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小组活动的总结分析报告
张 弛
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兴趣小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并结合实际的科研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兴趣小组的范围很广泛,形式也不拘一格。根据计算机学院的专业特点,媒体信息技术研究所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参与者之一,我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想法。
下面分别就活动开展的过程、作用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活动开展的工作过程
首先,研究所根据不同的项目类别,分别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项目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比如纯研究型的项目,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领域发展现状的研究,而软件开发项目则更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同学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兴趣自由选择。同时根据项目的预计周期,去选择合适年级的学生,尽量不影响他们正常的课堂学习。这是对学生和项目负责的一种做法。
然后,研究所老师将对报名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能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培训结束后,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和实验室的硬件条件来限制名额,选拔一部分学生留到研究所正式参与项目的研发。
以上工作完成后,研究所委任某位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组织其他老师、研究生和入选的本科生开始项目实施。项目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项目或者暂时退出。
二、活动对学生的帮助
通过成功的运作过程,以及众多的具体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事实:此项活动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
分工、协作、交流是完成科研项目的关键因素,也是从事其他工作的必备要素。项目组成员的热烈讨论、团结互助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养成。01级计科班的曹红斌同学,原本性格内向、不擅与人沟通。但自从03年进入研究所参与科研项目,在整个团队成员的带动下,不但性格开朗了许多,而且学习积极主动,软件开发水平突飞猛进。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博彦公司(微软合作伙伴)聘任,并被派往上海负责多个项目的测试工作。(www.daowen.com)
(二)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
做项目、搞科研都是对身体、脑力的巨大考验。大多数项目成员都有过连续工作超20个小时的经历,甚至还有过一周只睡20几个小时的历练。虽然我们不提倡这样的工作方式,但在项目中的某个关键时期,这种情况很难避免。同时这种奋战的精神,是促使项目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经过这样的历炼之后,能够很快适应以后工作岗位上的高强度工作。
(三)明显提高科研开发能力
研究所所做的项目严格按照规范的过程进行,包括统一管理文档、程序,定期召开项目会议,规范过程文档以及代码等等。学生们可以参与到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真正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参与过研究所项目的学生目前已有数十人,几乎从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出他们工作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四)对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理论与实践本身就是相辅相承的。缺乏理论知识固然不可,纸上谈兵更是毫无意义。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实践中对如何运用课本知识有了深切的体会,反过来,实践的成果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方法也更加有效。01计科的游昌平同学在大一、大二时成绩处于中游水平,从大三开始他成为研究所的一员后,成绩迅速提高,大四毕业时综合排名上升至全班第四位。
(五)对未参与项目的学生也起到间接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从众”心理,特别是在集体生活环境里,身边同学的言行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影响。实际调查发现,参与过项目的学生能够起到显著的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其他同学,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竞相争先的良好氛围。
兴趣是人的天性,更是人们充分发挥潜能,向更高更深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在很多时候受到环境的影响,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形成不同的兴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在本科的四年中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学好所在专业,将来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很有好处。计算机学院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兴趣小组,正是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引导他们如何学以致用,更多地锻炼他们的意志,更有效地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央视音像资料馆实习现场
丰富兴趣小组的形式,拓展兴趣小组的范围,逐步改善硬件条件,吸收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这些都是我们的目标。相信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兴趣小组作为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必将在本科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