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概要

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概要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不仅说明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主张,而且揭示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性,为我国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而没有其他的选择。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相应地必须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概要

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

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邓小平说明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邓小平的这些论述,不仅说明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主张,而且揭示了走向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性,为我国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所决定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地选择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及其相应的分配方式,正如人们不能任意地选择生产力状况一样。违背这一规律,必然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延缓经济发展的进程,这方面我们有过很深刻的教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断进行“穷过渡”,力求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结果严重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共同落后、普遍贫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邓小平正是在对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主张的。

我国地域辽阔,既存在着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又存在着经济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生产条件的极大差别,导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而没有其他的选择。

2.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及其在全国发育程度的不同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本身是波浪式前进的,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所形成的市场调节,就反映着不同部门或地区在经济运行中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波动,从而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过程。率先发展市场经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得快,生活水平也就提高得快;反之,生活水平提高就慢。由于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及其在全国发育程度的不同,必然决定了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3.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由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所决定的

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导致收入水平的差别。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社会资源,必然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取得报酬,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与投入的差别,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差别,即使是按劳分配,也会因为劳动者之间的个人天赋、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及赡养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相应地必须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要满足效率与公平两个要求,效率就是要使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发展。效率体现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就是要求个人收入的多少要同他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相适应,要同他对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的投入相适应,拉开收入的差距,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鼓励生产要素的投入,有利于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益。

公平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体现在分配上,一是按劳分配的平等,等量劳动获得等量的报酬;二是商品交换的平等,商品等价交换。所以,公平主要是指机会均等,规则平等。社会要为各阶层的人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以便使人人都能凭自己的能力参与有限机会的竞争,这种公平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形成一个促进人们力求上进的社会氛围。判断社会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市场经济国家常在处理这一关系时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原以为实行公有制的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并非如此。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直接控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结果形成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分配制度,这既有悖于公平,也损害了效率。效率与公平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同消长的关系。如果分配不公,就难以做到人与物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优化组合,从而效率的提高就失去了前提和保证;反之,效率不高,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増长,就不能更好地为实现公平分配创造物质条件。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必要性(www.daowen.com)

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就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因为:

从效率优先看,其一,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属于发展中国家,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利用有利国际形势,抓住机遇,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其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把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其三,过去几十年,我国强调公平有余,讲求效率不足,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我们必须把效率放在首位。

从兼顾公平看,首先,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以牺牲公平为代价,单纯追求效率,那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主义社会,甚至也不能称其为健康的社会;其次,放弃公平,任凭两极分化加剧,便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产生和激化,发生社会动荡,最终也会影响乃至危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最后,只有兼顾公平的效率优先,才能带来经济的増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劳动差别引起收入差别,才可以激励人们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只有在生产要素的多少和经营的好坏有了区别,才能带来收入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打破平均主义,克服收入差距悬殊邓小平指出:“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要在个人收入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合理地拉开收入差距。我国当前在个人收入方面,特别是在公有制经济内部,依然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是: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内部工资差距过小,工资増长机制不合理,津贴人人有份,奖金平均发放,隐性工资福利收入平均化等等。体现效率优先就要进一步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把收入差距拉开,使人们的个人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相适应,只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求我们在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的同时,采取措施,克服收入差距悬殊,防止两极分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人们的劳动、生产要素占有、生产经营状况存在着差异,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必然造成个人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当前社会上个人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较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报酬倒挂,工资外收入差别扩大,公有制范围内的职工与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以及外资企业中的职工个人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等等,这些现象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兼顾公平,就要克服收入差距悬殊。我们既要保护合法收入,又要取缔非法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与赠予税等新税种,加大收入调节力度。我们要制定和逐步实施职工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一

1.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预示:社会主义将“通过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明确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强调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则是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劳动产品必然属于劳动人民公共所有,并通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来满足人们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对以往剥削制度下“贫富不均”现象的否定,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虽由劳动者所创造,却被剥削阶级所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使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剥削阶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也只是在资本剥削关系允许的范围内的调整,根本改变不了阶级对立,更消除不了贫富差别。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是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有人竟然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甚至宣扬“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谬论。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人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因而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是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的。二十多年来,我们初步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摆脱了普遍贫穷的状态,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2.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而是一个发展过程

邓小平一再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客观条件千差万别,也由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同时富裕、同步富裕不可能实现,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不能搞两极分化。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提出要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要“取缔非法收入,对于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纠正。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等税种。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同时,国家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通过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争取早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