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预防疾病,了解身体状况,尽早做好健康干预

预防疾病,了解身体状况,尽早做好健康干预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了解身体,疾病早知道尽管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和自己的身体打交道,但我要说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却并不了解。其实,这些都是身体有病向你发出的警报,在《伤寒论》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身体就是一个晴雨表,一定要多了解、多关注,才能防“病”于未然。热邪驱逐了,面赤的病自然好了。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服用通脉四逆汤治疗,这就是虚热证。

第三章 了解身体,疾病早知道

尽管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和自己的身体打交道,但我要说很多人对自己的身体却并不了解。当原本白皙的脸上突然出现了红晕,且久久挥之不去,很多人选择了等待,希望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轻轻地来”;当别人一切都正常,而自己却无缘无故地老发汗,很多人认为是自己火力壮,觉得没什么;当记忆力开始下降,丢三落四的毛病频频出现,很多人只是觉得自己老了,开始老糊涂了……其实,这些都是身体有病向你发出的警报,在《伤寒论》中都有明确的记载。身体就是一个晴雨表,一定要多了解、多关注,才能防“病”于未然。

热邪不驱,面色娇红是祸不是福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古人讲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告诉人们在遇到紧急重大事件时,要能沉得住气。有的人一紧张,忽的一下脸就红了,这就是喜怒形于色。说起脸红,比较有趣,在自然界已知动物中,唯一知道脸红的就是人类,达尔文把这一现象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脸红,偶尔是女孩子害羞的表现,但很多时候是根本就收不住这个面色。

还有人说面色能体现人的运气。这从中医来解释就是面色红润,说明此人气血充足,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都会精力充沛,所以被看作一个好面相。这样的人通常面部皮肤也较有光泽,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红光满面,好像有喜事似的。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面色娇红都是好事。我们来看看《伤寒论》说:“设面色缘缘正赤者”中的“缘缘”是持续不断的意思;“正赤”就是大红色,也是说脸上持续发红的一种状态。“阳气怫郁在表”,这里的“阳气”是指热邪,“佛郁”有郁结之意。这句话是说,面赤是因为热邪郁结在脸部,这说明是热毒引起的,恐怕是祸不是福了。“当解之,熏之”,是说对于这种面色娇红的情况,需要发汗解表来排除,让热邪有出路。

为什么热邪会导致面赤呢?赤为火的颜色,我们都知道古人钻木取火,这种取火方法是因为摩擦生热,当热到一定程度时,就化为火了。在人体中也是如此,“火”与“热”都是阳邪,只是程度不同。当“热”到一定程度,就会着“火”。“火”就像火苗一样,不停地往上越,所以,人一旦有了火之病,通常是在头部出现上火的各种症状,比如说面红、目赤、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红肿痛等。

我们说,一个人如果害羞了,可能脸红,但是过一会儿就恢复正常肤色了;有的人喝酒了,也会脸红,但是不喝了,脸色就不红了。而“面色缘缘正赤者”犹如被火熏烤红了似的,并且无论是待在外边冻一会儿,还是到屋里暖一会儿;无论是一个人,还是面对很多人;无论是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还是胡思乱想,这种持续发红的状态都不会改变。很明显它与前面两种情况不同。看起来都是面红,但是具体情况却十分迥异。

我诊治过一男性青年,他有一个怪毛病,就是爱脸红,一紧张脸更红,这给他带来很多不便。有一次,亲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初次与人见面,脸红到脖子根,女方认为这小伙子真腼腆。第二次又见面了,他却还是这样,女方就不敢再与他见第三次面了。脸红给他造成了不小的精神负担,像他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的。要治好这个毛病,主要需要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也是脸红,但是与他截然不同。前一段时间,诊室里来了一位身材高大、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他用黑色的墨镜挡住了眼睛,仔细观察时,我发现他脸色有些发红,表现出心情烦闷的样子。我请他取下墨镜聊了一会儿,他的脸色仍持续发红,与他气宇轩昂的外表不太相称。后来经过询问才知道,前一段时间他感冒发热了,吃了药,退了热。但是这几天好像又病了,脸上又热又红,都不好意思去公众场合了。他对我说,表面上还努力支撑着,但是这脸色他实在控制不住。他经常要出去应酬,不想让客户发现,但又回避不了,更为重要的是担心自己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像他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身体内有热邪,因为第一次感冒没彻底治好,风寒之邪由体表侵入了身体内,它们在体内化为热邪。我们看水一般都在地下流,而热气一般都在地上,人体内的情况也是如此,它会往头上冲,把脸给烤红了。

要治好他的面色娇红的症状,就要给他驱热邪,因为这股热邪并没入脏腑,所以要继续发微汗,这样,热邪就会通过汗液排出体外。热邪驱逐了,面赤的病自然好了。

同样面赤,也有深浅之分,这就跟人们上彩妆一样。如果上的妆比较重,那就是浓妆艳抹,如果上的妆比较轻,那就是淡妆。一般来说,当赤色较深时,多为实热证,当赤色较浅时,多为虚热证。它们均有面色娇红的症状,怎么区分呢?

上面提到的“面色缘缘正赤”是阳气怫郁在表,满脸持续发红。为表邪不解,入里化热,热邪随足阳明胃经上行于面部,好像上了彩妆似的,面色娇红。这属于发热性疾病,只要给予小发其汗就可以了。这是外寒里热,是实热证。

《伤寒论》中还提到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也是“面色赤”,但是这种面赤犹如上了淡妆一样,是“里寒外热”,为阴盛格阳证。

什么是“阴盛格阳”呢?它是指人体内的阴寒过盛,把阳格于外,阳气进不去,浮在外边,也就是内真寒,外假热。你看这个人身上特别热,都这么热了,反而想盖被;口虽然渴,反而不能喝冷饮;脸上好像上了一层淡红妆似的,却游移不定,体内全是阴寒内盛之证。这说明体内没有那么多的热,之所以感觉热,只是外部的感觉,里面其实非常寒冷。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服用通脉四逆汤治疗,这就是虚热证。

另外,一般情况下,对于清热,大家比较熟悉的治疗方法是攻法,就是把热邪直接通过二便攻下去。这里能用这种方法吗?答案是不能。为什么同样是热邪,这里却不能用攻下的方法呢?因为“面色缘缘正赤”这种情况属于阳明病,热邪不在腑而在经。也就是说,不能只看到有热邪,还要看这热邪的位置在哪儿。它不在大肠小肠,所以不适合攻法,那样会白白损伤脾胃之气,热邪也攻不下去。那怎么办呢?这里提到采取“解之,熏之”之法,使它从体表发出去。

只要让热邪有出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它在表,就发其表;它在里,就攻其里。这就是辨证治疗。很多疾病治疗不见效,就是因为一看症状一样,就采取一个方法,结果,对有的人奏效,有的人却无效。例如,生活中有的人听说某某人得了什么病,吃了什么药治好了,就去效仿那人,也去吃这个药,结果却治不好,就是这个原因。通常不是因为药不好,而是没对证。

常常出汗,不是火力壮,是卫气不牢固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民间有一句俗语为“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火力”犹如火势一样,火旺,自然能驱寒,不畏寒冷。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生命之火的燃烧过程,人的身体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火的支撑。人的生命之火,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也并不总是那么旺盛。它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当火势弱了,人就会畏寒。

人体内的火有两种,我们上面所说的“火力”是指那些具有温煦脏腑经络、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作用的阳气,中医称之为“少火”。人体内还有一种火,称为“壮火”,这种火能耗伤津液。当阴虚不能制火,灼伤津液,就容易出现自汗、盗汗等症。那么这里提到的“自汗出而不愈者”是不是阴虚火旺呢?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条经文。文中提到“病人脏无他病”,是说患者脏腑并没有问题,也就是说身体里没有病。“时发热”是指自汗发热这个症状时有时无,只是阵发性发热汗出,与不停发热汗出有明显区别。“自汗出而不愈者”,是指总是时不时地发热汗出,多长时间也不好。这同时也告诉我们除了发热汗出外,并没有其他的恶寒、恶风等表证,并不是太阳中风证。“此卫气不和也。”张仲景认为它属于杂病的营卫不和,主要是卫气不牢固,并不是因为阴虚火旺。

“卫气为百病之母”,为人体卫外抗邪之卫士也。卫气失常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源。卫气的特点比较强悍,运行迅速,所以能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当一个人出汗异常时,例如自汗、盗汗等,均与卫气受伤、开合失职有关。

日前,我这里来了一位退休老干部,一日三餐及大小便都很正常,但是每天都会有两三次的阵发性发热、汗出,就像干什么活,突然累得满头大汗似的。其实他并没有干什么活,只是在家里休息。没办法,找了个中医,他认为这种症状很像阴虚火旺引起的,就抓了一些补阴的药,但是服药二十多剂都无效,结果反反复复发热自汗一年多也没好。

那天,他找到我,述说自己这一年来的治疗,履履不见成效,询问我其中的原因。其实这就是把这个自汗证当成阴虚的津血亏损来治疗了。由于其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并没有阴虚的症状,于是我想起张仲景所言:“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这位患者没治好的原因所在,正是因为“卫气不和”。

卫气不牢固,属于阴气虚,它与阴虚不同,别看这之间只差一个字,却有着天壤之别。阴虚一般是指阴血、阴津不足,这属阴。但是卫气是阳气的一种,主要指在人体之气中具有保卫作用的卫气,它属阳。卫气主要负责毛孔腠理的开合。当卫气不牢固,腠理开合失常,就会常常出汗。

讲述完原因后,我为患者开出桂枝汤,并且叮嘱他要注意服用方法,要在发作前服用,不要在发作时服用。患者按照这个方法服用没多久,病就好了。

一般来说,像常常出汗这种情况,有的人一天发一次或几次,有的人几天一发,久治不愈,患者本人并没有什么大实、大虚的表现,用清热去实、补阴等方法都是不合适的,用发汗的方法来调和营卫,却可除疾。

为什么要在发热、自汗前服用呢?我们看这个患者的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像发作时间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情况,一般都是在发作时间前用药。即使无时间规律可循的,也应当在发作间歇时用药。

这种服药方法就是“截断疗法”。什么是“截断疗法”呢?它是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体现了一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为了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就会用“截断疗法”来提高疗效。这种方法既有“截断”含义,也有“扭转”的含义。不过,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辨证、掌握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预见性地抢先一步。

并且截断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对于祛邪,一定要体现“早”和“尽”,这是截断的关键。这正如用桂枝发汗一样,要赶在发热自汗的前面,并且彻底截断病势。“截断疗法”不仅是祛邪,还能扶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应用姜、桂、附的方药占了很大一部分,都是借助辛温扶阳的药物来振奋人体内的“少火”,达到扶正驱病的作用。

有的人会奇怪,病人本来就自己时不时地出汗,却还采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确实如此。两者都是汗流出体外,但是一个是越出汗,病得越严重,另一个却是治病,发完汗后,就不再出汗了。这是因为自汗是因为卫气不固所引起的,而发汗这个方法却是可以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营卫和,那么人就不会自汗了。

营卫是什么关系呢?营气和卫气都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生成,营气循行于脉中,而卫气循行于脉外,二者相互依存。由于卫气不固,不能护外,那么就会影响营气内守,这就是营卫不相协调。用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那么病症就可以治愈。

张仲景还在《伤寒论》第53条中提到一个自汗的情况:“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荣气和”是指营气正常。“外不谐”是指体表的营卫不和。这是说脉中的营气虽和,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和。由于卫气不能与营气协调,所以“病常自汗出”。“复发其汗”是指再用发汗的方法使营卫调和,这样病症可以痊愈,这里也是用桂枝汤发汗解表。

我们看这条“病常自汗出”与“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虽然都是自汗一症,用的方药也一样,但是它们的病因却是不同的。

“病常自汗出者”是因为太阳中风,为风寒侵袭,使卫气受伤,营阴失守引起的。出汗的同时又有发热恶风寒、头痛等症状,属于外感的营卫不和。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因为卫气虚弱、不牢固,它并不是因为风寒外袭所引起的,所以不伴有风寒的表证,仅仅是营卫不和。

虽然引起出汗的原因不同,但是这两种情况都是用桂枝汤发汗解表的方法来调和营卫。张仲景的这种辨证论治给我们后人一个启示,虽然有些疾病症候不尽相同,但是病机基本一致,故可以同用一个方法,甚至同用一个方子来治疗而且获愈,这就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异病同治的思想。

胃气是定人生死的阎王,一定要保护好胃气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惊。”

经常我们会听一些人说,“没胃口,不想吃饭”,或者明明饿了一天,却说“我不饿,我不想吃”,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个人的脾胃功能出问题了。脾胃功能也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胃气。

五行学说里讲,土能化生万物,土气是万物的源泉。胃在“五行”中属土,所以胃气就是人体的根本,身体需要的一切气血都要从这里获得,五脏六腑都需要由它来滋养。胃气强的人,气血就足,脏腑也安康,身体倍儿棒,而胃气弱的人身体就要弱一些。

如果你能留意一些的话,不妨观察一下身边的人,那些一到吃饭点儿,就嚷嚷着要去吃饭,吃饭的时候也不挑三拣四,给什么吃什么,吃什么都吃得香的人,他们的身体一般都比较好,没什么毛病。而那些不好好吃饭,挑挑拣拣,吃几口就不吃了的人,身体一定不结实。所以咱们老百姓讲“民以食为天”、“能吃是福”。

可是现在社会流行苗条,很多人就竭力控制饮食,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节食。长期这么下来,对身体有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就是伤胃气。为什么这么说呢?胃要为全身提供能量,你却不给它吃的,或者说给它一点点,这根本不够它的消耗。经常这么做,就好像是让一台没了油的机器在那儿使劲干转,用不了多久,它一定得出问题。你看现在患胃病的人有多少!来医院就诊的,有很多都是年纪轻轻又漂亮的女孩子。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胃病是小病,没什么大不了。这样想你可就错了。当病人病得特别重,你不知道他到底是能活下来还是要死去的时候,我们中医就看他的胃气,摸他的手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手足还温热,那说明他胃气尚存,还可以活下来;如果一摸他的手足,已经凉得不行了,那就说明他胃气已经绝了,那你就得赶紧给他准备后事了。所以说,这个胃气是关乎人生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你要是不把它当回事儿,经常地去伤害它,直到有一天,胃气彻底被你“玩儿完”,那你也就彻底“玩儿完”了。

我们都知道,一些女明星、模特儿为了保持身材,拼命节食,吃的东西越来越少,最后患上了厌食症,什么都不能吃,活活地被饿死。这就是胃气彻底被她“玩儿完”了,胃气已绝、胃脉已断,这个人一定是没得救了。

明朝太医刘纯所著的《短命条辩》一书中,他告诉我们:其实人体的最大弱点,不是别的,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而这也是人体最容易被伤害的功能。这个结论是刘纯在几百个囚徒身上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才得出的。可以说,为了这个结论,他付出了非常人能想象的巨大牺牲。

可能大家要问了,刘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里有一段历史故事。当时的皇后是刘纯的表姐,她得了病,一直不想吃饭,结果就这样活活饿死了。你想,刘纯是医生啊,而且还是有名的太医,但他却对皇后的病无药可施,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皇帝悲愤至极,决定让他以囚试医,就是用监狱里的囚犯做试验,一定要把这个病弄清楚。经过漫长的反复试验,皇天不负有心人,刘纯最终弄明白了:他对皇后的病无能为力,完全是因为对胃气的认识不够。

你试着想一想,当一个人不想吃饭的时候,一定是他生病了;当一个人吃不进去饭,甚至滴水不进时,那他一定是距离去世不远了。

我们中医向来特别重视保护胃气,在用药和建议病人饮食上更是严格遵守着“勿伤胃气”的原则,因为胃气一败,你再用什么药都无济于事了。像我们所讲的《伤寒论》,张仲景在开方用药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注意着“护胃气、存津液”,用麻黄、石膏、大黄、甘遂、葶苈子等这些作用相对峻猛的药物时,一定会配合甘草或大枣来调和脾胃。

然而现在有些治疗却并非如此。比如,患了癌症的朋友,多数情况都要去接受放疗、化疗,很少保护胃气。虽然把癌组织杀死了,但是病人的胃气也损坏了,病人吃得饭越来越少,人越来越消瘦,到最后,结果只有一个——死亡。

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令人既觉得奇怪又觉得兴奋的消息,就是一些癌症患者,当得知自己得了这个病的时候,放弃了治疗,去游山玩水,渐渐地,肿块消失了,病好了。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他没有刻意地、人为地去伤害这个胃气,而是放下一切包袱,开始颐养身心,反而保护了胃气,让这个胃气渐渐地强大了起来。胃气强大了,人体内的正气就强了,“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病自然就好了,这就是咱们前面讲的“有胃气则生”。

可见,不管养生还是看病,一定不能把人看成一个机器,随便拆装;也不能把人看成小白鼠,用动物的试验结果硬往人身上套。人就是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有自我调节功能的血肉之躯。那种静止地、机械地看待人体现象的眼光,是错误的。

最后,建议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好好关注自己的脾胃,养护好胃气。怎么养呢?比如,有些人不吃早餐,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正常吃早餐,把“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这句话刻在脑子里;有些人有暴饮暴食的毛病,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克制,要记住“吃饭要吃七分饱”;有些人盲目节食,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懂得“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蓄为益,五果为助”,主食一定不能少,那才是养活你命的最有益的食物,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有些人喜欢吃冷食,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要学着渐渐习惯吃温热的食物,胃喜温不喜寒,寒凉的东西最容易伤胃气……总之,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为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国原来的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张含英,你想他的工作一定不比我们普通人轻松,压力也不比我们普通人小,但是他却活到了102岁的高龄。他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他概括了三点:吃饭养胃,睡觉准时,打太极拳。其中“吃饭养胃”被列在了最前边。在他的眼里,长寿最关键的就是要好好吃饭,养好胃气。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年轻时人要养胃,别伤着胃,老了胃就养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病人是整天不想吃饭而能够治愈疾病的。痊愈的首要条件就是胃气。记住了,能吃能喝就能活。活命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老是记不住,是体内的瘀血阻挡了你的记忆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在电视上看见一个《讲故事》的小品,说的是一个爷爷对几十年前的事情记得非常清楚,经常反反复复地给他的儿子、孙子们讲粮票的故事。那些儿孙们听了很多遍,自己都能倒背如流了,爷爷却还是每天在一遍一遍地重复。欢笑之余,细细品味一下,就知道其实这个爷爷只是忘了自己已经做过的事儿。(www.daowen.com)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健忘已经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越来越多青春时尚的年轻人加入了“糊涂虫”阵营,尤其是一些白领,他们常常闹出一些周末跑到公司进不了门,打通领导电话才知道今天不上班的事,或者跳下公交车愣了半天才想起自己原来还有两站才到目的地的事,甚至站在老总门口把想好的话又默述一遍,进门瞪着老总半天却不知自己要说什么,只好带上门又出去的爆笑故事。看看这些搞笑的“健忘事迹”,你也许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健忘是个很自然的现象。可是我的一位骨科老师,今年87岁,依然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每周出四个半天专家门诊,每次都仔仔细细地为二十多疑难重症病人诊治。同别人交流起来,滔滔不绝,思维清晰毫不逊于年轻人。可见健忘也不是必经之路。挖掘起深层原因,健忘这个病的机理还是归根到气郁血瘀上。气血跟记忆是怎么拉上关系的呢?人们常说,铁不炼不成钢,刀不磨会生锈。人的气血也是每天循环更新,大脑才会清晰敏捷。如果气血不能均匀释放,就会导致脑部的元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带血行,而心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以营养和滋润脑部。此刻气不能上营,血自然上不去了,头部缺乏新鲜血液的润泽,以致浊气上扬,脑子里一片混混沌沌,就容易发生做什么忘什么,记什么忘什么。

健忘的人不仅因为忘东忘西耽误很多事情,经常地失眠也带给人不小的困扰。或许有的人会说在我发现自己健忘之前早已有了失眠,其实这两者原因出自同宗。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一般来说,年轻人出现这个症状是由于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引起的。在中医学里,心脏并不是解剖意义上的一个单独的器官,而是统摄五脏六腑、主宰一身神明的君王,所以《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藏神明,如果神明藏不住,就会半睡半醒、大脑昏沉、思虑不清、神思恍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就会引起失眠,尤其是现在的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失眠几乎是大部分人都有过的经历。总会听到一些人,尤其是工作繁忙的人说,睡得不踏实,要么刚睡一会儿,又醒了,然后很长一段时间睡不着;要么到了半夜也睡不着,刚刚睡着就被梦惊醒了;要么总是半睡半醒,迷迷糊糊的。总之,睡不好觉、头脑不清,记什么都记不好。所以失眠还能加重健忘。

失眠、健忘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的精神肯定也不会好,这样的人大多是一整天都萎靡不振,面色也多憔悴枯槁,临到吃饭也没多大食欲,对人是一个极大的摧残。这样的人气郁血瘀多是由于情志不畅所致,他们整天在公司受领导、同事的气;或跟朋友聊起事业,一个个心里都较着劲儿;终于回到家了吧,却又跟妻子、孩子想不到一块儿去……心里总有那么一股气,沉不下来,出不去,长久地憋屈着,渐渐地就造成了气滞,气不运血就又造成了血瘀。

仔细看看现在走在大街上的人,有多少是有这些痛苦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既然知道了原因,就不能只是坐以待毙。有的人借助安神补脑液获得清醒,有的人借助安眠药帮助睡眠。但是这些都不能长久地维持。

我通常给予的建议就是经常按摩手少阴心经上的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也就是小指的延长线与手腕部横纹的交汇处,按下去,有酸酸的、胀痛的感觉。那要怎么做按摩才有效呢?这更简单了,只要你找准穴位,用拇指按压,产生酸痛的感觉最好,至少每天早、中、晚各按摩一遍,每遍3~5分钟。

神门穴是心经上的穴位,有补益心气、安定心神的作用,可治心痛、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等心与神志病证。

看到这儿,很多人肯定半信半疑,认为小小的穴位就能解决如此大的痛苦,开玩笑吧?可别小看了这个小穴位。之前说过,它是心经上的穴位,与心经内的经脉相通,充分刺激它,可以畅通所在经络。气得以疏通,不再处处受阻隔,可以顺畅条达各处,人就不会总觉得憋屈,产生平心静气的感觉。气顺了,血随之充盈了,身体上的气机停滞的现象得以消除,人当然神清气爽,思维清晰。所以说,刺激神门穴有补益心气、养心安神的作用,对于健忘及失眠的人有极佳的帮助,尤其是在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多按摩几分钟,困意马上就爬上眼皮。长期坚持,更是让你每天精神倍爽。

在平时,大家常会看见有的人手里拿着两个核桃,相互地搓来滚去,说是能健脑。这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搓核桃的同时,手指、手掌都受到了锻炼。手指头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十指连心,两手的指端是人体6条经络的起始点。动动手指头不仅刺激了手上的众多穴位,最重要的是,它符合了中医最重要的一个养生之道——勤动脑体不动心。早有人调查出,女性最容易心情抑郁,但是寿命往往比男性长,而且老年痴呆也少一些,为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们的手指灵活,喜欢干一些精细活儿,闲着没事就拿起毛线编织毛衣。所以,建议健忘的人也多活动活动手指。改善大脑功能,不妨多做做需要动手的运动,如手工艺、剪纸、弹奏乐器、雕刻、绘画等。

容易忘事本身不是病。将心放宽松,保持良好的情绪,都是为摆脱健忘需下的重要的一步棋。

女人,一定要多多关注你的“好朋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话,会发现大多数医生在给女性看病时,不管看什么病,都会问一问她的月经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月经伴随了几乎所有女人的整整一生,从成熟到衰老,女人的一切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我们中医流传着这么一句金科玉律,叫“凡诊妇人,必问月事”。

女性的月经一向是我们判断疾病的一个“金标准”,因此,它也可以成为广大女性朋友进行自我健康检测的一杆标尺。

通常我们见的最多的是痛经,一到经期那两天,很多女性都会肚子痛。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每逢上体育课,总有一些女生站出来请例假,说肚子痛。

多数人的解决办法是喝红糖水。红糖是温热散寒的,如果能缓减的话,这很明显,说明这个痛经是平时不注意,体内受了寒凉引起的,所以她才想要温热的红糖水。寒得温则减,暖和暖和,把肚子里的寒邪散掉,肚子也就不痛了。

就像这种情况,其实除了痛经之外,身体里往往还有别的寒证,比如手脚冰凉、怕冷、经常拉肚子、爱感冒等。我们可以通过痛经来判断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当然,也可以反过来,通过身体上别的寒证来判断出这个女性的痛经史。

但也有一些人用上面的方法不顶事儿,这就说明她的痛经不是受寒引起的,很有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有瘀滞,经血被堵在半路上了,这样“不通”的话,她也会“痛”。这个时候就得用一些活血化瘀的办法来解决,比如喝一些活血化瘀的玫瑰花茶,或者用艾条灸一灸、按摩按摩疏肝理气的经络穴位。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可以大概地判断出这个人她性格比较急躁或者忧郁,这两种性格的人最容易造成肝脏疏泄功能的失调。肝是喜欢条达的,一旦失调就容易形成瘀滞,就容易引起疾病。大家都知道脾气不好的人爱生病,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人也爱生病,像我们都熟悉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伤的是肝,自然生的病就多与肝胆相关,但也不是绝对的。像这个气血不畅,它堵在哪儿就会在哪儿引发疾病,所以也有因为肝郁气滞所引起的胃疼、头疼等疾病。有些时候,当身体的其他疾病比较复杂、难以辨明真相时,月经往往成为揭示疾病本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还有一种月经病,在女性中也比较普遍,就是月经不调。有的女性每月都延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总是做好了充分准备,然后焦急地盼啊、等啊。但是有的女性就不一样了,总觉得才完了没几天,这“大姨妈”就又来了,总是提前。

为什么有的女性月经延迟,有的女性月经提前呢?一般月经经常延迟的,说明这个人体质比较虚,比较寒。怎么理解这个虚呢?打个比方,俩人赛跑,一个体格非常健壮,一个大病初愈,虚弱得能被一股风吹倒,你想谁跑得快?肯定是第一个跑得快,身体虚的那个跑得慢。我们身体里的气血也是这样,当它虚弱的时候,运行也会变慢,月经也就来得相应地迟一些。甚至有时候当身体特别虚的时候,还会闭经,因为它彻底跑不动了,停下来了。

关于这个寒,就更好理解了。夏天的时候,那个水是哗啦啦地流,很欢快,很活泼;但是到了冬天,天儿变冷了,这个水就变得沉寂了;等到零摄氏度以下,水就彻底结冰了,再也不能流动了。身体里的气血也是一个道理,它在一个温暖适宜的环境里是正常流动的。可是当这个环境因为寒邪的侵入,变得越来越冷的时候,它的运行也就变慢了,甚至有些还会凝结成块。像这种情况,月经延迟往往也伴随着痛经,经血里伴随着血块。

月经提前是怎么回事呢?血热。这个跟上面讲的寒正好是相反的。寒了走得慢,热了就走得快。一般人都有防寒的意识,很多人都知道女人要少吃寒凉的东西,经期尽量避免触碰凉水,但是对热似乎没有任何防范。于是,麻辣烫、火锅、烤鸡翅一个劲儿地吃,这些辛辣燥热的东西吃多了,渐渐地,体质就变成了热性体质,身体的血热,月经提前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凡事它都有个度,你既不能让它太凉了,也不能让它太热了,就像小学生桌上的那条三八线,谁都不可以越过谁,越过去你就要遭殃。

除此以外,就像经量的多少、经血颜色的深浅,闭经与否等,也会给予我们很多的健康信息。所以,作为女性,你一定要多多地去了解和关注你的这位“好友”。

要更好地了解妇科,如果有能力的话,清代名医傅山先生所著的《傅青主女科》大家最好读一读。有句话叫“平生不识傅青主,纵做女人也枉然”。这本书里记录了各种妇科疾病的诊治方法,是一本专门讲述妇科疾病的经典医学著作。可以说,这是傅山先生倾注一生心血的结晶。

为什么这么说呢?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的由来。据说,傅山先生(清,名医)的妻子静君在很年轻的时候患了一种病——血崩,现在我们一般都说崩漏。现在这种病不算是什么太厉害的病,但是在傅山那个年代,这种病却是妇科病里极为凶险的一种病。当时,傅山找遍了名医,都声称没有办法,最终年轻貌美的妻子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从此以后,傅山先生发奋学医,立志要解救像他妻子一样的众多妇科疾病患者,后来将治疗经验整理成书,就有了流传至今的《傅青主女科》。

其实,任何疾病它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人推向死亡的边缘。像傅青主妻子的血崩也一样,它之前一定也有预兆,只是本人及家人没去太关注罢了,最终积劳成疾,在如花般的岁月里早逝。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这么一个隐忍的传统,越能忍得住就说明你越坚强,越能忍得住就说明你越能吃苦耐劳。这些为大家所赞同的优秀品质,如果放在工作上、与人相处上,这没得说。但是,疾病上的隐忍,却让很多本来可以简单调理好的小病变成了重症、危症,付出的代价着实让人心痛。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又不得不归结于人们对疾病认识上的欠缺。所以,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能够及时地关注月经,关注健康。

给体内热邪一个出路,流鼻血别太慌张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前些日子,在小区健身场看见一个玩得正高兴的小孩子流出了鼻血,那小孩一看见血立马哇哇大哭。一看到孩子流鼻血了,大人们都乱成一团,想尽办法给孩子止血。其实,你知道吗?当看见孩子或者是自己流鼻血,不用那么惊慌失措,如果只是偶尔也不是长时间地流,没必要急着去止血。流一流也是好事儿,因为流鼻血是排泄身体内热邪的一个方式,百姓叫它是“出大寒”。

鼻子流血是身体内阴虚火旺盛引起的。阴是什么,它是体内的阴气、阴液,属于滋养机体类的物质精微。阴虚就好比是湿润润的土地,在水分被蒸干后,那干裂裂的地面。而且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大家也知道,干燥的东西更容易起火,平时天气预报播送的森林火险等级越高的地方,也往往是一些气候干燥的地方。身体内更是一个需要阴阳平衡协调的地方,一旦阴虚了,阳热就占了上风,随着阳热越来越旺盛,终致“火灾”。血随气行,温度越高,血液循环速度越快,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在运动之后,人能有气血畅通的感觉。当阳热旺盛,血行速度加快,速度过快就可能不受控制,溢出脉外。流鼻血就是阳热过剩导致的最明显的结果。

有的人在受到风寒感冒后,感觉身上发热、发热,但并不出汗。这样的情况下,就是热邪被关在了体内,体表的毛孔不开,热邪无法散发出去,病人的感冒就不会好。也有人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感冒期间,捂上被子睡觉时,却突然发现鼻子流起了鼻血。回想到电视上的各种鼻出血的情景,不免一阵惊慌。可谁知,在这鼻血流出后,却惊奇地发现,感冒竟然不药而愈。所以,这时候流鼻血就无须惊慌,这时候鼻血的到来只是表明阳热过盛而又无处可排,流鼻血恰成了泄热的一种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人们的经验是覆被而睡,以达到汗出后感冒愈合的目的。流鼻血跟出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将体内的热邪排泄出去。

虽说鼻子出血是泻火的一种方式,流一流挺好,但是也不能就让它一直流,失血过多难免伤人正气。特别经常大量流血,面色苍白和诊断为“白血病”的人,可不要忽视。有些人早晨起床后经常会流鼻血,大多数人都是强制性地来制止,用手捏住鼻子,或者用棉球塞住鼻子,这样也可以制止流血,但效果不好。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很好的办法,用大蒜敷脚心。

这是因为肺开窍于鼻,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足太阴脾经经过足心,手阳明大肠经止于鼻,所以说,足心与鼻息息相关。而大蒜气味熏烈,可以宣通五脏,通达诸窍,将大蒜贴在脚心,它的气息能迅速通达五脏,开通诸窍,引热邪下行,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其实,这个方法最早出现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葫(大蒜)篇载曰:“尝有一妇,衄血一昼夜不止,诸治不效。时珍令以蒜敷足心,即时血止,真奇方也。”就是将蒜捣烂如泥敷在脚心上,用塑料薄膜将脚缠绕起来,并固定好。如果是左边鼻孔出血,就贴左脚心;右孔出血,就贴右脚心;两孔都出血,双脚都贴上去。一般敷到脚心发辣最好,但是如果小孩子承受不了,时间可短些,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了。直到现在,有很多人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屡试皆效。有些虚火比较严重的人先要补足气血后祛火才有效,之后每半个月再敷一次就可以了。

将蒜捣烂如泥,敷在脚心上,然后用塑料薄膜将脚缠绕起来固定。一般敷到脚心发辣最好,儿童敷贴时间酌减。

在中医里,鼻属于肺窍,鼻子出问题一般来说都与肝、肺等部位息息相关。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人的气血上升,人就会流鼻血。所以,清热去火,调理脏腑还要从自身下手。这样的方法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随时操作。说到这方法还是要找到著名的消气穴——太冲穴。它位于足背侧,第一、第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洗浴后,用双手拇指指端同时推揉两脚的太冲穴1分钟,手劲逐渐加重,以疼痛为宜。之后再把示指和拇指的指肚相对,点压脚后踝关节50下。如果说天天闲暇时间少,每天晚睡前做1次就可以。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通过对太冲穴的按摩,可以疏解情绪,疏解心胸的不适感。

午夜盗汗、面色潮红也多是阴虚火旺的外在表现,对于此类症状,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此外,大蒜敷脚心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有其他一些作用,比如止浓鼻涕。有的小孩总是流浓鼻涕,这不是吃药、打针能够治疗的。给他用大蒜敷脚心,第二天浓鼻涕就会减少,多敷几次这种现象就会消失了。此法只是对流浓鼻涕有效,流清鼻涕时则不能用。这种疗法用在患多动症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好效果,那些多动、脾气急躁、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同样是体内阴虚火旺的表现。用大蒜敷脚心2~3次后,孩子的虚火就明显泻了,虚汗也少了,这有利于调节孩子的情绪,脾气。这时再给孩子多吃补血的食物,经常给他搓脚心,躁动的孩子就容易平静下来。大蒜的特有性质,加上脚心的特殊位置,使得大蒜敷脚心还可以治疗那些性早熟的孩子,坚持1个星期左右,孩子提前发育的现象就会减轻。家长要注意观察,如效果明显可减为3天1次。

人们常说:“小事不声张,大事不紧张。急事不慌张,难事不扩张。”对于流鼻血这样又急又小的事情,更应该稳住性子,辨清情况,找到适当的应对方法,方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尽信药不如无药,不要忽略人体的自愈力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相传古代有一个珠联璧合的书信往来,妻子写给远方的丈夫:“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丈夫看后,欣然提笔,同样以药名为书回敬妻子:“红娘子一别,桂香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菀。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如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白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相赠也!”夫妻二人用中药的名字来寄托相思之情,这说明中药深得人们的喜爱,人们甚至直接用药名来作诗、写信。

到了现在,人们往往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了,很多人家都有个小药库或药箱子,或药篓子,每天不是在吃药中,就是想着应该吃什么药。很多人只要是稍微感觉不舒服,或者刚一定病就不管什么药,看见哪里写着治这个病,他就尝试一把。有些人从电视里、广播中听了一些不实之广告,盲目搬用;更有些人“听人家”说“这个好使、那个最好”也照搬照用,吃了不见效,就再换一种,还不见效,就再换一种。如果见效了,那就不管这个药的毒副作用了,往往还是加大剂量,结果,不仅病没好,还给身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药吃多了,病却是按下葫芦又起瓢。对此,我们就要仔细想想,药为什么能治疗疾病。除了与它本身的药性有关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人体天生有康复能力,即自愈力。

我们可以把用药来治好的病看作治愈,而把通过加强自身抵抗疾病能力看作自愈。通常来说,这两者相伴而行,任何有效的治疗直至治愈,都是刺激了人体的修复、改造、消除病灶的能力,使人体重新达到阴阳平衡。因此,不管是去药铺抓药,还是到医院看病,其实都是为人体恢复痊愈创造条件。

尽信药不如无药,人们应该从药物崇拜的迷雾走出来,加强人体的自愈力,这效果远比多吃药好很多。例如有的人得了癌症,医生说最多活5年,可是这个患者在抗癌的斗争中,实际上继续生活了25年。为什么他能快乐地生活那么多年?靠的就是身体这种抵御疾病的能力。这也告诉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要有一颗快乐的心。即使药再好,如果你用愁苦的心去喝,那个药的作用也会打折。用快乐的心去喝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如果是一些“小病”,有的时候甚至不用喝药,通过加强人体的自愈力就会好。

《红楼梦》中有这样个片段:“贾母偶感风寒,请来王太医诊病。王太医诊后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其实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常暖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怠吃,也就罢了。’说着,吃茶,写了方子。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大姐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王太医听说,忙起身就奶子怀中,左手托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诊,又摸了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笑道:‘我要说了妞儿该骂我了,只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点丸药来,临睡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好了。’说毕,告辞而去。”

王太医给贾母看病,认为她只是略微感受了点风寒,多暖着自己就能好了。这其中的“常暖着点儿”就能提高身体自愈的能力。但是为了让贾母放心,他还是开了一个方子,他说可以煎一剂吃,或者干脆不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较为轻微的疾病,如果自身有能力抵抗,药要尽量不吃或者少吃。

随后,奶子抱着大姐出来,让王太医看看。王太医竟然说“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这是什么治法呢?其实这就是对小儿积食的“饥饿疗法”。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小孩不爱吃饭常常愁眉不展。孩子一到吃饭就别扭,无论家长使用什么招数都无济于事,使很多父母伤透脑筋。其实小儿不爱吃饭,多半是因为积食,所以,不用吃什么药,只要把肠胃的积食消化掉就好了。由此我们可以推知,王太医后来所拿的丸药应是消食开胃、助消化的,而且这个药也可以不吃。

消积食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孩子多做些户外活动。活动多了,自然就饿了,回到家就爱吃饭了。当然,也可以配合饮食疗法,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例如适当吃些山楂、白萝卜粥等,以开胸顺气、健胃消食。这样,小儿积食就自然而然地好了。

一般来说,对于疾病,人体是可以充分应付的。疾病虽然表现出种种症状,其实都是人体内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表现。就拿感冒来说,患者先是感觉发冷、颤抖、鼻塞等不适,这是人体在受到外邪刺激的本能反应。如果这个人体质弱,不爱吃饭,汗不多或无汗,那么就用一些发汗方法来扶正。如果这个人体质弱,但是反应剧烈,热度很高,为了避免身体在过强的正邪斗争中损伤,就要适当吃些退热解毒药,以缓和局势,这个阶段是邪进正退。进一步发展,患者开始发热出汗、身体比较难受,这是正邪大战阶段。最后那些不适症状没有了,但是身体却非常虚弱,这是人体战胜了疾病。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人通常一年四季都不得病,即使得点小病,吃一两片药就好了。而有的人又是吃药,又是上医院输液,折腾了半个月,身体还处于虚弱状态。可见对于绝大部分疾病来说,并不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是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自愈力。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同其他事物一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可以防病治病,另一方面也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说药不可滥用,特别是用药量过大或长期应用时,更容易造成对身体的危害。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药铺”。当人生病时,人体会第一个捕捉到异常信号,它能马上调整人体的自愈力。我们平时也可以适度激发人体的自愈力,例如可以通过艾灸、按摩来调理气血;也可以用刮痧刺激体表,将黏附的毒邪引至皮表,快速将毒邪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膳食、改善睡眠、培养良好的心态来为人体提供能量。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人体的自愈力也不是万能的。一旦得了病,硬扛是不可取的。当邪气较强、正气较弱时,人体通常抵挡不住,这就需要借助药物,不要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是药三分毒”,不要过于依赖药物。吃药的同时,要记得病是“三分治疗七分养”,养的分量要大于治的分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