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巴菲特不是那么看重股价变动
正如前面举过的一个例子,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大家一定要记得,伯克希尔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每年能以15%的稳定速度来增加每股的内在价值。他说,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增长了,在他接手管理该公司的28年间,公司每股净值已经从当初的19美元增长到了7745美元。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虽然保守了点,但却是相当有用的替代性指针,不过这样的目标很难以达成平稳的态势,这在伯克希尔尤其困难。”
从而看出,巴菲特不是很重股价的变动,而是看重公司的内在价值。其实,股价一时变动是非常正常的,是否值得投资,只能看内在价值。因此,巴菲特不是那么看重股价变动,这是大师投资的思维。
巴菲特说:“在买入控制企业与买入上市公司股票之间,我们真的没有看出有多少根本不同。但每种情况下,我们都试图买进经济状况长期良好的公司的股份,我们的目标是发现价格合情合理的优秀企业,而不是价格便宜的平庸企业。”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摆脱受股价变动的思维影响,否则就无法做到发现价格合情合理的优秀企业。这就需要平时冷静的思维,卓越的眼光,同时也和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独立判断有关。
我们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做正确的事情永远比正确地做事重要。如果在错误的事情下努力,也许越努力会错得更离谱。投资于正确的股票,在正确的时候,以合适的价格,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才会获得好的收益。一路上,投资者依照正确的顺序做正确的事,并且尽心尽力去做每一件事。这样的投资者会无往不胜。即正确的方向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只能越走越远。
在这里,我们要给出一些忠告:“聪明的投资者以同样的方法在市场中进行安全运作。他已经知道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公司了,所等待的就是适当的价格。对聪明的投资者来说,买什么和用什么价格买是不同的问题。他会先决定买什么,再决定它是否处于适当的价格”。这就说明了,不要在意股价的变动,只要价格适合就可以买进,看重其内在价值,而不是绕不开的价格心结。
在巴菲特看来,估计企业内在价值的最正确模型,应当是约翰·伯尔·威廉姆斯1942年在《投资价值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计算公式。简单地说就是:任何股票、债券、公司的价值,取决于在资产的整个剩余使用寿命期间预期能够产生的、以适当的利率贴现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按照这样的观点,现金充裕的股票投资风险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相对较大,即使做不到“进可攻”,也能做到“退可守”。所以,在整个2008年内,有许多投资者在股市中寻找“净现金公司”作为抄底目标。
受整个宏观环境影响,净现金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在下跌,可是它不会破产,更不会被清盘。更何况,在金融海啸中,各企业现金都很紧张,而现金充裕的公司在这方面没有后顾之忧,随时可以抄底原材料和对外投资,为将来的盈利计划打下良好基础。不用说,将来形势一旦好转,净现金公司的股价至少能回升到公司的现金水平,这一点毫无疑问;因此,投资者一直持有该股票也是可以的。
既然坚持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就要克服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要因当前的股价波动而影响了投资的决策,这是不好的。林奇曾说过:“不考虑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现在10~20年的时间里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想知道它们是否在今后二三年内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掷个硬币看看。”所以,林奇从不去考虑所谓买入时点或试图预测经济走势。
林奇是长期投资的信奉者:“我对长期投资的兴趣无人能及。但是正如圣经中所说,鼓吹要比实践容易得多。”他非常反对短线交易:“指望依靠短线投资赚钱谋生就像依靠赛车、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事实上,我把短线投资看做是在家里玩的卡西诺纸牌游戏(Casino)。在家里玩卡西诺纸牌游戏的缺点是要做大量的记录工作。如果你在股市上每天交易20次,那么一年下来要交易5000次,而且所有的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然后做成报表向美国国税局进行纳税申报。因此,短线交易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www.daowen.com)
林奇曾经说过,“买一些有盈余成长潜力的公司股票,而且除非有很好的理由,千万不要轻易卖出。股价下挫永远都不是一个好理由”。可是很多投资者容易受到股价波动影响,就轻易买卖,以致有的投资者哭诉,买啥跌啥,卖啥涨啥。
巴菲特之所以坚持长期持有,是因为他能够做到不那么看重股价变动。他始终相信一点,股价波动不影响内在的价值。在巴菲特看来,短期市场波动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眼光总是盯着短期市场波动、计较股指一时涨跌,是违背长期投资理念的。
价值法和成长法从根本上看是一致的。在计算一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时,成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且巴菲特比较看重这种成长的稳定性。成长因素所起的作用,会使股票内在价值从很小长到很大。当然,这种影响作用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我们购买股票,并不是仅仅得到一张股票,而是想得到股票代表的那个公司。正如巴菲特所说:“你购买的是公司,而不仅仅是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的工作是阅读,阅读很多关于上市公司的资料,尤其这家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从而给他的投资提供参考价值。他认为,市场先生是不理智的,所以才会出现股票价格大大背离内在价值的情况,而这正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好时机。
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说,真正的投资者喜欢股市波动,因为投资者正可以利用“市场先生”这种不理智的股价波动,买进自己认为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巴菲特说,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早就指出,“市场先生”越沮丧,投资者以超低价格买入好公司的机会就越多。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并且一生都在利用“市场先生”不理智时打压股价的机会来抄底股市。
巴菲特在2008年1月8日《致中国股民的一封信》中再次提到:“投资者要留意中国股市急升。市场目前过热,中国股市表现非常强劲,但当有这么多人愈来愈醉心炒股时,应注意是用什么价钱去购买,而不应兴奋过度。因为不同国家的股市都会有一天要走到极端,就像美国的高科技热潮。当很多人对股市趋之若鹜,报纸头版只刊载股市消息的时候,就是应该冷静的时候了。”
巴菲特是非常聪明的人,虽然他不把股价变动看得很重,但是却善于利用“市场先生”这种不理智,从而赚一笔。当然,我们并非说市场是失灵的。在这里,所说的“市场先生”不理智,是说很多投资者的不理智,通过这种市场形式表现出来。
经济学家薛兆丰认为,“今天的‘市场失灵论’,就是当年情境的翻版。听听经济学者在报章杂志上的评论,或翻开经济学教科书,随处都见得到‘市场失灵’的踪影。但是,那并不是‘市场失灵’,而是‘解释失灵’。解释者尚未深入了解事情的原委,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约束条件,才会觉得现象与经济理论之间出现了冲突。只要解释者对真实世界进行调查,只要他们找到了在起作用的约束条件,那么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就会化解,所谓的‘失灵’就会立即消失”。
同时,薛兆丰强调,“市场失灵了吗?不是。这些常见现象的症结在于:对这些资源的产权进行界定、保护和买卖的费用太高了。公海没有明确的物主,所以才成了公共垃圾场;道路没有明确的物主,就无法以‘价高者得’的原则进行分配,所以才出现大塞车;故宫周围的景观没有明确的物主,所以争来争去,也分不清到底是高楼大厦损害了故宫,还是故宫妨碍了高楼大厦”。
因此,不要盲目相信股票家,不要处处下市场失灵的结论,从而给自己的投资失败找借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