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精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精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4-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需要几万亿元的投资和几十年时间,这就决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三农”问题上。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贯彻

陕西省行政院校论文精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

新会 王 平

(咸阳市行政学院 乾县行政学校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指针。但是,“三农”问题是多年形成的,涉及人多面广,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需要几万亿元的投资和几十年时间,这就决定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三农”问题上。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五个统筹”之首

“五个统筹”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贯彻好“五个统筹”。但是必须看到,在“五个统筹”当中,第一位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主要是因为城乡差距太大是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不协调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不和谐的问题。2003年至2006年,中国的城乡差距分别为3.24∶1、3.21∶1、3.22∶1和3.28∶1,如果加上城市人的隐性收入和非货币收入,中国的城乡差距最少也是5∶1。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差距是1.5∶1左右,美国前几年是1∶0.8,韩国20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8~0.9之间,2004年达到1∶0.94,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超过2∶1,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差距太大。中科院有个李实研究员根据多年的追踪研究认为,如果考虑到城市人的隐性收入和非货币收入,中国的城乡差距可能是“世界最高”。一位瑞士驻华大使回国后谈自己对中国的印象时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农业问题专家韩俊指出,近十几年来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农民收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降,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7%下降为本世纪初的3.7%,其中1997年至2000年连续四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95.5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500元,高达5倍。而这一时期又是农民负担最重的时期,有的年份税收加上“三提五统”高达1400亿左右。有学者统计,1990年至2000年,农民给国家人均交税146元,城市居民人均交税37元,农村是城市的4倍,而这一时期,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6倍。所以,十几年来农业几乎成为唯一无利可图的产业,农民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略有提高,也是靠打工工资。

“三农”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国家的政策和体制造成的,多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一国两策”和“先城市,后农村”的体制和政策。二是国家把政府该办的许多事情推给了农民,比如,义务教育不义务,主要让农民办学;农村的“六小工程”主要靠农民集资;乡村机关干部和教师、医生主要靠农民供养。与此同时,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入的比例反而下降,有些钱到了县以下就“农转非”了。城乡差距太大,导致了以下后果:

第一,农民生活困难,消费不足,农村市场不旺。国家统计局原局长2005年9月说,城乡消费差距令人震惊,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相当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整整落后10年。2006年末农村还有2180万绝对贫困人口,还有3550万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说明相当部分农村人仍处于较为困难的状态。

第二,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同样重城市、轻农村,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卫生部长高强说,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医疗卫生领域里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民有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只相信大医院,只好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多花好多冤枉钱。二是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多数又无医疗保险,不少人“放弃”健康这一基本需求。农民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干”。所以在农村有病不看,重病不住院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2003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应该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了33.4%;在我国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

第三,城乡教育不公,农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因学致贫、返贫严重。一个大学生4年的费用相当一个低收入农民30~50年的收入。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是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北京大学一份报告披露,我国省与省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差别是7.8倍。《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显示,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有资料显示,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是城市的4倍,而教育经费只占38%。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以上的农民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有近7000万户农民住房需要改善,1.5亿户农民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行政村不通公路,2%的行政村不通电,6%的村不通电话。

二、建设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和着力点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20多年来中央曾经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较大的政策调整有两次,一次是实行责任制,一次是税费改革,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的范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往往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其症结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的打破,农村落后的局面很难改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贯彻近几年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找到了一个着力点,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举措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从根本上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这是一个标准很高的新农村。过去我们讲过的新农村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建设新农村,现在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是在我国实现小康水平之后向全面小康奋斗进程中提出来的,是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国家财政实力较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不仅要求生产发展,而且要求生活宽裕;不仅要求乡风文明,而且要求村容整洁。第二,这是一个要求全面发展的新农村。过去讲新农村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方面很少涉及,现在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强调经济发展,而且强调文化发展;不仅强调政治上要管理民主,而且强调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必须全面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实质是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传统观念和城乡分割的体制,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农业的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的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解决“三农”方面的问题。为此,新一届政府多次明确宣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至2007年,中央先后下发了四个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四个中央“1号文件”及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其他政策,第一,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第二,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三年多来,在四个中央“1号文件”和其他惠农政策的影响下,当前的农村形势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和难点。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www.daowen.com)

“三农”问题重在按照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解决,新农村也重在按照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建设,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也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或者说新农村建成之日,也就是“三农”问题解决之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什么,根据中央一系列会议和一系列文件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下列几点: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方向。一要坚持规划先行;二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三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四要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根本;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六要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其次,建设新农村要抓住几个关键点。

第一,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首先是经济要发展。农村经济上不去,新农村的其他目标要求就不可能实现,农村落后的面貌就不可能改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发展农村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二,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点。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太大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不能达到生活宽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不能实现,而且农村的其他社会事业很难发展,村容整洁很难实现。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第三,要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农村落后、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发展后劲,农民出行难,影响农业以外的收入。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使农村生产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第四,要以政府不断加大财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为支撑点。政府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是世界各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普遍经验,也是农业这个特殊产业、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特点决定的,建设新农村,实质上就是政府扶持“三农”。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国家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强,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要把培养新型农民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根本动力。建设新农村,要培养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思想解放的新型农民,可以认为,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要靠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再次,建设新农村,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新农村与旧村庄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决不能搞成旧村大搬迁,借此乱占耕地。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特别强调,“一定要警惕一些地方打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趁机圈占土地,冲击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看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节约耕地、腾出耕地大有潜力可挖。一是农民的数量越来越少;二是农民家庭也趋于小型化;三是过去的老庄基散、乱、大现象比较突出,不少村还出现“空心村”和“关门户”。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

第二,要正确处理劳务输出和留住青年留住能人的关系。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一方面要鼓励农村青年和其他剩余劳动力外出创业,在城里学技术、挣票子、换脑子,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有志青年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特别是要请回一批在城市打工、事业有成的能人回村,帮助建设家乡。如果新农村建成以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新农村。

第三,要正确处理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需要引进和新建一批与农产品相关的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使乡镇企业适当集中;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但是,所有这些都会给农业、农村带来两个不良后果,一个是大量的粮田被占;二是加剧了农村的污染。这样会给国家的粮食安全以及向全体人民提供农副产品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也会给国家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决不能搞成县县、乡乡、村村都大办企业、都发展非农产业,搞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一定要坚持两个大原则,一是宜工则工、宜粮则粮、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二是县乡村首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肉、奶、蛋等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供应。

第四,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政府是主导,因为农民缺资金、技术、人才,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国家政策的倾斜、政府财政投资至关重要,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起主导作用。但是,农民是主体、是主角、是最基本的动力,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最终要靠农民的力量和积极性,政府的扶持,其他人员、其他行业参与只是外因。

第五,要正确处理急与慢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慢不得,也急不得。首先是慢不得。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抓紧实施。但是也不能太急,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就出现了急于求成和简单化倾向,不少地方纷纷展示新农村建设的喜人成就,有的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有的只抓村容整治,有的只抓文化广场、建设中心街道,有的只建“农民式别墅”和“精品小区”。不能太急的主要原因,一是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投资;二是农民和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要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之,只要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系列有关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农业生产力水平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得到切实加强,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就会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城乡不协调的问题就会明显改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