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近年来,普通心理学发展迅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日益渗透到普通心理学中。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7.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异常的类别表现及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变态心理学所探究的主要问题有:行为异常

理学是以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人们在今后实践活动中,尤其在思想工作和培养、教育人的各项事业中,自觉地遵循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不同人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转化和培养工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技能,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的人才。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心理学以其确凿可靠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心理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是客观现实与人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反映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命题,为辩证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唯心主义二元论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使人们能更深入、更具体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因为如此,列宁把心理学列为“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并说:“心理学所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二、心理学的任务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也都是在人的心理调节指导下完成的。因此,要想把工作和学习任务推向前进,就必须遵循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

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环境因素,即人所接触到的周围事物的变化;生理因素,如人的体温高低,饥或渴等;心理因素,即自己的心理状态对自己心理的影响。心理学就是要探索这三类因素的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为此,有以下三项基本任务。

(一)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若不能被揭露,就不能被理解和控制,有时甚至会被看成是任意发生的、主观处决的,不受因果规律支配的。为此,心理学大量的工作是测量、描述和揭露人的行为以及心理如何调节和支配人的活动的规律性。例如,心理学通过大量测量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记得又快又牢固,而有的人则记忆效果差的原因,并提出有效记忆的方法,控制和避免不利于记忆的因素。

(二)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是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既包括了把已知事实组织起来以形成与事实相符的说明,也包括了就事件之间的关系提出需要证明的假设。

(三)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

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和控制。人们掌握了心理活动的规律,就能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活动。例如,知道了某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就能够预测该学生的某些作业成绩。另外,了解了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因素,就能够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改变和控制个体的行为,使活动效率提高、加强。

三、心理学的分类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体系,并形成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这些心理学分支学科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

(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心理的实质问题和心理的结构问题。因此它涉及心理过程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形成及变化的最一般原理和规律,以及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科研方法。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普通心理学中既包括已经定论、为科学实践所证实的心理学理论和规律,也包括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常识和学派以及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近年来,普通心理学发展迅速,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日益渗透到普通心理学中。同时,动机、情绪和个性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地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使普通心理学更注重人的整体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实验心理学涉及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理、设计、方法、仪器、技术和资料处理等问题。由于在研究中采用了科学的实验方法,才有了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研究的手段,从对心理现象的一般推论进入到具体心理过程及其物质基础的分析研究,从而深入地提示出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3.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泛指人们一般的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过程。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用信息处理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为此,它力求通过提示人如何获取(获得)和利用知识的机制来探究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性。

4.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发展心理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因此,发展心理学也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类。广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探索人类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发生、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的各种心理特点和规律。狭义的发展心理学是指儿童心理学,即探讨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性。

5.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及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感知、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绪等心理活动的机制,以及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调节作用的研究方面。

6.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受群体的影响以及群体中的个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着重探讨社会心理形成、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的条件和规律性。

7.变态心理学(www.daowen.com)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异常的类别表现及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变态心理学所探究的主要问题有:行为异常的实质、正常和异常行为的区别以及行为异常的分类和表现特点等,从而建立阐述行为异常的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并作为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理论依据。

8.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人格形成、发展及其表现的规律以及人格结构的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学科。人格心理学以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等个性心理为研究对象,揭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以应用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为研究对象,涉及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影响教与学活动的心理因素、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质形成的规律以及老师心理活动等,目的是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科。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涉及了管理过程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

3.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它涉及两个主要方面:消费行为的内部因素,如消费动机、信息的认知以及消费决策等;消费行为的外部因素,如广告宣传、商标命名、销售服务和企业形象等。

4.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研究从业人员行为,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工业或经济领域中产生的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学科。工业心理学涉及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领导、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改进环境、进行专业培训和人员选拔等。工业心理学分为侧重人、机关系与改善工作环境方面研究的工程心理学和侧重人—人关系、人—组织关系方面研究的管理心理学或组织心理学。

5.咨询心理学

咨询心理学是对来访者提出的心理障碍或要求加以矫正的学科。咨询心理学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通过商谈程序,提示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行为问题的症结,寻找摆脱困难的条件、途径和对策,使来访者改变原有态度和行为,增强自信心,以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

6.法律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法律活动中与法律直接相关联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法律心理学主要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究司法程序中犯罪动机、犯罪证据真实性、司法判决、犯罪者和违法者的教育改造以及各类司法人员的心理活动特点等。

7.心理测量学

心理测量学是研究对人的心理差异的测量理论和编制心理测验的原理原则的方法的学科。心理测量学分为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两部分,涉及通过人的行为表现的某些心理特征作出数量化的解释的心理测验和依靠统计分析的数据作出测验结果,即确定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水平和特征在总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8.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异常与心理疾患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症状与论断、预防与治疗的学科。临床心理学涉及心理变态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以及单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神经症,如神经性焦虑或忧郁症和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等。目前,临床心理学从治疗的角度,研究病因、诊断和预防,以帮助人调适社会生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而形成一门新兴的健康心理学分支学科。

现代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方面并不仅限于以上所列的这些学科。事实上,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众多心理学分支学科已自成体系,它们共同为人类所面临的自身心理课题而不断探索和研究。正像很多专家学者预测的那样,由于社会发展对人自身的高度关注,心理科学将成为未来科学的领头学科。

四、心理学与学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因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的培养为基础。这就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的缘由。

在倡导素质教育中提出了全面素质的概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素质决定着各种素质的质量水平,甚至于决定着学生最终能否成才。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心理教育。

毋庸讳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应激状态的持续、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这种状况必然折射在开放的学校教育中。学校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

一般说来,衡量心理素质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心理素质不高,如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中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步了,不成问题。

发展性指标是分析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状况根本性的指标。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智力因素又包括感知觉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和操作技能,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包括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如敏捷性、灵活性、独创(创造)性、批判(分析)性和深刻性等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是指智力活动以外又能对智力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主要包括健康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高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崇高的理想、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因此,我们在倡导学校心理教育时,应该从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