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结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不仅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而且指出了这一主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影响,表明了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自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以及毛泽东,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但由于缺乏社会主义的实践,因而无法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列宁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他在积极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之时就不幸去世。斯大林和毛泽东分别领导了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只是由于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问题未能解决好。解决这个难题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邓小平的肩上。
早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邓小平同志就在江西的乡间小道上思考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国的命运;这场灾难结束以后,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反思。他认为,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在他看来,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问题。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再三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看成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惟一模式而加以教条主义地照搬,甚至把某些脱离实际的、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导致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走上了忽视发展生产力、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急于求成的道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长期严重背离,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否定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结果是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延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其次就是把前苏联的模式完全等同于社会主义,当作不可更改的标准,反对一切创新。虽然说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革命和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他国家照搬照套这些经验,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事业,需要各国人民根据本国的实际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第三,混淆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虽然我们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的标准,但事实表明,在许多方面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长期以来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在建立政权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把相当大的精力集中于政治斗争,脱离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人们只注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它们当作区别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和判别社会是否进步的惟一标准,而把生产力排斥在外,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把商品经济和市场体制当成资本主义的专利品,致使我们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片面地、绝对地理解社会主义,把许多错误观点附加到马克思主义的名下。在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无论是在物质生产还是在社会生活上,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截然分开,甚至鼓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人类文明的许多优秀成果被不加分析地拋弃,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也被拒之门外;相反,一些封建主义的遗毒却在社会主义的名下加以继续流传,结果是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带来了现实的灾难,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因此,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多次论述关于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进行的,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是与这一科学认识分不开的。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www.daowen.com)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立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漫长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以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作了初步的设想和预测,确立了一系列具体原则,如消灭私有制,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消灭商品货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等。但是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当初所预见的首先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因此,某些认识和结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一再表明不为未来社会设计一劳永逸的方案。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増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这种认识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况的。但遗憾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伟大的探索竟成了列宁未竟的事业。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过于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社会主义片面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重新反思和认识了社会主义,邓小平也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许多论述。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保守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照抄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实现共同富裕,并充分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除了对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邓小平还针对过去认识的偏差,从根本点上来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属性。他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増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86年9月,他谈道:“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雏形。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人们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疑问,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有关论述的内容,进行了科学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总结,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形成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目的。
第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表现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需要一种新的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把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并能够创造出更先进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阶段中依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在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脱离生产力来抽象地空谈社会主义,许多妨碍生产力发展、不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许多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东西,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反对,致使现实的生产力发展受到限制,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解放生产力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邓小平强调:“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只有从旧体制下得以解放,生产力才能取得不断发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才能得到全面进步。只有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发展生产力也是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
虽然马克思曾经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经济比较落后,需要去建立和完善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还不富裕,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同时又面临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因而发展生产力更成了当务之急。所以,邓小平指出:“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第二,社会主义要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根本条件。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得很清楚:“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都在不断地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两极对抗无法避免,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分析研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广大无产阶级希望通过革命来建立自己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最基本的要求,它从根本上铲除了剥削的温床,消除了无偿占有他人劳动的可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但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却是坚决不可动摇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决不是为了制造极少数富翁和培植一个新的剥削阶级,而置广大民众于社会底层。邓小平既对现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也强调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原则的必要性。他指出:“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说归公有……无论怎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它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当作最高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利益;因而共同富裕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它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有着本质的区别。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因而原始社会以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们无不追求着共同富裕的伟大理想。在中国历史上,从古代“大同”社会的构想到农民革命“苟富贵,毋相忘”、“等贵贱,均贫富”等口号的提出,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使劳动人民的梦想得以实现。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认识到:“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这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的中心内容,就是无论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都要落实在共同富裕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