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邓小平理论: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邓小平理论: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按照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规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邓小平理论: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克服我国原有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许多严重弊端,使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得以完善和发展。

第一,我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除了受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外,还照搬了前苏联模式的一些做法,致使我们原有政治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这种政治体制,与我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形势和要求很不适应,所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政治体制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必须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它必然要求政治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否则,就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第三,我国在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也必然要求对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使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受到原来政治体制的制约而难以建立。

第四,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从遵义会议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比较正常。可惜这些好的传统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发扬,甚至遭到破坏,这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需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邓小平从长远的总目标和近期的目标这两个层次,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的具体目标,就是要増强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在政治上创造更切实的民主。

按照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规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五大作出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策,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作出明确的概括和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里不仅说明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而且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突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一项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五大还提出了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有利于増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健全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为了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健康、有序、顺利地进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不可能把政治体制改革推向深入。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及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历史任务和最终目标。这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自己的正确主张和政策,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决定,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说明,“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国家才能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建国以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地分析和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和实行了符合国情的一整套方针政策。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和实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而全面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我们党是一个久经考验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而且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是中国唯一有资格和有能力领导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党。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历史经验表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人民团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如果没有政治稳定,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中国共产党是保持中国政局长期稳定的决定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有效地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总之,我国的政党制度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中国特色,它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唯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那种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的主张,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如果那样,人民的政权就要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要被拋弃,国家就要分裂,人民就要遭殃,我们也决不允许这种局面的出现。

三、加强法制建设的迫切性

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包括立法,也包括执法;它既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指针,更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政治基础;社会主义法制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把社会主义民主同社会主义法制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首先,通过系统的立法,把人民的民主权利用法律形式加以肯定。其次,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只有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对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斗争武器,也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社会主义宪法从根本制度上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但是,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不能对具体问题作出详尽的规定,还必须制订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法规与之配套,才能保证社会生活健康有序。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年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安定团结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安定团结,首先,要同破坏安定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对破坏安定团结的人,要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教育、批评、甚至处分;对触犯法律者,应依法惩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和制裁坏人,教育群众,做到勿枉勿纵,防止和避免不安定的因素发展下去。其次,还要做好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有正常的民主生活。(www.daowen.com)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保证按照客观规律组织现代化的建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我国目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妨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环节和方面。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加强立法。经济立法,可以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党的十五大运用邓小平理论,对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的高度,作为发展人民民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法制经济,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得以严格遵守和执行。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健康发展。

第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民主同法制是密不可分的。人民的民主权力和基本权利、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制度和运作程序、经济生活的民主化、社会生活的民主自治等,都需要法制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严格执法加以保障。任何违反法律的所谓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他人的民主权利造成损害,必然危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来看,从封建专制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法制,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保证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各种破坏、犯罪活动能受到有力打击和有效控制,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能得到正确处理。要做到这一切,最关键的办法就是实行依法治国。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首先,搞好立法工作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党的十五大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以宪法为基础的,包括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加速建构,初步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局面,使我们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完善和深化,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健全对政法机关、执法人员的监督机制。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严格地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要推进司法改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要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执法、司法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能做到严明、严格、严肃地执行法律,廉洁奉公,不徇私枉法。还要提高执法、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保证严格执法、司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有效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这就要建立、完善坚强有效的法律监督系统,防止滥用权力,对于那些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人,必须严惩。

再次,要加强普法教育,増强全面法律意识。邓小平指出:“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不仅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的事情,而且也是全体人民的事情。为了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除了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外,还要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増强全民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总之,只有加强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强化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保护人民,保卫四化建设,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依法惩处各种犯罪活动,把我国建设成真正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4.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5.加强法制建设的迫切性是什么?

6.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