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现代心理学基础:形象思维及指向性思维

现代心理学基础:形象思维及指向性思维

时间:2024-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如儿童借助表象进行算术运算就属于形象思维。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求异思维集中思维,是指思考时思维朝一个方向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求异思维,是指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现代心理学基础:形象思维及指向性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与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感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例如,我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这种概括了“正常运行的计算机”这一事物的共同特征。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在它反映了事物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水烧开了就会冒出蒸汽,冬天里屋外的水就会结成冰,通过思维,人们可以了解到液态的水、水蒸气、冰都是水的形态,“水的形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这样的规律。思维的间接性是指通过中介事物获得的一种认识,即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

(二)思维的分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分

(1)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指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动作的思维。例如,儿童用小棒刺激虫子或螃蟹,看其会做出什么反应或肢解虫子、螃蟹,看其内部构造。这就属于动作思维。还有修理工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仪器。

(2)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如儿童借助表象进行算术运算就属于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即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求异思维

(1)集中思维,是指思考时思维朝一个方向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确定的答案的认识过程。集中思维也叫聚合思维。

(2)求异思维,是指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是以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通过人脑的一系列复杂操作实现的。人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其他过程如比较、抽象、概括,都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

(一)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属性。例如,我们把一篇文章分解为段落、句子和词;把几何图形分解为点、线、面、体等。综合是在认识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过程,是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为了综合,这样分析才有意义,综合中有分析,综合才更为完备。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为了全面地认识事物或现象,必须进行多阶段、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思维过程都包括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渐次提高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或者直接进行实际分析和综合;或者在思想上分出其主要部分和成分,确定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后形成整体等。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进程。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或特征区分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它还必须以综合为基础。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借助于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材料中的共同点和相同材料中的区别点。

分类是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在教学中运用分类有助于学生明确某些概念的含义,掌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从属关系。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通过对各式各样的笔进行分析、比较,从它们的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抽取出“能书写”“是工具”这些有关笔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而舍弃其“圆柱形”“棱柱形”“红色”“蓝色”“金属的”“塑料的”“灌墨水的”“装铅心的”等这些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这就是思维的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能书写”“是工具”这些有关笔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认识到“笔是书写的工具”,并把这个特征推广到各式各样的笔等一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通过这种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一切笔的本质特征。

分析、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又是概括的基础。没有分析、比较所得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就不可能抽取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也就没有抽象;没有抽象也就不能概括。概括就是把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也是利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把事物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刚、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生物分了类,同时揭示了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在头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地贯穿于思维活动之中。这些思维活动过程的有效进行,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实现着认识活动的飞跃和升华。

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问题指现有知识经验难以直接解决或应对的事务或情境。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即现状、目标和障碍,并由此形成问题的三种状态,即着手解决问题的初始状态,希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认知操作的中间状态(问题空间)。

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的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它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指向一定的目标,包含着一系列认知操作阶段。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问题解决具有目标指向性、依靠认知操作和具有操作序列这三个基本特征。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出发,通过认知操作,一步一步地改变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的心理过程。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地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思维发展的需要。

能否提出问题与人对活动的态度、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人对活动的态度越积极,越有兴趣,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问题,反之就不易发现和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亦即分析问题。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开始往往是混乱、不系统、不明确的。有时只知道有问题,而问题发生在什么地方却弄不清楚。明确问题就是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出关键所在,使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方向性,并有选择地再现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面临的问题。(www.daowen.com)

3.提出假设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以假设的方式出现。假设就是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结论和解决方式的推测、假定以及设想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假设的提出依赖于许多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的感性形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言语表达和重述、创造性的构想等,都对假设的提出有重要影响。

4.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实际操作,即用实验和实践的方法,按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另一类是通过思维去检验。如果假设是错误的,则要重新审查材料,提出新的假设。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发生问题所处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当人们在活动中遇到某种不清楚、不了解的事情,在用过去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应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影响着主体知觉的倾向性,进而影响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问题情境中各要素的排列特点不同,会促进或妨碍问题的解决。

2.定势

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即刚刚发生的知觉,对当前知觉的影响。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则妨碍问题的解决。赫尔加德在1962年曾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要学生思考:两只小船相向而行,一只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60里;另一只从西城开向东城,每小时40里。天空中有一只鸟,与两只小船同时起程,鸟的飞行速度是每小时80里,它的起飞地点是东城,当它与西城始发的船相遇时,它便往回飞,与东城的船相遇后,再返身回飞,一直到两船和鸟于东西城之间某处相遇为止,两城水路相隔100里。问题是鸟在此期间共飞行了多远的路程?就此问题考察大学生,结果有2/3以上的学生开动脑筋,列方程式,而很少有人直接报告结果。说明学生受了鸟往返飞行这一定势的影响,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3.功能固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一物体,如硬币是买东西的,钥匙是开锁的等,会使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熟悉物品的一般用途,不能联想到其他功能,从而阻碍或干扰问题解决的现象叫做功能固着。功能固着阻碍新思维的进行,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实验证明,人们对某种物体、某些事物的功能越熟悉,思想上认为它的某种作用越重要,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固着程度就越大。要克服功能固着的影响,就要加强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的训练,减少和避免固有经验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把现实事物的用途加以变通,从而促进解决问题新思路的产生。

4.原型启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做原型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例如,某橡胶厂,因受面包放入发酵剂而多孔、松软的启发,制成了泡沫橡胶;鲁班受茅草丝能割破手指的启发,发明了锯子;瓦特由壶盖被沸水蒸气顶起的事物启发,发明了蒸汽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可作为原型,但是某一事物能否起启发作用,不单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点,还有赖于解决问题者的积极思维。

5.动机和情绪

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是需要有一定的动机。同时也常常会伴随着一定情绪情感的产生。研究发现,适中的动机水平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和消极的情绪状态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6.个性特点

能否顺利地解决问题还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证明,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自信,有创新意识,顽强、坚韧、果断、勤奋的人,常能克服各种困难,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一个鼠目寸光、意志薄弱、自负、自卑、畏缩、怯懦、拘谨而又优柔寡断的人,往往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此外,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认知风格、需要及兴趣特点等也都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是人类意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独辟蹊径,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

其次,思维过程的非逻辑性。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仅利用一般思维就很可能束手无策,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通过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

最后,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思维形式有机结合,高度统一的结果。其中,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思维,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既有作为新观点、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进行的分析思维,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形式多样,表现各异。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创造性活动就容易进行。而创造意识的形成在于反复的创造性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会使学生遇到种种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提供条件。

(2)加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为了寻求创造性的答案,需要发散思维的参与。而发散的结果并非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往往相当多是无效或错误的。但是发散的越多,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只有大量发散,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的设想。同时,聚合思维也是创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在很多情况下,问题的情境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好似一堆乱麻。为使问题明确起来,首先需要聚合思维,综合已有的信息,而且大量发散思维的结果最终还是需要聚合才能导出正确的答案。研究表明,多数创造性发现,都需要发散和聚合两种思维。

(3)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创造发明的先导,而且常常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例如,阿基米德解决“王冠之谜”不是在苦思冥想之时,而是在浴盆里看见水溢出的刹那间。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产生的结果,是使用逻辑思维所得不到的预见、捷径或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的雏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应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格。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格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在个性特征上表现出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自制性和有恒性等。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应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特征。

四、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形象性和创造性。想象的形象性是指想象是在现实刺激影响下,头脑中对已有形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读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首诗,我们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壮丽图景。这就体现了想象的形象性。而想象的创造性是指想象可以加工改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例如,“美人鱼”“孙悟空”是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是创造出来的,有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如果仅仅是记忆中形象,就不属于想象。

(二)想象的分类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简言之,就是在无意中进行的,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无意识的想象。梦是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弥漫性的抑制状态,但在一定时相一定部位仍有少数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就是由于这些细胞的活动,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无稽的梦境。梦仍然是客观现象的一种反映,外界的刺激和身体内部的生理变化都能引起梦。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有意想象根据想象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大脑,根据当前的任务在词的调节下,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再造出来的,其中有创造性的成分,只不过创造性水平较低。例如,“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当读这句诗时,久居农村的人与长期在大都市生活的人再造出来的形象是不相同的。如果根据这首诗的意境让每人作一幅画,100个人就会画出100幅不同的画。

再造想象对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因为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与图样所标志的意义,才能激发正确的想象。第二,丰富的表象储备。想象的基本素材是表象,头脑中相关的表象储备越丰富,再造想象也就越准确和充实。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词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创造想象的产物来自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它是人类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