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记忆不同于感知觉,感知觉是人们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记忆则是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记忆作为基本的心理过程对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心理发展的前提。没有记忆,就没有经验的积累,也就没有心理的发展。谢切诺失曾说:“失去记忆的人仿佛是永远处在新生儿的状态之中。”
记忆是学习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学习中忽视记忆的作用,如同一个醉汉赶马车只顾往前走,不管货物捆得牢不牢,到头来,只能剩下一辆空车。只有记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人的情感,增强意志,开拓智力,巩固动作的技能技巧,增长才干。
(二)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和对象分类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例如,游览了某处旅游胜地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有关景物的形象。这种记忆保持了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
(2)词语逻辑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词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以思想、概念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人类特有的记忆,是个体保存经验的主要形式,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
(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对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情绪记忆常常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它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者制止某些行为,回避某些对自身有害的事情。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学过的游泳动作、体操、某种习惯动作等的记忆。运动记忆在识记时比较困难,但是一经记住,则容易保持、恢复而不易遗忘,运动记忆在个体的各种记忆发展中较为早些,一般幼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表现出运动记忆。
2.按记忆活动特点分类
(1)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也称为感觉登记或者瞬时记忆,是指当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非常短暂,约为0.25~2秒。例如,注视一盏明亮的灯之后,好像它在眼晴里还有个影子。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因此信息贮存的方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材料如果进一步受到注意,就会进入短时记忆系统。
(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对脑中的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主要是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短时记忆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不超过一分钟。其原因一是由于没有复述强化而记忆痕迹随时间自然衰退;二是由于干扰,即后来的信息把现有的信息排挤掉了。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其容量为7±2个项目。1956年米勒提出用“创克”(Chunk,意指“组块”)来标志短时记忆的单位,一个组块指一个熟悉的单元,如词、物体名称等。采用“组块”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将大为扩大。
第三,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也存在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
第四,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通过复述的方式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因此,复述是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系统的机制。
(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是指记忆信息的保持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复述,也有一些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贮存起来。长时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信息保持时间长,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性的。长时记忆中出现的遗忘现象,主要是由于信息受到干扰所引起,使提取信息的过程发生了困难。
第二,容量大,但不是无限的。有人认为它的范围是5万到10万个组块,也有人认为它的容量达到1015比特的信息量。
第三,信息编码以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为主。这两种编码方式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因此,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语词和表象两类。
第四,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采用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三)表象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例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头脑里可以呈现出父母的形象、自己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等。这些都是记忆表象。表象与感知种类一致,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等。
表象具有两大特性:一是形象性。表象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所以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性,或者说具有直观的性质。但是由于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面前而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所以它没有感知的形象那么鲜明、完整和稳定。二是概括性。表象是经多次感知积累而成的产物。它反映的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具有概括性。例如,母亲的表象一般不是某次烫着头发、穿着西服、讲着故事的形象,而是从母亲经常表现的一些特征中概括出来的:慈和、勤劳、自强不息等一般形象。表象在认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一)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是人获得和巩固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也可称为学习。没有识记就不会有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
1.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目的,不采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力努力和采用一定方法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更为重要。在有意识记中,确定识记的任务对识记的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凡需长期保持的材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长一些;而对只需短期保持的材料,记忆保持的时间就短一些。
(2)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也被称为理解识记或逻辑识记。意义识记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材料本身是否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二是识记者本人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思维活动的水平。因而只有当新材料被纳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之中时,学习材料才容易被记住。
机械识记指仅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基本上不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就是机械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识记的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者的认识活动的方向性愈强,识记效果就越好。
(2)识记的方法。识记一般有三种方法: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整体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整篇阅读直至成诵为止。部分识记法是将识记材料一段一段阅读,直到分段成诵后再合并整篇成诵。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和局部材料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记直至成诵。经实验研究发现,识记效果最佳的是综合识记法,而最差的是部位识记法,运用部分识记法时由于不了解识记材料的整体内容,对材料各部分只是孤立地去识记,因而导致识记内容迅速遗忘。综合识记法利用了材料的内容,对各部分在相互联系中进行理解与识记,因而识记相对容易有效。当然,这三种识记方法的优劣并不是对所有材料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材料较短且具有意义联系的可采用整体识记法;对于没有多少意义联系的材料,可用部分识记法;对有意义联系且既长又难的材料,采用综合识记的效果较好。
(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理解的材料,识记比较迅速和牢固,因为它与识记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了内容丰富的联系。
(4)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效果受识记材料的性质、难易和数量影响。一般来说,成人对文字材料识记较好,儿童对直观材料识记常优于文字材料。另外,难易不同的识记材料在记忆进程中是不同的。如果识记材料比较简单,一般开始进展较快,后来逐渐减慢,成减速曲线。如果识记的材料深奥难懂,常在一开始时进展较慢,后来逐步加快,成加速曲线。并且识记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也很大。一般说来,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越多,平均所用时间也越多。
(5)觉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被试在上午11~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之间效率最低。这种情况与大脑皮层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布莱克经过实验发现,记忆广度的高峰是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因而,应在大脑皮层兴奋水平最佳的时间识记重要的学习内容,这样效果会更好。识记的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者的认识活动的方向性越强,识记效果就越好。
(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
保持是识记和回忆(再认)的中间环节。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没有保持也就无所谓记忆。
知识经验在头脑中保持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保持阶段,储存的知识经验会发生质与量两个方面的变化。在质的变化方面,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组织知识经验的方式不同,个体保持的经验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的变化:①内容简略和概括,不重要的细节逐渐趋于消失;②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在量的方面,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记忆内容在质方面的变化,常常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心向、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的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显示出记忆恢复现象。记忆恢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学习后过几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研究表明,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表现更为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容易的材料表现得更为明显;学习程度低时比学习熟练时更易出现;并且记忆恢复的内容大部分处于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其原因是由于在记忆材料的过程中产生了抑制积累作用,影响即刻回忆成绩,经过充分休息后,抑制得到解除,因而回忆成绩有所上升。不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可能由于记忆在识记之后需要有一个巩固发展的过程。
2.遗忘(www.daowen.com)
记忆保持的最显著变化就是遗忘。遗忘和保持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没有保持就无所谓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遗忘也是巩固记忆的一个条件,如果一个人不遗忘那些不必要的内容,以减轻脑的记忆负荷,要记住和恢复必要的材料是不容易的。
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的现象叫暂时性遗忘;记忆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重新恢复的现象叫永久性遗忘。
(1)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2-1)。
图2-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一,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研究表明,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很慢,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越多,材料少,则遗忘较慢且少。因而在学习时,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第二,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有很大影响,人对不重要的、不感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占主要地位的那些材料遗忘最快最多。
第三,学习的程度。学习程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反应所能达到的程度。学习程度有三类:过度学习,学习程度100%和学习程度150%。①过度学习是指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②学习程度100%是指被试学习达到首次完全正确的背诵;③学习程度150%是指原学习1小时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再用半小时进行过度学习或者是指学习10遍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再继续学习5遍,其余以此类推。研究表明,学习程度在1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低于或高于150%过度学习的程度,记忆效果都会有所下降。
第四,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不同,遗忘发生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得也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而对中间呈现的材料回忆最难,同时遗忘得也最多。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此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3)遗忘原因。对遗忘原因的探讨,形成了目前三种影响较大的学说:衰退说、干扰说和压抑说。
第一,衰退说。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种学说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
第二,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第三,压抑说。压抑说也称动机性遗忘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常压抑早年生活中痛苦的记忆以免引起焦虑或不安。这种遗忘既不是记忆痕迹的消退所造成的,也不是记忆内容之间的干扰所引起的。如果通过催眠或自由联想等方式这种被压抑的记忆就能恢复。
(三)再认和重现
1.再认
再认是指人们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过程比回忆简单,容易。但在再认发生困难时,就会转化为回忆,从个体心理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早。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以下两因素:①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保持巩固,再认就容易;反之则困难。②当前的事物与以前识记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万事万物总是不停地变化发展,如果变化不大,就有可能再认;如果发生了很大变化,再认就有一定的难度。再认常依赖的线索有事物的结构、特性、特点等。
2.回忆与联想
(1)回忆及其种类。回忆也称再现或重现,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例如,想起远方的亲人朋友,考试回答问题等就是通过回忆完成的。
从目的性上区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有意识地搜集和复现以往经验的回忆。无意回忆是指没有明确目的的回忆。
从回忆过程是否有中介物参与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由当前事物唤起经验的重现是直接回忆。借助于中介物进行的回忆称为间接回忆。
追忆是一种特殊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和间接回忆的特点。这种回忆不仅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而且还需要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一般认为,追忆是指根据有关线索,使用一定策略,通过推理和探索,在意志努力下完成的有意再现,如找丢失的物品。
(2)联想及其规律。联想是回忆的基础,也是回忆的主要形式。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中,一般分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两大类。接近、类似和对比属于对事物外部关系的联想,称为简单联想;而对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类与种、主和次等事物内在关系的联想称为复杂联想。
联想的形成有以下几条规律:
第一,相似律。形式相似,性质相似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类似联想。例如,由春天想到繁荣,由傲雪之梅想到意志坚强、坚贞不屈等。
第二,接近律。时间和空间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联想——接近联想。例如,由元旦想到春节;背诵外文单词时由形会想到音和义等。
第三,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征也很容易形成联想——对比联想。例如,白与黑,胖与瘦,大与小等。
第四,因果律。事物间因果关系也容易形成联想——因果联想。例如,看到火想到温暖、热;看到阴天想到下雨等。
三、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一)记忆的基本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就是记忆速度的快慢。这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有的人能过目不忘,而有的人虽诵三天亦不能记住。只有记得快才可能记得多。培养记忆的这种品质,一是要集中注意力,保持大脑皮层的最佳兴奋水平;二是要明确识记目的,避免浪费时间。
(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也就是记忆保持的时间长短。有的人“记性好,忘性大”。要想提高记忆的持久性,一方面必须掌握遗忘的规律,做到适时而合理有效的复习;另一方面,要努力运用意义识记,把所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3)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正确性是记忆品质的核心,它是指对识记经验保持准确无误,没有歪曲。没有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也就失去了价值。
(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识记的知识经验能否及时提取,灵活运用。
(二)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培养
1.重视记忆方法的训练
(1)充分利用意义识记。意义识记的效果明显优于机械识记,在学习有意义的内容时,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避免死记硬背。当学习内容本身没有意义联系时,如电话号码,人名地名等仍要依靠机械识记。但有时我们可以人为地把这些无意义的材料意义化,使机械识记转化为意义识记。
(2)排除记忆内容间的相互干扰。记忆内容的相互干扰产生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研究发现,对于一份材料,记忆效果最好的是开始和结尾部分,而中间部分内容的记忆效果最差。因此,在学习某材料时可以把中间的内容多复习几遍,不要头尾平均;可以采用分散记忆,轮换记忆,造出更多的头尾来;也可以充分利用清晨和晚上临睡前干扰较少的时间来记忆。
(3)进行尝试回忆。学习时要边看边记。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学习时,最好用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背诵。学习后先不要看书,把刚学过的内容在脑中回忆一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电影”。实在想不起来再看书,看了之后再尝试回忆。这种方法比单纯的阅读更有效。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首先,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最初遗忘得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因而,在识记后要及早复习,这样既省时间,记忆效果又好。
其次,恰当采用间时复习。这是指时间有一定间隔的复习。实验证明,在所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间时复习的效果要优于集中复习。根据遗忘的特点,学习后最初复习间隔应安排短一点,以后间隔可逐渐加长。
最后,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早晨头脑清醒,干扰因素少,适合复习机械材料;晚上临睡前,把一天学习的内容复习回忆一遍,有利于记忆的巩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