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报告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报告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韩国“新村运动”看中国新农村建设苏源泉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在这方面韩国是一个更为接近我国的成功典型一、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改革之初,韩国把主要精力放到建立重工业体系上和推动工业品出口上,把农业放到第二的位置。从而不仅支持了农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新农村建设报告

从韩国“新村运动”看中国新农村建设

苏源泉

(陕西省行政学院

【摘 要】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对农村进行全面改革以建设新型现代化农村,在这方面韩国是一个更为接近我国的成功典型。

【关键词】韩国 新村运动 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一种社会状态,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改变自身落后面貌而确立的一种奋斗目标,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经验来看,对农村进行全面改革以建设新型现代化农村,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模式。美国、日本等都有开发“西部”的艰苦历程。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也必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中国而言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方面韩国是一个更为接近我国的成功典型

一、韩国“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改革之初,韩国把主要精力放到建立重工业体系上和推动工业品出口上,把农业放到第二的位置。在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政策的作用下,韩国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分配不公,社会动荡,大批农村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受到冲击。韩国社会对社会不公正现象非常敏感,政府采取了搞运动的方式,下大力气解决农村问题。把从工业上挣到的钱投到农村去(从1972年到1978年,政府开支中农业所占的比例由4%跃升到38%)。“新村运动”的主旨就是在工业获得较大发展之后支援农村,把城市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推向农村,使农村紧紧跟上社会现代化步伐。

韩国开展新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强调“勤勉、自助、合作”的国民精神,设置了奖勤罚懒的机制,重在激发村民内部的积极性。

二是政府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政府除给予必要的建材、资金支持外,还帮助搞村镇建设规划,推荐了12种标准住宅图纸,道路桥梁建设由政府派技术人员指导。为了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还向农民普遍发放长达30年的长期低息贷款,争取国际组织贷款,从“住宅彩券”中拿出一部分支持农村建设。政府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

三是让农民选出“指导者”,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政府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具体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每个村选出新村建设指导者,负责组织大家的行动,里长(即村长)只管服务。指导者不拿报酬,但政府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如可优先选拔做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半名次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等。

四是注重搞好骨干培训。

五是强化各级公务员的责任,发动全社会帮助农村建设。政府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都要联系4个村进行帮扶;道(相当于省)一级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奖罚分明的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帮扶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或岛屿去工作。政府还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企业老总,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从而不仅支持了农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04年,韩国人均GDP已跃升至1.4万美元,城乡居民收入为1∶0.84,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实现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二、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当今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30年前的韩国有相似之处:在城市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问题。所以,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就一般而言,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明显偏大,因为增收渠道狭窄而不能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包括农村的交通、通讯、自来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同时,由于许多制度性问题没有解决,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公共积累水平很低,致使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近期来看,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三个:

1.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

20世纪80年代初,农民收入曾大幅度增长。但80年代中期以后,农民增收开始放缓。90年代中期以后,增收放慢的趋势更为严重。1997~2003年的7年中没有一年增幅超过5%,分别是4.6%、4.3%、3.8%、2.1%、4.2%、4.8%和4.2%。不仅如此,在农民平均纯收入的数字背后,几亿生活在中西部、边疆贫困地区的农民,其收入水平大大低于上述平均数。我国现在的农村扶贫计划,解决温饱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25元,按这一标准,我国农村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是2820万人。如果这个标准再提高200元,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将会达到9000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户分层调查的抽样情况来看,11%的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

2.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人民公社的体制以后,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但由于“统”的力量基本上是有名无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还有许多障碍,农业生产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90年代以来出现的“公司+农户”等组织形式,虽然在带动农户进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主要是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公司与农户之间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从现实看,农户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日益缺乏竞争力。从农业生产条件上看,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60年代修建的,其中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设施不全,农业保障功能大大下降,近几年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增大。这说明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3.农村整体上落后于城市,二元结构矛盾突出(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和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是落后的,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都大大低于城市。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世纪80年代最少时曾降低到1.8∶1,但80年代后半期又逐步扩大。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9∶1,2002年达到3∶1,2003年仍维持在3∶1的水平上。这只是从数字上观察的结果,如果深入进去分析,这个差距会更大。以2003年为例,在农民2622元的收入中,需扣除40%左右的实物收入,以及1/3左右的生产费用,农民实际可用于消费的货币极为有限。另外,在城镇居民的8100元可支配收入中,还未包括各级政府只对城镇居民提供的财政补贴,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住房、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福利考虑在内,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大于6∶1。二是农村消费能力低。总体上看,农村耐用消费品普遍比城市晚15年。拥有全国人口70%的9亿农民在全国商品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不足30%,农民的储蓄存款仅占全国储蓄额15%左右。三是农村教育和文化生活水平落后。广大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水平低,导致农民子女上学难,受教育机会少,加之教育质量低,使不少农民子女不愿上学,导致农民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农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并且非文盲人口中,85%以上只有小学水平和初中水平。四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广大农村普遍缺乏道路、水电、通讯、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造成水利失修,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过伐,草原过牧,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锐减。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农技进步缓慢。

三、借鉴韩国新村经验形成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为了改变上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但韩国的新村运动和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在历史背景以及现实状态等方面还有许多相同之处。韩国新村运动的理念和做法能在世界各国传播,除了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过渡所必须遵循的社会发展规律外,可能还传承和凝聚着超越制度、国家、民族、文化、传统而人类共有的人文思想与和谐理念等文明因素。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我们至少从中可以形成以下思路:

1.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民主建设,并要求各地把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建设和治理。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等纳入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中来。当前,应先从村庄改造、乡村道路等小型工程入手,建设村容整洁,生活、生产便利的新农村,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自治管理。挖掘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积极、健康文明新风尚形成,树立勤劳节约、互助合作、尊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2.进一步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

不改变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项惠农政策和支农资金就无法真正让农民得益,中央政府制定再好的宏伟蓝图也难以变成现实。农村管理体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次指县以上农村管理体制,微观层次主要指乡村治理结构。宏观层次的农村管理改革首先是合并职能,将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涉农管理职能合并集中后由统一的部门来执行;其次是下放管理职权,改变县级尤其是省级以上集中了过多的支农财物分配权的现状;最后要改变涉农管理中人员分布的“倒金字”塔型结构,让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微观的改革重点是推进村民自治和乡镇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实现乡镇自治。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是最佳选择,这也符合“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改革方向。政府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实现对乡村的治理,基层党组织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

3.实行政策倾斜,注入必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

首先,调整国家财政分配格局,增加农村投资所占的份额。要切实改变农村投资比重过低、农民利益遭剥夺的做法,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提供财力保证。其次,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支农政策,促使金融机构扩大农业贷款份额,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保证农业贷款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调整农业信贷结构,增加农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农业中长期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应逐步增加,对中长期农业贷款要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长的还款期限。再次,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要以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

4.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既要借鉴韩国经验,也要充分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现实状况,要走国家扶持和农民自身发展的两条途径。要真正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信、决心、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农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体现出来,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

5.进行合理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

中国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与规模的扩大,可以为农副产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技术和财力支持,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形成。

6.要强化对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宣传贯彻和教育培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我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因此,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城市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还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指导工作,要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设施,改变当前农业教育中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重点加强对农村中那些具有公益心,具有动员和组织能力,具有开放性的农民骨干力量的培训,在培训中要贯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

7.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整体文化程度偏低,文盲率高,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质量。要想尽快脱贫致富,就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免除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加大农民培训规模,实行优生优育的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

参考文献

[1]白雪秋.韩国“新村运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

[2]李水山.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国农村经济,2002(5)

[3]马学亮.韩国“新村运动”初探.临沂师专学报,2003(17)

[4]韩立民.韩国“新村运动”的意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