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活到天年,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活到天年,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时间:2024-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关注吃喝拉撒,做自己的诊疗医师吃喝拉撒,高雅文艺的人不想提,觉得太俗气;市井乡野的人当趣谈,觉得无所谓。读懂了这些,不必向医生请问,你就可以做自己的诊疗医师。脾胃是个喜欢温暖的东西,一遇到寒凉袭击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出现各种胃部不适的症状。老李一下恍然大悟,找到了自己胃部受寒的根。不通则痛,胀痛的胃腑常会向你发出抗议以示警告。从这句话里,我们也看得出那些女孩子对自己大胃口的无奈。

活到天年,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第四章 关注吃喝拉撒,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吃喝拉撒,高雅文艺的人不想提,觉得太俗气;市井乡野的人当趣谈,觉得无所谓。其实,不管是高雅文艺的人,还是市井乡野的人,只要你想做一个健康无病的人,那就得去面对它、关注它。从整本《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吃、喝、拉、撒,是最能反映一个人健康状况的标尺。吃不下,说明胃里有寒;饿得快,说明胃里有热;大口喝水却不解渴,说明身体里的火气太旺;大便、小便,更是医生判断各种疾病的重要依据。读懂了这些,不必向医生请问,你就可以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胃里受寒,停杯投箸不能食

“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平常,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只要一觉醒来开始拉肚子,总会说是“受凉了”,用中医的说法就是胃里进入寒气了。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习惯生活在自己常年生活的环境里,一旦换个地方就可能会出现上吐下泻等各种不适应症。而胃喜温恶寒,当寒凉之气袭来,胃也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拉肚子除了是由胃里受寒引起,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吃错了东西。怎么来鉴别是不是胃里受寒呢?胃里受寒后,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吃不下东西。给大家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胃病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很常见的病,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我的一个患者老李最近常常胃痛,吃饭没什么胃口,稍微吃点吧,还总觉得胃胀。在他给我说了之后,我给他做了一下检查。我首先让他张开嘴,看了一下他的舌苔。正常人的舌苔都是红润而略带一层薄薄的白色。当我看见老李的舌苔的时候,它的舌苔上附着一层厚厚的白色,就像是深秋季节草木上结的霜。让他用舌苔与上腭摩擦摩擦,他说:“感觉滑腻腻的。”听了这话,我就已经能够断定老李胃痛、吃不下饭的原因了。我告诉他,“你这是胃里受寒了”。

老李思前想后都不明白胃里怎么受寒了。我提醒他,天气饮食、用药等,都能使胃部受寒。脾胃是个喜欢温暖的东西,一遇到寒凉袭击就会迅速做出反应,出现各种胃部不适的症状。老李一下恍然大悟,找到了自己胃部受寒的根。原来老李特别喜欢吃火锅,但每次吃火锅他都会喝大量的冰镇啤酒,即使是冬天的时候,也会喝很多常温的啤酒。寒气就这样被引入体内。寒主收引,当寒气进入体内,跟人在寒风凛冽的环境下会缩手缩脚一样,胃部也会蜷缩成一团。这样一来,胃气就舒展不开,而消化功能的发挥最主要的就是要靠胃气,胃气都聚在一块儿“过冬了”,哪还有胃口吃饭?

胃气聚而成堆,势必会阻碍气血的畅通。大家再想象一下,一个气球,如果在它的顶端破了个洞,你用再大的力气吹,气还是顺着口跑出去,这是因为两头“通”了。如果没有漏洞,一吹就鼓胀了起来。同样地,胃气被堵了,就会令胃部发胀。不通则痛,胀痛的胃腑常会向你发出抗议以示警告。

不仅如此,胃部受寒的人还喜欢打哈欠。不信你可以细心观察一下身边那些爱打哈欠的人,他们是不是普遍胃气虚、胃很寒,吃不得一点点冰冷的东西。一旦饮食不慎吃了寒凉的食物,喝了冰凉的水,胃就会很难受。为什么会打哈欠呢?其实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救。胃受寒后收缩,而打哈欠是令胃处在拉伸状态,通过打哈欠可以让胃气稍微舒展一下,把胃寒散掉一些。

胃在有温暖阳光的照射下才能疏散自如,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你的胃腑受寒成了一座“寒宫”,受伤的不仅是肚子,还会累及全身。胃寒的人平时都比常人怕冷,冬天尤其明显,四肢经常处于冰凉欠温的状态。绝大多数女性的痛经也都是因寒而起。这话从何说起呢?有过痛经的女人,在痛经发作时,在床上打滚,肚子、手足都凉,腰腹剧痛,甚至额头上都开始冒汗。在那一刻,有些饱受折磨的人说过“生不如死”。作为过来人的妈妈,这时候就会给她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生姜红糖水,或者用暖水袋放在她的肚子上给她暖暖,疼痛就会减轻许多。遇冷愈甚,得温则减。

胃寒的人都是脾胃阳虚,阳虚怎么办呢?有了太阳当然就温暖了,出现胃寒,那就是太阳被阴寒之气遮蔽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我们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胃药对身体有不良反应。是药三分毒嘛,更何况吃药治标难治本。那么怎么解决呢?治胃病的良方就是靠“养”。中医认为,胃遇热则养,遇寒凉则伤。所以,我们应该投其所好,要给胃一些温性、热性的食物,把胃里的寒气一点点驱走。

那什么样的食物算是温热性的食物呢?最常见的就是粥了。我们常常听说粥养胃,其实这是有道理的。是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可助胃气以扶正。也就是说,粥在胃中不仅不需要很多胃气来消化,而且还能够资助人体的胃气,加上它的温热能很快将胃里的寒凉之气驱除,无论对于健康人还是病人,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尤其对于胃病患者,胃已经生病了,必然胃气不够,如果还要胃去消化各种各样难消化的食物,这胃气怎么可能恢复呢?这时候只有喝粥才不会增加胃的负担,所以古人治胃病首先是要患者三餐喝粥。在《伤寒论》中即使是服药后,也常用喝粥来借热力鼓舞胃气。如服桂枝汤、白虎汤等后都要喝粥。因此,即使不是因胃寒致使的胃病患者,一些幼儿、老人和病人胃气相对较虚,喝粥自然也是他们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

坚持中医寒则温之的原则,治疗胃寒的方法很多。除了饮食加以调理,还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中医学当中一些简单的艾灸方法也能有很好的帮助。治疗胃寒可以艾灸腹部的中脘穴,温热之气可以直通腹内,温煦胃腑,除其病症。

我还经常看见一些有胃寒病的人用中药肚兜日夜兜于胃脘部,利用中药温热性质由外而内,逐步渗透,达到温胃散寒的目的,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对于胃寒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去对付它,但是无病一身轻,胃健康无伤不是更好?所以,养胃护胃总是要走在胃病之前。再次提醒大家,保“胃”健康还要注意天气变化,在寒凉的季节应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寒邪入侵。

饿得快,你的胃有点热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不吃饱哪来力气减肥?”这是时下许多想减肥却又管不住嘴的女孩子给自己找的理由,带着戏谑的意味。从这句话里,我们也看得出那些女孩子对自己大胃口的无奈。常说“能吃是福”,现在更是给许多爱吃及能吃的人冠以“吃货”、“大胃王”的称号。

殊不知,其实太过能吃也是胃不健康的征兆。有的人确实是按时按点吃一日三餐,可是每顿饭过后,还不到下一餐的饭点,肚子就又开始奏起了饥饿交响曲,多数人选择吃点零食撑到饭点。这种多食易饥的根本原因在于胃里有热,正如《伤寒论》中所说的“热则消谷善饥”。

胃在人体的脏腑中主受纳,就好像是个仓库,同时还兼有腐熟磨化水谷的任务。如果胃中阳热盛,气化作用就强,水谷的腐熟速度加快,因而食物入胃,其消化过程缩短,而出现多食易饥的现象。

这并不难理解。回忆一下冬天和夏天,在同样的地面上洒上同等量的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不难想象,夏天的时候,地面上的水肯定会很快地蒸发干净,而冬天,地面上的水干的速度明显慢多了,甚至冻结成冰。这是因为夏天的热量大于冬天。同样的,当胃里的阳热过剩,会提高胃吸收食物营养的速度,食物很快被消化,胃里就出现了空缺而觉得饥饿。同时,胃里的津液也被阳热迅速蒸干,所以人也会时时感到口渴,频频饮水。不但喝水多,还喜欢喝凉水。这都是因为胃过热,需要降温。

或许有的人会说:“胃口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这样还不好吗?吃得香当然好,但是并不能完全与身体棒画等号。在你大快朵颐之后,如果随之产生了问题就得好好反思反思了。什么是正常的胃口好,什么样的好胃口是源于胃热的催化作用?大家先来自我检测检测。

有的人每天必须不断地嚼食口香糖才能保持口气的清新,这就是胃热过剩最常见的表现。口臭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可谓大煞风景。也许你穿着非常体面,或是长相出众,不开口的时候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可当金口一开,原本好的印象可能立刻土崩瓦解。大家如果留心一点儿,就会发现,如果你在前一天吃了一些大鱼大肉之类的食物,第二天一早你的口气会尤其重。这就是因为那些肥甘厚腻的食物消化起来会需要更多的胃气,从而致使胃中积气过多,胃热迅速升腾而难以排除。平时我们将一些蔬菜堆积起来,或者是将脏衣服堆积过久都会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推及胃腑之内的大量食物在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和消化,那气味可想而知。所以,当你张开嘴,胃气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出口,随之而出。严重的,胃热还会灼伤经络。早上起来照照镜子,有的人就发现他的嘴角上起了两个水疱,或者出现牙龈肿痛,甚至是口糜的状况,这些可都是胃热的“功劳”。

前面说的都是胃热上涌的状况。胃热还会影响到“下气”,这主要体现在人的二便上。前面我们说过,胃热过剩会耗损体内的津液,这样一来,体内的水分就明显减少,大家就不难明白小便少而黄的原因了。大便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出现大便干结,甚至是痛苦的便秘。不仅如此,粪便气味儿也较浓烈。

看看这些常见的胃热症状,对照一下自己是否符合其中的某项。如果有,那就表明您的胃有点儿热了,就要注意调理一下您的胃了。

嚼口香糖固然可以让难闻的口气暂时被清香的口香糖味儿代替,可是不能治愈,总是让人担心不已。而其他的胃热痛苦更是经常反复体验,那么要怎么样才能完全驱除呢?既然它们的根源是胃热,我们要做的当然是清除胃热了。

怎么做才能清除胃热呢?这里可以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还记得夏天的时候,喜欢躺在凉席上睡觉,没睡多久,就会感觉凉席变成了“热席”,醒来之后,就用毛巾蘸上凉水,将“热席”擦擦,很快就又成了凉席。中医学讲“热则凉之”,但是有的人会说;“我也是经常喝凉水啊,也没有将胃热消除啊。”这里我们讲的是这个道理,凉水只能让胃获得一时凉爽,起不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来清这个热,建议大家可以将凉水换成金银花茶。

说起金银花茶,大家都不陌生,但要说它能清胃热并不是人人都清楚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一些人,尤其是喜欢喝酒抽烟的人或者一些常用嗓的教师、歌唱家、主持人等,随时会准备一杯茶,里面装的就是用金银花泡的茶。人们喝了后,咽干口燥的感觉会顿时消解。一些口气较重的人,在喝了金银花泡的茶之后,也会觉得减轻很多。这都是因为金银花寒凉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清热的作用,加上它循走胃经,清胃热的功效更显卓著。炎炎夏日,行走在外的路人进到超市寻找冷饮,金银花茶也常常是首选,打开瓶盖,馥郁的香味扑鼻,喝下去更是凉到胃里。

除此之外,中医养生中的穴位疗法也是简单易行的好方法。这里重点介绍的就是足三里穴。中医学里有句话说“肚腹三里留”,说的就是肚腹上的问题都可以找足三里这个穴位。这个穴很好找,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处。具体找法是:“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经常按摩该穴,不仅可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解决各种因胃部引起的各种疾患,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抗衰老、延年益寿也大有裨益。

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是一个强壮身心的保健大穴,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久不散郁而生热,因此,胃热多跟饮食和情志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良好情绪、保证良好的休息、注意适度调节活动量,还要避免暴饮暴食。

大口喝水却不解渴,体内火气太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多喝点水,免得上火”,这是许多朋友的温馨提醒,尤其是在夏天,会收到更多类似于此的关照。尤其是现在“一天要喝8杯水”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最开始这是许多养颜美容书上给大家传授的美容法。可是有的人每天喝的都不止8杯水,而且觉得越喝越多,甚至喝再多水还是不解渴,嘴里总是干干的,肚子里也是像个无底洞一样,始终处于口渴的状态,一直希望被“灌水”,喝点水后才能得到一时安宁。

如果您是这样的,可就要注意了,可能是您体内火气太旺了。火气旺是个什么概念?在南方的农村,冬天的时候仍然是沿袭着过去的传统。一进入隆冬季节,家家户户就关着门窗,在家里生上火炉取暖,随着屋内的温度被火烤得升了起来,屋内的空气也渐渐干燥。虽说在城市里用的取暖设备是靠空调或暖气片,可是带来的结果也是温暖的同时空气极其干燥。有的人一晚上开着空调睡觉,第二天口干舌燥,喉咙里也是干干的,于是加湿器也应运而生。

这道理放在人的体内也同样适用。人们饮食入胃,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吸收而化生水谷精微,古人称之为精气。精气经脾运化、经经络而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当嘴巴收到这些精气就不会感到口渴。如果胃中过热致使胃里的津液缺失,那么那些精气将被胃吸收作为补偿,胃中就再没有多余的津液输送至上面的口部,因此总是口干舌燥,想喝水。

很多人不把上面我们说的口渴当回事儿,能扛就扛。但是当某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你去照照镜子,却发现眼屎成坨、两眼红肿。走出去之后,朋友们见了以为昨天晚上没睡觉,或者是有什么伤心的事哭了一晚上。这时候,你就开始为自己的“红眼病”着急了。说起这眼疾的原因,大家立马会给出答案“上火了”。而这上火要是严重起来,会红得越来越厉害,甚至有灼热感,睁不开等。朋友们再次见了,难免关切地问一句:“你还好吧?”

这样的情况就是这火势越来越旺了。这就是土壅木郁、脾病传肝的典型案例。这怎么去理解呢?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相互影响的。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而肝藏血,主疏泄。就是说,脾胃生化出来的血都存放在肝脏这个仓库里,再慢慢地被运化到肢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将肝脾形象地比喻成一组水利工程,那么肝脏就是水库和那控制开阖的水闸,而脾胃就是那一条条的水渠负责输送。水渠堵塞了,水库不能正常泄洪,就会积郁成灾。胃里已经壅塞起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火烧开了势必累及肝脏。肝开窍于目,眼疾就是肝火燃烧的第一表现。不仅如此,肝火大的时候,还会嘴上起水疱,脸上起痘痘。

看到“肝火”两个字,脑海里很容易浮现出一个怒发冲冠的人在大声嚷嚷,脸和脖子憋得通红。没错,肝火过旺的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哪怕是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将他点燃,甚至不惜展开一场肉搏战。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即使只是星星之火也要将其扑灭,否则后患无穷。灭火也有多种方法,比如,木柴着火可以立即用水浇灭;炒菜时起火可以马上盖上锅盖;野外着火,赶紧用沙子埋;经常使用的还有灭火器灭火。可是,体内的火该怎么扑灭呢?

说起这灭火方法,我们还是得先弄清楚起火的根源,这样不至于无从下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前面我们说过这是土壅木郁,脾病传肝。脾属土,肝属木。既然是脾胃遭堵,肝遇塞引起的,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灭火和胃,疏肝理气。(www.daowen.com)

至于灭火,还是要找到简单而又快捷的方法。因为是壅塞所致,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疏通之前的拥堵,另一方面还要浇上水润一润,双管齐下,将热火从源头上清除。消除壅堵,我们也就可以从两头入手,一是减少进食量,二是增加排出量。所以,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可以选择性地吃那些易于消化、利于排便且无须消耗肠胃津液的食物,如韭菜、菠菜、香蕉等。

除了饮食,一天当中的生活作息都会影响到脾胃的健康。很多人爱加班熬夜,其实熬夜最伤阴。这里的阴指的是体内的阴气和阴液,这些对身体具有滋养作用。晚上是阴气旺盛之时,此时最宜睡觉,而熬夜是刻意地改变人体内的生物钟,改变生活规律,很容易伤阴。如果你实在没办法,一定要加班熬夜,最好在晚餐时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山药、银耳、红枣、核桃等。

说起消火,不得不提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刮痧。刮痧能打通血脉,促进血液循环,疏泄体内过剩的阳气,降低体内的热量。此外,刮痧还具有调节神经的作用,降低神经系统兴奋度,避免肝脏等脏腑因过于兴奋而生发出更多的热量。那刮哪里呢?《黄帝内经》记载有“头为诸阳之会”,头顶部的百会穴就由此得名。对头部进行刮痧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能将体内多余的阳气引导至头部,并通过皮肤、毛孔等疏泄到外界,从而降低体内热量。

百汇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石粮。身体的健康在于平日时时刻刻的养护,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是由于疏忽大意、照料不够引起的。很多在大家看起来无所谓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人在生活中需要火热的激情,积极地面对生活。对于身体来说,它只要温暖就足够了。因此,要随时调节好身体的温度,做到“只温不火”。

小便是身体的清道夫,要学会“察言观色”

“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是不仅仅如此,人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表情、眼神来揣摩别人的心意。如果说语言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那么表情、眼神却能让我们窥测到一个人的内心。这就是由外而知内,犹如“看云识天气”一样,通过云层的厚度和颜色,就会推测到接下来的天气是如何了。

谈到中医的学问也是如此,需要“察言观色”来辨证治疗,其中小便就是一个重要指标。苏东坡说:“要长生,小便清;要长活,小便洁。”由此看来,小便与人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它被看作人体的清道夫,因为通过小便,能把身体内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所以,由小便能知道脏腑的功能如何,进而判断出人体的健康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小便利者”。在人们的观念里,小便不利是不正常的,而“小便利”通常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妥。其实“利”与“不利”都是指能不能顺利排尿。能顺利排出尿液还不足以说明健康,还要具体看尿的颜色、气味等,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小便少者”是指不能顺利排尿,或者尿量比较少。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比较清楚。例如水喝少了,人就会口干,小便就少。其实,水喝多了同样对身体有危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耳边常响起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每天8杯水”。于是人们在心里一盘算,自己每天肯定喝少了。你想想啊,8杯水,我们每次就喝那么两三口,这得喝多少次,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饮水不够。于是人们开始热衷于大量饮水。现在的人们都能喝水了,结果又出现了能喝水后的健康隐患。

其实,水喝多了,并不是多去几趟厕所那么简单,还会出现心悸,使人心跳加快、坐立不安、心烦意乱。如果这时刚好有一件事情困扰着你,那么你一定会把身体的不适强加于这件事情上,根本不会想到是自己多喝了几杯水而引起的。喝水过多对身体也不好,这一点通常会被人们所忽视。

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奇怪,就是有的人水喝多了,也不去小便,也不心悸。只喝不尿,这更让人疑惑不解了。它代谢的产物哪里去了呢?其实,由于饮水过多而引起水停在两个地方,一是心下,二是膀胱。当水停在心下时,“必心下悸”,当水停在膀胱,“必苦里急也”。

不可否认,我们的人体需要水的滋养,那么,一天到底需要喝多少水才不会出现上述的不良症状呢?一般情况下,人的日常饮水量为每天2000毫升左右。如果你的杯子容量是500毫升,那么一天最好不超过4杯;如果你的杯子容量是250毫升,那么一天也最好不要超过8杯水。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用细细地数自己今天喝了多少杯的水,做到大约心中有数即可。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饮水过多,不是单指白开水,也包括各种饮料、茶、酒等。

喝了水,自然要排尿。一个健康的人,一天的排尿次数为3~5次,夜间不排尿或者排尿1次,总尿量在1000~2000毫升。这个标准会因为个体差异、环境、出汗等影响略有不同,但是,一般不会超出正常的范围很多。

这并不是告诉人们要人为控制小便次数,相反,有了小便一定要及时排出,不要憋尿。我这儿曾经来过一位外企白领,这位女士每天都很忙,而她自己乐此不疲,十分投入,经常能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一次在处理一项紧急事务时,她想去小便,但是由于工作紧急,她就想忍一下再去方便。谁知道事务过于繁杂,到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离她想小便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这时她赶紧去小便,可是到了卫生间却不是一泻千里,小便时断时续,好像没解干净似的,越使劲越解不出来,出现了尿路障碍。我告诉她,这与她憋尿有关。后来,她再也不敢忍尿了,经过调理,小便才渐渐恢复正常。

人能不能顺利排尿,与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有关。如果你有意控制不去解小便,那么就会损伤肾与膀胱之气,从而引起其他病变。所以,我们说,对于排尿,顺其自然最好。

排尿时也不能过度屏气,那样的话,你越努力,越可能排不出来。因为努力屏气强排,也会损伤肾气、膀胱之气,造成排尿不畅、点滴而下的局面。

另外,对于男士来说,排尿姿势也有讲究。“饱则立小便,饥则坐小便”,这是因为饱时肾气充足,那么可以随意而解,立着、坐着、蹲着都无妨。但是人在饥饿时,肾气相对较弱,为了避免过度消耗,应当采用坐式或者蹲式使小便缓慢排出。

“二便为一身之门户”,小便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门户,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小便变化的条文有五十余条。有“小便自利”、“小便不利”、“小便微利”、“小便不通”、“小便必难”、“小便赤”、“小便数”等不同情形。通过它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为辨证提供依据。

现在的中医问诊,也会问及小便的变化。正常的尿液通常为清澈透明,呈淡黄色。这就像我们看到江河的水一样,如果这些水没有污染,为天然的水,往往清澈见底,呈淡蓝色。这么好的水质如果被污染了,那么通常水会变得比较混浊,甚至变了颜色,水底的鱼儿也都不能健康地生活。我们可以把小便看作人体中的河流,本来它是淡黄色的清澈透明状,但是因为身体受了毒邪,得了病,它也会因此而改变性状和气味、颜色、尿量、次数、排尿时的感觉等。

当然,尿色深浅等情况,在正常时也会有些许变化,只是出现特殊颜色时,才是疾病的信号。例如,红色的尿通常是结核病、受了外伤、急性膀胱炎,或者吃了某一种泻药等引起。排尿时灼热疼痛,可能是尿路感染损伤。小便排完之后还有余尿,多与膀胱或前列腺的功能异常有关。尿液呈棕黄色,摇动时黄色会粘在便盆上,通常为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道结石等。

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热证与寒证两类。当一个人有热症时,排出的小便为红色或黄色,质地较为浓稠,气味熏人,蒸汽也大,不易散去,泡沫小并会迅速消失,漂浮物较厚,并在尿液中翻腾。当一个有人寒证时,排出的小便颜色呈白或青色,质地较为稀薄,蒸汽及气味都比较小,泡沫比较大,消失迟缓,悬浮物也均较稀薄。

除此之外,也有特殊情况,如果尿液色白而青,好像是寒证,但是漂浮物比较厚,这时就可以推知还蕴有伏热,这是假寒真热之证。与此相反,尿色很黄,好像是热证,但是气味却很小,也不出现漂浮物,这就是假热真寒之证。所以,在看尿液时,

需要详细观察,并且结合其他辨别方法,才不至于贻误病情。

观大便知健康,大便是来自肠内的信使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提到大便,人们就忍不住想要捂住鼻子、蒙上双眼,因为它污秽不堪、臭不可闻。可是即使这样,大便也有它的利用价值。它就像一张晴雨表,既能反映消化吸收功能,又能提供某些疾病的重要信息。不管您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学会了观察这种晴雨表,都有助于了解自己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

我们中医历来都很重视大便的作用。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儒门事亲》中说:“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通过这两句话,我们能获得一个清楚的信息——大肠是一个传导的器官,传导的是胃里的水谷食物的残渣,一日一次属正常规律。

能做到一天一次排便当然最好,这说的多是理想状态,生活中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有所变化。所以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正常的大便次数在1天3次到3天1次,排出来的粪便质地柔软,呈条状,金黄或者黄色(某些特殊食物染色除外),也就是现在常说的“香蕉便”,而且排便通畅无异常感。这就是最健康的大便。不过,现在像如此健康的大便还真不多见,要么呈青色、绿色或者黑色,而且成形的也很少。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做到一天一便,大便超过3天1次的则属于异常。其本身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十分痛苦,并带来很多并发症。宿便堆积在肠道,不断产生各种毒素,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口臭,导致面色晦暗、褐斑、痤疮、肥胖、烦躁。宿便中的毒素进入血液,还会加重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宿便对妇女的影响也较大,可能会引起月经紊乱、子宫位置不正等。

而造成这种排便不畅的,主要有阴液亏损、气虚和大肠传导不利两方面原因。如果你去过水上乐园,就知道水上乐园的水滑梯上总会有源源不断的水,这样从上面滑下来的时候才会通畅,而那水起到的就是润滑作用,助于下滑。阴液就是大肠内的“水”,起着润滑肠道的作用。阴液亏损大多数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抽烟、喝酒、性生活不节制等均可引起阴液亏损。这样的大便一般干燥硬结,多吃蔬菜、水果可以缓解,例如梨、香蕉、玉米,纤维丰富的芹菜、菠菜等可加快肠蠕动。

如果是大肠传导不利,那就说明可能伴有气虚。这时候大便一般并不是很干燥,便质并无异常,只是感觉大便费劲。肠道的传导、排泄主要是胃气的下降推动促成。这也不难理解。前些天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幕,两个人开着车去郊外,结果在半路上车抛锚了,两人不得不下车推车,推一下走一点儿,用力小了或不推了车就停了。大肠的传导也是如此,在气的推动下和水液的润滑下,肠道内的糟粕才能迅速排出体外。气虚了、水液少了,推动无力就排便艰难。这时可以吃一些芝麻糊、山药、南瓜、栗子、大枣等补气的产品,补中益气就可以好了。

排便次数少是问题,但是太过频繁也是个健康隐患。大便超过1天3次的是泄泻,又称腹泻。如果排出的粪便中伴有食物残渣,暗示着您很可能是脾阳虚弱。这是因为脾主运化,脾虚运化无力,一些糟粕便趁机大乱,窜逆而出。在此期间,不仅仅大便出问题,还总是胃口欠佳,吃不下,加上脾主四肢,阳虚不能温煦四末,所以四肢寒凉不温,惧怕寒冷。

当然,腹泻也可能是感受外邪引起的,比如受风寒。外邪侵袭常伴腹痛和排便次数增多,并且大便有黏腻不爽的感觉,大便完了感觉不痛快,甚至带分泌物和血丝。另外,食物中毒、饮食积滞、情志失调、病久阳虚也可以引起泄泻。食物中毒的腹泻一般是突如其来,常伴随恶心呕吐。如果你每次大便完了马桶里还漂着油花,则有可能是脂质吸收不良。一般来讲,泄泻可以从饮食方面调理,主要以吃性味平和的米面为主,可以酌情吃一些升提干燥收涩的东西,比如乌梅、莲子肉、荔枝干等。

除了从大便的次数能识别健康与否,大便的颜色、形状和气味也常常作为医者判断疾病的重要标准。血液在大便后滴下或附在形成大便表面,与大便不混杂,常见于内痔和肛裂。如果是没有患痔疮和肛裂而年龄较大的人,若发现血液附在大便的表面且大便呈扁平带子形状,应高度警惕直肠癌的可能。如果大便颜色暗红像果酱样,并有较多的黏液和恶臭味,常为阿米巴疾病的表现。便中的阿米巴是一种寄生虫,它常在肠道中横冲直撞,很容易窜进肝、肺等器官,并容易传染给新的“主人”。而大便似鼻涕脓样并带血,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它是一种脓、血、黏液的混合物,患者常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表现。当大便呈鲜红或暗红色,带糊状,并伴有腹泻、腹痛,多为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常由大吃大喝及进食不洁食物引起,需要急诊抢救。如果发现大便灰白似陶土,同时皮肤又发黄(黄疸),则表示胆汁进入肠道的通道被阻塞,胆汁只好反其道而通过血液循环至皮肤。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多见此种大便。还有一种漆黑似柏油的大便,出现这样的大便常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险情”。柏油样便还可见于其他消化道出血的疾病,一般出血量60毫升以上才呈现黑便。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是吃了大量猪血、猪肝者则不属于这种病症。

便后,如果酸臭气味浓烈则说明是食积,而腥臭则是因为肠胃受寒,恶臭扑鼻则是因为肠中积热过多,没有臭味或者臭味极轻却是因为脾胃虚寒。

常言道:“欲无病,肠无渣;欲长生,肠常清。”肠胃健康为长寿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石。而大便是来自肠内的信使,大家应该根据它所带来的信息敏捷地判断出身体的健康状态和需求,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