.07万户,占建档农户的29.8%,评定信用村107个。

再次,实现特色品种生产及加工基地,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蓝田县通过小额农户贷款的不断推广,建立了多种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三官庙镇建立的核桃加工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地、猕猴桃专业地。三官庙、许庙、灞源等镇在小额贷款支持下,大力实施秦川牛、奶山羊养殖和改良,利用当地资源实行“畜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有效支持地方经济。

面对基层农村经济成就不难看出,金融服务到位不仅加快了农业生产步伐,也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实现了金融服务农业—农业带动地方—地方推动联营经济—实现规模效应的良性循环。

2.金融支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落实到乡村及镇的资金投放主要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不具备发放贷款的资格,基本上无法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而农业银行主要对城市及部分镇提供资金,面对农户的服务较少。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很难顾及到农户。因此金融支持农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制约性因素,影响农业结构升级,与工业发展相比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目标过多,彼此之间有较大冲突。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目标有服务性目标、政策性目标、盈利性目标和防范风险性目标。如果金融机构本着对社员服务原则提供资金融通,势必影响到其盈利性。但多数金融机构本身以追求利益为目标(除农业发展银行),势必通过自主定价权,提高其贷款利率上浮区间,高利率水平无法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另外,农村资金供给主体单一,更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多元化经营目标及严重的冲突现象,使金融机构经营思想较为混乱,易产生机会主义,加剧整体金融风险

第二,政府不合理的介入融资活动,严重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户金融支持的力度和广度。应当说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协调机制等外部环境中为融资活动创造条件。但据调查,政府介入金融服务的职能不当造成金融结构资产清收难,债务落实无法具体化和规范化。蓝田县对民营企业贷款中,由于政府介入企业人事管理,在厂长、经理换届期间,管理交替转换出现各自为政,各管各自任期财务的现象,造成贷款人无法及时清收到期的资产。当企业改制改组时,政府并没有对企业改组实施高标准、高原则、严格的规章操作行为的约束,致使企业改制随意性较大。同时,因金融机构未受邀参与具体改制过程,造成大部分债权被悬空,无法落实具体债务责任者。如小寨水泥厂2000年进行改制,将一个有500多万元债务的企业租赁给私人,使信用社债权无法落实。据统计,截止2006年4月底,500多个县域企业与信用社发生贷款业务,其中有180多家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悬空、逃废信用社债务3835万元,占乡镇企业贷款的17%。华胥染料厂原贷款600多万元,企业停产后,2006年初被华胥县镇政府拍卖,造成贷款悬空。

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表现在支农金融主体薄弱。由于农业银行基层点的撤并,加上国有银行贷款权限的上收,仅靠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资金。另外,在邮政储蓄无信贷业务、民间金融组织缺乏情况下,促使农村资金供应严重短缺。现有金融体系已无法适应改善整体农村经济结构的要求

第四,信贷管理体制缺乏灵活性。首先,在贷款利率上支农贷款利率过高,农业贷款期限偏紧,大多数县域贷款期限仅一年,只有特色养殖及果林业贷款期可延长2~3年。短期性资金提供很难发挥应有的资金支持作用。其次,授信额度偏低制约农户扩大经营。一般县域金融机构授信额度高者达5000~10000元,只有极少数特殊行业可达到15000元,欠发达地区授信额度为2000~5000元。再次,贷款抵押担保难。虽然贷款担保方式较多,但抵押担保物单一,许多农户担保物仅为房产,而房产价格很低,又极难变现,实际造成抵押担保缺失。

三、强化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1.变多元性经营目标为单一性,明确金融支持的定位目标,突出经营管理思想

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所需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服务目标应放在如何持续性满足农户基本资金需求,尽量减少商业性金融行为和政府强制要求而进行的政策性贷款,突出其融资的主要形式,简化经营管理思想,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合作性经营组织。

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首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这要求从内部控制和组织制度上入手。组织制度上实行“一县一社”“一村一站”“一乡一站”的模式,完善自下而上的信用联社的机制建设;内部控制实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贷款审批制度、风险防范机制,转换经营管理理念。其次,引入国有商业银行支农贷款建设,目的是扩大农业贷款渠道,增加资金供给主体,减少垄断金融机构下的利率过高行为,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再次,加强政策性银行支农工作,满足农村特殊行业长期资金需要,形成与信用社短期资金投放互补关系。最后,扩大民间融资行为,可建立多种民间金融组织,如信贷互助协会、储蓄贷款协会等。

3.正确处理金融机构与当地政府角色关系,优化金融服务外部环境

除了继续实施深入开展信用宣传活动,培养“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风险之外,加强与当地村委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村委会辐射功能维护金融机构债权。对产生债务难以清偿的企业,政府要减少对它们的保护和支持,防止不良资产被悬空。同时,支农贷款发放应与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紧密结合,实行互为推动的良性循环机制。

4.大力实施农户信用贷款的系统工程

农户信用贷款不单靠信用社自身的力量实现,为达到农村产业化和机构升级目标,融资机构必须与当地多种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全方位农业合作组织。

第一,为保证农户增产增收,顺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可与运输公司及各农产品收购站或零售销售基地合作,对符合“一品一乡”“一品一村”的特种经营项目,对村或乡实施多方位的支持,实现以农村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集散地。

第二,农业发展要现代化,既要求把现代技术和高科技用于农业生产、加工及销售,又要求农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因此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必须放在如何将先进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与教育部门、技术研究部门合作推广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