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道之成学及其对道统的绍续
明道虽然“达于从政”(《遗书》附录,《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但终不能被时君所用,在中央任职只有短暂的九个月共计二百六十三天[12],最高职位也只达到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这是一个级别相当低下的言官,任地方官最高也只为县令,因此,明道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政治而在学术,他与他的弟弟程颐两人一起为北宋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但是“洛学”的创始人,而且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宋明道学的实际创始人。二程之后,直至清代考据学兴起之前,宋明六百年间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无不渊源于伊洛,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明道从小聪明过人,十四五岁向周濂溪问学之后,概然有求道之志,其后又泛滥百家、出入释老,终于返回六经,以《易传》、《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经籍为依据,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伊川在总结明道之学的特点时说:
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明道行状》)
这实际上也就是说,既能穷深极微,又能开物成务,不仅明道之学的精蕴尽在其中,就是整个宋明道学的基本精神,应当也不外于是。
传统上认为,二程之学渊源于濂溪,朱子作《伊洛渊源录》时,把周濂溪列为卷首,后来《宋史·道学传》亦循此例,从而人们一般把周敦颐视为道学的开山之祖,并有认为周子即是孔孟以后道统的传承之人[13]。但濂洛之间的传承关系到底如何,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大公案[14]。吕大临在《东见录》中记载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遗书》卷二上)[15]这大概是二程与周敦颐有师生关系的最早记载,后来伊川作《明道行状》,“知先生行事为最详”的门人刘立之在《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中均有类似的记载[16]。在二程的语录及著作中,也间或可以看到濂溪的影响之处[17],由此可见,二程曾经从学于周敦颐之事是符合史实的。
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二程是否曾经从学于周敦颐,而在于二程是否得道于周敦颐。明道自己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这其实就是认为自己并不曾得道于周敦颐。其实二程问学之时,方十五六岁,周敦颐也才三十岁左右,其代表作《太极图说》、《通书》均未问世,因此,诸如黄勉斋“二程得统于周子”(《濂溪学案下》,《宋元学案》卷十二)之类的说法严格上说恐怕不能成立。据伊川之说,明道问学周子后,“未知其要”,以至于“泛滥诸家,出入老释”(《明道行状》),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二程并未得统于周敦颐[18]。盖明道之得于周子者,或许只是求道之志而已,并不能说是得道之本统。(www.daowen.com)
伊川认为,明道之学直接来自于孔孟之遗经,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文集》卷十一)
伊川之所以称明道为道统的接续者,其理由不外有二:一是“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二是“倡圣学以示人,辩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衡之这两条标准,也可以看出,濂溪尚不够格被称为道统的接续者。在濂溪的学术渊源中,有甚深的释、老二教的因素[19],其精神方向上亦更接近于释、老二氏[20],因而出世之气味相当重[21]。明道受濂溪的影响,亦有出世的倾向[22],但最终还是自我克服了这一点,他说:“不是吾儒本经济,等闲争肯出山来。”(《下山偶成》,《文集》卷三)又如“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和邵尧夫打乖诗》,《文集》卷三)由此表明了他对作为一儒者的自觉,此即所谓“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濂溪平生学术,无著一字排斥佛老,明道则与此绝不相同,始终自觉地与二氏划清界限[23],后来宋明儒者有关释老之辩,在大体精神上均延续了明道之说。我们固然可像黄宗羲父子所认为的那样,濂溪与释老的纠葛并不碍其为大儒[24],但若说其上接孔孟之道统,恐怕也是尊之过高。
事实上,在朱子之前,人们并不怎么推重周敦颐,而对于明道则众口皆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明道是儒家道统真正的继承者,以至于明道逝世后,文彦博集众议而题其墓表曰“明道先生”。所谓“明道”,就是能明此道的意思。冯友兰说:“韩愈没有说他自己接过了这个道统,而程颐肯定地说程颢接过了这个道统。这不是韩愈的过分自谦,也不是程颐的过分自负,这是事实,道学家们都承认这个事实。”[25]这一事实如伊川所说的,在明道逝后,门人朋友“推尊称美之意,人各用其所知,盖不同也;而以为孟子之后,传圣人之道者,一人而已,是则同。”(《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文集》卷十一)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胡安国上书皇帝说:“然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遗书》附录)这里不提及濂溪,而是认为二程直接上承孔孟之道统。即使是极其推重濂溪之朱子,也认为直接传孔孟道统的是二程。朱子作《伊洛渊源录》,虽然把濂溪列为卷首,但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他的重点是在“伊洛”,即二程之学,冯友兰还注意到,朱子唯独对二程尊称为“子程子”,对别人都没有这种称谓[26],这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在注《孟子》终章时,朱子引述了伊川序明道墓表有关明道续道统的文字后,更是进一步指出,“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孟子集注》卷十四)朱子心目中真正道统的传承者,在这里再明白也不过了。
正是承续了孔孟的道统,道学才在真正意义上得以成立。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说,明道是北宋道学的成立者[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