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

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一、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从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来,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迅速向外扩张、建立世界市场的要求,开放已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扩大是相互促进的。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辟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就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加强而发展的。现在的世界经济较之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更趋于开放和一体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各地区之间相互开放,更是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各国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除了传统的国际商品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技术交易、国际劳务输出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生产力特别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战后出现的工业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带动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升级换代,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发展,生产过程、工艺以及产品的国际化,使全世界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并且,生产的国际化进一步向专业化和合作生产的方向发展,世界上“万国牌”的产品日益増多,有人形象地把地球称为“地球村”。

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需要走社会化、国际化的道路,过去那种闭门造车搞科研的方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一些大型、尖端的科研项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世界范围的通力合作,才可能有所收获。新的技术革命在90年代全面展开,包括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软件、光导纤维等在内的高技术产业,一开始便成为全球化的产业经济。

市场经济本身也要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割的地域市场走向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广阔的世界市场,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跨国公司等各种国际组织的不断涌现,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也推动市场走向更加完善。

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市场的増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増长速度,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的贸易自由化浪潮,逐步打破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从19481994年,世界贸易的増长速度年均6%,世界贸易额1950年仅为529亿美元,1994年达到了4.06万亿美元,19941996年世界贸易年均増长高达8.7%

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増强,金融活动越来越走向全球化,跨国银行的全球经营活动逐渐打破了对国际资本流动设置的障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膨胀。二战以前,发达国家资本主要流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间资本流动成了普遍现象。目前,全球国际投资的年流量约达1万亿美元,国际投资正取代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也日益扩大,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入额年増长率都在10%以上。国际劳务市场也迅速发展,世界服务贸易额70年代初以百亿美元计,现在则以万亿美元计。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

总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乌拉圭回合谈判成功,19951月“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由世界贸易组织所代替,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全球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扩大,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趋势显著増强。经济区域化趋势也在加强,目前世界上各种经济组织多达一百多个,欧洲共同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都十分活跃。

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迅速发展都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利用他国的资本和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结果。日本战后发展经济的重要口号是“科技立国”和“贸易立国”,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量先进技术,既节省了资金,又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十分注意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再把产品销往国外,从而弥补了日本市场狭小、资源缺乏的不足。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也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密不可分。就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能例外,它不仅向外输出大量的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还积极引进大量资本,用高薪网罗世界各地大量的优秀人才。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如果把自己与世界隔绝开来,一切都要从头做起,那么在今天激烈的竞争当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依据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我国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况,实行对外开放。二十多年来,对外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日益完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只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缺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来解释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这是不确切的。邓小平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战略,其基本的动因在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市场的依托,闭关自守只会导致落后。因此,邓小平得出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一结论,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也进一步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技术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増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对外开放就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接互补、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衔接。对外开放是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是在继承和汲取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对外开放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早在苏联转入和平建设之初,列宁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因此他积极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并通过“租让制”引进资本和技术,向资本家学习管理经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寻求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但这些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并没有为列宁的后继者很好地继承。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更多地强调了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而较少认识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还有利用、学习、借鉴和合作的一面。长期的封闭与孤立严重地制约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近代以来,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和任人宰割的状态,任由西方列强的炮舰轰开国门,以致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强调,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建国后他更进一步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50年代,我们只对苏联东欧国家开放,到了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又把对外交往的大门完全关上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更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对外经济技术交往被说成是“洋奴哲学”、“崇洋媚外”,结果使中国进一步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正如邓小平总结的那样:“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外开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们的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相对便宜,市场也十分广阔,这是我们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经济交流的“王牌”。我们必须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才能逐步赶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步伐。(www.daowen.com)

1.对外开放有助于振兴我国民族经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基本上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走过了一段弯路。

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后。我国发展经济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资金不足和科学技术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就可以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从历史上看,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目前,科技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已达到80%,而在我国仅占30%。因此,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对于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化建设要求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和科技充分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充足的资金。就我国的现状来看,仅靠国内的积累和投资是远远不足的,必须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资金的缺口。作为一个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转变过来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也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验,因而在开放过程中还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

对外开放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外资企业只是在扩大了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人担心对外开放会挤占我国市场,冲击我国民族工业,实际并非如此。外商所涉足的行业,大多并不涉及国民经济的命脉,从总量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外资怎么发展也动摇不了的。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有了长足发展。被市场竞争淘汰的是一些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的企业,而一批锐意改革、勇于开拓进取的工业企业却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较早开放的沿海12省,1996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8%,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89%,平均经济发展速度比全国高出两个百分点,5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达30%。我国经济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提高,我们参与国际分工,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也就越深,经济的开放性也就越强,也就越离不开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有助于深化改革,有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与改革是相互促进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对外开放创造条件,对外开放促进了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建国后的最初30年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与国际经济“接轨”,按国际的通行规则搞活经济,需要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对外经济关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我国的原有体制与市场经济、国际市场发展不适应,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増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得到国际分工和协作带来的好处。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交换就是通过市场获取信息、资源和技术,一方面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和最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也使我们得到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本国所没有的资源。只有竞争才能更好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品,从而进入世界贸易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以及到国外创办企业等,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对外开放有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进改革的深化

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对外开放是个新生事物。由于旧的习惯势力和“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对外开放之初,总有人顾虑重重,担心搞的是资本主义。面对这种怀疑和犹豫,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解放思想,要敢于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的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在确定建立经济特区之初,他就鼓励特区的同志“杀出一条血路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人们开扩了视野,接受了新观念,提高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和经营方式进行借鉴的自觉性。随着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増强,我们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吸收利用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起讲效益、争时间、勇于竞争、重视科技的新观念,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

三、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1.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立足点的,是自觉的、主动的开放,是为了増强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积极的开放,是有原则的开放。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我们的对外开放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是自力更生型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不是对立的,而是与闭关自守对立的。在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下,任何外来的援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问题,对外开放只能増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对外开放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各项政策、法规,但不以牺牲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代价。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自恃经济力量强大,他们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总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借人权等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邓小平在同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话时坚定地提出:“我不说西方国家的政府,但至少西方有一些人要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两手抓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利用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増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永远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但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既有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与利用的一面,因此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和平演变的政策,不少人把中国的对外开放看成是他们影响中国、演变中国的良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将带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消极影响。西方好的东西,应该借鉴、学习。但开放也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的思想。”“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我国泛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我们要大胆地借鉴;对属于上层建筑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则要注意分析和鉴别,决不能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能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同时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者是统一的。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抓好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不放松精神文明的建设。

邓小平指出:“有人说中国的开放政策会导致资本主义。我们回答是,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如果真的导致了资本主义,那末,我们的这个政策就失败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占优势。”所以,改革开放虽然有一些风险和消极因素,但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效果还是要小得多。而且我们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和国家机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较小,根本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