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南方性格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

南方性格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

时间:2024-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风土中的南方性格南方性格类型分为长江上游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低山丘陵三个类型,也是根据地理单元和地貌特征为区分的。这种区分只是一种概略划分,却已将南方性格类型基本概括。

南方性格在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中

(二)风土中的南方性格

南方性格类型分为长江上游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低山丘陵三个类型,也是根据地理单元和地貌特征为区分的。这种区分只是一种概略划分,却已将南方性格类型基本概括。

1.风土与长江上游山地性格

长江上游山地性格实际上是指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居民而言,川滇黔山地由于地势偏僻,人口稀少分散,不具有典型性,故可从略。

在中国历史上,秦巴山地曾被称为东川,四川被称为西川,合称两川,其称呼显示了古人对该地区居民特性的共性和地理环境相似性的认同。

长江上游山地性格类型,明显地受到了风土的模塑。

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虽有高峻的秦岭、大巴山、巫山、乌蒙山、大娄山、龙门山等山脉屏蔽,但内里地势却较为平缓,故古人称之为“四塞之国”。

袁松注《水经》谈到三峡时,曾评价人地关系说:“山秀水清,故出儁异;地img45流疾,故其性亦隘。”秦巴山地和四川盆地正是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

无论从土壤肥力光热条件、降水量、气温等农业生产要素来看,四川盆地和秦巴山地都是一个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地区。这里适宜一年多熟的栽种方式,而且作物资源丰富。历史上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西蜀风光

雄、奇、险、幽,是西蜀风光的特色。景象万千,别具特色,于是,外界的信息众多,反馈又最为丰富,这样的环境让当地居民受惠无穷。

身处四川盆地平原、浅丘和汉水谷地的居民,从事着较为精细的农业耕作。由于生存条件较好,他们过着较为优裕的生活。衣食不虞、费用不匮的结果是逸乐之风盛行。追求舒适悠闲,安于享受,不仅见于历史记载,迄今仍随时可见。诸如踏春野游、赏花观灯、龙舟竞渡、消闲度假。可谓:酒肆茶楼,高朋满座;风景名胜,游人如织。民性的愉悦,还见诸民歌。当地的民歌大都欢快明朗,少有忧郁哀怨之曲。

由于地势低平,空气潮湿,人们需要用麻辣等刺激性食品来驱湿暖身,因而辣椒、花椒、胡椒、姜、葱、蒜等调味食品大行其道,而丰富的物产和追求逸乐之心,又为烹饪技艺的精进提供了条件。

川菜最富特色。取材讲究的是大众化,一般的禽畜鱼鲜和蔬菜均可,只是突出一个“味”字。人称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不但味道不一,而且味重,清鲜醇浓并重。川菜可谓“价廉物美”,这也是川人心细、求实的特性使然。

四川盆地、秦巴山地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垂直变化,植物动物种类繁多,资源物产丰富,季节分明,色彩绚丽。生活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的四川人、陕南人,时时刻刻受到风土的“模塑”。

▶成都茶馆

何处的茶馆有如此热闹?

面对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在甄别其食用性、药用性或手工业用途时,必然要细心区别、分类,决定取舍。长时期从事这类的工作,自然会养成细心的习惯。在生活资源丰富的地区,鉴别与区分动植物用途,并由此而具备细心的特性,乃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四川人与陕南人也不例外。正是这种细心,才导致了四川陕南农业的精耕细作,而不是相反。

自然界的季节分明和色彩变化,能使人的感情和表情变得丰富起来。较为稳定的农业收成和较为充裕的生活又使人们的心态变得较为平稳,由此诱发出诙谐和幽默。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如平原、河谷、丘陵、高山、江河湖泊等,以及垂直变化的气候,将自然界的多样性展现出来。加之纷繁复杂的各类生物,使得当地居民在熟视自然界多样性的同时头脑也变得较复杂起来,随着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究的演进,人脑细胞也不断得到扩展。四川人的聪慧与精敏就是建立在大脑对身边自然界的大量信息反馈的基础之上。

在探究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过程中,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一方面又深化了人们对事理的认识。怪诞的想象和奇诡的故事,与思辩的哲学和晦奥的玄学相继或交替出现。奇诡怪异广汉三星堆青洞文物、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以及《山海经》、《太玄》、《法言》的产生,昭示着这一文化传统的存在。

▶三星堆铜立人像

此为国王?酋长?宗教领袖?他手握什么东西,象牙?玉琮?权杖?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留下了太多的谜题。

自然界以及思维认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孕育出了许多怪才奇人,如严均平、王玄览、陈抟、廖平、吴虞、还珠楼主等。由于四川怪才奇人太多,故在汉代,有“天数在蜀”之说;在宋代,有“易学在蜀”之说。

亚热带气候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泛灵论”的摇篮。长江上游山地性格类型的巫鬼信仰,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五斗米”道教,都是从原始宗教“泛灵论”脱胎而来。

季节分明的物候,风光秀丽的景致,最能展现美的神韵和美学意趣,给追求逸乐的四川人带来了感官和情感的享受。许多旖旎的山水风光,本身就是一幅中国山水画,为人们观照自然美,发现美提供了方便。“自古词人多入蜀”;“追忆往者唐宋世,多少绝句眼于川”;古代诗人的这些诗句,清楚地表明了蜀地风光美景与诗人的对应关系。

多样化的美学意境熏陶出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蜀锦蜀绣竹编年画等艺术作品都以精致、完美和构思奇特见长。

一年多熟的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造成了农业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状况,迫使四川盆地、秦巴山地的居民养成勤劳的习惯。尤其是川东和秦巴山地,生存状况明显不如川西,他们付出的精力和体力更要多于川西平原和浅丘地带。四川盆地、秦巴山地的居民追求逸乐,是以勤劳为代价的,实际上是起到缓解劳动紧张状态的一种积极调剂。

▶重庆、川东风光

连绵的山峰、潺潺的溪水、奔腾的江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并非容易。在艰险的道路上负重跋涉,是一种生活常态。这对当地居民的胆量、体力、耐力和见识,是别有一番滋味的考验。

川东一带,高山峻岭,地img50流疾。正如袁松所言,“故其性亦隘”。处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人们的视野受到局限,心胸难以开阔,见识不多,思虑不周,故做事容易不计后果。即古籍上所说的“戆勇”。如入军伍,拼死相搏,则为“悍勇”。

这一带居民古代为板楯蛮,后称img51人,为勇猛之士。组成军队,所向无敌。“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华阳国志》)相传刘邦立国所兴的宫廷乐舞万舞即仿自板楯蛮的战舞。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中曾说:“汉之兴自蜀。”就是说刘邦是依靠了巴蜀的人力物力才打败了项羽,取得天下的。其中,板楯蛮的勇锐,是立了首功的。

川东一带居民悍勇尚武,是诸种因素的综合,除了前述“其性亦隘”之外,他们用渔猎经济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在狩猎之中磨炼出勇敢,在山区奔忙中练就好身板。因而他们有资本能够做到勇猛善战。

相比之下,川西和秦巴山地居民在尚武勇悍方面就略输一筹。

对于季风气候主导下的自然环境,长江上游山地居民是忍耐服从的,这是他们为何安土重迁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刚强和抗争意识也同样是一种客观存在。尤其是四川盆地,其居民的刚强和抗争意识都是非常强烈的。

白帝城

刘备在此托孤于诸葛亮。一代雄杰长眠于此,要想据蜀重兴汉室的想法,只能成为一场春梦。

中国有一句名人名言:“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意思是说巴蜀之民民性强悍,不好治理。抗日战争蒋介石以重庆为陪都,曾对军官教导团训话,称川人为刁顽之民。足见在许多人心目中川人是不好轻慢对待的。所以,清代光绪年间四川盐茶使赵藩写下这样一副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悬挂在成都武侯祠,以警后人。

公元13世纪,四川的抗蒙战争,以及清末的保路运动,都是川人抗争意识的典型表现。抗蒙战争坚持十余年,击伤蒙哥汗,使其毙于重庆北温泉。这场战争使元朝统治“先取全蜀,蜀平江南可定”的战略无法实现,这场战争是蒙古骑兵欧亚战场上所受到的最严重的挫折。而四川保路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帝制。

2.风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性格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平原内部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人们感触最深的是水,水成为这个平原的交通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站在平原上望去,到处都是水乡。湖泊、河流和水田构成了这个平原。“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长江中下游平原风光

宽广无际却又是水乡泽国,广阔与华北平原既相似,但其泽国与华北旱地又不相同,所以,哺育出来的是性格可与华北平原人性格互补、基本性格又是相似的人群来。

长江中下游平原,虽然也给人以空旷、平和之感,但这种感觉更显得漠漠辽阔,由于水汽的蒸腾以及空气中的潮湿将水天渲染成一色。视线所至,视物都变得柔和起来。

把握住长江中下游平原“水乡泽国”这一特点,就能把握住风土“模塑”长江中下游平原性格类型的关键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降水丰沛、热量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温适宜的“鱼米之乡”,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的居民,食物来源充足稳定,水产品鱼虾类蛋白质摄取方便,营养相对充足。他们过着相对安定的优裕生活。

由于食物多为鱼虾之类水产品,这类食品本味鲜美,不必用另味来掩盖,故当地居民以原汤原汁为佳。人们喜食酸、甜、苦味,只有湖南、湖北二省,喜食辣味,与四川相类。大约两省为长江中游地区,正处于长江上游山地类型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的过渡区,故在食俗上兼收并蓄。当然也与湖南、湖北的部分丘陵山区地理环境有关。(www.daowen.com)

水乡的交通,自然是靠船,故俗云:“北人骑马,南人行舟。”驾舟出行,不是靠蛮力,更多的是靠机敏,因水变势,顺势而为。在水中行舟,还需熟谙风势、水势、地势,才能如鱼得水,行动自若。常年在舟船上操纵、撒网,常年在水中游泳捕捞,人的身形就变得灵巧,动作也显得协调舒展。

普陀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网纵横,人们舟行方便,四通八达,无形中增大了人们交际接触的频率。人们见多识广,在生产劳动中和商品交换中变得日益精明,工于算计。

常年在水里摸爬,对水性的了解自然至深。他们会从“金以刚折,水以柔全”的现象体悟到“水克土”、“以柔克刚”的性理。这种认识会影响他们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与人相处时,以柔示人,以柔克刚,以清流自诩,去浊扬清。因而在外地人看来,他们显得文弱轻飏,显得温良恭俭让。

在崇尚水的性理之学导引下,人们即使在打斗攻守时,也采阴柔之式,而不用刚猛之式。人们习武当山太极拳,用“四两拨千斤”的招式来以柔克刚。人们喜用剑术,细软之剑与刀戟过招,也是采“柔克刚”之意。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河湖泊中,最常见的是“水天一色”的景观。或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或是“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或是“海曙云浮日,江遥水合天”。身处这样水天茫茫、浑然一色的景物中,人们很容易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不知不觉地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在这水乡泽国之中就像是水乳交融,再自然不过的了。

▶滕王阁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置身滕王阁,难免抚今追昔,慨叹历史沧桑。

似水的脾性,柔和的景物,清新的色彩,综合出了精巧细腻的审美情趣。加上灵巧的双手和手工艺制作的文化传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湘绣苏绣、杭绣,以及竹木雕瓷器漆器等著名工艺作品。

精巧细腻的审美情趣,导引出文学作品的婉约和清丽,成为歌女舞伎崇拜的作品。而浩瀚空濛的湖光山色拓开文人的胸襟,给文学作品平添了几许壮丽。

和长江上游山地一样,长江中下游平原也是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较多,生物种类丰富。这种生物种类较多的地区,是“泛灵论”孕育的地区。“泛灵论”认为万物有灵,是巫鬼信仰的基石。古代荆楚人好巫鬼,巫术盛行,吴越人好巫鬼,信仰图腾。巫鬼信仰导致了多神崇拜,山川、田地、自然现象、天、祖宗以及一些特定的生物与人物都成了祭仪的对象。比如动物崇拜蛇、蛙、鸟等,人物崇拜陆羽(茶神)、范蠡(财神)、钟馗(门神)等。据历史记载,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盛行祭祀之风。楚地“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吴越地淫祀,“各处皆有观世音庙,皆须演戏敬神”。

长江中下游平原居民虽然在为人处事方面多以温柔恭谨面目示人,但他们的内心却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始终如一的人生目标追求。在阴柔的外表下掩藏着刚强和抗争,这才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性格类型的本真内涵。

在水乡泽国行舟,所遇到的风险远大于在陆地骑马。北人在陆地骑马,如果骑术不精,或者地势凹凸不平,摔下马去,也不过是负伤而已。但在江河湖泊中行舟,即使驾舟娴熟,水性不错,如遇暴雨洪水、滔天巨浪,仍会有船毁人亡的情况发生。在风浪中搏击,在波涛中求生,人们锤炼出刚强的意志。当人们面对“大风吹地转,高浪蹴天浮”、“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风”而无从躲避时,唯有勇敢抗争,才能死里逃生,化险为夷。

当旅行者来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亲眼目睹波澜壮阔的长江,浩瀚无垠的太湖、洞庭湖、鄱阳湖,亲自领略“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场景,才会真切地感受这里并非全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并非全是轻歌曼舞的温柔之乡,才会体悟到自然所带来的磨难。

似水般柔情,构成长江中下游平原性格类型的外部形象。似水般的韧性,构成长江中下游平原性格类型的内在本质。

从表面上看,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居民追求逸乐,讲究生活质量,奉行快乐主义原则,处事温良恭俭让,似乎是一种柔弱文化下的产物;他们常常处于被征服者的状态,似乎证明了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林语堂语)。

但实际上,他们外柔内刚的性格与他们崇尚“以柔克刚”的性理认知,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态度和道路;他们不可能采取一种主动的、刚猛的、征服性的方式去面对生存问题。他们通常是采用顺势而为的方式,这是季风性格长江类型的特征。但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会像在长江、大湖中遇到风暴时那样,奋不顾身,力挽狂澜,奋力相搏。

他们重文轻武,以读书为乐事,以诗书礼仪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既是他们外柔内刚的性格使然,又是他们注重效果、强调功利的结果。

▶秦淮河

悠悠秦淮河,见证了几朝兴衰。至今说起,却仍然是人们心中的旖旎之地。

注重效果,是长江类型季风性格特征顺势而为的衍生物。这处性格特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产生功利主义。讲究性理之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居民,是深谙此道的。他们的先贤,早就强调不做无用之功,不做事倍功半之事。《庄子》云:“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子泽也,不亦劳乎。”是说下雨时还去放水浸灌庄稼,纯粹是多此一举。《淮南子》云:“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是说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皮衣,都是用不上的。后一句是说一百个人怀举葫芦而行,不如一个人提起成串的葫芦快跑更有效。

注重效果而产生出的功利主义,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居民自然会选择效果最佳的“学而优则仕”之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一举改变整个人生。

以文立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居民的一种文化适应。是他们在对周围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优势进行全面衡量之后做出的一种文化选择。这个选择成为当地人们的共识。只有在获取功名受挫之后,再考虑经商行贾,通过另外的途径来获取功利。历史上这一地区名士辈出,文人骚客如过江之鲫;名商大贾不绝,商业繁华胜京都;成为“人文渊薮”与“商贾摇篮”之地。

这一地区内部的差异是,湘、鄂、赣、皖诸省之民对功名的获取更执著一些,理想色彩更浓一些;苏、浙之民民性更洒脱通达一些,他们重视功名,但更为注重效果,处事更实际一些,更功利一些,更有开拓精神。

3.风土与南部低山丘陵类型

中国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较不稳定的地区。由于人口流动性较大,居民性格的风土模塑不太典型。

尽管如此,当地居民的性格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风土模塑”,并且因文化选择而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征。

这一地区,山峦重叠,溪流纵横,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农业生产。

如果不是由于人口迁徙太多,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是可以过着男耕女织、生产自给自足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的。他们也会像晋代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中人那样,勤劳、质朴、敦厚、恬静,知足常乐,平静地度过一生。

相对封闭的环境,适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原本是可以将风土模塑后的较为典型性格保存下来。但是当地居民的性格特征由于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使得在探讨风土对性格的“模塑”时不能掉以轻心。

南部低山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最大特点是山峦重叠,地形起伏,沟溪纵横。

在这样的地区,人们大多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其他经济形式。这是因为山区可耕地土面积较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也不多,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旦人口增长与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出现,就迫使人们去采取另外的经济活动来作为农业生产的补充,维持和稳定生活资料来源。

自东晋“八王之乱”后,南迁大规模进行。唐宋以后中原南迁到南部低山丘陵地区人口大增。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的人口与土地相对平衡被打破,人们的经济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生存,人们趋利而行事,他们不固守一业,也不固守一域,而是趋利而动,趋利而为。

由于生活资料来源的不稳定,人们便积极地扩大食物来源,许多他地人们不吃的东西在这儿都成了食品,如蛇、猴、穿山甲、猫等等,从而形成了当地人食性较杂的特点。为了防止食物丰匮不均的情况出现,人们还喜欢把一些食物制成干品贮藏,以便长久食用。腌制蛋、肉、蔬菜更是成风。

在食味方面,除了喜食甜、酸、咸味之外,还喜食臭味食品。臭味食品,最初当是保存或发酵时间太长而致,人们在食品匮乏时食用了这类臭味食品,并且对臭味已经习惯,遂后才有人专心研制出“闻着臭,吃着香”的食品。

▶石林

喀斯特地貌风景引人入胜,但生活资料却是极度匮乏。这正应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古话。

在山峦重叠的地区,人们居住分散,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封闭的结果,是人们的血缘家族组织的文化传统持续。当外地迁入人口之后,迁来之人与土著民之间因土地和生活资源的分配产生矛盾便不可避免。这种矛盾会使聚族而迁之民与原居民家族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加强,并且促使家族组织得到发展和壮大。在经常性的家族对立甚至械斗之中,民性被激发出报复的情绪,变得强悍起来。

民性一旦变得强悍,就会产生出侵略性。由于生活资料来源的不稳定,具有侵略性的家族或民众就会以劫掠的形式去强占别人的生活资料或劳动成果,从而显现出对社会的较强的破坏性。

南部低山丘陵类型就是这样:他们注重睦邻关系和家族关系,对外则团结一致,以宗族或乡亲面目出现,聚族或聚众行事。他们民风剽悍,具有攻击性。

居住在南部低山丘陵的人们,由于“地img58流疾,其性亦隘”,他们的视野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疏文少礼,知识的不足又使他们心胸不能开阔,他们注重的是眼前利益。所以,他们做事常常不计后果,率性而为,甚至聚啸亡命。

他们不固守一业,也不固守一域,人口经常处于流动之中,这使他们对生存问题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成了可塑性最强的人群。

南部低山丘陵地带是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也是南方林木最为茂盛的地区之一。在这种地形较为复杂,有山岭、丘陵、河流、溪谷、平坝的地区,有信仰不一的外迁来的各宗族宗教神谱,有原住民的“泛灵”信仰,有着多种多样的民间诸神,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的祭仪祭礼。仅从祭祀的神灵来看,这一地区是种类最多的,民间流传的精灵鬼怪的种类也是最多的。由于祭祀祭仪太多,古籍中常有记载,称为“淫祀”。

地理环境的“其性亦隘”,加之整日忙碌生存,使他们有“唯利是图”的倾向。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的几大商帮如徽商、江右(江西)商、宁波商、龙游商、福建商、广东商、洞庭(苏州)商,除了洞庭商与部分江右商之外,余皆出在中国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他们生财有道,结帮成伙,在中国明清商场上叱咤风云,红极一时。

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之地。这些秀美风光虽然使当地人看上去清秀和灵巧,但却未能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趣。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忙于生计,忙于眼前利益而无暇顾及身边的美景。没有对自然美的认真观照,是不可能提高审美能力的。没有对美和美学意蕴进行关注和探究,也是不可能富有审美情趣的。虽然如此,他们生产出来的手工艺品看上去不错,这表明他们仍具有美学潜质,只是主观因素而“抗拒”了风土的“模塑”。

南部低山丘陵类型居民应变能力强,他们善于适应新的生计,所以他们是不安分的。他们的可塑性强,具有经商潜质,容易被功利所诱惑,因而是趋利的。他们做事不太计后果,率性而为,因而处事很果决。他们的这类性格特征使他们成为敢于冒险之人。中国的海外华侨、侨商、海商,甚至海盗,大都来自这个地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南部低山丘陵类型,那就是,他们是中国最不安分、最富冒险精神的人群,也是受传统文化束缚最少的人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