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田野报告:陕西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

田野报告:陕西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三农”里面没有这样先进的因素,还是旧的内容,新农村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化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新中国50多年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奠定了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

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徐驰文

(宝鸡市行政学院

【摘 要】为了切实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思路——产业化,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通过一定的中介组织和经济纽带,把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企业进入“三农”,用先进的生产力带动农民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产业化 新思路

中国今天的国情是:两亿多农户、上百万个自然村、六七十万个行政村,上面有五六万个乡镇政府、两千多个县,这样一层一层从中央到农民,有的地方要七层,有的地方要八层。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我们沿用过去的办法,只停留在各级财政拨钱,然后发动农民靠村里乡里的干部推动这条路上,可能新农村建设最后会成为让人失望的事情。我们要有一个新思路,即产业化思路,才能避免落入中国历次建设农村所搞的各种各样的旧的运动框架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到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日,必然也能同时完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村建设产业化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历史的总结。中国的三农问题,之所以是中国问题的核心和难点,关键在于“四旧”,也就是“旧农业、旧农民、旧农村和旧的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体制的核心就是没有企业,没有先进的生产力,而是靠小农提供微薄的税收和人力。这样一个体制在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的时候,还算相对繁荣,封建社会的中国在全世界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新的生产力出现,中国显然就落后了。于是,双层社会、官员统治、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写照。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的诺贝尔文学获得者、大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研究中国问题,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中国怎么能够真正的富强起来。他认为中国关键是一穷二白。“穷”就是没有实业,没有真正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企业,当然更谈不上有产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的多次农村实验不论初衷有多美好,都因沿着过去的思路在农村搞新农村运动,而最终没有走出“三农”问题。建国以后,我们共产党人也提出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的道路选择就是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但是小农经济的困境依然没有能够走出。当我们放弃小农经济开始选择人民公社的路径时,由于发展经济的思路还是原来的传统的重农的、农业立国的思路,不讲究市场经济,最后也没有成功。因为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给农民更多的利益,才能使他们的增收稳定,只有企业的带动,才能跟国内外的市场衔接,中国的“三农”问题才能解决。

如果从理论上分析小农经济的困境,我们可以发现旧的体制是一个超稳定的、没有多少效率的结构。落后的生产工具、分散的小农经营、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依靠经验改进技术。当经验推进到一定程度时,经验推进必然出现停滞,这时候科学技术就停止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讨论农业问题时反复讲:小农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停留在小农经济,农民将在痛苦的深渊中长期挣扎。马克思晚年时期,针对俄国的村社制农村研究,并于恩格斯讨论之后说:低一级经济方式解决不了更高一级经济方式产生的问题,俄国的小农经济除了面临解体,不会产生任何新的东西。而企业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形式。如果“三农”里面没有这样先进的因素,还是旧的内容,新农村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新农村建设产业化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当企业进入“三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传统治理结构中一系列弊端。我国一些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把龙头企业引入农业,使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企业引入农村,在农村建设、农民培训、政府治理等方方面面都运用这样的思路,整个的新农村建设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韩与我国的情况最为接近。也是小农经济,但随着本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农民,其结果是农业没有竞争力,成了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整个农业产值不如财政给的钱多,“三农”问题浓缩为农业问题,依然没有能够解决。可见补贴农业的结果是走不出“三农”问题的。凡是“三农”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不论其形成的条件如何,都是以企业为主的农业。从世界各国的变迁来看,发展经济的要害就是要有企业,以及围绕企业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它是一组和约,采取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的配置起来,发挥企业家的才能,创造出同等生产力条件下最大财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靠小农经济,任何国家也解决不了“三农”问题。凡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都是企业进入农村的,进行了产业发展。我国少数地区“三农”问题相对解决较好的,就是因为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没有再在原来历史的老路上转悠。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范围更广泛的情况下,应该很好的总结我们的成功经验,把视野打开,整个新农村建设都应该沿着产业化的思路。

二、农村建设产业化的可能性

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实践上的试点成功为我们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提供了可能性。原有的路径是官员和农民的博弈,很容易导致零和博弈。企业进入后,政府决策项目由企业来运作,再由农民参与并收益,正确的流程可以产生较优的双赢结果。企业显然比小农经济更讲求效益,是由最擅长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来进行管理,有利润作为整个的核算,他不断地创造利润并且要求利润最大化,小农则是要求福利最大化。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不是靠人的道德觉悟的提高,而是靠一种科学技术的运用来解决。企业是科学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者、推广者。山东省从90年代开始实行的“公司+农户”的模式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不仅大量转移了农村劳动力,地方财力也得到了充实,同时也为增加对农村的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了资金保证,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确实解决了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

新中国50多年的建设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奠定了相对齐全的产业体系。我们现在在农村活跃着四个主力企业: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农垦企业。完整的企业体系形成了相对齐全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运行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根据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与其他产业的企业及企业集团平等竞争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作为产业化的主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企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产业环境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都在着手本区域的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规划,并通过产业政策的优惠积极吸引各类企业进入农村发展产业。对于企业发展中最为关心的资金问题,一号文件25条给出了令人鼓舞的政策指向。“三个高于”则提供了财政方面的引导性资金。良好的产业环境即发展趋势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切创新都来自理论的创新,中央在政策研究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包括农业支撑体系的研究、产业共性问题的研究、产业体系问题的研究和工商方面、基建方面的政策研究都已经开始着手。

此次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完成的。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实力增强了,对农业的支持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中央用于支农财政资金已达11300亿元,近几年平均每年上涨17%,是改革以来投入最多、速度最快的时期。大量的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可以说现在中国的资金是供大于求,关键是怎么运作和运作成本问题。传统的小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所以金融体系不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小农生产中去,如果由企业承贷承还,由企业去对小农和银行,经过中介机构的转化,资金就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进入小农。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六位一体”的模式,即“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就是这个银企互动思路的实践总结。(www.daowen.com)

我们有效的政府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创造了行政可能。中国现在的政治体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革,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的小组会讨论时曾讲到,政府要从原来很多情况下直接干预或者直接管理经济活动跳出来,要完整地认识并掌握政府的四项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在市场力量无法自发地改变分配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看,改变农村面貌仅靠农业自身的积累不行,单靠市场配置资源也不行,需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制度安排,使投入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这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具体落实,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和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化重点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四个建设重点。

1.农业的产业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关键是“生产发展、生活宽余”这两句话,而这两句话的核心就是“产业”这两个字。产业又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因为农民的生产劳动中仍然为农业。产业化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考虑五个问题:首先是优势产业的选择问题。作为一个区域或者企业,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是首要任务,应由产品出发来确定产业,来安排产业的梯队,再在梯队的基础上考虑产业的摆布。成功的经验是必须从跟市场对接的产品出发,确立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产品开发产业布局。其次,要重视产业基地的建设。在现代的农业产业竞争中,基地建设越来越成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基地就是产业企业的集群化在空间上的聚集。包括农产品的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销售基地、研发基地。再次是产业的组织问题。今天中国农业面临的是国际竞争,所以中国的农业产业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现在整个农业产业的各个门类的问题都是产业集中度不够,从而缺乏有序度。国家应大力推动产业兼并、产业重组、产业联合,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大企业。有了大企业的农业企业,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使农产品收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第四还应注意发展产业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必须有各种支撑性的体系,比如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良种、种苗等。过去我们发展农业产业,认为只要家庭经营,放开市场,产业就可以发展,一场禽流感就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训,没有一个好的防疫系统,一场疫病下来,一个地方的养殖业就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最后还要注重产业环境的培育。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随着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对空间和地理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发展农业不看环境、不看布局、不看空间定位,是非常危险的。

2.涉农产业的产业化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所有涉及农业的生产资料部门,特别是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支撑农业发展的产业的发展。我国现行产业政策要重新考虑,诸多产业政策远远没有体现倾斜、扶持农业,而很多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民来说至关重要。财政资金应该拿出一部分补贴农民,但更重要的是要补贴产业。产业不发展,农民还是得不到实惠。我国目前的涉农企业中小企业居多,没有大的品牌性的龙头企业,导致质量问题、信誉问题难以解决。在涉农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销售网络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政府也给予政策优惠,避免传统的行政性网络的高成本低效率的路径选择,让那些有品牌的、有实力的、在竞争中准备大规模干的企业可以在全国、进而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产业安全一定不能忽视,我们现在很多农产品、加工品进不了超市,导致我们很多产业都被外国资本控制了,所以涉农产业包括农业产业,一定要内外有别,不能让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掌握了控制权。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关税税率大部分都是40%以上,甚至60%,就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农民,而我国的农产品关税近乎全球最低。

3.农村建设的产业化

要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其中又是以路、水、电、气、通讯、生态环境6类为主。也就是以村容整洁为着手点,完成了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村容整洁的目标就可以达到。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村村通电视、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的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更方便的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政企分开的原则,不能再由政府部门大量掌握财政资金,新农村大量的财政资金的使用应介入企业,由企业实现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必须整合力量,通过产业整合现行多个部门掌管支农资金的分散力量,达到最优效果。同时还要开放领域,特别是向全国开放。目前的区域性公共建设领域的开放不会形成真正有竞争力的名牌企业,建立全国性招标等制度性安排。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重科技,过去我们对农村进行的工程设施和建设包含的科技含量非常低,几十年的建设结果仍然是相当落后,适应不了今后的形势变化,造成大量的公共资源浪费。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监管。现在对农村工程方面的监管太差,不能由部门监管,必须是社会的、部门外的监管,可以通过一个专门性的监管机构来运作,从设计、施工、竣工到监管由行业外的人员来完成。

4.农业服务方面的产业化

这里面主要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劳务输出、民政救济等服务业。要分清职能,即将农村的公共服务业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由政府承担,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经营性的服务可以引入产业的因素。要改变公共服务一定要是政府提供的观念,学会“花钱买服务”。例如良种问题,可以支持企业来做,然后由政府采购。无论教育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要与产业结合,要与就业结合。现在农民看病难、学习得不到实效、文化生活单调,都跟产业不发展有关。另外要有制度创新,没有哪一个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独立的内容,都是系统的一个环节,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单一的制度设计只会是事倍功半。对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运作,应区别不同地区的现有基础,东部地区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中西部地区可以由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对于贫困地区中央政府应负起更大的责任。政府的财政资金可采用直接拨付的方式,不经过任何环节,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资金的到位率,发挥应有的功能。

产业化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形成发展必须符合市场预测,其中关键之一是产、供、销衔接协调,形成科学的产业化联系网络。但是,目前我国产业化的发展环境的法制力度有待加强,信息交流的市场尚不健全,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农民到中介机构再到工厂或经销商,彼此都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条件下,产业化的联系网络就会断裂失控,应引以为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