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并调整农业结构的论文精选

陕西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并调整农业结构的论文精选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钱万昌搞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因而,必须抓住机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陕西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并调整农业结构的论文精选

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钱万昌

(渭南市行政学院

【摘 要】搞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为此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调整思路;围绕市场发展,加强政府服务;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着眼农业实际,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加强组织引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同时,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区域农业结构 调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稳妥、合理地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经济自身的素质和效益,而且要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动趋势相适应,同时也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事实仍然存在。因而,必须抓住机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调整思路

区域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一哄而上、乱铺摊子,必须坚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使区域农业结构调整达到科学、合理、优化的目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的战略方针,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继续培育壮大主导型支柱产业,重点开发优势特色产品,多途径培育农业企业,发展壮大企业集团;实施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主导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系列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加快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经济运行机制。换句话说,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推进产品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区域特色化、生产多元化和组织现代化。

2.围绕市场发展,加强政府服务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是使一个地方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优化,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政府来讲,重点在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和产销衔接服务方面下工夫,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方面下工夫,在搞好科技服务、促进科技增收方面下工夫,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培育地方名牌产品方面下工夫。具体说,一是对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角色定位。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既不能坚持计划经济的老办法,政府包揽一切,也不能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依靠市场的作用而忽视政府的推动、引导和调控作用。处理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政府的职能定位,既不能包办代替、强迫干预,又不能无所作为。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职能界定和行使上要做到有取有舍、有强有弱和有进有退。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参与者、操纵者转为指导者、监督者、服务者。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些比较好的服务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各级政府要主动强化服务职能,为农村商品生产提供服务;以商品流通为中心,组织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一体经营,实行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服务;扶持农民自己联合起来成立的各种中介组织,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三是创新投资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服务环境、市场环境,依法维护好经营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3.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www.daowen.com)

加入WTO后,区域农产品能否抵御外来冲击,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关键取决于能否找准和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能否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配置农业资源和组织农业生产。因此说,找准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关键。所谓找准比较优势,就是对本区域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历史传统等一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因素全面分析,认真研究,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劣势所在。所谓发挥比较优势,就是根据区域综合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优去劣,确定当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优势为立足点制定产业、产品发展重点,使之成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第一,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要完善科技投入机制。政府应根据农业的特殊性,在科技投入上向农业适当倾斜,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保证农业科技发展的后劲,要确保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性中长期项目研究所需的费用。对经济效益好的应用技术要给予必要的推广经费,加大推广力度,确保其迅速普及到位。对较大规模的农业科技转化项目和产业化项目,金融部门要在贷款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逐步提高用于科技方面的费用在农业生产投入中的比重。其次,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为科技人员施展才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要把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资金、人才与技术的集成,以产权制度来安置“谁投资、谁受益”的激励机制,使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成果可以通过股权期权的形式,在经济上得以长期实现,借此把农业技术创新建立在可持续运行的新机制上。第二,切实抓好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选拔和管理工作,努力形成一批农村能工巧匠、“田秀才”“土专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一方面,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利用培训班、广播电视、交流学习、赶农村大集、举办农产品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技推广网络、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第四,健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首先,健全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以使农业技术创新在组织上得到保障。其次,建立健全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体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建立相应的投资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在增强农业技术创新力度的同时,分散和降低创新的风险。

5.着眼农业实际,强化配套政策支持

首先是保持农业、农村政策的稳定性,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适当向农业倾斜,尤其是要保持土地承包政策的稳定与连续。其次是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组织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再次是保持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对农业投入的适当倾斜,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和城镇化,最大限度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足够的空间。

6.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公平、保护弱者的有效的组织载体,是最有希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当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因地制宜、逐步发展。在组建形式上,可以完全是农民自办,可以是技术经济部门、事业单位与农民联办,也可以是涉农企业、公司与农民联办。合作组织的发展方向是由官办逐步走向民办,但在创办初期政府部门也可以牵头,以示支持。要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大户可以牵头,龙头企业可以牵头,政府部门乃至科技人员和流通骨干也可以牵头。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根据实力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举办服务和经营实体。在内部建设上,要建立健全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明晰组织内部的产权关系。在外部环境上,税务部门应针对民间组织非营利性的特点,研究制定税收政策,促使合作组织增强活力、顺利发展;财政、金融等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和民间组织融资政策;工商、民政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为合作组织发展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是合作组织办龙头企业,也可以是龙头企业办合作组织,或者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重点发展各种新型的以农民为独立市场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要尽可能利用传统组织资源的人力、物质资产和社会网络,但利用的前提是改造,两种组织资源有效对接的关键是迫使传统的组织资源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理顺双方的产权关系。

7.加强组织引导,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传统农业逐步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先进的农业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激烈斗争和冲突。离开农民以及农民的素质来谈农业的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人们所普遍关注的设施、技术、环境、手段等硬件因素,同时还包括农村社会文化这一软件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