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巴菲特投资案例:斯图德贝克股票购买

巴菲特投资案例:斯图德贝克股票购买

时间:2024-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2·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巴菲特要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用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只要数一数来了多少趟油罐车,就能估算出来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家公司产量是多少,再一算销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销售收入是多少。巴菲特最终判断,这家公司的产量在增长,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于是他就大量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了一笔。

巴菲特投资案例:斯图德贝克股票购买

案例2·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

菲特要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的股票。在购买之前,他就去这家公司进行拜访。这家公司生产一种汽油添加剂STP。巴菲特想问问他们生产的汽油添加剂产量是多少,销售收入是多少。但是这家公司不论巴菲特怎么问都不告诉他。巴菲特想了很多办法,都打听不到。

后来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就去这家公司旁边的火车站,每天都去,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天黑才回家。他去火车站干什么呢?数这个火车站一共来了多少油罐车。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用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只要数一数来了多少趟油罐车,就能估算出来这家公司用掉了多少原料,从而进一步推断出这家公司产量是多少,再一算销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销售收入是多少。

巴菲特说他就这样每天蹲在火车站数油罐车,一直数了大半个月。巴菲特发现,来的油罐车越来越多,一天比一天多。巴菲特最终判断,这家公司的产量在增长,这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于是他就大量地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了一笔。

事实上,一些上市公司的报表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经营情况。这就好比某个地方GDP很高,但是老百姓生活却不富裕,所以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问题。要了解一个地方经济情况,看数字可以做参考作用,但是并不等于判断的标准依据。一个城市经济是否发达,我们到这个城市走走,看看这个城市道路上开的车、酒店的服务质量、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就可以知道基本经济情况,所以不一定要看数字。

投资股票也是如此,要了解真相,就需要行动,去实地调研,这是必经之路。因此,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去上市公司总部参观拜访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一次投资参观拜访,也许你会有意外的收获,从而让自己在这家公司的股票上大赚一笔。

很多人都觉得调研上市公司很复杂,其实并不是的。巴菲特最主要的调研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有人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根本不费金钱与时间的机会,很容易进行关于上市公司信息的实地调查。事实上,到超市、大型百货商场购物时,留心一下你关注的上市公司商品,这会让你找到许多大牛股。

当巴菲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利用平时的一切机会进行调研。巴菲特的早期合伙投资者之一,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市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冯斯特说:“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个数,看看哪种牌子的汽水卖得快。”巴菲特每次出去吃饭、购物,掏出钱包刷信用卡付账之后,并不马上离开。他会在收款机后面站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在看什么呢?他在看这些来付款的顾客们用的是什么卡,是美国运通卡,还是维萨卡、万事达卡?他会大概算算美国运通卡占了多大比例。

就这样,巴菲特通过这种平时生活中的大量调研,后来抓住了美国运通的投资良机,在这只股票上赚了70多亿美元。因此,大量调研是相当重要的,会让你做到知己知彼。

巴菲特告诉我们:“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你自己,同时真正了解你选定的上市公司,严格遵守三条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对此有人是这样评价的:“这三条选股戒律从反面体现了知己知彼原则,意思是不知己、不知彼就不要选。这三个选股戒律的共同点是自制,巴菲特正是依靠高度的自制力,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很小但成功率最高的能力圈内。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成功学书籍中最强调的是要自信,自信,更加自信,而投资上大获成功的巴菲特却一再强调要自制,自制,更加自制。”(www.daowen.com)

熟悉并不代表了解,熟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道理是一样的,对一些公司非常熟悉,但并不代表对这些公司十分了解。巴菲特从小到大,喝了52年可口可乐,在经过详细分析、确定有把握之后,才决定大规模投资。只是熟悉是不够的,还要多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公司的业务和财务,从而能够确定公司股票的价值。对于不懂的公司,坚决不要选,哪怕这家公司股票再赚钱,这并不是有把握赚到的钱。巴菲特正是坚持不懂不选的戒律,才避开了1999年网络股泡沫引起的股市暴跌。

关于投资科技股方面,巴菲特是非常理性对待的。他觉得对这方面不熟悉,不了解,所以决定不投资。有人问巴菲特,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投资于科技公司。巴菲特回答说:“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的公司,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英特尔和微软的股票时,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这个国家分析这类企业的优秀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巴菲特的原则是不懂不选。他说:“我们应该再次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对于许许多多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举个例子,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并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公司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绝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巴菲特通过多读、多问、多摸,从而达到真正弄懂一家上市公司。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接受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独家专访时,记者问:“据说您一年看1万多份年报,真的吗?”巴菲特说:“读年报像其他人读报纸一样,每年我都读成千上万份,我不知道我读了多少,不过像中石油,我读了2002年4月的年报,而且又读了2003年的年报,然后我决定投资5亿美元给中石油,我仅仅根据我读的年报,而没有见过管理层,也没有见过分析家的报告,但是它的年报非常通俗易懂,是一个很好的投资。”

实际上,巴菲特并不是只坐在办公室里阅读资料,而是与各行各业的人士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也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同时,他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并且,他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

有些投资者为了省事,就买了一些软件,或买一些信息系统,这样一打开电脑,就能看到很多整理好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就知道市场的最新消息。似乎有了互联网和电话,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是,只是阅读有关书面资料,只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因为这些只是描述性的东西,别人说的不一定是真相,而只能是一部分真相。

因此,只有到真实世界走走,到处观察,我们才可以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说:“真实世界五光十色,因此到真实世界里求学问并非一件易事。科斯的法门是,着重调查问题的现实约束条件。他到美国调查企业时,心中想的是市场里为什么存在企业,但问出口去的却并不是‘贵企业为什么存在’这样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科斯到处发问:‘企业在什么条件下购买产品,在什么条件下购买生产这些产品的要素来自己制造?’这其实就是在调查企业存在于市场的约束条件。我们知道,科斯不用‘虚例’而偏爱用实例。‘虚例’是想象世界的简化,比如在经济学著作里屡屡出现的‘孤岛上的鲁宾逊’之类,其好处是‘易于处理’,用得好可以有助于说明复杂的理论。但虚例的危险性在于可能完全不反映问题的现实条件。试想问题都‘虚’掉了,答案怎么可能增加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呢?”

“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至少可以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抓到了问题,如何‘打开’呢?上文说过科斯的办法是,侧重调查问题展开和问题解决的现实约束条件。对于制度性约束这样的‘社会软件’,科斯从人或组织的经济行为的结果出发,追寻那些‘看不见的’制度约束的影响。……紧接而来的,是研究者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这些‘似乎不该发生的’真实的现实约束条件,并通过这种揭示,增加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因此,要做到知己知彼,就必须深入了解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这方面,巴菲特做得特别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