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时间:2024-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走过弯路,也犯过错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社会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在较长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等方面。发展战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是否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是由具体国情、国际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的战略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摆脱贫穷落后,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宏伟目标,是在总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正确估价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这一目标的确立经过了长期探索的过程。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愿望,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下,民族的复兴只是一个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但这一事业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干扰而几乎中断,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处于崩溃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重大决策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真正实施阶段。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了全面总结,对社会主义及其本质进行再思考,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的发展,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因此必须确定一个发展的目标,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也就是要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逐步调整对社会发展战略的认识。197910月,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19801月,他在党中央召开的干部会上的讲话中,把今后二十年分为两个十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设想。198012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分两步走,本世纪末实现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召开党的十二大前夕,邓小平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1987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变为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19874月,邓小平正式全面地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増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九五”时期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世纪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更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更大提高,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更高的台阶,为实现第三步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邓小平依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制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从总体上规划21世纪中叶之前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描绘了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建设自己国家的雄心壮志,也将成为各族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动力。

第一,从具体国情出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www.daowen.com)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走过弯路,也犯过错误。为了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不顾我国的国情,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高产值,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欲速则不达,制定发展战略必须实事求是,认真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立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纠正了过去只重视产值、产量、速度以及忽视改善人民生活的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和出发点,强调发展生产力,増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社会发展的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并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方面和不利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多次修改和调整了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把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调整为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争取下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二大提出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十三大上去掉两个“高度”,改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注重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单一片面地强调当前的经济増长,而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通过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争取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通过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教育文化水平,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体现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的,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是直线运动的过程,总是呈现出波浪式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国民经济每隔几年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但是同时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经济要加快发展,并不意味着要走“大跃进”式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发展道路,要遵从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一步一个台阶地健康发展。

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表明,经过我们的努力,每隔几年使国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是可能的。从1984年到1988年,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突破,进入经济快速増长时期。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和第二步也已顺利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提前5年顺利完成。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元増加到516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面对第三步战略目标,要争取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用一百年时间走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常要几百年走完的历程,这对于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