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芳
摘要:心理健康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针对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和谐校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也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做出了重要部署。构建和谐校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但在研究生中确实存在不少影响校园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有责任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度过潜在的心理危机,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总体上看,目前研究生心理状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大部分研究生开朗自信,情绪稳定,意志坚韧,喜欢交往,对生活充满希望,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承受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及情感问题等普遍加大,因而极易出现不和谐的情况,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在增多。据了解,在校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高于本科生,其后果严重地影响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性格存在缺陷,人际关系淡漠。有些研究生自身存在个性缺陷和性格障碍,表现为内向、冷漠、烦恼、苦闷、以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情绪和性格特征,将自己永远地隔离于他人活动之外,造成人际关系交往困难,心理敏感而脆弱,不能处理好与同学、导师的关系,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加上有的研究生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呵护,有的缺少朋友师长的支持和鼓励。这种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性格孤僻,产生心理障碍。
(二)因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出走、自杀等事件时有发生。有的研究生由于专业特点、学习压力及人际交往受挫,导致心理上的苦闷,往往伴有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精神恍惚、言行怪异等,进而做出一些常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某研究生入校后发现所学的专业“学非所爱”,与自己的理想不相符,便以消极和悲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出现了心理困惑,甚至想要退学,以至于该学生最后不得不休学在家养病。由此看来,研究生心理疾病,若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恰当的调适,就很有可能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如自伤、自杀等。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不仅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势必对学校的正常工作以及校风建设、社会安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就业和情感问题的困惑。近几年,由于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人数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递增,社会就业的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研究生的需求。而研究生个人又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心里落差,于是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产生焦虑以至情绪失控。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已进入婚恋时期,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研究生在婚恋上存在认识的偏差,对自己和他人要求过高;有的则由于自身条件欠佳,如:长相、身材、经济条件等原因,在结交异性朋友时,患得患失,产生自卑感,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在心理上失去平衡。这类学生一旦感情受挫或失恋,就对生活失去信心,行为表现失去常态,采取一些不理智行动,甚至用轻生厌世的方式来摆脱压力。
二、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冲击。当代研究生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外交往日趋密切,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使涉世未深的研究生在社会巨大变革的过程中受到冲击,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一个心理不成熟的研究生,面对学习、人际关系、经济、恋爱、就业、发展等各种压力,是很难恰当应对冲突与挫折的,因而苦恼重重、心神不安,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二)研究生自身成长经历的缺陷。目前的研究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都是一帆风顺,身边时时有家长的呵护,老师的赞誉,旁人的羡慕。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低下,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受挫承受力较弱,“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一旦身边环境改变,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少数性格内向的研究生就会不知所措,表现出困惑、烦恼、郁闷等症状,甚至会诱发严重的心理疾病。研究生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等会严重干扰学校的工作,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麻烦,给研究生本人及家庭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也对校园育人环境与和谐氛围的形成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独特的学习生活模式。研究生的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独立进行选课。特别是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后,更是各自为中心,独立地进行研究和实践,且生活场所较为分散,调研出差流动性较大。这种以个人为单位的分散性和独立性的学习特征,使得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较为困难,既便是同一年级、同一宿舍的同学也难以有相同的生活和学习节奏。由于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个体行为较多,群体活动较少,这就使得他们中一旦出现异常信号不易被发现,以致延误问题的解决。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就会诱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并严重地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乐趣和质量。
(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研究生是较高智商和较高期望值的知识群体,虽然他们在许多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但少数研究生在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受挫的容忍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差,导致了心理危机的产生。但是目前在各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严重不足,特别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比较滞后,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形成制度加以管理,缺乏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面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而开展的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还未全面展开。所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以有效地防止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校园突发事件。(www.daowen.com)
三、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应对策
建立和谐稳定的校园,必须加强和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调节、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领导是关键,要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心理是否健康,将制约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和谐校园就是人与人的和谐,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和谐。心理健康是研究生成才与和谐校园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品格是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既不可能成功的应对时代的挑战,也不可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更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研究生摆脱困惑和开发心理潜能,防治心理疾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研究生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和预防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具体做法:一是将心理健康指标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之中,使之成为指导研究生培养积极健康心态的重要环节;二是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检测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问题较重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咨询指导和必要的治疗,防患于未然;三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开展以咨询、培训、讲座、论坛、对话等内容的网上心理健康活动,使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阵地;四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对他们不定期地进行专业培训,以便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开导和教育。如:最近北京市政府投资200万元,在北京两所高校建立两个心理咨询基地,建立了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总之,要着重从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品质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身心健康地度过研究生生活,并在未来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和坚强的意志。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人才成长的土壤,校园文化是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校园环境,维护学校的安定团结,优化育人环境,使研究生在平安、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首先,导师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成员,是研究生的良师益友,要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缩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乐于教书育人、乐于科学研究、乐于成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育人环境。其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研究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有效载体,如联欢会、演讲会、辩论会、体育比赛、郊游等,以改进研究生单一的学习生活模式,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缓解压力,维护身心健康。最后,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否则,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心理健康。要学会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他人中与人和睦相处,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迎接挑战。
(四)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研究生要学会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保持正常的心态。心态决定心理,心态平和了,心理也就健康了。第一,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甜酸苦辣,面对挫折、困难和失败等不利因素时,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会在逆境中坚持拼搏,将挫折转化为人生的财富。第二,要及时从千头万绪的情绪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当理想与现实有巨大反差时,势必造成心理落差,若不能调整好心态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应自觉地对自我价值重新定位,摆正心态,认清自己的实力和社会的需求,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力。第三,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要过于苛求,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趣,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做事。当遇到心理困扰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转移、暗示等方式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娱乐活动的方式,舒缓紧张的神经,提升生活的质量,使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五)缓解心理压力,创造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适度的心理压力是学生进步的内驱力,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但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将会使压力成为阻力,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材提供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首先,要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新生入学时,很难清晰地认识到大学学习和研究生学习的区别,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进入状态,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比如新生一入学,学校就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培养目标及具体要求交代清楚,如何去合理安排时间,又如何去完成,使学生心中有数。还可以请已毕业的留校老师或高年级有经验的同学介绍研究生生活的感受或体会,谈谈自己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使新生对未来的研究生生活有个整体认识,少走弯路。其次,要采取措施,多方面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缓解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如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联系助学贷款,提供勤工俭学,设立助学、助研、助管岗位。最后,要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开设心理咨询专场,对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咨询和指导,避免产生心理障碍。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为毕业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机会,尽早落实供求双方签订就业协议。
综上所述,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而心理健康是心理和谐的基础,是研究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国平等:《我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兰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探讨》,《湖北中医医院学报》,2006.9。
[3]鲍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9。
[4]马小又:《积极关注高等教育隐忧——浅议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课外社会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