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行政院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

陕西省行政院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深入到咸阳市三原县城关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参观、了解、调研。

陕西省行政院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

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王 超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要认真对待和正视乡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全面推进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关键词】村镇建设 新农村 综合协调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笔者深入到咸阳市三原县城关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参观、了解、调研。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成效

城关镇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是三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总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耕地33000余亩,辖41个村民委员会和8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98000多人,其农业人口34000人,非农业人口64000人,农村劳动力2.1万人。

1.用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来指导和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全会以来,城关镇党委政府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逐步形成“四区特色”“四区联动”的经济发展格局,走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即东以东亚公司、丹尼尔商城化纤批发市场为龙头,餐饮服务业齐发展,成为全镇经济中心;西以私营工业为支柱,与高效农业同发展;南以秦原公司为骨干,实现农工商贸一体化;北依靠和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依托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努力建立高效农业加种养的农业产业化园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镇社会总产值已达6亿多元,收入达13亿多元,财政收入达到95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趋于合理,收入逐步提高

该镇党委立足实际,不断探索加快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依托本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便利条件,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并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走城市(集镇)带动农村发展,用农村发展促进和推动城市(集镇)发展之路。目前,该镇农业已由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步发展到经济林木、花、精细蔬菜养殖业同步,种养加一条龙。全镇有秦原公司、东亚公司及丹尼尔商城、东关批发市场、化纤批发市场、秦原市场等商贸街,专业市场、个体商门户遍及全城。发展大棚200个,栽植杂果、鸡牛等养殖产值收入突破5亿多元。农业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比例为3∶7,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据统计,2006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720元。

3.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通村公路200多公里,实现了村组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4.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初级中学两所(龙桥中学、新庄中学),在校学生5200多人,小学14所,在校学生6700多人,同时辖区内有南郊中学、北城中学、东郊中学及铁中、铁小等学校,学生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乡办学校在镇村两级的支持下,共建教学大楼20座,建筑面积达18000平方米,并建立校绿化、铜塑、图书馆等,办学条件、育人环境逐步改善,加上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党委十分重视加强全镇农民整体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4300人次以上,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民主政治进一步加强,村级政权建设健全,镇党委、政府下辖48个党支部,41个村委会和8个居民委员会,基层班子健全,这是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核心力量和组织保证,尤其是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法及自治村的贯彻实施,又进一步加强了城关民主政治建设,党委、政府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和引导,建设起一支高效务实,廉洁勤政的机关干部队伍,使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以来,全镇尝试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统一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建档),做到“三为主”(村务公开以村“两委”、监督小组、镇农经中心为主),突出“一个重点”(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虽然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大多数村组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党中央国务院、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任重道远。

1.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该镇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忽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该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

2.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该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脆弱。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6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4.村风村俗有待引导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村的个别家庭,赡养父母、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铺张浪费、互相攀比、赌博、封建迷信、好吃懒做、侥幸富裕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由于经济欠发达,年轻人多去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形成“613899”现象,老人的负担和压力比较大。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早婚早育现象时有发生,重男轻女思想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并有滋生和蔓延之趋势。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www.daowen.com)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基础差、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账,当地群众有意见。

三、加强镇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该村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1.加强调研,立足实际,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连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村镇文明化

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政策,实现保障社会化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全面加强民主教育,促进管理民主化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四、全面推进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2.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4.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的原则对全镇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他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组城镇化建设目标。

5.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开展文艺进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6.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待遇;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