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医家经典大解密,有些疾病你没听过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身体变得很沉重,抬脚抡胳膊都觉得费事儿,心里可能会想一定是不小心变胖了,然而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儿;有时候头痛得让人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很无奈,止痛片吃了一大把,芬必得吃了无数粒,最后才明白竟然是大便不通造成的;有时候,你懒得一动也不想动,就喜欢躺在床上,窝在沙发里,反正是能躺着就不坐着,能坐着就不站着,谁知道这一个“懒”字了得,“懒”字背后藏的是惊人的秘密……这些奇奇怪怪的疾病,很多时候听都没听说过,却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关于这些,我们可以从《伤寒论》的解读中获得正确的答案。
身体变沉重,不是肉多,是水多了
“伤寒,脉浮沉,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有人说,女人是天生的购物狂,高兴了要去购物庆祝庆祝,不高兴了要去购物发泄发泄,我接待的一个女病人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购物的人。她来找我当然不是治购物的毛病,是因为她发现自己近段时间购物越来越力不从心,不像以前那样一逛一天都不觉得太累,现在是稍微走多点路就得歇一阵儿,腿脚也不如以前那么轻便,抬抬胳膊、腿儿的都像灌了铅似的,连头部都感觉很重。她很迷惑,说:“我这是因为长太胖了,还是我生了什么病?”
这女子中等身材,稍显丰满,谈不上肥胖。听完她的讲述,我不动声色,让她张开嘴,伸出舌头。我看见她的整条舌头表面像结了一层冰霜,滑滑溜溜,舌苔上布满水液,我就断定了她的问题所在。我告诉她,“你这不是长胖了的原因,而是因为体内水多了。用我们中医的话说,就是湿气盛。”听了我的这话,她很是不解,“水多了?是说我喝水太多了吗?”
只能说湿跟人们的饮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却不能说是因为水喝多了导致湿气重。在中医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淫邪气之中,人体最怕的就是这个湿邪。寒或热最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对于风邪,我们就祛风;对付燥就用润的方法;有暑就清暑。然而,湿要怎么办呢?有人说,这还不简单嘛,燥用润,那湿就用燥呗。但是燥湿的办法常常一不经意就会过度,伤了津液,湿邪可能还是没有完全驱除。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多种方法。往往我们对一个敌人采取的办法越多,意味着这个敌人越狡猾,越难以对付,才不得不使出多种招式。
湿邪无孔不入,总是在不经意中就进驻人的身体。尤其是一些爱喝酒、爱吃冷饮的人更要注意。人的身体一直是处在温暖的状态中,酒水和冷饮的突然进入,会让体内适宜温暖的气血遇冷,放慢运行速度,甚至停止前行的步伐。湿聚集在一起,就会成痰,这就是痰湿的来源。
除了饮食会造成这种局面,经常居住在潮湿寒冷的环境里,或者是在雨雪时节还走在室外,湿气也会从体表侵入内腑,客居其中,进而引起各种身重、头重、眩晕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在梅雨季节或者是寒湿季节会加重。
中医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说的是,湿气中引发的病症,追根究底还是脾的过失。因为脾主运化,体内的水湿都是靠脾的辛勤搬运,将有用的运到身体各个需要的位置,多余的就要排出体外。而体内聚湿成痰,就表明脾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这是因为脾虚弱了,不堪重负。
所以,有身重、头重感觉的人,常常也伴随着食欲不佳,临到吃饭的时候,却提不起来胃口。听到这里,我的这个病人也忙着点头,说:“原来是这样啊!难怪我这段日子都吃不下饭。我老公也奇怪,我怎么现在胃口小了,以为我是在减肥。”紧接着,她又问了个问题:“那爱睡觉是不是也跟这有关系?我现在特别嗜睡,跟怀孕那段时间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以前都不这样的。”
没错,嗜睡和体内湿气重也有密切关系。睡眠虽然可以恢复体力、积聚能量,但并不意味着睡得越多越好。有些人竟不分昼夜,经常是不由自主地入睡,这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中医称之为“多寐”或“嗜睡”病,主要就是由脾虚湿盛所致。想想脾虚不利于运化,那么湿气聚成痰后阻挡在经脉当中,那么温固机体的阳气也被阻滞。阳气不振,人也就没有了精神,只想睡觉。中医里还有“湿重如裹”的说法,这就是说湿气过重的人经常会觉得头上像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裹着,让人懒得动弹。
湿气过盛不仅会影响到人的起居饮食,就连大便也会受到牵连。大家一定听过“脾虚便溏”的说法。便溏就是指大便不成形,形似溏泥。自古以来,我们就是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由脾胃来消化,脾强健,运化得利,吃进去的食物完全消化,排便也不成问题。而湿气过盛,湿困脾,导致脾虚弱,就可能出现食物都没完全消化,就直接排泄出来,或者由于湿气黏滞,排便不尽。
这些讲完了后,病人若有所悟。体内有湿会出这么多问题,那湿气有什么简单的方法驱除呢?这应该是所有有类似症状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此,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拔罐。拔罐不用取穴,依次将火罐吸拔于背部,直至背部拔满为止,留罐10~20分钟,再取下来。接着可以将罐子吸附在腹部,然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注意用力要轻,以免损伤皮肤。很多人有过拔罐的经历,拔完后,经常会有全身通畅的感觉。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目的的治疗方法。
也有的人在拔罐之后皮肤常会出现水疱,或者皮肤中有大量水汽渗出,并附于罐内壁中,于是他们就以为拔罐出了问题,不敢再继续下去。其实,这些情况是拔罐后的正常现象,水疱、水汽说明体内的痰、饮、水、湿毒比较严重,所以才会被火罐拔出来。拔罐的部位通常是肌肉比较丰厚的背部,背部为膀胱经的主要所在地,对其进行拔罐有助于化解水湿、调节水液代谢。不仅如此,湿气聚集成痰还能使人发胖,这可是女性的头等烦恼。用了这拔罐的方法之后,不仅将湿气拔除,还会将因此聚集起来的“肉堆”拔走。此外,消除积痰,为气血打通了“索道”,有效地帮助一些月经不调的女性解除烦恼,实属一举多得。
湿邪是身体健康的大克星,采用各种有效方法祛除湿邪是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没有了湿邪的困扰,身心就像没有阴雨的天空,永远是一片光明灿烂。
发汗不好,就吃泻药,纯属胡来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聪明的人们善于利用各种常见方法解决自身的一些小毛病。这不,前几日,来到我这里的一个女士,说这半个月以来自己的感冒越来越严重了,开始只是流鼻涕,头微微有点儿痛,期间也吃过药啦,为什么变本加厉?我问她:“你吃的什么药?”“发汗药、泻药啊。”她骄傲地说着,还给我解释了一番:“感冒不就是因为外邪进入身体才患上的嘛,那不就要想办法将其排泄出去,可是我吃了发汗药没好。那天正看电视呢,电视上碧生源‘排肠毒’的广告一下子就提醒了我,想着它既能减肥,又能帮助去除感冒病毒,我就马上喝了一些。”听了她的话,我真是哭笑不得。不得不佩服她的聪明,但是也太过于莽撞了。
中医治病都讲究辨证治疗,只有看到本人,将他的各种症状及病史等联系到一块儿才能确认他得了什么病,给他开什么方、开多少。而这位病人错就错在她“一刀切”的做法上,祛邪是没错,可是方法用得不当。
她这感冒的头痛发热只是《伤寒论》中的太阳病的症状,属于体表病。体表病就是外邪只是侵袭到人的机体表面,还没有进入到经脉、脏腑之中。这个时候,人们要做的是将邪毒引至体表,让其从毛孔排出即可。那同属于排毒,可是排泄力度更大的下泄的办法为什么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呢?在这里讲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或许会让大家有所领悟。
一日,家里的下水道堵塞了,我采取往常的办法,用一根较细的木棒去将它往下捅。结果这次不像以前那么如意,捅过之后,下水道还是一如既往的堵塞。放出水来,池子里都快水漫金山了,眼看将要酿成大错,我赶紧向小区的管道工人求救,请他帮忙。管道工人到家后,拿出工具,在管道内探了探后,说:“你这堵得真够结实的,你是不是一直往里面捅。试图将其捅下去?”“一直都这样,捅捅就好了。”他笑了笑,没说话,只见他用一个带点小钩的工具伸进去,在里面旋转了几圈,将里面较大的杂物都掏了出来,管道就这么通畅了。在谢过管道工人之后,我突然想明白了,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并不一定总是能解决问题。在这个管道事件中,将垃圾往外挑就能清除,结果我却用了往下捅的方式致使管道堵得更实。
事例说完了,你是否觉得这跟之前说的病例有着些许相似之处。我们说过,太阳病属于体表病,而外邪就在体表处,也就是张仲景描述的“浮为在外”。这时候,采用向下泄泻的方法,就是将本在体表的毒邪引入体内。想象一下,本来浮在体表的外邪在穿过肠胃之后,是很顺从地被排出去了,还是在路途中会有所停留?从病情加重就不难得出答案。这也不难理解,会生病就表明体内的抵抗力有很明显的下降,抵抗力都是体内五脏六腑共同运行、调节新陈代谢的结果,生病是脏腑机能虚衰的直接体现。如果这个时候你再使劲儿泻,正气会更虚,病邪会进一步深入你的身体,病情就会更重。
那怎么才能正确地运用泄热方法?在生活中,人们最常使用的是覆被而卧,使身体发汗。这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并不对每个人都管用。有的人即使照做了,但还是不发汗,症状也未减轻,就像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位女士,这是排邪力度不够大。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用泻法。感冒,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伤风、伤寒,说的就是体表的阳气被风寒外邪打败。既然阳气溃败,遭到损失,那么我们就坚持“在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原则,用温补的方法扶助阳气,也是重新获得健康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首先要推荐的就是艾灸法。时至今日,注重养生的人越来越多,艾灸深受众人的喜爱。灸哪里最有用呢?单灸大椎穴就可以。低头时,用手摸摸后颈部,有一个突起的骨头,在这块最高的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将艾条点燃后,点燃的一端放在离穴位2~3厘米处熏烤,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灸至皮肤红晕略有灼痛感为宜。对于感冒初期的人,灸1~2次便可控制病情,坚持灸1~2天就可以治愈。
如果低头时椎骨突起不明显,可以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第一胸椎的上一节椎骨就是第7颈椎。
艾灸中用艾火的温热刺激能起到行气导滞、畅通经脉气血的作用,加上大椎穴有“阳中之阳”的美誉,能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因此灸大椎穴可以济阴扶阳、祛风散寒、消除感冒。操作的时候,如果自己不便可以找身边的人帮忙。闲来无事,用手指按摩这个穴位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年幼、年老和骨质疏松的人在按摩的过程中手法一定要轻柔,避免挫伤颈椎。
有时候,不光是普通人会犯错误,就是医生也在所难免。张仲景为了避免误诊乱下药的情况,曾告诫:“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若误下,则不仅病邪不解,而且徒伤正气,易造成变证。”这就是对后人的警醒。并且,针对由于误诊导致的病症,还提出了一些补救方法。如,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由于误诊引起的伤脾胃的下利,用大陷胸汤补救泄泻导致的津液俱损等。
身体的感觉是检验一切疗法的最好仪器。疗效好不好,只有它能告诉我们,你用什么手段治疗,最终都将在它这里收到回应。当然,为了身体免受无谓的折磨,掌握主动权的我们必须谨慎行事,找到最正确的方法,在搏回健康的同时,将伤害降到最低。
长久不大便也能引起头痛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人们常开玩笑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虽属戏谑,却道尽人之心愿。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让人们都不敢缺钱,努力挣钱。千金难买健康身,却没能让大部分人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估计到它,一些小毛病常常被忽略了,以致酿成大痛,赔进重金的时候才追悔莫及。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经常以忙碌为由,对身体提出的警告充耳不闻,直至实在难以支撑才不得不停止。
不说别人,就说前几天来找我的小程,一坐下就抱着头。见他那样,我就问:“你这是遇到什么麻烦了?”他依旧抱着头,说:“麻烦就是这头痛得受不了。”看着一个堂堂七尺男儿被头痛这么折磨,我立即为他查找病因。看他抱着摸着头部两侧,我猜想是两侧疼痛,他却说:“现在疼痛是两侧,可是它像是长腿了似的,到处跑,有时在后脑,有时在前额,痛无定处。”在他说的过程当中我看见他嘴角处有点溃烂,他告诉我这是上火了,之后我查看了一下他的舌苔,呈现出黄色厚腻的状态。问起他的大便,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又干又硬,大便比较困难,几天一次,有一段日子了。”由此看来,他平时的饮食一定很不规律,而且吃得食物都是一些肥甘厚腻的,这在他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说自己喜欢吃肉,每顿都要有荤菜,而且口味较重,喜欢吃辣。只是不明白我怎么就知道了,我笑了笑告诉他,你的舌苔告诉我你是营养过剩,食积生热。而且嘴角的溃疡和干硬的大便告诉我你这是胃中有热,这就暴露了你平时的饮食习惯,正所谓“肥甘过剩,积热乃生”。他如梦初醒般地点点头。我说:“你的头疼也是因此而起。”他又大惑不解了,“头跟这有什么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足阳明胃经也上布于头面,而且这条经脉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主降,胃气以通降为顺。若足阳明胃经郁热过盛,胃气就会受阻而不能通降,这样一来,其气血就会反其道而行,循经上逆于头。头部还有“清阳之府”的称谓,这就是说头部适合待在清凉的环境里。我们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常被劝说要冷静就是如此。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就有“热晕了”的口头禅,其实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可循的。一遇大热,很多人就会有晕眩、中暑的情况发生,这就是因为头部热气过剩,阻闭了头部清窍的畅通。不通则痛,这时候发生头痛就在所难免了。
小程听完之后,似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你自己也说便秘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没有将它放在心上。其实,你要是一早就提防着便秘,可能就不会有这之后的头痛了。我们都知道,排便的同时也将体内的邪毒一起排出去了,胃腑中的积热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排便排出。最初的便秘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饮食习惯没有及时改变,便秘只会越来越严重,胃中积热也日益盛然,如此恶性循环,很容易生出病变。便秘症状不改,就好像你将下水道的出口堵实了,那么一些腐烂沉渣必然上涌,这些沉渣就是毒邪。当它逆入头部,就会引起头痛。如果一开始就将便秘遏制,排出体内余热,就没有现在的疼痛了。
对于有这种症状的病人,除了排便困难、头疼脑热之外,出痘痘、口角溃疡时有发生。他们经常还会觉得心中烦热,而且尤其喜欢喝冷饮,喝一大杯凉水之后,肚腹中顿觉大爽,大有久旱逢甘露的喜悦。小程在这时候马上应声,说:“我就是这样,朋友们都喜欢喝茶,我却喜欢冷饮,喝啤酒都是要冰冻的。”针对所有的这些,我们所采取的祛除疾病的方法就是清泻胃中火热,降胃气而止头痛。
在《伤寒论》中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张仲景就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症,给他们开了不同的泄热方子。比如用大承气汤来帮助体内实热较重的人排便泻下余热。而对于一些有头痛身热,但是小便还是很清利和平时一样的人,表明邪热只是停留在体表,还没有进入到体内,就建议用桂枝汤。之前了解过桂枝汤是用来发汗解表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泄热邪的方式。热随汗而出,头痛自然也会痊愈。
张仲景开的是中药方子。现在一提到中药,人们立马会想到重苦味,常将它作为候补之选,不得已才选择服中药。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医生常常根据古人用药受到的启示,找到一些更适合现代人的方法解决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喝绿豆粥去胃火就是值得提倡的。中医认为,绿豆味甘,性凉,走入胃经,清热解暑。胃中有热的人喝一碗绿豆粥,除去胃中燥热,不仅为大便开辟道路,如是在夏日,还会为你解暑除烦解渴,实属清热生津佳品。加上它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方便,在家中就可随时熬制,众多为胃热便秘困扰的人不妨试上一试。
因为这种热证引起头痛的人,通常体质也较为燥热,所以要绝对避开燥热性食物,最常见的就是煎炸、熏烤的食物,比如烤鸡、油条等。那些肥甘厚腻的食物要注意食用量,荤菜必不可少,素食也应搭配得当,调整好饮食才是对胃热最好的防治。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便秘不是病,病起来要人命。不论何时何地,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弹出来的警醒符号,我们都不能点击“取消”的按钮,而是要点击“帮助”,进到里面查看个究竟,再找到合适的方法,在出现不可逆转的疾病之前排除症状,让身体的健康系统得以良性循环。
肚子大,一肚子“坏水”,还是一肚子“气”(www.daowen.com)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人们会把最亲近的人叫“心腹”,把最有才华的人叫“满腹经纶”,把心肠热的人叫“古道热肠”,把伪善的人称为“口蜜腹剑”、“一肚子坏水”……一个人的好坏怎么会和人的腹部有关呢?这当然不是偶然,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是因为生命的根本——肚子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它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
这说明了肚子在人体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平时睡觉或者外出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肚子着凉。即使是夏天,天气再热,睡觉的时候也要在肚子盖上薄被。我们看很多小孩出去玩耍也是穿着肚兜。这些都是对肚子的特殊保护,以避免出现肚子不舒服、胀满等不适。
即使这样,也难免肚子会不舒服,这时要分清虚实,才能对症治疗。如果大便燥结,腑气不通,那么腹部硬满而痛,不敢用手按,脉实苔厚,这属于阳明胃家实证;如果便溏,说明脾阳已虚,虽腹部胀满却不硬,疼痛喜按,脉弱苔淡,这属于太阴脾家虚证;而“发汗后,腹胀满者”,既有腹泻又有呕吐,肚子里既有“坏水”,也有“气”,这既非阳明实证,又非太阴虚证,而是虚实夹杂证。
其中虚指汗后脾阳虚,实指气机壅滞。发汗太多,会伤到脾阳。脾运化失职,气滞于腹,就会显出肚子大,同时有胀满的感觉。在治疗上,就要温运脾阳,以除胀满。
那么,什么是脾阳呢?其实脾阳是指脾的运化功能及在运化过程中起温煦作用的阳气的统称。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等功能,都是脾的阳气完成的。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通常是由发汗、久病、过食生冷、劳倦过度、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为后天之本,人体各部的濡养有赖脾气散精输布。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功能不足,从而引起水湿停滞,而水湿停滞,又反过来影响脾的运化。结果人就表现为饮食减少、腹部胀满、大便溏泻,严重的更可能会有恶心欲吐等情况。
这种情况用张仲景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就能治疗。这个病“肚子大”说明肚子的“气”比较多,是三分虚七分实,那么在用药上,也要三分补七分消,攻补兼行才能见全效。在药物用量上,厚朴、生姜要大些,人参、甘草要小些,半夏之量居中,否则即使服了药,胀满之证也难除。
前几天,我这来了一位孙女士,就是这种情况的气滞腹胀证。她说这个毛病已经半年了,她服用了一些药物,但是腹胀却有增无减,时常伴有疼痛。去医院经多方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是她的肚子胀得犹如鼓,好像怀孕七八个月的孕妇,不敢俯身,也不爱吃饭。看后,我知道她这是脾虚不运,气机壅滞而致腹胀证。于是我想到了张仲景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不正是益脾健运、行气除胀的良方嘛!于是我按方子的用量比例给她开了药。她服用后,肚子慢慢地变小了,那些不适的症状也逐渐没有了,很快就完全康复了。
其实,如果一个人只是肚子里有“气”排不出来,肚子也可能胀得像鼓一样,那么把这个气放出来,就不会那么难受了。这时用一些芳香走窜、行气通窍的药,例如陈皮等行气健胃,把“气”排放出来,脘腹胀满的情况得到改善,人就舒服了。饮食上也可以多吃些顺气食物,例如萝卜、茴香、山楂、槟榔等来进行自我治疗,以减轻腹胀造成的不适。尽量少吃产气食物,例如大豆、豇豆、芹菜、韭菜、菠菜等。
而像孙女士这样不仅气滞,还有脾阳虚,服用张仲景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好后,除了吃顺气的食物,我们建议平时还要注意健脾。健脾的食物有哪些呢?
清代光绪六年九月的一天,西太后慈禧由于嗜食油腻肥甘病倒宫中。她因为消化不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稀溏而闷闷不乐,不思饮食。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病是脾胃虚弱所致。经过众医研讨,都认为该给老佛爷补脾益胃,开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处方:茯苓、芡实、莲子、薏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粉,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匀后做成糕点,并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几天后,老佛爷的病好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爷一高兴便将“健脾糕”改称“八珍糕”。从此,八珍糕竟成了慈禧最喜吃的食品。不管有病无病,总要让御膳房为她做八珍糕食用。
八珍糕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主要是它那8种药食。茯苓能健脾补中、利水渗湿。芡实能补脾止泻、补中益气、开胃进食。薏苡仁补中去湿。山药健脾益肾、补虚劳。扁豆理中益气、补肾健胃。莲子能健脾补心、强筋骨、补虚损。麦芽消食和中、去积除胀。藕粉也能养胃滋阴、消食健脾、止呕渴泻痢。这8味都是健脾祛湿的食材药材,吃了后,脾阳不虚了,就不会因为气滞而导致水湿内停,这样一肚子的“气”和“坏水”这些毒邪没有滋生之地,它们不在体内作乱,肚子就不会鼓鼓的,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腹部胀满了。
除了饮食调理外,经常揉腹部也能驱赶毒邪,使腹部的肠、胃、脾等脏器的功能得到改善,帮助食物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让肚子舒舒服服、人体健健康康。揉摩肚子不仅可以养生,而且对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肺心病、便秘等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减肥健美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揉腹不宜在过饱或过饥的情况下进行,如有胃肠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恶性肿瘤时,最好不要揉腹。如果肚子内有温热感、饥饿感、便意、肠鸣排气等都属正常现象,说明一肚子的“坏水”和“气”要排出来了,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
胡言乱语要信更要查,找准病根好得快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红楼梦》中,王熙凤先声夺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凤辣子”印象;走在大街上,我们听见某首新出的歌曲,只是听着歌手的声音,就知道是谁的歌;打电话的时候,见到一个陌生的号码,只要听到对方的声音,就知道对方是谁……所有这些,无不表明一个人的声音对于辨人识人的重要性。人们常说“闻声识人”便是如此。中医看病方法四大步骤——望、闻、问、切中的“闻”,是将听一个人说话来判断其身体状况摆在了重要位置。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会见到一些人,他们要么经常自言自语,要么将一些话不由自主地重复好多遍,还有些人说话总是语无伦次,让人不知所云。大多数人遇见这样的人会不以为意,觉得这人脑子有问题,其实这是“心”病。
中医认为“言为心声”,因此语言的异常多为心的病变。具体是属于哪种“胡言乱语”,还得根据病人伴随的症状来判定。只有找准了病根,才能有的放矢,更快捷地消除疾患。
我曾经接诊的病人当中也有类似的诸多症状。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是由他的儿子儿媳送过来的。他们家乡在云南,千里迢迢将老人接到我这儿来治疗,让我不禁为他们的孝顺所感动。据他们所说,老人平时言语并不多,就算说起话来,声音也比较微弱,别人跟他聊天的时候,感觉比较费力。他总是将说过的话一遍遍重复,慢慢地就很少有人跟他聊天了。而他自己偶尔想起什么跟别人说的时候,也还是一遍遍重复,声音低小,让人不知道是在自言自语,还是跟别人说话。他这样持续已经有半年之久了。儿子们听说这种病症可以治好,便四处求医。我为他号了号脉,只觉他脉搏跳动无力,问他身体哪里不舒服,他倒是没觉得有哪里疼痛或者有难受之处。当我问起他一天的饭量,他的孩子反映他吃饭很少。
老人家看上去气色很差,面现疲惫,说话有气无力的,这是很明显的气血虚弱。人体发出声音,是口、舌、齿、唇、鼻、喉、会厌及肺等器官协调工作的结果。健康人的声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发音自然、音调和畅、刚柔相济,这就表示人体气血充盈,发声器官和脏腑功能正常。当一个几天没有吃饭喝水的人说话时,几乎就没有说话的力气,这就是因为体内的气血在经过消耗之后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出现了亏缺,这时候的胡言乱语属于虚证,我们也叫“郑声”。
前面所讲的是安静的“胡说”,而还有一种人嘴里也是经常不停地说着一些自己和他人都听不懂的话。不同的是他的声音高亢,像是在吵架,听起来这个人精力非常的旺盛。这种情况属于实证,这时候的他们多处于头脑不清醒的时候,如果等他们安静下来,你问问他们之前的事情,或许他们都不记得了,但是那种烦躁感依然在心头荡漾。心中烦热,容易胡言乱语,很多人都有过体会,高热发热的人常会说着一些自己好后不记得的话,就是因为体内郁积着热,正如“言为心声,火燔而鸣”。而在生活中,当我们听到有个人说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人们也常常会说他是“烧糊涂了”,就是源于此。用中医的专业术语来定位就是“谵语”。
《伤寒论》中说“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说的就是郑声、谵语虽然同属于病人胡言乱语之类,病因却不尽相同。谵语由邪热扰乱神明所致,所以这类人都显得很“有精神”,气势十足、声音洪亮、面色红热。与之相反的虚证郑声的病人,则显得“软弱”多了,声音微弱、面色枯萎,这是因为这种病人是由于体内的精气耗伤过度。两种病情大多出现于病人的病情危重阶段。
病情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未雨绸缪、防治疾病恶化才是上上之策。言为心之声,而心主神明。这就给我们指明了疾病初见端倪时的救治方法。我们要做的就是养血宁心。气血为心神的物质基础,就好比是一棵大树的根,大树要茁壮健康,就要保证根部的健康,否则,根不正则苗不直,树的健康更无从谈起。养心也是一样,保养心血势必成为重中之重。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说的就是心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周流全身,以濡养全身,心神当然也不例外。
心动不如行动,找到了方法就要切实地执行,纸上谈兵终属徒劳。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补心气、养心血的穴位,它就是神门穴。一看这个名字,“神”,就跟心神相关,属气;“门”就是出入的门户。神门合在一起就是把人体内总想往外跑的“神”给关住,它是心经的原穴,可以补充心脏的原动力。《大成》里说它“主心性痴呆,健忘”,究其原因就是它能补心气、养心血。气血足了,神有所养,自然就踏实了,不会跑了。它位于手腕横纹上,手小指侧腕下方肌腱凹陷处,用左手拇指按压右手腕神门穴,再用右手按压左手腕神门穴,力量不用太大,有酸胀感即可,每天不拘次数地按揉,也可以选择用艾条熏灸。尤其是中午11~13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时,心境近期最旺的时段,多多刺激神门穴效果更佳。炎热的夏天很容易出汗,而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也会损伤心气心血,因此更要注意补心。
神门穴是心经上的穴位,有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的作用,可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等心与神志病证。
另外,每天喝点人参养心茶也有很好的帮助。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养心。它选取的药材是人参、陈皮、酸枣仁、茯神。将它们用开水泡透,频频饮用,有很好的养心安神作用。
“言多必失”常常是作为对一个人要谨言的忠告,但是“多言”亦可以帮助医者判断一个病人的病情,求证虚实,从根论治。
喜欢躺着不是懒,是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春困秋乏夏打盹,冬日最好眠”,这一句话在许多年轻人中以玩笑的形式传播开来,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无论什么季节,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总容易犯困、瞌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那些人夜晚熬夜,不能保证夜间充足的睡眠。然而,有一些人即使每天早睡晚起,一天还是昏昏欲睡的状态,这就不正常了,说明身体潜藏着问题。
前段时间,在健身园做锻炼的时候,听见我们小区的张姐跟旁边的一些邻居抱怨,说娶回来的儿媳妇就像是个老佛爷一样,每天横草不拿、直草不拈,一天到晚,除了吃吃饭、偶尔在外转转,就躺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或者回屋里躺着了。我忍不住插了句话,说:“是不是有了?”张姐一看是我,知道我是个医生,赶紧叫我过来。给我详细地描述了一番:“刚刚来到我们家的时候,是觉着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就没多做要求。可是都几个月了,从没帮过我煮一顿饭,有时候忙不过来,叫她帮帮忙,不一会儿就说累了、困了……我也以为是不是怀上了,让她去做了检查,但是没有。看她那样,我都觉着不正常,一个年轻人怎么会像老年人一样没活力?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也说不上来,就说总感觉想睡觉,好像瞌睡虫附身一样。”看她这么严肃的样子,除了抱怨,还免不了担忧,我建议她把她儿媳妇带到我那儿,我详细问问、给她查查。
后来见了她的儿媳妇,乍一看,吓了一跳,这姑娘的脸上写满了“没精神”。此时已经是阳春三月,看她还穿着偏厚的棉衣,确实与她的年龄不相符。我问她感觉冷吗,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可能是一天到晚没怎么活动,手脚总是凉凉的,就多穿了点儿。”“那你为什么不活动呢?现在的年轻人不都喜欢逛街吗?”姑娘说:“我也不是不想动,就总是觉得没力气。我以为是没休息好,所以就多躺着休息,可是觉是越睡越没劲儿。”“那你都能睡着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除了总是想睡觉,有点儿怕冷之外,倒也没什么痛处。睡觉也大多处于半睡半醒状态,稍有动静,我就醒了。”最后她想起自己吃饭没胃口,在一旁的婆婆也应答着说:“她确实每次吃饭都吃得很少。”我把了把她的脉象,发现脉搏跳动无力,比较细微。
如此一来,这姑娘爱睡觉就有理有据了。脉搏跳动无力,表明她的阳气衰弱;脉象细微,表明她的精血不足。阳气有如身体的太阳,阳光普照,世间的万物才能得以生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体内的阳气充足,四肢才能得以温煦,舒展开来。体内阳虚,就会怕冷,那些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的人,除了受寒冷的天气的影响,更多的是源自体内的阳气虚弱。中医讲,阳主动,阴主静,“静则多眠”。如果大家留心观察身边的人,那些比较安静的人都是一些体内阴气较重的人,而那些似乎一整天很活跃的人,就是阳气旺盛的缘故。讲个更具普遍性的,男人和女人对比,老人和小孩对比,尤为明显。男人属阳,阳刚之气就是用来评价男人的,阴柔如水是对女人最贴切的描述;而小孩属纯阳之体,所以小孩子跑到外边疯玩一整天都不觉得累;老年人随着年岁增长,阳气渐虚,不光怕冷,更喜欢安静独处,精神面貌也大多不好,所以人们常说“老气横秋”,就是如此。
除了阳气衰微,之前说的精血不足也是罪魁祸首之一。精血也就是常说的气血,精血同源嘛。大家都知道,气血就像河水一样是流动的,正是由于它的流动,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体内的每一个部位,各脏腑才能有力地支撑起全身的骨架,让人精气神俱全。脾主四肢,脾有了充足的气血滋养,四肢就能健康有力;而心主神明,心脏受到了气血的濡养,就不会出现神志不清、昏昏欲睡的现象。有的女性朋友平时不嗜睡,就是月经期间及月经的前后几天困乏得要命,这就是因为经血流失,气血亏乏。
对付这样的嗜睡就要养血养阳。一说到这儿,很多人就想着吃什么补补,在这里教给大家一个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按摩丰隆穴。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丰隆穴就能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呢?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处,找到它的大概位置,按到它特别敏感,疼痛得厉害就是了。由于它是因阳血聚集而隆起,有丰满之象,所以取名丰隆。加上它属于足阳明经络穴,按摩这个穴位便能疏通胃经和脾经两经的气血,即“一络通二经”,因此它起到调理脾胃的功能。
丰隆穴是胃经的穴位,在外踝最高处与外膝眼联接的中点,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处取穴。
我们知道,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了,气血来源充足,就会大大提高精气神了。按摩这个穴位每天只需花上你1~3分钟的时间,在你看电视或是等车,甚至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就随手完成了。只是这个穴位的肉比较丰厚,所以按摩的时候要稍微加大力度。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上午9~11点,“脾经当令”,这时候脾经最活跃,是脾经开穴之时。如在这个时间段进行穴位按摩,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人觉得嗜睡并不是什么不起眼的病,说“困了多睡会儿不就得了”。殊不知,嗜睡便是病魔的使者,嗜睡不止的人很有可能患上糖尿病、脑血栓等“时尚病”。据美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嗜睡的人很容易得心脏病,尤其是老年妇女,比起同龄老人来,患心脏病的比例特别高,死于各种疾病的概率达到了骇人的程度。嗜睡,就是一个恶魔,它像潘多拉一样在我们的身体上撒下病患的种子。
最后,提醒一下众多“睡不醒”的朋友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将自己关在家里,由着性子睡觉不止。白天阳气鼎盛,要赶紧打开窗子,把阳光迎进来,最好是到外面活动一番筋骨。此刻,正是你补充身体阳气的大好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