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城市综合状况分析及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对比

城市综合状况分析及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对比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城市综合状况分析宁波简称“甬”,不论是在浙江省、长三角,还是在全国,宁波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现实和潜在的优势。宁波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一员,是长三角南翼、浙江东部的中心城市。此外,宁波全市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子城周围住着百姓,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在子城外围大规模修筑城墙,至唐末完成了18里的罗城,标志着明州城市的形成。

城市综合状况分析及城市形象与软实力对比

第一节 城市综合状况分析

宁波简称“甬”,不论是在浙江省、长三角,还是在全国,宁波在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现实和潜在的优势。

一、地理环境

从世界范围来看,宁波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环太平洋经济带前沿。市内有镇海、北仑等天然良港,又有舟山群岛作为天然防波堤,南接台湾海峡,北望九州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区位条件,使宁波成为东亚最大、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港之一。

从我国内部区域来看,宁波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宁波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市陆域总面积9 81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0万。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宁波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县、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宁波是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一员,是长三角南翼、浙江东部的中心城市。

二、自然环境

宁波自然环境优美,兼具江南水乡、浙东山川和东方大港的风韵,境内江海汇聚、岸线绵长、岛屿环峙,再加上宁波既无酷暑,也无严寒,是我国非常有特点的宜居城市

1.山

宁波境内的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四明山又名句余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横跨余姚、鄞县、奉化三县(市),并与嵊县、新昌、天台三县连接,山峦起伏,蜿蜒连绵,危崖壁立,森林茂密。据记载:“四明山周围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顶五峰,状如莲花,疑近星斗,山顶极平正,有方石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这就是四明山名称的来历。天台山主干山脉在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有四大分支从宁海县西北、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延至镇海、鄞县东部诸山。

2.海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 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 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浙江全省海岸线的1/3。此外,宁波全市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3.水

宁波城市濒临东海,甬江流域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市区内水网密布,江河汇聚,多样的水体资源赋予了宁波与众不同的城市活力与城市魅力,成为宁波市景观环境最基本也是最有特色的要素。

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聚是宁波最主要的城市特征。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自西北向东南流至宁波市区。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秀尖山,自西南向东北流至宁波市区。奉化江与余姚江在宁波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海。再加上在宁波老城区中有比较著名的“六塘河”(东乡的前塘河、中塘河、后塘河,西乡的南塘河、西中塘河和西塘河),使宁波成为江南著名的水乡城市。

除了河网密布之外,宁波境内还有著名的月湖、东钱湖、四明湖、(新)日湖等一系列湖泊散布其间,为宁波的水网上串起若干个灿烂明珠。其中在宁波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日湖和月湖(后日湖湮没)成为宁波城区最重要的中心水体。东钱湖则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位于宁波市区东南7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由谷子湖、北湖、南湖组成,是杭州西湖的4倍,享有“西湖风光,太湖气魄”之美誉。湖四周群山环抱、绿树簇拥、岸线曲折、山重水复,湖中碧水清澈、烟波浩渺、美景天成,是浙江著名的休闲旅游风景区。

4.气候环境

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宁波不仅拥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同时也拥有优越的气候资源。宁波属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严寒的时间不长,酷暑的日子不多。宁波年平均降水量为1 300毫米—1 4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摄氏度。气候条件的优越与水资源的丰富使得城市更具有集聚效应,使人们愿意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在宁波的自然条件中,气候资源是塑造水乡景观的必要条件之一,充分的降水给城市以水乡的灵韵,也滋养了城中的江河水体。

三、历史环境

宁波建城已有1 000多年,如果从人们最初在这里聚居开始,就得追溯到7 000年前的河姆渡了。历史资源对一座城市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宁波现代生态水乡城市的建设如果缺少了这一段历史,城市漂亮的躯壳就会缺少一种厚实、一份深刻,历史环境使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内涵、更加生动。

1.传统文化与商业、港口文化的融合

宁波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也极其丰富。宁波是浙东文化的摇篮,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在宁波开创的浙东学派及其哲学思想,对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宁波又是文献名邦,有闻名中外的藏书楼天一阁及伏跗室。宁波历代名人辈出,“天下称贤相”的谢迁、“成仁万事毕”的张煌言、“清朝王羲之”的梅调鼎、博学多才的全祖望、人称“浙东史学鼻祖”的黄宗羲、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天一阁主范钦、哲学家王阳明等,无一不是宁波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宁波自唐宋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制造了标志人类征服大海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船桨。宁波市区许多会馆、使馆皆诉说着宁波的港口文化历史。

2.宁波城市形态的历史沿革

宁波旧称明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鄞西小溪建立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迁州治至三江口,并在公园路周围筑子城,鼓楼即为子城南城门旧址。唐代子城是明州治的衙署,明州最高的行政首领、军事首长均在城内,因此,它既是军事设施,又是政治中心。子城周围住着百姓,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在子城外围大规模修筑城墙,至唐末完成了18里的罗城,标志着明州城市的形成。之后,又在罗城周围修筑了河道,与奉化江、余姚江共同组成护城河。明州州治由小溪迁至三江口主要是看中这里三江交汇、漕运与海运沟通的港口条件,并且余姚江和奉化江可作为城市天然的护城河。自宁波在三江口建城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水乡城市,江河交织如网,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大小船舶可以自由进出府城。明州城内二湖一池,17条河组成了贯通全城的水脉。

四、城市环境

1.三江阻隔、内河贯通的块状结构

宁波中心城区因三江阻隔被分成三片。余姚江和奉化江的西岸是海曙区,与望京路、长春路平行的北斗河和护城河,以及奉化江、余姚江组成了宁波古代的护城河。直到现代,这一带仍然是宁波最繁华的地区,城址不曾变动,因为这里有天然的护城河,而且市区就是港口,船舶停靠、货物销售十分方便。这一带如今是宁波著名的商业区,集浓郁的水乡气息和传统文化气息于一身的月湖就在这里。

2.现代城市的发展脉络

城市轴是能使城市的各种功能有机联系并且能够连续集中表现城市特征的象征线性空间。宁波作为水乡城市,其城市发展的轴线主要有两个,一是水轴,一是陆轴[1]。三江自然是宁波城市的水轴,原先城市的发展都沿着水轴展开,在沿岸地带布置各种功能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口的增加,一味沿着水轴发展显得局促,加之陆上交通的发展,于是产生了陆轴,即沿一些主干道在两旁形成各种功能区。中山路就是宁波中心城区最主要的一条陆轴。南北向的水轴和东西向的陆轴相互交叉,构成了宁波城市的网状布局。

3.富有水乡特色的空间场所

水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边是眺望景色的良好场所,水边是可供人们活动的开敞空间。宁波的众多开敞空间与公共场所都离不开水,因为宁波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尤其是三江与月湖是宁波构筑特色景观的最好地点。功能完善与形象突出的完美结合是宁波众多临水空间的最主要的特点,如在建的三江文化长廊、外滩、天一广场、月湖[2]

●三江文化长廊及三江六岸的绿化

三江文化长廊是为了完善宁波文化设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南起三江口,沿余姚江溯江而上,北抵湾头三江口,长约5公里,规划面积530.9万平方米。它以余姚江、甬江和奉化江为文化设施载体,建设宁波大剧院、图书信息中心、市博物馆、国际会展博览中心、游泳健身中心、市音乐厅,构筑集文化、旅游、休憩于一体的景观功能区。这些文化设施不仅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并且是水都的闪亮点缀,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成为体现宁波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

●外滩

宁波悠久的港口历史给宁波留下了一处珍贵的资源——外滩。外滩位于江北岸甬江西侧,西近新江厦桥畔,东达下白沙附近,这里体现的是以外来文化为主的港口风貌。抗战前,这里一度十分繁荣,留下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如今,原先的客运码头已搬迁,外滩的改造建立在老建筑的风格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使外滩重新繁荣起来。外滩的亲水性相当好,江面开阔,能够欣赏江堤风景和江上船只。

●天一广场

如果说外滩是宁波港口文化与水乡文化的载体,那么天一广场则代表着宁波浓郁的商业文化与水乡文化。面朝中山东路的主入口有产自澳大利亚的高大挺拔的6棵迎宾树,跨过小桥进入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广场周围浮流环绕,全亚洲之最的音乐喷泉和超大规模的水幕电影,仿罗马剧场的大舞台和金属景观灯柱,22座经典的现代派建筑,加上数万平方米的屋顶以水池草坪花坛装饰,使整个天一广场犹如一座城市的绿带和客厅。广场在建设过程中保存了原有的天主教堂古建筑药皇殿,布局称得上是中西璧合、古今珠联。(www.daowen.com)

●月湖

相对于天一广场的现代化气息,月湖是典型的传统水乡格局,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与水乡的完美诠释。如果说三江是宁波的骨架,那么月湖则是点缀宁波的一颗明珠。月湖位于宁波城区西南隅,面积约0.2平方公里,呈狭长形,湖滨柳荫华盖,湖中波光粼粼。月湖四周是高墙深巷、粉墙黛瓦、石板铺地,由窄而长的曲巷串联一起的宅院、庭园构成了恬静、幽深的传统居住区,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浙东地区的民俗风情。

五、交通环境

当前,宁波所处的长三角都市圈已经是我国最大、最成熟的都市经济圈。这一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包括了以沪宁杭为主体的16座城市,形成了一个较发达的城市连绵带。从传统的交通网络上来说,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是以宁—沪—杭—甬为顶点的“Z”字型高速铁路、公路交通带。由于“Z”字型的一维特性,出于简明的考虑,我们可以将这一核心交通带“拉伸”,形成一条“一”字型的长三角交通主干线。从图5.1中可以看到,在这一传统的长三角都市圈城市分布图中,宁波是游离在长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区——上海都市圈之外的。

图5.1 长三角地区交通主干线

在传统的长三角地区交通定位中,宁波虽然是长三角最重要的对外港口之一,但由于地理区位和经济腹地的限制,宁波仍然处于长三角经济区“Z”字发展带的交通末端。这种交通“末端”的地位显然是与宁波“中国最优良的天然深水港之一”的地位相矛盾的。近年来,这种不利的状况逐渐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及连接线、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等重大工程建设,以及杭甬高速公路复线工程、萧甬铁路电气化工程、甬台温铁路建设工程、杭甬客运专线工程等重要项目的相继启动,将对宁波打通对外交流的腹地与瓶颈,以及建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2008年5月,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由此,长三角的“Z”字型交通网络的下部将向倒“A”型转变(见图5.2),长三角的一维交通格局也将发生由线到面的变化。

图5.2 长三角交通网的变化

可以看到,杭州湾跨海大桥极大地改善了宁波在长三角都市圈中的边缘地位,将宁波强力地“拉”进了上海都市经济圈(两小时扩展圈),必将在今后的宁波城市发展中起到无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六、科教体事业

近年来,宁波的科教事业为城市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十五”期间,宁波共引进10家大学(学院),引进共建13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同时,宁波加快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扶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授权专利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五位和浙江省第一位。科技项目的技术档次也大为提高,全市列入国家级科技计划的项目从“九五”期间的247项增加到“十五”期间的709项。高新技术产业年均增幅达37.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7%增长到33%。

宁波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7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6%,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较高水平。在引进了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万里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等4所本科高校后,目前宁波高校已达1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2.61万人,本专科比例为48.3∶51.7,在校生人数比2000年增长了3.9倍。

但从总的发展情况上来看,宁波相对其他沿海发达城市,教育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如宁波虽然有15所高校,但全市仍然没有一个博士点。同时,宁波高校中的专科招生比例仍然要高于本科水平,千人拥有的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要低于大连、青岛、广州、厦门等城市。而且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与宁波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不相适应,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育目标与宁波产业结构的变迁不相适应,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矛盾、企业对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学生就业的矛盾也渐次显现。

宁波的体育事业发展令人瞩目。从中国国家女排、八一男篮、女篮主场落户宁波,到承办三项国际女排赛事以及东钱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中国花样游泳冠军赛等知名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都使宁波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将各类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国际、国内顶级赛事引入宁波,在扩大地区影响、促进社会和谐、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心上所带来的效应是远远超越体育本身的,甚至有可能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带来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大连城市形象的快速崛起,就与其重视体育、重视足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005年,宁波承办了世界女排锦标赛预选赛、全国围棋段位赛等31项大赛,这些大赛总投入3 600多万元人民币,有90%的办赛资金来自社会。这样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赛事运作,对促进宁波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规范,以赛事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的发展,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体育赛事中心城市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极大地助推了地方经济。

七、商业发展

宁波市的贸易竞争力强劲,民营经济繁荣,外向型经济发达。2007年1月至6月,宁波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927.10亿元,销售总额(营业收入)达733.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6.62亿元,实现出口创汇348.21亿元人民币,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97%、4.23%、4.55%、27.78%,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宁波的总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宁波的经济中一般贸易比重占到80%左右,但国际贸易环境日益严峻以及国内出口政策导向出现转变,都对宁波的产品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2007年上半年的统计中,宁波市对外贸易总量平稳增长,民营经济企业数量继续稳步增加,行业结构有明显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在全面调整的态势中得到提升。

宁波帮是宁波市商业传承的重要构成,也是19世纪以来中国最著名的现代商帮之一。自古以来,宁波人就有经商的传统。宁波的区位优势赋予这座城市在中国的水运和物流集散中的特殊地位。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中,南北船只通过京杭大运河和杭甬运河通往海上,航路在宁波交汇、贸易、周转、集散,形成了这样一个非常著名的港口城市。东南沿海的物资从宁波顺着运河到杭州,再从杭州顺着京杭大运河上溯,可以通过它的各条水系,四通八达通向中原地区。这时候,宁波不仅仅是一个小区域的中心城市,它实际上变成了中国东南地区的物流中心。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里,宁波云集了徽、鲁、闽、晋各帮客商,同时也汇集了南北的船帮。关于宁波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在宁波的城市经济品牌和经济定位中进行具体描述。

八、工业发展

宁波主要的工业产业包括石油化学、能源电力、造纸印刷、钢铁冶金、运输设备、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电子信息八个区块。从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总体来看,宁波的产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石化、能源、钢铁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宁波,临港工业产业链不断得到完善,石油化学业、钢铁冶金业和能源电力业等临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宁波市的石油化学业和能源电力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而钢铁冶金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生产要素制约、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管理国际贸易摩擦增加等外部原因,纺织服装业等传统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正在逐步下降。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该类产业将很难保持目前的优势地位,如果能实现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的突破,纺织服装产业等传统产业将会迎来更高层次的发展。电子信息业的市场占有率增长较为缓慢,且利润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该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电子信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电子信息业的竞争力提升有一定困难[3]

宁波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总体上较强,主要得益于有优越的港口条件,减少了流通成本,产品具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民营企业市场意识强,产品能适应市场需求等。但宁波产业也存在创新能力薄弱、要素制约严重、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据此,宁波市发改委和经济建设规划研究院最新完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提升宁波产业竞争力的路径:加强要素供给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的要素配置能力;延伸产业链,发挥大工程、大项目的关联效应,提升产业的组织成长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提升产业的协同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进步能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对产业的管理能力。

九、旅游业发展

宁波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景区(点)。目前,运作比较成熟的旅游区有溪口风景名胜区、滕头生态旅游区、天一阁、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东钱湖风景区、五龙潭、天童寺等十多处,其中溪口风景名胜区和滕头生态旅游区、天一阁、松兰山、雅戈尔动物园、天下玉苑、丹山赤水、中国渔村、五龙潭风景区、梁祝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市星级饭店200多家,各类旅行社146家,各类旅游车(船)出租公司近10家,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近年来,宁波市在积极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提升溪口、河姆渡、天一阁、月湖等文化品位比较高、海内外影响力比较大的产业资源,开发建设了一批以都市、文化、海洋、生态等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7年,宁波全年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48.2亿元,增长20.2%;接待入境游客68.92万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3亿美元,增长27.4%。

虽然宁波在旅游业的产业发展与升级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宁波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仍然与宁波的城市地位不甚相称,宁波与杭州等旅游发达城市以及一些周边地区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市场结构看,国内游客相对较多,境外游客明显偏少;商务旅游相对较多,观光游客相对较少。从总体上来说,宁波市主要还是一个客源输出地和游客过境地,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从要素结构看,“吃、住、游”要素相对较强,“行、购、娱”要素明显偏弱。此外,宁波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建立,从而不能融入“长三角十五城市无障碍旅游区”,对宁波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十、社会纬度的特征分析

1.儒与商的包容

中国历史上向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士农工商之中,士与商分列头尾,社会地位有天壤之别,但在宁波则有所不同。自北宋以后,宁波出了2 432名进士、12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宁波的工商传统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尚文尚礼、崇信崇义的地方文化精神,成为一代代宁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宁波人把两条出路巧妙地结合起来,宁波的学子从一开始起就有一种“转而从商”的准备。官宦仕途风险环生,读书为官常常投入太多而成功率极低,于是在开蒙阶段,宁波的家长们要求学子的首先不是八股策论,而是实实在在掌握三门实用的技巧:书法、尺牍和珠算。他们认为一个学生首先应当能写一手好字,会打一手好算盘。这样,即使到头来求不了官,也能当一个好商人,宁波商人后备力量的文化培养机制就这样形成了。

在中国,传统上的儒乡有很多,传统上的商帮也有很多,但能够同时以名儒和名商冠绝一方的名城,则唯独宁波而已。

2.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自南宋程朱理学出现之后,其学说思想在后世一向毁誉参半。宁波地区一脉传承的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都对程朱理学采取了兼具继承与批判的态度。尤其是以王守仁为代表的阳明学派,在程朱理学之外开拓了一个新的“心学”领域,成为中国儒学文化上的重要派别。自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王阳明摒弃了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种在文化上的传承、批判、包容和开拓,在宁波之外的其他地方是少有的。

3.中外文化的交融

宁波作为港口很早就对外国人开放,是外国传教士最早进入中国的地方之一。早在明崇祯年间,即有葡萄牙传教士进入宁波传教的记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商埠之一,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较为活跃,他们在宁波从事传教活动的同时,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发行报纸书籍、设医院、举慈善等方式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大大推动了宁波现代化的进程。1844年,近代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在宁波创办。1845年,美国传教士在宁波开办美华书馆,印刷中文新旧约圣经等书。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成为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首批出版的中文报刊,除了明显的“文字布道”外,它也刊载一些被称为“西学”和“新学”的东西。显然,新书籍和近代杂志、近代学校(尤其是女校)的出现,除了西方传教士主观上的强烈愿望之外,与宁波人敢尝试、能包容的城市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4.城市感召的爱心

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近年来宁波外来工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外来人口的总量已经超过300万,占宁波本地人口的一半。在企业员工中,外来工比重更超过了半数。外来人员的迅速增长,对宁波的经济活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对此,宁波市人民展开了博大的胸怀来包容和善待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宁波相继出台各种积极政策,为城市外来工的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服务、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尤其是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的“社保套餐”等一系列服务,为全国最终解决农民工问题、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在宁波市政府的推动和宁波人民的帮助下,宁波的外来人口不但与本地人口加强了经济互动,也频频出现在宁波市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领域。外来工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一幅共建共享的和谐图景在宁波徐徐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