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科学技术和教育才能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増强,在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长期社会实践和经济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深化。早在1975年,邓小平依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就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是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着重阐述了这一基本观点,为新时期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1988年,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理论。这一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巨大飞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发展中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现代社会当中,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邓小平深入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这一思想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对生产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没有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当中的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只有科学技术和教育才能促进生产力飞速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

这一思想概括了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増强,在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极力谋求通过科技来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革力量。现代经济已经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产生量的増长,规模迅速扩大,速度迅速提高,同时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体系中承担着第一位的作用。机器大工业以来,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成为生产力当中的重要因素。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它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因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等方面,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得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科学、技术、管理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加强管理,使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在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高新科技的作用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指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而且表明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指出了这一点。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消费对象。因此,面对世界高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严峻形势和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才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具体落实,是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増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加速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经验,充分地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而提出来的。

实施科教兴国,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科技进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加速科技进步,要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

加速科技进步,要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任务,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加速科技进步,要从国家长远需要出发,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既注重科技发展的潜力,也重视科技的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加速科技进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实行创新、竞争和合作。

2.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高劳动者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发展科学技术,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事业,居于经济建设的首要战略位置。正邓小平所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党的十四大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它作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因此,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已经形成共识,全社会都要把教育作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大事来抓。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要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的发展,要放眼世界,着眼于未来。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针对世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使全民受教育的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能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同时,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与科技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要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提倡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www.daowen.com)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知识和人才。人才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盛衰、民族强弱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问题。因此,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时,邓小平就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必须努力建造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队伍,在努力提高现有科学技术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同时,大力培养新的科学技术人才。还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解决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做研究和教学工作。“全党和全社会都要真正尊重知识,真正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样,我们就一定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以工业化和经济増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下,世界各国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増长,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増长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増长热。这种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规模得到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从本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逐步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

1972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和广大人民为维护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和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的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1989年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这些文件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21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増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的相互协调,在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任何威胁。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基本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坚持同一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发展的同时应当兼顾后代的生存,人们在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对资源的利用和消费要加以限制和制约。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各国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同,但应该采取统一的行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经验,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党和政府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上来抓。

邓小平十分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提出要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就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他说,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因素。他多次强调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1992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会议上,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19943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5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増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它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人口増长,提高人口质量。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大,同资源、环境和经济増长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増长,还带来了就业压力。而且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第二,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在许多方面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増加,资源形势十分严峻。同时,由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存在着粗放式经营,在大量浪费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在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依法管理资源,并把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放在首位,实施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第三,加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要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防治工业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广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总之,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复习思考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应遵循一些什么原则?

3.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展农村经济?

4.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5.如何理解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6.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7.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