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收购太平洋公司
2005年5月24日,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宣布,将以94亿美元从苏格兰电力公司手中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此次收购是自1998年买下通用再保险公司以来巴菲特最大的一笔买卖。根据协议,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将支付苏格兰电力公司51亿美元现金,其余43亿美元将转化为净负债和优先股。交易完成后,苏格兰电力公司将向股东派发45亿美元的红利。拥有太平洋公司后,中部美洲能源控股公司可将其在美国6个州的160万客户扩展到俄勒冈州和犹他州,并将打造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的能源巨头企业。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股神的再度出击,好事者不无居心地宣称:巴菲特的投机开始了。表面上看,巴菲特在国际油价一路狂飙、能源危机一触即发、供给冲击卷土重来、滞胀魅影若隐若现的微妙时期染指敏感的能源业,的确有点跟风炒作的嫌疑。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能源市场回暖让这种嫌疑似乎得到了更多时效性的支持。在美国劳工部2005年5月18日公布的报告中,美国本年4月份的CPI上升了0.5%,升幅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0.4%,通货膨胀抬头的原因是4月份美国能源价格上涨了4.5%,为2003年3月以来的最大月增幅。
巴菲特进军能源业并不能算是追涨杀跌的投机行为,同时,本质上看这不过是巴菲特美妙投资的最新案例。投资和投机这两个不易分辨但又迥然不同的经济概念,在巴菲特的哲学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区分。
投资与投机行为不同的是,“第一,投资看重的是长时期内的稳定回报,而投机仅仅是短时期内对风险因素的技术性套利。如果巴菲特在原油期货市场上一掷千金、几进几出获取巨额利润的话,那么这种榨油机式的行为绝对可以说是对能源市场的投机。但事实上巴菲特并没有试图利用能源衍生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而牟取暴利,他是通过投资、经营基础产业的形式增加能源市场的供给,以促进能源市场价格稳定的手段,谋求长期的、整体行业的成长性获利。这种目光长远的投资战略绝非鼠目寸光的投机者所能想出的。第二,投资追求的是‘双赢’发展路径,而投机在利用风险的同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能源市场近几年来的价格波动,用市场眼光来看就是‘供不应求’的直观体现,巴菲特进军能源行业无异于给‘看不见的手’提供了助力,供求在趋于平衡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能源风险的负面影响,也给巴菲特旗下公司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而投机势力擅长的不过是损人利己的方式,在推波助澜、兴风作浪获得暴利之后抽身而出,只留下身后满目狼藉的一池碎萍”。至少,巴菲特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市场的崩溃和大多数人的痛苦之上,这一次也不例外。
进军能源业不过是巴菲特投资哲学的一个最新范本罢了。以股神著称的巴菲特曾将其在股票市场的生财之道总结为:“当我投资购买股票的时候,我把自己当做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
一直以来,巴菲特都认为急功近利不可能赚大钱。每年伯克希尔公司举行股东大会都会有很多基金经理参加,其中不少是巴菲特的崇拜者,他们一方面希望在股东大会上能和巴菲特面对面地交流;另一方面则希望从巴菲特对股东的谈话中拾得有用的只言片语,分析出巴菲特的投资动向。但结果往往令他们失望,巴菲特不但没有向他们推荐股票,反而向他们推荐了所谓的“省钱的办法”——购买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的产品。巴菲特从不给别人推荐股票。因为他明白,即使是一只好的股票,长线持有可能赚钱,但短线炒作则可能赔钱。即使自己再有神力也不可能预测短期内股票的升降。巴菲特奉行的是长期持有原则,他从不进行急功近利的短期炒作。
巴菲特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并不是一种投机,而是他一种哲学投资决定的。一直以来,他都希望投资者不要存有大捞一笔的贪婪想法。巴菲特表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投资市场,“我们需要的是寻求长期获利,并以此为投资策略的长期投资者”。因此,巴菲特的收购行为是基于一种理性判断,建立在消除贪婪念头的基础上。投资股票时,很多人都有贪婪的念头,所以就变得急功近利。因此,我们就从见好就收做起来,消除贪婪心态。
1966年对于巴菲特有限公司来说,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纪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5.6%,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高达20.4%。
1968年,巴菲特说:“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公司在1967年的经营业绩又是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了5.9%,超出了原先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当年巴菲特有限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通货膨胀,也有足够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当年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在这一年,巴菲特有限公司通过所属的两个控股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公司,一家是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收购的联合棉花商店,另一家是伯克希尔公司收购的国民保险公司及其附属国民火灾与海运保险公司。(www.daowen.com)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巴菲特却感到十分忧虑,担心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可是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知道巴菲特能够克服贪婪心态,因此他做事情就没有那么急功近利。1970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
1973年至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公司。因此有人评价,如果不是他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后来成为世界首富的坚实基础了。
巴菲特认为:“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寻常的经济眼光或是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正确思考框架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绪失控保持理性思考的定力。”事实上,就是要求我们要懂得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从而保证自己行动的正确性。
当时,巴菲特收购美国西北部最大的电力供应商太平洋公司。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急功近利,也开始学会投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是通过长期观察而做出决定,因为他有耐心地去思考和判断了很多年。
因此,很多投资者只是看一种表面现象,就错误以为巴菲特在搞投机。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一点,假象有时会迷惑人们的判断。其实,判断一种事物,需要深入去研究和分析。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他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一眼看穿的。
不管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怎样的,都要记住一点,不要急功近利,否则会让自己走向失败。投资的原理也是一样,这点必须反复思考。其实,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还需要有个好性格。巴菲特告诉我们:“要想投资非常成功,你必须具备良好的性格。有些人性格过于敏感,从他们的脸上就能看出他们持有的股票今天是涨还是跌。这些人股票一涨,就高兴得要喝酒,要唱歌,要购物。股票一跌,就生气得要骂证券公司,骂老婆,骂小孩子,甚至骂政府。他们一看哪只股票涨得猛,就想追进去赚一把。结果往往是买入不久就开始下跌了,正好买在最高点。他们一看手里哪只股票跌得凶,就害怕得赶紧抛出去,结果不久就反弹了,正好抛在最低点。可见,即使你有时间、有精力,又有专业分析能力,但是如果你没有情绪定力的话,照样赚不到多少钱,甚至会亏钱。”
虽然很多人都可能见仁见智,但是怀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投资,失败基本上会成为定局。因此,成功从好的心态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