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陆贾评传:南越移民助推岭南开发

陆贾评传:南越移民助推岭南开发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秦汉间多次移民岭南秦征岭南到赵佗据南越独立,其间先后多次有组织地迁徙人口至岭南。始皇批准了15000名无夫妇女抵达岭南。2.岭南的开发与民族融合随着岭南移民的不断增加,加速了岭南开发的进程。

陆贾评传:南越移民助推岭南开发

三、移民南越加速岭南开发

中原与岭南关系日益密切,虽与陆贾出使有关,回溯历史,源远流长,远的且不必说,至秦派大军征讨岭南,朝廷就曾有组织地迁民抵岭南的记录。

1.秦汉间多次移民岭南

秦征岭南到赵佗据南越独立,其间先后多次有组织地迁徙人口至岭南。其用意在于增强征讨岭南的后勤实力。仅秦时移民计有四次:一次是始皇三十三年(前214)遣发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岭南),并派人建灵渠,负责戍守南海、桂林、象郡的险要地段(《史记·秦始皇本纪》);次年(前213)遣发犯罪的官吏,令其筑长城及南越地(即在南越地建长城,引文同上);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继续派兵防守南方边防;又据《史记·淮南王安列传》记载,赵佗统兵战斗在岭南时,也曾上书请求派遣30000名无夫妇女,名义上是为士卒充当“衣补”,其实意在解决前方将士婚配的需要。始皇批准了15000名无夫妇女抵达岭南。

以上属于有组织地迁徙岭南的记录。至于不由朝廷派遣而自动前往岭南者,尤其因中原土地兼并和战乱赴岭南的也不在少数。仅就以上资料考察,遣发岭南移民既有男也有女,有一般苦力,也有沟通有无的商贾,还有具备一定水平的犯罪官吏和文化人。这其间当不乏有经验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人员和政经管理人员。他们到达岭南之后,长期与当地越人杂居共处,无疑对岭南土地的开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营管理手段的改善等都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岭南的开发与民族融合(www.daowen.com)

随着岭南移民的不断增加,加速了岭南开发的进程。又以开发岭南的需要,通往岭南的道路也在日益增多,除原有四条新道外,继又增开五条五岭南北的交通要道:即牂牁道、桂阳峤道、武水水道、仁化城口道和葵蒲关道及大河水道。其时形成五岭南北间,以水路为主,水陆兼程的通道;以原筑沟通南北的道路为主,以新辟道路为辅的南北大道。中原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把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例如铁质农具、耕牛等运往岭南,原来以“射猎山伐为业”的原始生活方式,以“火耕水耨”为主的粗放农业,都在部分地得到改善。就考古发现考察,今广东地区发掘的南越王墓葬,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广西贵县罗泊湾Ⅰ号汉墓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铁器数量就十分可观,据专家统计,已发现南越国墓葬共383座,其中随葬的铁器有165座,共出土铁器51种,598件(崔锐等《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在岭南地区开发方面的历史地位》文物出版社博物馆《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在当地缺乏铁矿原料的情况下,可以断言,南越铁器多是从中原进口而来。当时,南北双方在边境设有关市,铁农具、耕牛以及其他商品是交易的主要物资,汉初虽有过闭市的短暂过程,随后边贸又归于正常。这对南越的农业发展是个有利的因素。从中原运去铁原料,经过加工制成铁农具等以供农民的需要。当然也不能估计过高,作用大约仅限于局部地区,而且使用铁农具也只是初步的,尽管如此,必须看到中原人口的南移,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对促进岭南经济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成果。当时岭南主食水稻、风味独特的水果,荔枝、龙眼、甘蕨、椰子、甘蕉(即香蕉)等,都已由野生变成了家种,《西京杂记》记载,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刘邦贡献鲛鱼、荔枝。这些都足以证明岭南在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动下,已开始向前迈进!

无可否认,岭南的开发与秦汉对岭南的经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和陆贾的仆仆风尘数次出使劝服赵佗的努力,以及在岭南开展的种种活动等等方面的工作,有着直接的关联,如果不是如此,南北双方长期处于对峙,或老死不相往来,其情况巩怕将是另一个局面。正像当时统兵入南越的任嚣就曾明确地表示过,“南海僻远,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汉书·高帝传》十一年),这不正是对中原与岭南沟通、北方对南方所起作用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可见,汉文化的强势传入,使南越文化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从此,岭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乃至政治制度、官僚体制以及教育人文习俗各个方面,都出现明显的变化。不过发展速度毕竟有限,大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生产方式。据《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饿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从这段文字看来,其经济生活水平,还是较为低下的,“火耕水耨”的落后生产方式所占比例依然不小,商业并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重依然很大,可以肯定岭南经济虽有发展,只是开始起步阶段,如果与北方那种“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情景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史记·平淮书》)

与岭南经济开发同时推进的是民族之间的融合,二者几乎是相辅相成的。要知道,经济的开发有赖于中原人的南迁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相互协作,如果没有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人的迁入,就没有先进的技术,也没有先进的工具;不与当地越人合作,杂处,哪来的荒野变耕田。正因为中原迁民与土著居民相互频繁的接触,感情经验的交流,长期一起共同劳动,逐步消除了隔阂,泯灭了原来情感上的对立,尤其婚配关系的建立,更加速了相互的信任、尊重,无论生活习惯,风俗习尚、语言等等,渐渐地趋于一致。从血缘的融合到生活方式的改变,为进一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站在统治岭南的上层官员立场上考虑,他们出于获得当地人民拥戴的需要,除了采取高压手段外,也认识到只有自己改变生活风尚,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才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赵佗“椎结”其发,即是一例。这些都有利于岭南的汉化,也有助于滋长地方的内向性。不过,在南越虽因各种原因,包括陆贾的努力,南越从经济到政治和文化诸多方面都产生一些变化、社会有所进步,但毕竟在越族聚居区,在地方基本组织中,依然采用“以越制越”的社会组织形式,重用越人豪酋做酋长,管理地方政权,称做“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史记·平淮书》)。以此缓解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也正因为如此,使汉越的民族融合经济开发,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伴随南越经济开发与民族融合的加速进程,原有南越当地落后的旧习惯,过时的旧风尚,如越人长期流行的“血亲复仇”之俗,明显地减少了。所谓“血亲复仇”,是指不同族姓间产生的恩怨,往往造成相互的报复和攻击,由此形成规模庞大的械斗,甚至年复一年地进行,以致不断重演,这种落后的东西,在新的形势下日益减少。正是《汉书·高帝纪》高帝十一年五月诏令中说的: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越人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这里说的“南海尉佗”是指秦派来的官员赵佗,“中县人”当指由中原迁徙来的汉人。“越人攻击之俗”即是指“血亲复仇”,由于前者才使后者恶习得以遏止。至于文化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吸取,在两汉时期也是屡见不鲜的。以上的变化,值得肯定和称许,这一结果不用说与陆贾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