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经济增长实现方式转变:邓小平理论概要

经济增长实现方式转变:邓小平理论概要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増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増长和速度的加快为中心。当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了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主要依靠増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经济增长实现方式转变:邓小平理论概要

一、尊重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们过去希望通过搞“大跃进”、人民公社来发展生产力,违背了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发展速度。经济规律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但不能消灭、改造和创造出新的经济规律,任何人违背经济规律的要求,就会受到惩罚,经济发展就会遭到被坏。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要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我们正在干的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方方方面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其进行调节。我们要尊重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来管理经济,绝不能按照长官意志或行政命令瞎指挥。这样就必须培养一批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人才。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体现,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裕,才能使更多的人相信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所以邓小平指出,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来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当我们到下世纪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社会生产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规律。比例协调,意味着按照社会需要合理分配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国民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保持比例协调,才能避免造成巨大浪费,提高经济效益,不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高速的发展。当然,邓小平也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比例关系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决不能为了保持比例协调而谨小慎微,迈不开步子,更不能为了保持比例协调而丧失时机,延缓现代化进程。

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还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在一定投入的前提下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活动的效益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务之急。邓小平就不止一次地强调,发展经济一定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増长。因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可以増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可以加速现代化进程,増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速度、比例、效益是三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但也会产生矛盾。其中速度是前提,只有经济快速发展,财富不断増加,比例协调才有可能,经济效益才会提高;比例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而经济效益则处于核心的地位,没有效益的速度不但不会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而且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

因此,只有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讲求质量和效益,坚持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才能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如果忽视效益,片面追求高速度,必然引起比例失调,导致社会财富巨大浪费。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www.daowen.com)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増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这两个转变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所谓粗放型増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机器设备、増加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増长。这种増长方式的实质就是以数量的増长和速度的加快为中心。而集约型増长方式,则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増加资金投入,加快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技术的进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増长。这种増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改善经济増长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当前,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了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从主要依靠増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邓小平一贯反对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増长,提倡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讲求经济效益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过去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往往一味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増长,忽视经济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资源大量消耗,资金周转缓慢,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很低,造成了技术落后,产品大量积压,经济效益下降,浪费严重。这种粗放型増长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只有积极推进经济増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那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増长方式,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和低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的集约型的经济増长方式。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作为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紧缺的大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増加。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以缓解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压力,能够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省宝贵的资金用于迫切需要建设的项目,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消费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増长,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増加消费品的品种,更好地满足人民曰益増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相互协调,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经济稳定増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増长方式,忽视了眼前经济増长与长远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増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因为现在的国际经济竞争主要是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如果我们不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社会经济总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那么未来的国际大家庭中将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对于工农业生产来说,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的转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相当薄弱,只有通过増长方式的转变,大幅度地増加农业的投入,才能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原有的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必须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转变经济増长方式,才能増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要实现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关键在于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中包括: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増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集约化増长的宏观调控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