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昼夜交替、阴晴变幻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伤寒论》里记载了六经病各有其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亦代表了大自然阴阳的盛衰转换,紧密关系着人体六经的气血盛衰。比如太阳病欲解的时间是9时至15时,这个时候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最旺盛,对于被风寒郁遏的太阳病而言,是恢复缓减的绝佳时机。“参以天时,促其自愈”,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我们顺时而养的思想源泉。
巳、午、未是“王时”,把太阳请进身体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时间的“时”字,它的左边为日,日代表什么呢,就是天上的太阳;右边为寸,尺寸通常有度量之意,这就把太阳和时间联系起来了。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日升日落,告诉了人们现在是清晨还是午后,是黎明还是夜半。人们也跟着太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夜晚来临,人就会进入睡眠;到了白天,就会工作、学习,或者参加各种活动。可见,人体的活动都是顺应太阳这个时间规律的。
人们根据太阳的日出日落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其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日中被称为午时,即上午的11点到下午1点这2个小时。紧临着午时的是巳时,即上午的9点到11点;还有未时,即下午的1点到3点。也就是说,从巳时到未时,即从上午9点开始到下午3点。在这个时间段里,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高高悬挂在空中,此时被认为是阳光最充足,一天当中最温暖的“王时”。
很多人喜欢在这一个时间段里晒一晒太阳。我原来有一个同学,这个人特别喜欢晒太阳。每到休息,当暖暖的阳光洒满了整个床的时候,这个人就什么都不做,只怕错过了太阳。安安分分地躺在床上,一会儿晒晒肩,一会儿晒晒腰,一会儿晒晒腿。多少年后,这个人一直非常健康,从没听说过有肩酸、腰腿痛的毛病,这与其常常晒太阳有很大关系。太阳为诸阳之长,多晒太阳能增强人体的阳气。
那么人得了疾病,晒一晒太阳有什么好处呢?一个人如果受了风寒之邪而引起“太阳病”,那么多晒晒太阳,也容易康复。这是因为人在晒太阳的同时,接受了太阳的“阳气”,那么人体的阳气就更容易战胜寒邪。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人与天地密不可分。人是大自然的杰作,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变化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自然界有太阳之气,人体内有与之相应的阳气,并且人体的阳气会随天上太阳的升降起伏而变化。人体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规律,才能更加健康,这体现了“天人相应”。
我们说一个疾病在一天巳、午、未三时反应较为明显,那就要考虑到是“太阳病”的可能,这是从一天的这个层面去考虑。反过来,如果你得了某个病,发现在一天的巳、午、未这个区间没有变化规律,超过一个月,甚至一年,那么,我们就要看看它在每个月,或者每年的变化周期有没有规律可循。倘若疾病表现在一个月的月望时间,即每个月当中月亮最圆的时候,或者夏天这段时间欲解,仍要考虑“太阳病”的可能性。像一天当中的午时,一月当中的望月,一年当中的夏季,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太阳的“王时”。这时人体的阳气得天阳之助而有“欲解”之势,抓住这个时机,人就会感受到“天人相应”,外邪容易在这个时候被击退,疾病易在这个时间痊愈。
为什么中医对于疾病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或者痊愈,会有一定的预见性呢?也是因为“天人相应”。人一旦患了疾病,会借助自然界太阳的力量康复。在康复的过程中,病情就会表现为轻重缓急不同的状态。我们看巳、午、未三时正是太阳之气最旺的时候,人身上的阳气随之也旺盛,使邪气有退却的趋势,太阳病自然易得到缓解,人就会表现出减轻或者痊愈的特征,人本身也有康复的感觉。
但是,“欲解”并不代表一定会好,也有加重的可能。这取决于什么呢?这还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我们说正与邪各有盛衰,如果邪衰正盛,人体得天阳之助,与邪气争,正气战胜了,那么病就解了。如果正气本来就虚弱,邪盛正衰,那么到了太阳的“王时”就会反向相加。这是说邪气很盛,正气虽然得到天阳之助,但仍战而不胜,那么病情反而比原来更严重了。这时表面看起来病情也会加重,但是实际是正气得天阳的帮助在抗邪气。有些患者原本表面上症状没那么明显,但是到了“王时”却突然变重,就是这个原因。
我诊治过一个患者,她得了6年的银屑病,即松皮癣。一到夏季,就出现皮损,而其他季节却没有那么严重。为什么一到夏天就出皮损呢?有的人认为她夏天身体最差,其实正相反,这说明到了夏天,她身体的战斗力变强了,正气与邪气开始抗争了。正气是得到了天上太阳的帮助,才开始抗争的。出现皮损,说明此时邪气也较盛,得了天阳之助后,正气也较强,它们自然开战了。而其他季节没有什么症状,是因为正气根本无力与邪对抗,所以外在表现就不明显。
那么,为了更快、更好地战胜疾病,多数情况下,人还要服用药物来辅助治疗。药物可不可以来模拟太阳的“王时”呢?我们说具有温热的药物是具有这个作用的。药物的属性有四气五味,其中四气就是指寒、热、温、凉。其中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作用,主治的正是各种寒证,也对应时间属性,例如气热的药属夏,气温的药属春。
而太阳病,一方面它病位在表(这是相对于里而言的),另一方面它病性多寒,虽然牵涉到风寒暑湿燥火,但重点是寒。张仲景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这说明寒最具有杀伤力,太阳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寒。中医的用药原则之一就是“寒则热之”,需要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
这在张仲景治太阳病的很多方子中都有体现,例如治太阳病的麻黄汤,一般发热、无汗、恶风为主的外感性疾病(例如流感、病毒性感冒),服用麻黄汤后,人就会感觉身上变暖并有汗出,仿佛置身于夏天的艳阳之下。正是由于麻黄汤气温热,喝了它,就犹如处在太阳的“王时”之中,人体借助了这个时间的力量,从而有“欲解”的趋势。
把麻黄汤想象成太阳的“王时”从而治疗疾病,是不是很有趣。当你得了太阳病,却不处在太阳的“王时”,那么你就可以对证之后,根据病情服用一碗具有“王时”作用的药汤,相当于把太阳请进来了,它就会帮助身体来战胜寒邪。
需要说明的是,时辰、时令虽然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程度,但是,它是外因,并不起决定作用,而人体的正气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这就是说,防病治病仍要以人为本、以天为标;以正气为本,以时辰、时令为标。把握良机,使“天人相应”更易促进人体的健康。
身体怕热,选中申酉戌好“乘凉”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简短的几个字里,张仲景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说属于阳明病之类的病症在申时到戌时这段时间内会有所缓解。我们在观察病人病情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这段有利的时机。阳明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身热得厉害,怕热,肠胃内也是处于高温干燥状态。这从病人的排便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大多大便干结甚至便秘,但是这种烦热在申时至戌时这段时间会减轻许多。
申时指的是下午3点到5点,戌时指的是晚上7点到9点,“从申至戌”就是从下午3点一直到晚上9点这一整段儿时间,其中还包括了一个酉时。很显然,这个酉时,就是位于申时和戌时中间的那2小时,即下午5点到7点。
从下午3点到晚上9点,这一段时间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阳明病会在这个时间段里缓减呢?
我们知道,一天当中,中午的阳气最盛,那个时候是一天里最暖和的时候。古代官员行刑问斩就选在这个时候,叫“午时三刻”,他们认为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而晚上半夜的时候阴气最盛,你看那些鬼片都是选在半夜阴气最盛的时候让鬼魅登场。下午3点到晚上9点,按照自然规律,这一段时间阳气开始变得越来越弱,而阴气则变得越来越强,这种自然界的阴阳交替对我们人体会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辨病最根本的就是辨阴阳。阳明病多属于阳证、热证,说到底就是体内的阳气太盛了,所以肚子里才会有燥屎。治疗这种病的原则就是要把这过盛的阳气给它降下来,保证体内的阴阳平衡,阴阳和谐了人才会健康。
当我们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把这个阳热降下来之后,人体一般会在一天当中的什么时候好起来呢?就是下午3点到晚上9点这个时间段,效果最明显。因为这个时候自然界的阴气在不断上升,我们常讲“天人合一”,人就是自然的一分子,这股阴气同时也会给人体一个力量,使人体里的阴气增多一些,这样体内的阴阳就能够更好、更快地达到平衡。
不久前,我和一老友相聚。据他所说,都已经抱上了孙子。我便急忙恭喜,谁知他转瞬面带愁容,叹了口气。追问之下,他说:“这女人啊,一到了更年期,还真是可怕。我家那老太太从早上起来到下午都不停歇,芝麻大点事儿,就大发脾气,儿子儿媳都烦了。可是说也奇怪,这一到傍晚就安静多了。问她,她也说不清,就觉得心烦气躁,看什么都不顺。到晚上倒是心平气和。”他转而问我:“这是更年期作祟吗?”我听着这倒是属于阳明病症候。我告诉他,有时间把嫂子带过来我问问详情就知道真正的原因了。后来了解到,她确实还伴有胃热性便秘,主要就是胃热亢盛。给她开了些滋阴清热的药物,并嘱咐她在晚上按摩按摩膻中穴(在两乳之间),这个穴位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在睡觉前按按会使气机顺畅。没多久,她的便秘症状消除,而且老友说家里也清静多了。
说完这个,我们再来单独看看这3个时辰各自还有什么特点。
申时,人体内膀胱经当令,这个时候膀胱经很活跃,处于工作状态。膀胱经有什么作用呢?现在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地排毒,其实你只要把膀胱经照顾好了,那就掌握了最好的排毒方法。膀胱经最大的作用就是排毒。
我们说阳明病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胃实”,容易有“燥屎”,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大家经常谈论的便秘。大便是垃圾呀,如果不能及时地排出体外,身体里就容易累积毒素。这个时候,作为“排毒之王”的膀胱经如果能够出一点儿力的话,便秘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下午3点到5点就是膀胱经最爱帮助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于阳明病的康复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酉时,肾经当令,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这里蕴藏着人体的强大能量。在肾经当令的时候,人也会显得更加精神。这个不少人都有体会,下午5点多的时候,是很多人工作、学习效率的一个高峰期,记东西记得快,写东西文思泉涌。对于病人来说,这个时候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抗病邪的能力增强了,疾病有所缓减了。
在酉时这个时段,日落西山,白天的阳气渐衰,夜晚的阴气渐长,一切事物都渐渐变凉。人体开始进入排毒泻火阶段,而肾开始保存精华,藏精气,精气属阴。中医学常有滋阴降火之说,这里的肾藏精气就能有效地起到消热作用。当然,这只是针对阳明病的患者而言,毕竟这个时候是阴气上升的时候,像伤风感冒这一类太阳病反而会在这个时候加重。
戌时,心包经当令。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对应起来,戌对应的是狗,这个心包经就像忠实的狗一样,它对于心这个主人也是忠心耿耿。心出了任何问题,它都会挺身而出。像我们说的阳明病,它是一个热证,好多时候这个病人会觉得心烦。中医讲,心是属火的,它需要肾水来和它共同营造水火相济这么一个和平的局面。一旦由于某些原因肾阴虚了、肾水少了,心火它就开始往上蹿。火苗大家都见过,它是一个劲儿地往上蹿的,这个时候人就会心烦意乱,坐立不安。但是,当心包经上班的时候,当它发现心出问题了,它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心,缓减心的麻烦。所以,晚上7点到9点,心包经当令的时候,心烦这种症状也会缓减一些。
在古代,行兵打仗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孔明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是体现出“天时”的重要性。在治病养生的道路上,如果也借助于天时的有利条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阳明欲解”的情形,申时至戌时给予的有利条件可要把握好。
往来寒热似抽风,寅卯辰治最当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孩提时代,我母亲得过一场病,让我记忆犹新。母亲发病期间冷热交替不断,当她喊冷的时候,给她盖上厚厚的被子还是瑟瑟发抖,摸摸身体,却是滚烫;没过多久,又开始说热,将被子都掀开了还是叫唤热。如此反复不断。小时候不懂事,害怕那样“抽风”般的病带走她,于是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生病的时候,给她端的饭她都没吃,说没胃口,只是不断地想要喝水。我谨小慎微地照顾她,直到她不再发热,也不再喊冷唤热,我才睡下。看看时间,已经将近凌晨4点了。那时候,我知道它有个俗名叫“打摆子”,后来在我踏上求医道路后,医学里称其为“往来寒热”,跟犯病时表现一样,极为准确。
随着后来的知识逐渐丰富,我认识到,往来寒热的症状在凌晨4点左右缓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怎么讲呢?
往来寒热属于《伤寒论》中伤寒六经病中的少阳病。少阳病的致病原因在于风寒等外邪侵袭,致使肝胆气机不畅,正邪之气在相互搏斗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冷热症状。只要调通了肝胆经气,被关在体内的外邪被疏通的气机推送体外,疾病就得以扫除了。除了有药物发挥的效力之外,患者们会在凌晨4点好起来,这不得不感谢当时的天时给予的有力帮助。
凌晨4点属于一天当中的寅时,寅时是指早上3点到5点。看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天地之间的运转是靠北斗七星运转的,斗柄指寅时,天下皆春。春天到了,阳气开始上升,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人体内这个时间段是肺经当令,而肺主一身之气,身体内所有气血都是由肺来分配的。一般寅时人身体各部分开始由静制动,各部分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体液之间肝的阳气的生发和肝的藏血机能也都组合到一起,开始重新做系统分配。这个时候,肺作为“相傅之官”担当起“均衡天下”的职责,身体各处哪里需要多少血、多少气都将在这里得到补充。少阳病多是因为外邪侵犯肝胆所致,肝胆互为表里,同属木,喜欢的是不受羁绊的畅达,风寒侵袭少阳导致气机不畅,升降转枢不利,最终发为疾病。寅时,肺经补充来的气血让少阳木气旺盛起来,气机重新获得升发,畅通了,那么病人胸胁胀痛的症状就会好很多。正气恢复力量击败外邪,从而使少阳病症得以缓解。
少阳病症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不思饮食,“默默不欲饮食”。然而辰时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龙。人们常用“龙虎精神”形容一个人高昂的精神面貌,辰时的胃就像是一条活跃的龙,这时候人会胃口大增,即使是病人也会有点食欲。早上的7点到9点是辰时,在这个时间段来站岗的是胃经。这时候,胃嗷嗷待哺,正好是吃早餐的时间,很多早上想赖床的人就是被这时候咕噜咕噜响的肚子叫起来的。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饱餐一顿后,脾经当值,脾胃一起将食物消化成所需的气血精微,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这样一来,身体各部士气大振,就能共同抵抗外邪。
我们都知道阴阳协调,身体的气机才能顺畅。辰时,太阳朝气蓬勃地升起来了,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大自然都处于阳盛阴衰的局面。人体内部也是一样,这样对人体的气机顺畅构成极大威胁。少阳病患者经常会有呕吐症状,这就是因为胃腑内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就会呕吐。此时为了阴阳平衡,我们需要以摄取食物来协调人体内部的阴阳。食物是阴性的,所以,早上的一顿早餐有助于保持体内阴气和阳气处于平衡状态,不可缺少。
生病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到了吃饭的时间,如果没有胃口吃饭,在之后的时间里病情就会加剧,感觉到全身无力,任疾病蹂躏。而如果吃了饭,就会有一种疾病突然减轻之感,就好像食物给了身体某些特异能量。其实,食物只是给身体补充了一些所需之气,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
很多时候,人们将吃不吃得下饭来作为判断一个人身体状况好坏的标准。在谈及某位老人身体健康与否的时候,总会说他能吃多少饭。中医学也常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重要表现。遥想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司马懿只是通过使者探出诸葛亮的食量,就可以判断出诸葛亮的状态就是缘于此。
除此之外,寅时和辰时之间的卯时,也就是清晨5点到7点,大肠也出了一份力。在这个时间段里是大肠经值班,它忙着排毒。此时天基本上亮了,天亮了又有“开天门”之说,万事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上开天门,下则开地门,即肛门。如果我们顺应天时,如厕排便就能把体内的外邪、垃圾、毒素排泄出来,能扫清阻挡气机的障碍,疾病在这时候当然能大大缓解。正所谓,“肠常清,人长寿;肠无渣,人无病” 。
由上看来,早上3点到9点对于治疗少阳病是极其有利的。在这段时间内,都是正气受到多方协助,医者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如若将这些条件加以利用,消除疾病易如反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理变化规律与天地气机息息相关。人体脏器都是按一定的顺序实行“轮班制度”,几点该吃早餐,几点该睡觉,几点最适宜工作,身体的脏腑之器就像几个排好了班的忠实职员一样。如果你执意肆意加班,身体再说“不”的时候,就是疾病缠身之时。如果您的自我休息与他们值班时间一致,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合拍,健康的人健康常驻,生病的人恢复健康也快。因此,要想颐养天年,就要与时俱进,获得健康的长期门票。
亥、子、丑三时,安静入睡最养阴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古代帝王将相的床铺摆放的方向是东西方向,不是南北方向,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呢?被誉为“药王”的孙思邈是一个百岁老人,非常善于养生。他说:“凡人卧,应讲究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告诉人们在睡觉的时候,春夏季节要头朝东,而秋冬季节要头朝西,正好与帝王将相的床铺摆放是一致的。可见这么摆放,是有一定的中医理论依据的。(www.daowen.com)
春夏属阳,正如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主生发之气,所以春夏季节头朝东而卧。秋冬属阴,太阳又从西边落下,西方有收敛、闭藏之气,所以秋冬季节头朝西而卧。这说明人要顺应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
睡觉的方位都这么重要,那么睡觉本身是不是更重要呢!中医认为要睡好“子午觉”,其实是指子时和午时的睡眠,子时是指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人体内“合阴”的时间,需要深度睡眠。午时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人体“合阳”的时间,眯一小会儿就可以。为什么要睡好“子午觉”呢?我们知道,天地之间有黑夜白昼这样的阴阳转换,在它正转换的时候,人们要好好休息,尽量不要打扰它,以免影响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亥至丑上”,是指亥、子、丑3个时辰,除了子时外,还有亥时、丑时。亥时即晚上9点到11点,亥时也称人定,又称为定昏,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也被认为是人静时分。丑时,也称鸡鸣,又名荒鸡,即凌晨1点到3点,是12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亥、子、丑这3个时辰,是从晚上9点至凌晨3点,此时夜色正浓,在这个时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睡眠。
中医认为“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寐”就是睡着,“寤”就是醒来,这是说到了夜晚,从亥时开始,就需要安静入睡,到了白天才要多活动,这样才能和天地相应。这就犹如自然界太阳的升降出入一样,人体也需要阴阳交替。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苏醒过来,开始新的一天的生活,这是人体的阳气从阴分出来的过程。黄昏后,太阳日落西方,人体的阳气潜藏起来了,又回到阴分。
绝大部分人在这个时间段里都进入睡眠状态了,但是也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过了午夜才去睡觉。古时照明不方便的时候,天一黑,人们就开始渐渐进入梦乡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照明设备非常齐全,由于光线可以人为控制,有很多人不知不觉养成了熬夜的不良习惯。
“一日不睡,十日不醒”,如果一个人一个晚上没有睡觉,那么用十个晚上都难以补回来,长期睡眠不足的后果是使生命更快地衰竭。这就像太阳不能总挂在天空中,身体也一样,阳气也有“升降起伏”。如果你把这种规律打破,那身体怎么能吃得消呢?
在现今的年轻人当中,有一群“夜猫子”,他们将生活作息黑白颠倒,也就是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这完全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而更多的是,背负工作的压力,经常熬夜到凌晨。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的身体来说,是极大的摧残。
前些天,我这里来了一位患者。他出现了睡眠障碍,随之而来的是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等不良症状时时困扰着他。这个人有一个问题,就是经常熬夜,每当瞌睡来袭时,他自己想出很多解救办法,不是抽烟,就是喝茶、咖啡。久而久之,确实不打瞌睡了,但是却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等他想睡的时候,却睡不着了。
一开始,睡不着的时候,他吃了点儿安眠药,结果还真灵,一直睡到天亮。不料,随着一天一天过去,安眠药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白天的精神状况却越来越差,体力越来越差,变得不管白天、晚上都不精神。
他这就是由于熬夜而引发失眠,又因为失眠引发各种健康问题。我叮嘱他一定要按时休息,不要改变人体内正常的生物钟。晚上即使瞌睡,也不要抽烟、喝茶来提神;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吃安眠药。白天如果瞌睡,可以打个盹儿,但是不要长时间地入睡,这样也会对晚上的休息造成影响。晚上一定要让自己放松下来,准时安静入睡。只有把睡眠时间调整过来,才会有健康可言。养生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子、午、丑三时安安静静地入睡。
对于太阴病患者也是这样,通常在这个时间段更要好好睡觉,才有望康复,这是对于一天之内而言。在月周期里,什么时间易康复呢?古人把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作晦日。晦日前后的这段时间,弯弯的月亮渐渐隐匿起来了,这种月缺反映了阳的收藏。一天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占2天半的时间,亥、子、丑就是晦日前后的7天半的时间里。相对应的,对于年来说,那么就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的寒冷冬季。
在太阴病的阶段,疾病的程度还不会很厉害,通常作为一个信号,说明人的体质已经趋于虚寒。太阴病的患者是身体里虚寒,那么,正好可以借亥、子、丑这个时间。这时在外的阳少了,都到身体里面来了,开始处于收藏的趋势。阳气入里,里虚寒得到温暖,使疾病有转机的可能。冬天阳气收藏,月缺也反映了阳的收藏,这些时候都对太阴病有利。
太阴病在阳气入里时易康复,那么相对的,阳气在表的时候易加剧。即巳、午、未这个时间,阳在表,里容易虚寒。这对于太阴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会有加重的可能。
这正如夏天,阳气向外。又因为太热了,人们纷纷吃生饮冷,什么东西都来凉的。本来胃中虚冷,偏偏还要大进生冷,这不就雪上加霜了,所以,这是最容易得太阴病的时候。大家不要以为冬天才容易得太阴病,其实恰恰相反,夏天才是最容易得太阴病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夏有暑热,却不知道夏也有寒凉。其实夏天是天热地寒,通常对于人体而言,是体表热,体内的里寒。
推而广之,不仅是夏天,只要是人体处于阳气蒸腾在外、胃中虚冷的这样一个状态,都要注意。例如你出去剧烈运动了,烦劳了,这个时候的阳气就在外,胃中就容易虚冷,就是容易患太阴病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不要马上打开冰箱喝冷饮。
太阴病主要是指身体里面寒冷。一个人如果被冻得手脚冰凉,会很快察觉,但是,如果你的身体里被“冻”着了,你会知道吗?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细节上多注意,阳气在外的时候,不要往身体里灌冷饮。
张仲景提到太阴病的治疗方法是“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里所说的“温”就是温藏、温里。何为“四逆”?“四”源于四肢,四肢禀气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四”与脾胃的关系密切。“逆”就是逆冷,如果我们把由外向里看成顺,那么逆就是由里向外。由里向外的冷,这就是人体的脾胃冷了,人体内的阳气虚衰了,导致里虚寒。这时一定要及时温里,避免疾病继续向少阴发展。
阳气不足,让“龙火”在子、丑、寅三时归根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传说有一种鸟,被称为寒号鸟。冬天来了,天气寒冷极了,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落光了。每到夜晚它被冻得浑身直哆嗦,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赶快造个窝啊!”慢慢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照在寒号鸟身上,暖和多了,它忘记了夜晚的寒冷,又开始唱着:“太阳照着暖和!太阳照着暖和!”就这样,寒号鸟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忍受着风寒,直到生命的结束。
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说明到了最寒冷的时候,也就是《伤寒论》中提到的“子至寅上”,是指子、丑、寅三时,也就是一天之中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这段时间。
相对于月份来说,就是一月之中,初一到初七或初八的这7天半的时间里。此时月相从无到有,反映了到阴极盛后,阳气开始回升。一般在农历的初一,人们无法看到月亮,而农历的初七或初八,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呈“D”字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弦月”。
对于一年来说,是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一月。我们再来具体查看一下二十四节气,你会发现其中的子、丑、寅三时中的第一个子时对应的节气正好是大雪和冬至,也反映了阴阳的消长。
张仲景把病分为三阴三阳,其中在三阴病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经欲解时的三个时辰有两个重复,例如太阴的亥、子、丑,少阴的子、丑、寅,子丑相重。所以,对于三阴病欲解时,第一个时辰就显得特别重要,少阴始于子时,正是节气当中的大雪和冬至。
大雪这个节气并不是指降雪量一定很大,而是说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要大,水凝结成了更多的雪,这说明大雪时的天气更冷了。一方面说明这是阴气最盛的时期,另一方面,这时阳气却有所萌动。一般来说,在大雪进补得当,一年都不受寒。但是,此时天地之间的阳气仍然较虚,要以温补为主。如果寒号鸟在这时能盖一个温暖的窝,也就相当于温补了,那么它一定不会被冻得奄奄一息。
古人称“冬至—阳生”,这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这时也需要格外注意天气,适当进补。冬天是补肾的季节,冬至正处在冬日6个节气的中间,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给肾补充能源的最佳时期。再说,从冬至开始,阳气本来就慢慢生发,这时再温补一下,就相当于给肾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
有的人身体抵抗力比较弱,主要就是因为阳气不足。常有这样的人:一到冬天,只要出门,就恨不得把自己包起来,大衣、口罩、手套、帽子、围巾一样也不少。但是你握一下她的手,还是冰凉。她说自己手脚冰凉是不抗冻,没有别人火力壮,那就得多捂着点儿。我说多捂着点儿肯定是好的,但是还不够,最好是补一下。
中医认为“阳虚则寒”,如果一个人阳气不足,那么这个人就会感到浑身发冷,手和脚最能反映出来,因为它是“四末”,位于肢体的末端。当有足够的气血运行至手脚时,手脚才会感觉到暖和。阳气虚了,使气血运行不畅,自然就会手脚冰凉了。再加上外边天气寒冷,那手脚冰凉的情况就会更严重了。这时除了保暖,还需要及时补充阳气。在子、丑、寅的时候好好休息,再适当吃点儿温补肾元的食物。
少阴病为什么要欲解于子、丑、寅呢?就是因为少阴病属于阳气虚衰,子、丑、寅正是阳气回升的时间,所以有助于少阴病的缓解。
人体内讲究阴阳平衡,在这个时间段里阴寒已经到了最盛的时候,不仅脾胃的阳气亏虚了,而且肾阳也不足了,才使得病情进一步严重。少阴病的主要问题是肾阳往外越,阳不归根,影响到生命的根本。
肾包括阴阳两个方面,肾阳也被称为“龙火”,肾阴就是“肾水”。我们可以把阴阳看成男女,男属阳,女属阴。一对男女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就是夫妻,夫妻就要相依,就要夫唱妇随。但是现在是阴水太过,水太寒,“龙火”待不下去了,就往外越,可见这对夫妻吵架了,甚至到了离婚的程度,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对于人体而言,“龙火”也是命门火,它是生命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没有它,就没有生命。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肾水不那么寒,让“龙火”归根。
但是肾水寒不寒,通常人感觉不到,我们看到的是“龙火”外越,例如太阴病会出现证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这就是肾阳外越了,要服用通脉四逆汤来回阳救逆。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候,就看能不能把外越的“龙火”重新送回原位,这也称为引火归元。
如何引火归元呢?首先要用到滋阴药。为什么要用滋阴药呢?因为水太寒了,真阳藏不住,需要暖一下这个水寒。通脉四逆汤中的炙甘草气味甘平,得土气,能起到持续的温煦作用,有归根的作用。然后再用辛热药附子、干姜,才能温里,引火归元,让真阳归根,这个“龙火”才会得到潜藏。肾阳潜藏,才能温养生气,使生命生气勃勃,生命才会久长。如果肾阳不潜藏,用作其他用场,那么生命就会危机四伏。
一个病如果累及到肾,那么就会变得比较严重,因为人需要肾阳来使生命得以延续,这个命火就犹如储存在地下的石油、煤等能源。肾主水,石油是液体的,与水相似。煤虽然是固体,但是它颜色黑,我们看黑豆、黑芝麻类的黑色食物都有养肾的作用。
但是这些石油、煤等能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如果人们疯狂开采,又不循环利用,那么就会枯竭。能源枯竭了,人类没有了能源,暖器还会热吗?汽车还能开得动吗?人类就处在了一个危机的时刻。其实全球变暖,就是肾阳外越的一个征兆,这与人体内“龙火”外越是何其的相似。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就要保护能源,要保护身体就要保护肾阳这个“龙火”,使“龙火”归根。
通常来说,人体内的阳证比较容易解决,为什么呢?因为阳证易于发觉。阳火太过就像纸包不住火一样,所以阳证它潜伏不了,人们往往会很快发现并及时治疗,所以阳证大多不会危及生命。而阴证则不然,阴证人们不易发觉它。为什么阴证不易发觉呢?根本的原因就是阳火虚衰了,整个人的体质都下降,连识别苦痛的系统也不起作用了。这就使得本来有病了,但是人自身还没什么反应。所以说,到最后酿成大患、造成危险之证的,就是这个阴证,特别是少阴病,治疗时一定要把握好子、丑、寅这个阳气归根的时间。
阴尽阳生,丑、寅、卯时宜解厥证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同“绝”,有“极少”的意思,所以“厥阴”就是阴气最少的意思。正如古人所言“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因此,有的时候又称厥阴为“一阴”。在谈及厥阴的时候,讲到“一阴至绝,作朔晦”,朔晦是每个月的初一和末日,此时的月亮正值最灰暗的时候,厥阴就有此象征意义;而物极则必反,阴尽则阳生,“作朔晦”就是对阴阳交接转化之机的形象描述,寓有阴尽阳生之意。由此看来,厥阴病与阴阳气的交替转化有密切的关系。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是肝脏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说的是,厥阴病在丑时至卯时这段时间可能会得到缓解。丑时是指早上的1点到3点,卯时是指早上的5点到7点,中间的3点到5点称之为寅时。为什么在这段时间里疾病会得到缓减呢?
厥阴病,是因为肝胆功能失调,疏泄失利导致体内气郁化火,而这火又抑郁不得出,所以就生病了。丑至卯时,是太阳将出、由阴转阳之时。当寅前寅后,也就是在早上4点左右,太阳初生,借助天阳之升发,使郁闭的内火得以外发,由里达表,散发开来。因此,厥阴病经常在这个时间段里会得到缓解。
厥阴病处于六经病末期,在此期间,体内正邪之气交争,最具特征的就是反映阴尽阳生、阴阳转化失常的复杂病症。包括厥阴热痢证、厥阴寒呕证、厥冷、厥热,以及厥热往来证等。
厥冷是厥阴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寒冷的冬天,如果你将手放进冰凉的水里浸泡一会儿,你就发现手没有了感觉,不知冷热。触碰任何东西,感觉都是很迟钝,不能灵活自如。人体的温度常年保持在36℃左右,在这个温暖的环境里,体内的气血畅通循环。如果长时间处在阴寒的环境里,就有可能影响到气血循环,进而影响到脏腑功能的运行。这就好像一天当中的丑时,肝胆生阳衰微,阳不生阴不长,这时候病人常常感到喉咽干燥。而到了寅卯之时,两阴交尽而阳气来复,这样阴阳气就顺接了,症状也随之消失,所以说厥阴主阳气。如果阴阳气不顺接,阳气不恢复,脏寒不退,处在身体末端的四肢,就要发生手足厥冷了。这时候病人常感到手脚甚至手腕、脚踝冰凉寒冷,还伴有麻木疼痛。
我曾遇见这么一个病人,依然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小姑娘,看上去面色红润,乖巧可爱,一点儿也不像是个病人。当时是由她妈妈带到这儿来,我试着问:“给谁看病呢?”妈妈指了指旁边的她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孩子有时半夜肚子痛。大家都睡觉了,却被她因肚子痛吵醒了。刚开始以为是吃错东西了,可是就这样的疼痛持续了半年多,隔三岔五就发作,而且都是半夜,直到天快亮了才好,白天倒也相安无事。可是这几天,每天晚上就像定了时的闹钟,到点儿就痛,严重的时候,手脚冰冷,天亮的时候就好了。”昼安夜甚,剧痛在子时,就可以判断出这并不是简单的受凉或吃错东西引起,而是寒气占据了厥阴而发成的厥阴病。对于这样的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从厥阴病在丑、寅、卯时“欲解”获得启示,用扶阳的办法来治疗此病。给她用了《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减,服用两剂后,小姑娘的病就再也没有复发过。此方中的当归、吴茱萸、甘草等都是用来扶助正气,以祛寒邪。
在所发疾病中,只要发现疾病在凌晨1点到清晨7点这段时间有缓解的倾向,都有可能是厥阴病。如果疾病历时较长,达到几个月甚或几年,你也可以观察一下它所缓解的时间,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阴尽阳生的时机,除了在一天的丑、寅、卯时,也可以是在一个月的朔晦之时,也就是每月的月初和月末,这个时候一个月内阴气就是强弩之末;还可以是在一年的冬去春来之时,常言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春交替之时也是阴尽阳生之际。倘若疾病在这些时候有所变化都可以考虑属于厥阴病,也都可以采用阴尽阳生的治病方法,助其一臂之力,以彻底解除病症。
接下来这个例子里,更能体现出阴阳交替对疾病的影响。吴某是一名技术员,一年冬天,他外出检查线路,等工作完成后,在下班的路上,他感觉到四肢寒冷并有麻木疼痛感,回到家,过了一会儿就好了。当时没有在意,但是,从这以后,他每逢外出工作,两只手和脸部都呈现青紫色,尤其是手指、鼻尖、耳郭最明显。不过只要一回到室内温暖一会儿后,青紫处就逐渐红润并最终消失。去了一家医院做了血液化验,被确诊为“肢端青紫症”,加上当时正值冬天,出现这种情况只是觉得受了寒冻,不足为奇。第二年夏季的一个阴雨天,他的四肢及面部又出现青紫,决定改找中医,诊断是因为体内阳气虚弱,不能温营四肢,寒邪侵袭致使经脉不通所致。开了四逆汤加减方嘱咐他服用,经过几次诊治,最终获得痊愈。寒属阴,热属阳,由此大家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阴阳交替也可能无定时。但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对于不同的病情,属于同样的病机,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论治,只是根据病症选取不同的药材而已。
治病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扶助阳气上,那么,服药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说厥阴病的“欲解时”是在丑、寅、卯时,尤其以寅时阳气开始生发,如在这时候服药,扶阳效果最佳。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体息息相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不断对人体产生影响,人体必须随时适应自然规律,才能与环境保持协调而处于健康状态。在治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时而动,参以天时,促其自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