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产业化的难点与对策浅析
雷 军
(西安市行政学院)
【摘 要】陕西农业产业化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有许多难点亟待解决。为此提出了不断解放思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等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 农户 融资渠道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陕西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现状入手,对陕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与对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当前陕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陕西是全国较早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西部省份之一。早在1995年省政府就针对这一问题发出了专门通知,此后各地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发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经过多年运作,陕西农业产业化经营显示出了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不断推进基地建设,努力形成特色产业
以基地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式。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全省各地在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集中连片的农业基地,从根本上打破了陕西各地均以粮棉油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布局,使陕西由南至北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农业经济带:一是以肉羊、草业、小杂粮和林果为重点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二是以苹果为主的渭北优质果品产业带;三是以优质粮油、乳品、蔬菜、瓜果为重点的关中农业产业带;四是以生猪、茶桑烟、中药材为重点的陕南农业产业带。由于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力地提升了陕西农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以果业和畜牧业为例,截止2005年末,全省苹果在种植面积、质量和产量等方面已稳居全国第一;奶产量超过一百万吨,位居全国第六。
2.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陕西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围绕畜牧、果品、粮油、药材等主导产业,在全省各地形成了千余家龙头企业。尤其是近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产业吸引,全省逐步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经有关部门认定,全省已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2家。这4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经营范围涵盖了果业、乳业、种植、饲料、制种、育苗、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具体业务有农产品加工、贮藏、远销等。西安银桥、杨凌秦丰、宝鸡惠民、陕西华圣、陕西海升、陕西恒兴、陕西石羊等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全省龙头企业在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创汇、上缴税金等方面均达到了相当规模,同时带动农户8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1.57%,户均增收1500元。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有较大提高
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万个,拥有会员100万人,直接带动种植面积1980多万亩,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1.4%,带动畜禽饲养量3072万头,占全省畜禽养殖量的32.8%。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帮助农民推广适应技术,寻找市场,协调企业与农户的经济纠纷和帮助农民解决资金、物资困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陕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难点所在
陕西的农业产业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尚属初级阶段。目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
1.思想落后、观念保守,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模糊
这既是对普通农户而言,也是对担负着领导农业产业化重任的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而言。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通农户易于满足温饱,小富即安,思想不够解放。部分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则市场意识淡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重大意义认识模糊,对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方向不明,对农民持续增收的路子不清。习惯于传统的农村工作模式,就生产抓生产,对开发市场,发展加工流通重视不够。因此屡屡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所谓“坑农、害农”事件就不足为奇。
2.大多数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农业产业链的带动能力较弱
虽然我省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小、散、弱”仍是我省大多数同类企业的生存状态。在企业内部,家族式经营、经验式管理仍比较突出,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有资料显示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仅相当于山东省的22.9%,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较大型龙头企业仅相当于山东省的16.9%,仅占全国的2.6%。我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出口创汇总共9100多万美元,而山东诸城外贸集团一家年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具体如乳制品行业,我省现有70多家乳制品企业,其中,500万元规模以上的只有29家,全部产量仅与河北三鹿一个企业相当。22个液态奶生产企业的年产量还不及上海光明的1/6。由于我省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和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因此其对农业产业链的带动能力弱,辐射面不广,开拓市场能力不足。
3.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共同受益者,但就全省大部分地方和大多数龙头企业来看,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基本上处于一次买断的简单经济联系。有些在经营过程虽签有合同,但履约率不高,毁约现象比较普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之间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难以形成抗御市场风险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www.daowen.com)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目前的政府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化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部门分割,难以协调配合,甚至力量相互抵消;二是在政策法规方面,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但总体上的政府扶持政策还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与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的形势不适应。
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我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难以到位,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在现行体制下,理论上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从实际来看,这三家的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首先是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向商业银行转型改制,其经营服务重点逐步向城市转移,农村网点则呈逐年萎缩态势。即使是对分布于城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其多属于高风险,技术、管理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因此在信用评级等方面难以达到农业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其次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早在1994年就批准成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虽然名义上肩负着对整个“三农”发展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的重任,但实际上在很长时间里其业务范围局限于粮棉油收购的资金供应与管理,直到2004年才正式启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供应工作,由于时间较短并且准入门槛较高,因此对龙头企业的支持仍显薄弱。最后来看农村信用社。受本身市场定位和资金实力的制约,农村信用社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不从心。从市场定位讲,农村信用社主要是为农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的金融机构。从资金实力讲,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成本高,吸收存款难度大,加之不良债权比重高,结算手段落后,致使其难以承担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正是因为合法渠道的不畅,当前农村屡禁不止的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行为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三、陕西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针对陕西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特提出以下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开拓进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对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各级领导、企业经营者还是生产大户,乃至普通农户,都有一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我们应当看到,陕西农业在历史上曾经书写过无比辉煌的篇章,今日的陕西,在科学技术和自然资源等方面仍然具有令人羡慕的诸多优势,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信心,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彻底打破小富即安、小绩即满、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陈旧观念的束缚,要敢想敢作敢为,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新的飞跃。
2.采取多种措施,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大才有规模,强才有竞争力,大是强的基础,强是大的核心。龙头企业真正做大做强了,才能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社会分工,实现规模效益。根据当前市场竞争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培育和扶持一批高起点、大规模、强带动、外向型的龙头企业,是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从外部来讲要以打造名牌为重点。当前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品牌竞争,有了名牌就有了市场。因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说到底要以打造品牌为重点。现在我省农产品品牌太多、太杂、太乱,缺乏知名度高的优质品牌,不利于形成整体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目前我省已经决定要集中在果品、奶制品和茶叶上推出三大名牌。有关部门要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可供采取的措施如对现有品牌进行重新组合,对原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等;从内部来讲就是要不断转换经营机制,保证企业高效运转。龙头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好机制。个体经营、家族式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也有它的缺陷,特别是由于股权单一,缺乏制衡因素和约束机制,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因此,不论是什么企业,都要遵循市场规律,转换机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构,为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强化共赢理念,优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全省各地要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相衔接,延长农业产业链,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另外也可采取建立行业协会和定期举办产品洽谈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再如通过吸收农民入股,让农民成为企业的职工和股东,都可有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一方面可使企业获得优质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保证企业利润;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农户致富,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这有利于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共赢”,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4.理顺政府各部门关系,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工作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职能分割严重,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理顺部门关系,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而不是互相“拆台”,必要时可对有关部门进行合并。同时各级政府可在财税、信贷、外贸政策等方面要给予新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以政策的倾斜和支持。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可赋予自主进出口经营权,优先安排出口配额,强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竞争力。
5.打破农村金融“僵局”,拓宽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应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其次,加快对现有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国家可选择基础较好、实力较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专项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使其成为国家金融支农的“主力军”;再次,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对规模较大的知名龙头企业可放宽准人条件,使其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募集资金;最后也可通过吸收企业内部职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成为股东的方式募集资金。
[1]孔详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WWW.GOOGLE.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