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贯穿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极大地丰富、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发展、深化和成熟的。
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归纳了我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十二个理论观点,确认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0年12月,十三届七中全会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七十周年的讲话中,分别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进一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提出和回答了一些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党的十四大对过去十四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九个方面的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作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决策,论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重申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其主要包括: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不迷信书本的教条,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都必须以此为依据,决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现实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依据,也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増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来推动经济増长。
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加快实现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强调指出,要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外部条件问题上,他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因此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他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既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了“三步走”,来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时机发展经济,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时期,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他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党必须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的领导,重视自身建设;密切同广大群众的联系,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要搞好现代化建设,党要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以此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邓小平理论是在实践当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得到新的补充和完善,也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www.daowen.com)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依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有这样长久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它提出的思想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从实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就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正如他所说:“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方针,所以才能取得胜利。……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因此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解放思想就是打破旧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无论在拨乱反正中,还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路线;特别是十五大报告强调的“两个宣言书”,更突出了这一点: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深刻回答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的实际情况,对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务真求实的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主张,不仅解决了许多现实问题,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得到极大丰富,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二,邓小平理论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存在着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十分模糊,因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改革开放前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后也遇到一系列困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抓住这个根本问题,领导全党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需要一个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不能超越现实的发展阶段。由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等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判断。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国际大环境,离不开对时代特点的正确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谋求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人民的迫切愿望。根据这一情况,邓小平审时度势,深刻地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关系全局的两大问题;并进而确定了我党的政治路线和国际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把摆脱贫困和落后作为根本任务;扩大对外开放,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一个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遇到的新课题,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和标准的答案;但这又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和回答了这个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了前进路途中的难题,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全面的看法,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本目标和具体道路,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